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方程》
- 格式:ppt
- 大小:736.00 KB
- 文档页数:13
个 性 化 辅 导 教 案学员姓名 科 目 年 级 授课时间课 时3授课老师教学目标 1、掌握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 2、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3.3.1 & 3.3.2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 第一课时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新授课)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导入新知]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几何元素及关系代数表示 点A A (a ,b ) 直线l l :Ax +By +C =0 点A 在直线l 上 Aa +Bb +C =0直线l 1与l 2的交点是A方程组⎩⎪⎨⎪⎧ 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是⎩⎪⎨⎪⎧x =ay =b2.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一组 无数组 无解 直线l 1与l 2的公共点个数 一个 无数个 零个 直线l 1与l 2的位置关系相交重合平行[化解疑难]两直线相交的条件(1)将两直线方程联立解方程组,依据解的个数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当方程组只有一解时,两直线相交.(2)设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l 1与l 2相交的条件是A 1B 2-A 2B 1≠0或A 1A 2≠B 1B 2(A 2,B 2≠0).(3)设两条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则l 1与l 2相交⇔k 1≠k 2.两点间的距离[导入新知]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公式:点P 1(x 1,y 1),P 2(x 2,y 2)间的距离公式|P 1P 2|=(x 1-x 2)2+(y 1-y 2)2.(2)文字叙述:平面内两点的距离等于这两点的横坐标之差与纵坐标之差的平方和的算术平方根. [化解疑难]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理解(1)此公式与两点的先后顺序无关,也就是说公式也可写成|P 1P 2|=(x 2-x 1)2+(y 2-y 1)2. (2)当直线P 1P 2平行于x 轴时,|P 1P 2|=|x 2-x 1|. 当直线P 1P 2平行于y 轴时,|P 1P 2|=|y 2-y 1|. 当点P 1、P 2中有一个是原点时,|P 1P 2|=x 2+y 2.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例1] 判断下列各组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l 1:5x +4y -2=0,l 2:2x +y +2=0; (2)l 1:2x -6y +3=0,l 2:y =13x +12;(3)l 1:2x -6y =0,l 2:y =13x +12.[解] (1)解方程组⎩⎪⎨⎪⎧5x +4y -2=0,2x +y +2=0,得⎩⎨⎧x =-103,y =143.所以l 1与l 2相交,且交点坐标为⎝⎛⎭⎫-103,143. (2)解方程组⎩⎪⎨⎪⎧2x -6y +3=0,①y =13x +12,②②×6整理得2x -6y +3=0.因此,①和②可以化成同一个方程,即①和②表示同一条直线,l 1与l 2重合. (3)解方程组⎩⎪⎨⎪⎧2x -6y =0,①y =13x +12,②②×6-①得3=0,矛盾.方程组无解,所以两直线无公共点,l 1∥l 2. [类题通法]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关键是看两直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情况.(1)解方程组的重要思想就是消元,先消去一个变量,代入另外一个方程能解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2)解题过程中注意对其中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3)最后把方程组解的情况还原为直线的位置关系. [活学活用]1.判断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若相交,求出交点坐标: (1)l 1:2x +y +3=0,l 2:x -2y -1=0; (2)l 1:x +y +2=0,l 2:2x +2y +3=0.直线恒过定点问题[例2] 求证:不论m 为何实数,直线(m -1)x +(2m -1)y =m -5都过某一定点. [证明] 法一:取m =1时,直线方程为y =-4;取m =12时,直线方程为x =9.两直线的交点为P (9,-4),将点P 的坐标代入原方程左边=(m -1)×9+(2m -1)×(-4)=m -5. 故不论m 取何实数,点P (9,-4)总在直线(m -1)x +(2m -1)y =m -5上, 即直线恒过点P (9,-4).法二:原方程化为(x +2y -1)m +(-x -y +5)=0. 若对任意m 都成立,则有⎩⎪⎨⎪⎧ x +2y -1=0,x +y -5=0,得⎩⎪⎨⎪⎧x =9,y =-4.