计量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6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是现代科学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研究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与标准,是实验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本文将从计量基本概念、计量的意义、计量方法和计量标准等角度,详细介绍计量基础知识。
一、计量基本概念计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装置,将物理量的数值与单位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活动。
在计量中,物理量是可以通过测量得到的基本属性,单位是为了表达物理量数值和测量结果的标准的衡量规范。
二、计量的意义计量在科学、工程和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计量,可以准确地描述和表达物理现象,可以为科学实验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可以为工程技术提供可行的设计方案,可以为贸易交流提供统一的计量标准。
三、计量方法计量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测量步骤,获得物理量的数值的过程。
常见的计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和比较测量法等。
其中,直接测量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读数的方式,获得物理量的数值;间接测量法是通过物理原理和数学关系,将所要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已知的物理量进行测量;比较测量法是通过将所要测量的物理量与已知的参照物进行比较,确定其数值。
四、计量标准计量标准是指用于量化物理量数值的一套一致的规范和方法。
计量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多个层次。
国际标准由国际计量组织制定和管理,用于在全球范围内保持计量的统一与一致;国家标准由各国计量机构制定和管理,用于在国内建立统一的计量体系;行业标准是根据具体的行业需求,由相关单位或组织制定和管理的标准。
五、计量器具计量器具是进行计量的工具和设备,包括标准器、测量仪器和实验装置等。
标准器是一种已知准确度的计量器具,用于校准其他计量器具;测量仪器是用于对物理量进行测量和记录的工具,如千分尺、量杯等;实验装置是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工程测试的设备,如天平、显微镜等。
六、计量误差计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往往无法完全与真实值一致,会存在误差。
计量基础知识---名词概念计量基础知识1、计量:是以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的测量。
2、测量:将一个两与另一个已知的同类量进比较,以确定该量数值的实验过程。
3、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4、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5、定型鉴定:是指对计量器具新产品样机的计量性能进行全面审查、考核。
6、计量认证:是指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有关技术机构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的考核和证明。
7、计量检定机构:是指承担计量检定工作的有关技术机构。
8、仲裁检定:是指用计量基准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的计量检定、测试活动。
9、计量装置:是指为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需的计量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体。
10、计量标准:是计量标准器具的简称,是指准确度低于基准的用于检定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11、周期检定:按检定规程或暂时检定方法规定,对使用中的计量器具进行的定期性检定。
12、量值传递:通过检定,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标准器具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一致。
13、强制检定: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列入国家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定点定期的一种检定。
14、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组建的,作为统一本地区量值的依据,并对社会事实计量监督具有公证作用的各项计量标准。
15、校准:确定计量器具示值误差(必要时也包括确定其他计量性能)的全部工作。
16、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同准确度的同类基准、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之间的量值进行比较。
17、计量授权: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通过履行一定法律程序,授权于其他部门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或技术机构,执行《计量法》规定的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第一节计量基本知识7.1.1 计量学的定义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measurement”“计量”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1)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监督管理手段实现测量统一和准确的一项业务。
(2)是保证实现测量统一和准确的一门学科。
(3)是利用技术和法制手段,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一致的测量。
通常按专业的特性分为几何量、热学、力学、电磁、时间频率、无线电电子学、光学、化学、声学及电离辐射等十大类计量。
7.1.2 计量的基本特点1.统一性为实现统一性,就必须强调量值的溯源。
2.准确性计量科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所预期的某种准确度,无论其准确度如何,都必须有一确定值。
计量的统一性也必须建立在有一定程度准确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计量部门要用证书的形式报告用户测量设备的准确程度。
3.法制性为了保证计量学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国家对计量单位、国家计量基准,以及进行量值传递的方法、手段等,用法律作出规定,即对计量实行法制管理。
4.社会性计量学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7.1.3名词术语1.校准定义: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标淮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校准的对象是测量仪器、实物量具、标准物质或测量系统,也包括各单位、各部门的计量标准装置。
校准的目的是确定被校对象示值所代表的量值。
2.检定定义:由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按正式颁发的计量规程,为确定测量器具是否完全满足要求而做的工作。
其结果将出具检定证书或检定结果通知书。
7.1.4 计量在质量检验中的作用质量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判断,必要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测量仪器量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特别是在某些数据恰好处在临界状态时,仪器量值的准确与否就至关重要。
计量工作是保证测量准确一致的科学。
所以说计量是质量检验的技术保证和基础。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第一章计量概述第一节计量的概念一、概念1.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与定量确认的一种属性。
