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格式:ppt
- 大小:752.00 KB
- 文档页数: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原理)感受态细胞的概念重组DNA分子体外构建完成后,必须导入特定的宿主(受体)细胞,使之无性繁殖并高效表达外源基因或直接改变其遗传性状,这个导入过程及操作统称为重组DNA分子的转化。
在原核生物中,转化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在细胞间转化是否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供体菌与受体菌两者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还与受体菌是否处于一种感受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1、感受态细胞的概念所谓的感受态,即指受体(或者宿主)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是由受体菌的遗传性状所决定的,同时也受菌龄、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
cAMP可以使感受态水平提高一万倍,而Ca2+也可大大促进转化的作用。
细胞的感受态一般出现在对数生长期,新鲜幼嫩的细胞是制备感受态细胞和进行成功转化的关键。
制备出的感受态细胞暂时不用时,可加入占总体积15%的无菌甘油或-70℃保存(有效期6个月)。
2、转化的概念及原理在基因克隆技术中,转化特指将质粒DNA或以其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导入细菌体内,使之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一种方法。
它是微生物遗传、分子遗传、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电击法,CaCl2等化学试剂法)处理后,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外源DNA分子通过的感受态细胞。
进入细胞的DNA分子通过复制、表达实现遗传信息的转移,使受体细胞出现新的遗传性状。
大肠杆菌的转化常用化学法(CaCl2法),该法最先是由Cohen 于1972年发现的。
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CaCl2的低渗溶液中,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形成抗DNase(DNA酶)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使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小时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值。
被转化的细菌中,重组子中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选出所需的转化子。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原理:大肠杆菌自然条件下极难进行转化,其关键原因是转化因子吸收较为困难。
在转化试验中,通常先采取人工方法制备感受态细胞,代表性方法之一是Ca2+诱导法。
感受态形成后,细胞生理状态会发生改变,出现多种蛋白质和酶,负责供体DNA结合和加工等。
细胞表面正电荷增加,通透性增加,形成能接收外来DNA分子受体位点等。
Ca2+诱导DNA对大肠杆菌细胞转化:①在0℃CaCl2低渗溶液中,细菌细胞发生膨胀,同时CaCl2使细胞膜磷脂层形成液晶结构,促进细胞外膜和内膜间隙中部分核酸酶解离开来,诱导大肠杆菌形成感受态。
②Ca2+能和加入DNA分子结合,形成抗DNA酶(DNase)羟基-磷酸钙复合物,并黏附在细菌细胞膜外表面上。
当42℃热刺激短暂处理细菌细胞时,细胞膜液晶结构发生猛烈扰动,并随之出现很多间隙,为DNA分子提供了进入细胞通道。
一、受体菌培养从LB平板上挑取新活化E. coli DH5α单菌落,接种于3-5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下振荡培养12小时左右,直至对数生长后期。
将该菌悬液以1:100-1:50百分比接种于100ml LB 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2-3小时至OD600 =0.5左右。
(OD600值在0.4到0.6之间)二、感受态细胞制备 ( CaCl2 法)1、将培养液转入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分钟,然后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2、弃去上清,用预冷0.05mol/LCaCl2 溶液10ml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15-30分钟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3、弃去上清,加入4ml预冷含15%甘油0.05mol/LCaCl2 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几分钟,即成感受态细胞悬液。
4、感受态细胞分装成200μl小份,贮存于-80℃可保留半年。
大肠杆菌感受态过程中注意事项:1、细菌生长状态:不要用经过数次转接或储于4℃培养菌,最好从-80℃甘油保留菌种中直接转接用于制备感受态细胞菌液。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实验反思【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实验目的与原理2.实验步骤3.实验结果与分析4.实验反思正文(篇1)一、实验目的与原理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实验旨在通过转化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从而实现目的基因的表达。
实验原理主要基于重组 DNA 技术,通过外源 DNA 与载体 DNA 的连接,形成重组表达载体,然后将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细胞内,使外源基因得以在细胞内表达。
二、实验步骤1.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1)将 500 ml DH5a 的培养物在 LB 中培养至 OD 0.4-0.5(2)将培养瓶在冰浴中摇动 1-2 分钟以预冷细胞(3)将细胞置于无菌预冷离心瓶中,在 5K、4 下旋转 10 分钟(4)弃上清,并将菌液重浮于 1/10 体积 (即 50 毫升) 的冰冷的TSS 中(5)将 05 ml 样品放入预冷的无菌 Eppendorf 试管中,在液氮中快速冷冻。