所以不论m 为何实数,所给直线都过定点P (9,-4). [类题通法]解含有参数的直线恒过定点的问题(1)方法一:任给直线中的参数赋两个不同的值,得到两条不同的直线,然后验证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题目中含参数直线所过的定点,从而问题得解.(2)方法二:含有一个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若能整理为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其中λ是参数,这就说明了它表示的直线必过定点,其定点可由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解得.若整理成y -y 0=k (x -x 0)的形式,则表示的所有直线必过定点(x 0,y 0).[活学活用]2.求经过两直线l 1:3x +4y -2=0和l 2:2x +y +2=0的交点且过坐标原点的直线l 的方程.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例3] 已知点A (1,1),B (5,3),C (0,3),求证:△ABC 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 法一:∵|AB |=(5-1)2+(3-1)2=25, |AC |=(0-1)2+(3-1)2=5, 又|BC |=(5-0)2+(3-3)2=5, ∴|AB |2+|AC |2=|BC |2, ∴△ABC 为直角三角形. 法二:∵k AB =3-15-1=12,k AC =3-10-1=-2,∴k AB ·k AC =-1,∴AB ⊥AC ,∴△ABC 是以A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类题通法]1.计算两点间距离的方法(1)对于任意两点P 1(x 1,y 1)和P 2(x 2,y 2),则|P 1P 2|=(x 2-x 1)2+(y 2-y 1)2.(2)对于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情况,可直接利用距离公式的特殊情况求解. 2.解答本题还要注意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活学活用]3.已知点A (-1,2),B (2,7),在x 轴上求一点P ,使|P A |=|PB |,并求|P A |的值.8.两条直线相交求参数中的误区[典例] 若三条直线l 1:ax +y +1=0,l 2:x +ay +1=0 ,l 3:x +y +a =0能构成三角形,则a 应满足的条件是( )A .a =1或a =-2B .a ≠±1C .a ≠1且a ≠-2D .a ≠±1且a ≠-2[解析] 为使三条直线能构成三角形,需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不共点.(1)若三条直线交于一点,由⎩⎪⎨⎪⎧ x +ay +1=0,x +y +a =0,解得⎩⎪⎨⎪⎧x =-a -1,y =1,将l 2,l 3的交点(-a -1,1)代入l 1的方程解得a =1或a =-2①;(2)若l 1∥l 2,则由a ×a -1×1=0,得a =±1②, 当a =1时,l 1与l 2重合;(3)若l 2∥l 3,则由1×1-a ×1=0,得a =1,当a =1时,l 2与l 3重合; (4)若l 1∥l 3,则由a ×1-1×1=0,得a =1,当a =1时,l 1与l 3重合. 综上,当a =1时,三条直线重合;当a =-1时,l 1∥l 2;当a =-2时,三条直线交于一点, 所以要使三条直线能构成三角形,需a ≠±1且a ≠-2. [答案] D [易错防范]①处,解题过程中,由a =1或a =-2得a ≠1且a ≠-2,此种错误只考虑了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不能构成三角形,而忽视了任意两条平行或重合的直线也不能构成三角形.②处,若得到a ≠±1,只考虑了直线的斜率不相等的条件,而忽视了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也不能构成三角形.解答此类问题由条件不易直接求参数,可考虑从反面入手,同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掉某些情形. [成功破障](2013·银川高一检测)直线y =2x +10,y =x +1,y =ax -2交于一点,则a 的值为( ) A.12B .-12C.23 D .-23[随堂即时演练]1.直线3x +2y +6=0和2x +5y -7=0的交点的坐标为( ) A .(-4,-3) B .(4,3) C .(-4,3)D .(3,4)2.已知点A (-2,-1),B (a,3),且|AB |=5,则a 的值为( ) A .1 B .-5 C .1或-5D .1-或53.设Q (1,3),在x 轴上有一点P ,且|PQ |=5,则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4.若p ,q 满足p -2q =1,直线px +3y +q =0必过一个定点,该定点坐标为________.5.(2012·山东德州高一检测)分别求经过两条直线2x +y -3=0和x -y =0的交点,且符合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1)平行于直线l 1:4x -2y -7=0; (2)垂直于直线l 2:3x -2y +4=0.第二课时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习题课)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如何求?2.如何根据方程组的解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3.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什么?4.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有什么特点?5.