2.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3.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包括科学技术上的、法律法规上的和行政管理上的一系列活动。
4.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它涵盖有关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在计量学中,测量既是核心概念,又是研究对象。
计量与测量的关系:----测量不具备、也不必具备计量所有的特点,即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
计量即属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的测量。
----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的测量。
二、计量的内容.计量单位与单位制;.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量值传递与溯源;.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管理。
----工程计量----工程计量三、计量的分类1.按综合性质分类----科学计量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通常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精确地定义与实现计量单位,并为最新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
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涉及对计量,又称工业计量。
----法制计量与法定计量机构工作有关的计量,涉及对计量单位、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及测量实验室的法定要求。
2.按测量对象分类.几何量.时间频率.温度.光学.力学.电离辐射.电磁.声学.无线电.化学四、计量的特点1.准确性:指测量结果与被测真值的一致程度.2.一致性:在统一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测量仪器,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其测量结果就应在给定的区间内有一致性。
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3.溯源性: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
4.法制性:来自于计量的社会性,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计量基本知识第一章计量基本概念和术语1.计量: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1.1计量的内容:①计量单位与单位制;②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③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④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⑤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⑥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1.2 计量的特点①准确性: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因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应于应用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否则量值不具备充分的实用价值。
所谓量值的准确性,即是在一定的不确定度、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性。
②一致性: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要求,其测量结果就应在给定的区间内有其一致性。
也就是说,测量结果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计量的一致性不仅限于国内,也适用于国际。
③溯源性: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则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
量值溯源:是指自下而上通过不间断的校准而构成的溯源体系。
量值传递:是指自上而下通过逐级检定而构成的检定系统。
④法制性:来自计量的社会性,因为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1.3《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于1985年9月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86年7月1日施行。
立法宗旨是: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1.4 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定性区别是指量在特性上的区别,如几何量、电学量、热学量等。
定量确定上指确定具体的量,又称特定量。
如零件的长度,电阻的大小等。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基本概念1、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2、量值:⼀般由⼀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的特定量的⼤⼩。
3、[计量]单位:为定量表⽰同种量的⼤⼩⽽约定地定义和采⽤的特定量。
4、计量:实现单位统⼀、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5、计量学:关于测量的科学。
计量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计量单位、计量基准和标准的建⽴、复现、维护和保存;■量值传递和溯源的⽅法;■测量误差理论及测量数据处理⽅法;■测量⽅法及其应⽤;■计量器具的性能评定、校准、检定和使⽤;■标准物质特性测定;■计量法制和管理;■计量⼈员的培养、教育和考核⽅法等。
计量是⽀撑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计量包括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和⼯程计量。
科学计量是研制和建⽴计量基标准装置,提供量值传递和溯源的依据;法制计量是对关系国计民⽣的重要计量器具和商品计量⾏为依法进⾏监管,确保相关量值准确;⼯程计量是为全社会的其他测量活动进⾏量值溯源提供计量校准和检测服务。
⼆、计量单位1、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是由国际计量⼤会(CGPM)采纳和推荐的⼀种⼀贯单位制。
它的国际通⽤符号为“SI”。
2、国际单位制的构成(1)SI基本单位(7个,见表1)(2)SI导出单位:由⼀个或⼏个SI基本单位或SI辅助单位通过相乘或相除等代数式表⽰的单位。
a、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21个,见表2)。
b、组合形式的SI导出单位。
(3)SI单位的倍数单位,由SI词头(20个,见表3)与SI单位构成。
3、法定计量单位法定计量单位是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现⾏的法定计量单位是1984年2⽉27⽇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实⾏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规定的。
4、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中华⼈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三条规定:国际单位制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它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法定计量单位的内容包括:(1)SI基本单位(2)SI导出单位(3)我国选定的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的⾮国际单位制单位(16个,见表4)(4)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单位(5)由SI词头与以上单位构成的倍数单位世界计量⽇1875年5⽉20⽇,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制公约”,这是⼀项在全球范围内采⽤国际单位制和保证测量结果⼀致的政府间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