在一 70C 下储存 KCM 感受态细胞2.转化实验(1)加入 20ul 5XKCM,加入 DNA 和 dd H20 至总体积为 100ul,保持冰上(2)加入 100ul 感受态细胞,混合并在冰上保持 20 分钟(3)37 热激 90 秒(4)向试管中加入 1ml 预热的 LB,在 37 温育 40-60 分钟(5)离心,剩余 50uL 菌体涂布在选择性培养基 (LB-amp/kana) 上。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主要观察转化后大肠杆菌菌落是否具有抗生素抗性。
将涂布后的培养基在适当条件下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若菌落生长,说明转化成功;若无菌落生长,则转化失败。
四、实验反思本次实验中,制备感受态细胞及转化过程均较为顺利,但需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
目录(篇2)1.实验目的与原理2.实验步骤及操作要点3.实验结果与分析4.实验反思与建议正文(篇2)一、实验目的与原理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实验旨在通过转化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从而实现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
在生物技术中,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感受态细胞是指细胞表面有特定的受体,能够感受到外界的信号,从而引发细胞内的反应。
下面将介绍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
1. 菌株的选择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大肠杆菌菌株。
常用的菌株有DH5α、BL21等。
这些菌株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适合用于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 受体的构建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需要构建受体。
受体是一种蛋白质,能够与外界的信号分子结合,从而引发细胞内的反应。
常用的受体有蛋白激酶、离子通道等。
构建受体需要进行基因克隆、表达、纯化等步骤。
3. 质粒的构建构建受体需要使用质粒。
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分子,能够在细胞内自主复制。
常用的质粒有pET、pGEX等。
构建质粒需要进行基因克隆、转化、筛选等步骤。
4. 细胞的转化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
转化是指将外源DNA导入到细胞内,使其表达外源蛋白。
转化需要进行化学转化、电转化等步骤。
5. 细胞的培养转化后的细胞需要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氧气、营养物质等。
培养时间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进行调整。
6. 受体的表达和纯化经过培养后,细胞内的受体会被表达出来。
为了得到纯净的受体,需要进行蛋白质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
7. 受体的功能验证得到纯净的受体后,需要进行功能验证。
功能验证是指验证受体是否能够与外界的信号分子结合,并引发细胞内的反应。
常用的功能验证方法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需要进行菌株的选择、受体的构建、质粒的构建、细胞的转化、细胞的培养、受体的表达和纯化、受体的功能验证等步骤。
这些步骤需要严格控制,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感受态细胞。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原理及注意事项1、感受态细胞的概念重组DNA分子体外构建完成后必须导入特定的宿主(受体细胞)使之无性繁殖并高效表达外源基因或直接改变其遗传性状,这个导入过程及操作统称为重组DNA分子的转化。
在原核生物中,转化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在细胞间转化是否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供体菌与受体菌两者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还与受体菌是否处于一种感受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感受态:即指受体或者宿主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受体菌的遗传性状所决定的同时也受菌龄、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cAMP可以使感受态水平提高一万倍,而Ca2+也可大大促进转化的作用。
细胞的感受态一般出现在对数生长期新鲜幼嫩的细胞是制备感受态细胞和进行成功转化的关键。
制备出的感受态细胞暂时不用时可加入占总体积15%的无菌甘油或—70℃保存有效期6个月。
2、转化的概念及原理在基因克隆技术中,转化特指将质粒DNA或以其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导入细菌体内使之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一种方法。
它是微生物遗传、分子遗传、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电击法、CaCl2等化学试剂法处理后,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外源DNA分子通过的感受态细胞.进入细胞的DNA分子通过复制、表达实现遗传信息的转移,使受体细胞出现新的遗传性状。
大肠杆菌的转化常用化学法CaCl2法该法最先是由Cohen于1972年发现的。
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CaCl2的低渗溶液中,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形成抗DNase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使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小时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值,被转化的细菌中重组子中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选出所需的转化子。