如何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6.点关于点的对称点,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如何求?两直线交点问题的综合应用[例1] 过点M (0,1)作直线,使它被两已知直线l 1:x -3y +10=0和l 2:2x +y -8=0所截得的线段恰好被M 所平分,求此直线的方程.[解] 法一:过点M 与x 轴垂直的直线显然不合要求,故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 =kx +1.若与两已知直线分别交于A ,B 两点,则解方程组⎩⎪⎨⎪⎧ y =kx +1,x -3y +10=0,和⎩⎪⎨⎪⎧y =kx +1,2x +y -8=0,可得x A =73k -1,x B =7k +2.由题意73k -1+7k +2=0, ∴k =-14.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 +4y -4=0.法二:设所求直线与两已知直线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B 在直线2x +y -8=0上,故可设B (t,8-2t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A (-t,2t -6).又因为点A 在直线x -3y +10=0上,所以(-t )-3(2t -6)+10=0,得t =4,即B (4,0).由两点式可得所求直线方程为x +4y -4=0.[类题通法]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联立两条直线方程所得的方程组的解. 解法一体现了方程思想,要学会利用. [活学活用]1.若直线5x +4y -2m -1=0与直线2x +3y -m =0的交点在第四象限,求m 的取值范围.解:由方程组⎩⎪⎨⎪⎧5x +4y -2m -1=0,2x +3y -m =0,得⎩⎨⎧x =2m +37,y =m -27,即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2m +37,m -27.∵此交点在第四象限,∴⎩⎨⎧2m +37>0,m -27<0,解得-32<m <2.故所求m 的取值范围是⎝⎛⎭⎫-32,2.对称问题[例2] 一束光线从原点O (0,0)出发,经过直线l :8x +6y =25反射后通过点P (-4,3),求反射光线的方程. [解] 设原点关于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为(a ,b ),由直线OA 与l 垂直和线段AO 的中点在l 上得⎩⎨⎧b a ·(-43)=-1,8×a 2+6×b2=25,解得⎩⎪⎨⎪⎧a =4,b =3,∴A 的坐标为(4,3).∵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A (4,3), 又由反射光线过P (-4,3),两点纵坐标相等, 故反射光线所在直线方程 为y =3.由方程组⎩⎪⎨⎪⎧y =3,8x +6y =25,解得⎩⎪⎨⎪⎧x =78,y =3,由于反射光线为射线,故反射光线的方程为y =3(x ≤78).[类题通法]1.点关于直线对称的点的求法点N (x 0,y 0)关于直线l :Ax +By +C =0的对称点M (x ,y )可由方程组⎩⎪⎨⎪⎧y -y 0x -x 0·⎝⎛⎭⎫-A B =-1(AB ≠0)A ·x +x 02+B ·y +y2+C =0求得.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的求法求直线l 1:A 1x +B 1y +C 1=0关于直线l :Ax +By +C =0对称的直线l 2的方程的方法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对称,在l 1上任取两点P 1和P 2,求出P 1、P 2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再用两点式求出l 2的方程.[活学活用]2.与直线2x +3y -6=0关于点(1,-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A .3x -2y +2=0 B .2x +3y +7=0 C .3x -2y -12=0 D .2x +3y +8=0坐标法的应用[例3] 一长为3 m ,宽为2 m 缺一角A 的长方形木板(如图所示),长缺0.2 m ,宽缺0.5 m ,EF 是直线段,木工师傅要在BC 的中点M 处作EF 延长线的垂线(直角曲尺长度不够),应如何画线?[解] 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AD 所在的直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E (0.2,0),F (0,0.5),B (3,0),D (0,2),M (3,1), 所以EF 所在直线斜率k =0.5-0.2=-52.∵所求直线与EF 垂直,∴所求直线斜率为k ′=25,又直线过点M (3,1),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y -1=25(x -3).令y =0,则x =0.5,所以所求直线与x 轴交点为(0.5,0),故应在EB 上截|EN |=0.3 m ,得点N ,即得满足要求的直线MN . [类题通法]1.坐标法解决实际应用题,首先通过建立模型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2.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首先要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量,然后进行代数运算,最后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活学活用]3.