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42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社会学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与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教育社会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社会学分析方法,学会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教育现象、研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主要内容:教育社会学学科论;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教育的社会功能(自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分)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1928)(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1947)雷通群: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所需何种教育”。
(1931)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化说”教育观:“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往往影响着其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2、相互关系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2)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二、研究对象界定(一)问题:对象的泛化(如:个体社会化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对象的窄化(如:教育也不仅仅限于个体社会化)(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姓“教”——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姓“社”——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或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三)研究对象的分类:(3种分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如社会体制、过程、变迁,并有相应的社会学分支领域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家庭、社会,而有学校教育社会学……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教育的社会性体现: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11级教育学温馨11033026概念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在中国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来研究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
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专章。
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
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
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
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
”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
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
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
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
191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教育社会学系。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探讨教育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学科,它包含了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研究。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所涉及的教育社会学知识,旨在帮助教师候选人提高他们的备考水平。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念与发展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学到现代教育社会学的转变。
传统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的技术和方法,而现代教育社会学注重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二、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个体,并通过教育来传承社会价值观。
此理论对于解释教育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强调教育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个体可以学习社会化的技能和价值观。
3. 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源对于教育的成功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文化资本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三、教育社会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教师候选人深入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对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 教育政策与法律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理解教育政策和法律的背景和目的。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合法合规地开展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2. 教育平等与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多元文化教育。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与教育平等和多元文化教育相关的题目,了解相关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教师候选人的答题。
3. 教育与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了解教育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发展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实践、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揭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学发展的背景、研究领域和前沿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背景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
当时,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教育社会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领域1. 教育结构与社会不平等教育结构与社会不平等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分析教育制度、教育机会分配等因素,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中的不平等问题。
研究表明,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个体的教育机会和成就有着重要影响,这对于构建公平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与社会变革教育与社会变革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育不仅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变革产生积极作用。
教育可以提供人才支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而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3. 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内部的文化和教育实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社会学研究关注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师角色和学生行为等方面,旨在改善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三、前沿进展1. 多元方法的运用教育社会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倾向于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相结合,以更全面地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此外,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2. 新兴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教育社会学社会发展
教育社会学与社会发展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述
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教育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教育也有助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社会和谐度。
三、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受到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的。
社会的发展水平、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和制度环境都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产生影响。
此外,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
四、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教育改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教育社会学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教育改革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方案。
五、结语
教育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和未来。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百度百科中的观点)产生阶段:教育社会学一般被认为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现代教育在提高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使得西方教育学家逐渐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西方社会学家也希望借助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
教育社会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最早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欧美社会学家。
19世纪末,德国的纳托普(Paul Natorp)与柏格曼(Bergman,P.)等人提出“社会的教育学”理论;德国的狄尔泰、史普朗格(E.Spranger)与诺尔(Knoll,H.)等人提出“文化教育学”理论;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一书中探讨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并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
1889年,美国教育学家J.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1916年,他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这些理论通过对赫尔巴特树立的教育学体系的反思与批判,提出应当从社会的观点考察教育的本质。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
他于19世纪末对教育社会学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了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
他在《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道德教育论》(1902~1906)、《教育与社会学》(1922)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他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指出,教育的性质、起源和功能是社会性的,社会学家应该:①研究教育的现状及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②研究教育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③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度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④把课堂和学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系统来研究。
该书被视为早期教育社会学的经典。
欧洲早期的社会学者研究侧重于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与之相比,美国的社会学者则较偏重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摘要: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在过程上与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想去甚远。
而中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何时创建?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都需要我们去探究,本文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期望对中国教育社会学能够有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教育社会学创建发展问题特点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说早在古代社会,当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开始思考和探索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了。
说教育社会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是因为它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真正成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历史相对来讲比较短。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成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
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诞生,既与近代中国遭遇的社会巨变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更与西方社会学的传播和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副院长陶孟于1922年所著第一本教育社会学著作《社会与教育》为标志,至今差不多90年历史。
该书以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社会学的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
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初步形成则以1930 年代初厦门大学教育学院以及一些师范院校开始陆续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为标志。
当时翻译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社会学著作, 并出版了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多种教育社会学教材, 在学科内容上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社会学与当时的古典教育社会学之间较为紧密的关联。
但20世纪50年代后, 由于社会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被整体取消, 建国至文革结束这段时期很少出现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直到1979 年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重新恢复, 教育社会学始得以重建。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教育社会学在致力于学科建设的同时, 围绕改革开放时期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展现了教育社会学较为鲜明的实践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