Ca2+处理的感受态细胞其转化率一般能达到5×106~2×107转化子/ug质粒DNA可以满足一般的基因克隆试验。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几种制备方法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s) :常态的细胞不能摄入外部溶液中的DNA,所以要转化质粒DNA进入大肠杆菌必须首先制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
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CaCl,RuCl等化学试剂法)的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多有外源DNA的载体分子通过的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 。
转化:是将异源DNA分子引入一细胞株系,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是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
进入细胞的DNA分子通过复制表达,才能实现遗传信息的转移,使受体细胞出现新的遗传性状。
转化过程所用的受体细胞一般是限制-修饰系统缺陷的变异株,即不含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的突变株。
α-互补现象:因为许多载体都带有一个LacZ基因的调控序列和头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编码α-互补肽,该肽段能与宿主编码的缺陷型β-半乳糖苷酶实现基因内互补(α-互补)。
当这种载体转入可编码?-半乳糖苷酶C端部分序列的宿主细胞中时,在异丙基-β-D 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诱导下,宿主可同时合成这两种肽段,虽然它们各自都没有酶活性,但它们可以融为一体形成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所以称这种现象为α-互补现象。
由互补产生的α-半乳糖苷酶(LacZ)能够作用于生色底物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而产生蓝色的菌落,所以利用这个特点,在载体的该基因编码序列之间人工放入一个多克隆位点,当插入一个外源DNA片段时,会造成LacZ(α)基因的失活,破坏α-互补作用,就不能产生具有活性的酶。
所以,有重组质粒的菌落为白色,而没有重组质粒的菌落为蓝色。
方法一:TSS方法制备感受态细菌(又称一步法)一、准备工作1、缓冲液1×TSS的配制事先配制1M的氯化镁:20.3g氯化镁(6分子水结晶),定容于100ml去离子水后封装,不用灭菌。
取干净的100ml 量筒和100ml 烧杯,用量筒量取100ml去离子水,加入至烧杯中,取 1 g 蛋白胨,0.5g 酵母抽提物,0.5g 氯化钠,10 g PEG(MW= 3350),5ml DMSO,5ml 的1 M氯化镁,溶解后用盐酸或者氢氧化钠调整pH为6.5,混匀后用0.22um 滤器过滤除菌。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实验报告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实验报告引言: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领域。
在这个实验报告中,我们将讨论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制备大肠杆菌的感受态细胞,并将目标DNA转化到细胞内。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研究细菌的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大肠杆菌培养基: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LB培养基。
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选择性培养基(如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筛选得到的细菌株。
3. 目标DNA:从其他生物体中提取的DNA片段。
4. 热激转化装置:用于将DNA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的装置。
5. 热激转化条件:将感受态细胞与目标DNA和CaCl2在冰上混合,然后在热激转化装置中进行热冲击。
实验步骤:1. 制备感受态细胞:从大肠杆菌培养基中挑取一小部分细菌,接种到含有适当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中。
在37摄氏度下孵育过夜。
2. 提取目标DNA:从其他生物体中提取目标DNA片段,可以使用商业提取试剂盒或自制提取试剂进行操作。
3. 转化实验:将感受态细胞取出,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洗涤和离心。
将感受态细胞与目标DNA和CaCl2在冰上混合,并在热激转化装置中进行热冲击。
然后将细菌培养在含有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上。
4. 孵育和筛选:将转化后的细菌培养在含有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中,以筛选出成功转化的细菌。
在孵育过程中,可以使用PCR或其他方法进行确认。
结果和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大肠杆菌的感受态细胞,并将目标DNA转化到细胞内。
在筛选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出了抗性菌落,表明转化成功。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如PCR检测,我们可以确认转化的目标DNA是否存在于细菌中。
这个实验的结果对于后续的基因表达研究和遗传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大肠杆菌是常用的宿主细胞,可以用于大量表达外源蛋白和合成重组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