已知等腰梯形ABCD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证明:对角线|AC |=|BD |.9.利用转化思想求最值[典例] 在x 轴上求一点P ,使得(1)P 到A (4,1)和B (0,4)的距离之差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2)P 到A (4,1)和C (3,4)的距离之和最小,并求出最小值.[解题流程]在求有关距离之和最小或距离之差最大时,需利用对称性和几何性质求解.①三角形的两个顶点知道,第三个顶点在x 轴上;②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 第三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x 轴上求点P ,使|P A |-|PB |或|PB |-|P A |最大,以及|P A |+|PC |最小,应首先画出图形,利用对称性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求解.[规范解答]如图,(1)直线BA 与x 轴交于点P ,此时P 为所求点,(2分) 且|PB |-|P A |=|AB |=(0-4)2+(4-1)2=5.(3分) ∵直线BA 的斜率k BA =1-44=-34,(4分) ∴直线BA 的方程为y =-34x +4.令y =0得x =163,即P ⎝⎛⎭⎫163,0.故距离之差最大值为5,此时P 点的坐标为⎝⎛⎭⎫163,0,(6分) (2)作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则A ′(4,-1),连接CA ′,则|CA ′|为所求最小值,直线CA ′与x 轴交点为所求点.(7分)又|CA ′|=(4-3)2+(-1-4)2=26,(9分)直线CA ′的斜率k CA ′=-1-44-3=-5,则直线CA ′的方程为y -4=-5(x -3).令y =0得x =195,即P ⎝⎛⎭⎫195,0.(11分)故距离之和最小值为26,此时P 点的坐标为⎝⎛⎭⎫195,0.(12分)[名师批注]若在x 轴上另取一点P ′,则|P ′B |-|P ′A |<|BA |,因此,|AB |为最大值由点斜式写出直线AB 方程,再令y =0即可由A 、C 点在x 轴同侧,可作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也可作C 关于x 轴对称点C ′),转化为|CA ′|为最小值,若再找一点P 0,则|P 0A |+|P 0C |=|P 0A ′|+|P 0C |>|A ′C |[活学活用]求函数f (x )=x 2-8x +20+x 2+1的最小值.[随堂即时演练]1.(2012·济宁高一检测)已知点A (x,5)关于点(1,y )的对称点为(-2,-3),则点P (x ,y )到原点的距离是( ) A .2 B .4 C .5D.172.已知集合M ={(x ,y )|x +y =2},N ={(x ,y )|x -y =4},那么集合M ∩N 为( ) A .{3,-1} B .3,-1 C .(3,-1)D .{(3,-1)}3.经过两直线2x -3y -3=0和x +y +2=0的交点且与直线3x +y -1=0垂直的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4.点A (4,5)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B (-2,7),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5.已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斜边BC 的中点为M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证明:|AM |=12|BC |.3.3.3 & 3.3.4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导入新知]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定义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夹在两条平行直线间公垂线段的长度 公式点P 0(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0+By 0+C |A 2+B2两条平行直线l 1:Ax +By +C 1=0与l 2:Ax +By +C 2=0(C 1≠C 2)之间的距离 d =|C 1-C 2|A 2+B 2[化解疑难]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需注意的问题(1)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先化成一般式再用公式.例如,求P 0(x 0,y 0)到直线y =kx +b 的距离,应先把直线方程化为kx -y +b =0,得d =|kx 0-y 0+b |k 2+1.2.点到几种特殊直线的距离 (1)点P 0(x 0,y 0)到x 轴的距离d =|y 0|; (2)点P (x 0,y 0)到y 轴的距离d =|x 0|;(3)点P (x 0,y 0)到与x 轴平行的直线y =b (b ≠0)的距离d =|y 0-b |; (4)点P (x 0,y 0)到与y 轴平行的直线x =a (a ≠0)的距离d =|x 0-a |. 3.对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1)利用公式求平行线间的距离时,两直线方程必须是一般式,且x ,y 的系数对应相等. (2)当两直线都与x 轴(或y 轴)垂直时,可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 ①两直线都与x 轴垂直时,l 1:x =x 1,l 2:x =x 2,则d =|x 2-x 1|; ②两直线都与y 轴垂直时,l 1:y =y 1,l 2:y =y 2,则d =|y 2-y 1|.点到直线的距离[例1] 求点P (3,-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1)y =34x +14;(2)y =6;(3)x =4.[解] (1)直线y =34x +14化为一般式为3x -4y +1=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d =|3×3-4×(-2)+1|32+(-4)2=185. (2)因为直线y =6与y 轴垂直,所以点P 到它的距离d =|-2-6|=8. (3)因为直线x =4与x 轴垂直,所以点P 到它的距离d =|3-4|=1. [类题通法]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化为一般式. (2)点P 在直线l 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0,公式仍然适用.(3)直线方程Ax +By +C =0中,A =0或B =0公式也成立,但由于直线是特殊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故也可用数形结合求解.[活学活用]1.已知点A (a,2)(a >0)到直线l :x -y +3=0的距离为1,则a =( ) A.2 B .2- 2 C.2-1D.2+12.点P (2,4)到直线l :3x +4y -7=0的距离是________.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例2] 求与直线l :5x -12y +6=0平行且到l 的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 [解] 法一: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 -12y +C =0. 在直线5x -12y +6=0上取一点P 0(0,12),则点P 0到直线5x -12y +C =0的距离为|-12×12+C |52+(-12)2=|C -6|13,由题意,得|C -6|13=2,所以C =32,或C =-20.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 -12y +32=0,或5x -12y -20=0. 法二: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 -12y +C =0, 由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得2=|C -6|52+(-12)2,解得C =32,或C =-20.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 -12y +32=0,或5x -12y -20=0. [类题通法]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一般是直接利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当直线l 1:y =kx +b 1,l 2:y =kx +b 2,且b 1≠b 2时,d =|b 1-b 2|k 2+1;当直线l 1:Ax +By +C 1=0,l 2:Ax +By +C 2=0且C 1≠C 2时,d =|C 1-C 2|A 2+B 2.但必须注意两直线方程中x ,y 的系数对应相等.[活学活用]3.(2012·岳阳高一检测)两直线3x +y -3=0和6x +my -1=0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距离的综合应用[例3] 求经过点P (1,2),且使A (2,3),B (0,-5)到它的距离相等的直线l 的方程.[解] 法一: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即x =1,显然符合题意.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 ,则直线方程为y -2=k (x -1).由条件得|2k -3-k +2|k 2+1=|5-k +2|k 2+1,解得k =4,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 =1或4x -y -2=0.法二:由平面几何知识知l ∥AB 或l 过线段AB 的中点. ∵直线AB 的斜率k AB =4,若l ∥AB ,则l 的方程为4x -y -2=0.若l 过AB 的中点(1,-1),则直线方程为x =1,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 =1或4x -y -2=0. [类题通法]解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即根据题意设出方程,然后由题意列方程求参数.也可以综合应用直线的有关知识,充分发挥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判断直线l 的特征,然后由已知条件写出l 的方程.[活学活用]4.求经过两直线l 1:x -3y -4=0与l 2:4x +3y -6=0的交点,且和点A (-3,1)的距离为5的直线l 的方程.9.漏掉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典例] 直线l 1过点A (0,1),l 2过点B (5,0),如果l 1∥l 2,且l 1与l 2的距离为5,求l 1,l 2的方程. [解] (1)若直线l 1,l 2的斜率存在①,设直线的斜率为k ,由斜截式得l 1的方程y =kx +1,即kx -y +1=0.由点斜式可得l 2的方程为y =k (x -5),即kx -y -5k =0.因为直线l 1过点A (0,1),则点A 到直线l 2的距离d =|-1-5k |(-1)2+k 2=5,∴25k 2+10k +1=25k 2+25,∴k =125,∴l 1的方程为12x -5y +5=0,l 2的方程为12x -5y -60=0.(2)若l 1,l 2的斜率不存在①,则l 1的方程为x =0,l 2的方程为x =5,它们之间的距离为5,同样满足条件.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有两组:l 1:12x -5y +5=0,l 2:12x -5y -60=0;或l 1:x =0,l 2:x =5.[易错防范]1.①处容易漏掉l 1,l 2的斜率都不存在的情形而导致错误.2.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方程时,一定要对斜率是否存在的情况进行讨论. [成功破障]经过点A (1,2)且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随堂即时演练]1.原点到直线x +2y -5=0的距离为( ) A .1 B. 3 C .2D. 52.已知直线l 1:x +y +1=0,l 2:x +y -1=0,则l 1,l 2之间的距离为( ) A .1 B. 2 C. 3D .2。
快乐课堂学数学-高中数学必修2-多余老师趣讲“直线方程”一、先说几句多余的话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简单说就是研究“数”与“形”。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我们最早接触“解析”这个词,是在初中首次学习函数时出现的。
函数的三种表达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像法。
函数解析式,就是函数的代数表达式。
只不过,解析式对格式有特别限制条件:其前部分必须是“y=”。
当一个代数表达式,符合这个限制条件时,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函数,其对应的图像称之为函数图像。
当一个代数表达式,不符合这个限制条件时,我们则称其为方程。
其对应的图像也只能称为方程的图像。
通过以上讲述,多余老师提醒两点:1、“解析”和“解析式”不要混淆。
图像经“解析”后,其代数表达式没有任何限制;而“解析式”只是“解析”结果中的一种,特指函数式。
2、函数解析式,是方程的一种类型。
即“方程”包括“函数解析式”。
在函数的学习过程中,有两点同学们应该体会得比较深刻:1、“数”和“形”的对应。
看到一个函数解析式,我们就能知道其对应的函数图像大概是什么模样;看到一个函数图像,我们就能知道其对应的函数类型。
2、学好函数的要点是把系数的作用理解透。
每一个系数的变化会导致图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看到函数图像,就能知道对应系数的代数性质。
同样,在解析几何的学习过程中,这两点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学好解析几何,1、要掌握好“数”与“形”的对应,这其实就是数学的解析思想。
2、要紧抓住“图形的要素”,就是控制或表达图形的重要参数。
总之,掌握好了“解析”和“要素”,解析学就好了,而且会感觉到特别简单。
特别提醒文科生一句:解析几何学好了,高考数学及格没问题。
二、从一次函数说起在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了一次函数。
我们都知道,一次函数y=kx+b(k不等于0)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反过来问一句,直线对应的就是一次函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当k=0时,y=b是一条垂直于y轴的直线。
高二数学必修2直线的参数方程知识点直线参数方程是高二数学必修2这一模块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那么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直线的参数方程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数学必修2直线的参数方程知识点直线的参数方程:过定点倾斜角为α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其推导过程:设e是与直线l平行且方向向上(l的倾斜角不为0)或向右(l的倾斜角为0)的单位方向向量(单位长度与坐标轴的单位长度相同).直线l的倾斜角为α,定点M0、动点M的坐标分别为直线的参数方程中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参数t对应的点M到定点Mo的距离,当同向时,t取正数;当异向时,t取负数;当点M与Mo重合时,t=0.高二数学必修2抛物线的参数方程知识点抛物线的参数方程:如图,抛物线y2=2px(p>0)(或x2=2py(p>0))的参数方程为(或)(t为参数,t∈R)。
几何意义为:t表示抛物线上除顶点外的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的倒数。
即M(x,y)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则有抛物线的参数方程的推导:设抛物线的普通方程为因为点M在α的终边上,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由(5)(6)解出x,y,得到这就是抛物线(5)(不包括顶点)的参数方程。
如果令,则有当t=0时,由参数方程表示的点正好就是抛物线的顶点(0,0),因此时,参数方程就表示抛物线。
高二数学必修2双曲线的参数方程知识点双曲线的参数方程:双曲线的参数方程是(θ是参数,0≤θ<2π,)。
双曲线的参数方程是双曲线上任意点M的坐标可设为双曲线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