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把施工进程与地质勘探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地质灾害防护意识,保证公路施工质量。
一、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1.山体滑坡。
这个地质灾害在公路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沿着山脚进行公路的铺设,假如没有谨慎对待山体滑坡,使滑坡造成一系列破坏,边坡坡地能够沿着那些不利的结构面或者一些比较软弱的夹层来进行整体的滑动,从而破坏公路的基面,对公路施工产生危害。
2.山体崩塌。
一部分岩石在雨水作用下沿着破裂的层面从山上崩塌下来,从而在路面上堆积起来,这样就造成了路面的破坏,交通中断也不可避免。
这样的崩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质,危害是比较大的。
3.地面坍塌。
在进行公路施工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地形地貌进行很好的勘探,在边坡的表层松散的部位或者是经过风化形成的破碎层,经过强降雨的冲刷或者地下水渗透条件的变化,坡脚的土体被软化,从而降低了强度,上边坡不稳定。
在适当条件下,坍塌还会发展成坡体的整体滑动。
比较常见的是坍塌和滑坡,这两种类型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
4.泥石流。
主要是因为强降雨导致泥沙从山体进行下滑,形成如洪水一般的泥石流,造成公路的破坏或者掩埋。
5.采空塌陷。
主要是在进行公路修建的时候,经过一些矿区,如果对矿产的开采不是特别规范,就容易导致地表结构受到损害,导致地面的塌陷。
二、公路施工中地质灾害勘探方法和内容1.勘探方法。
利用一些卫星资料,开展一些地质勘查与地质测绘工作,这样都是基础性的地质勘查,主要查明一些具有控制作用的路线的地质问题,比如,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活动性断裂和崩坍等,结合相关的评估,对那些严重不良的路段尽量采用绕行的方式。
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勘探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埋桩法。
在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勘探的方法就是埋桩法。
通过这个方法就是能够最陕时间内查看到公路施工周边的山体是不是有出现山体崩塌和滑坡的征兆,在发现异常的时候可以进行紧急应急方案的调整,短时间内安排施工人员离开,也可以紧急进行公路的抢修。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主要包括软土、黏土、泥岩、岩溶、滑坡、崩塌等。
这些地质现象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导
致工程延误或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方法来应
对这些问题。
对于软土,可采取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上加设加筋混凝土板、挖
沟排水、注浆加固等。
在地层中存在黏土时,要加强对黏土的试验、
分析,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如加水稳定法、加浆强化法等。
泥岩是
一种水分含量很高的软岩,对施工影响很大,可以采取喷涂加固等措
施进行处理。
对于岩溶地质,需要对地质条件加以了解,并采取适当
的治理措施,如填充、固结、注浆等。
滑坡和崩塌是公路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速度和力量十分
惊人。
在治理中要做好“三防”,包括预防、监测和防治。
采用加固、改道、支挡等措施来避免和减缓滑坡崩塌的危害,保障公路正常施工
和运营。
总之,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给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需要进
行有效的处理措施来应对。
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监测和预防,确保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一、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是地球演化和地壳形成的基本原因。
然而,并非所有地质作用都对人类活动或工程建设有利,一些对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作用被称为不良地质作用。
本文将围绕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展开,介绍其主要类型和影响。
二、不良地质作用的定义不良地质作用是指那些对于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
这些作用可能导致地表塌陷、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主要类型1.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周围的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带来极大的威胁。
2.地面沉降:地下水过度开采、土壤压实、沉积物压实等因素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不仅影响城市基础设施,还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陷等问题,给地下工程和建筑物带来损害。
3.地下水位下降: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这不仅影响农田灌溉,还可能导致地层沉降、地下空洞形成,给基础设施和地下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4.土壤侵蚀:不良的土地利用和过度开发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土壤侵蚀使得土地质量下降,农田失去肥力,同时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灾害。
5.地热活动:地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地热活动可能导致地热梯度的变化,对周围地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可能引发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
四、影响与防治1.影响:不良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则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土壤侵蚀和地热活动也威胁到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2.防治:针对不良地质作用,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地质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采取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用地,加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
不良地质风险的应对措施1.引言1.1 概述不良地质风险是指地质条件不利或异常,会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
不良地质风险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岩溶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不良地质风险的威胁日益凸显。
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等原因,不良地质风险正对人类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每年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地区的稳定发展。
为了应对不良地质风险,需要深入了解其定义和分类。
不良地质风险的定义是指在地质条件不利或异常的情况下,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的因素。
不良地质风险可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地震烈度划分、滑坡类型区分等。
通过对不良地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不良地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探讨,并重点讨论不良地质风险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通过对不良地质风险应对的重要性等方面的分析,旨在提升公众对不良地质风险的认知和理解,在面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时能够正确应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损失和风险,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不良地质风险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定义与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的重要性等内容。
同时,还将提及文章的目的,以明确文中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正文部分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不良地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该概念的准确理解。
同时,将重点分析不良地质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帮助读者了解该风险的成因,进一步认识对地质风险的控制和应对的必要性。
在结论部分,将对不良地质风险应对的重要性加以强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总结正文中的讨论和分析,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本文的核心观点,为读者提供应对不良地质风险的实用建议和指导,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摘要:不良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地质现象。
若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
本文主要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几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处理措施,并指出防治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处理措施;
0前言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发生、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减少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崩塌
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
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
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1]。
1.1崩塌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高陡斜坡;(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3)构造条件:当各种构造面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4)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的楔入,暴雨、久雨或强震后;(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路堑的开挖、边坡过陡、无坡面防护、不当爆破等。
1.2崩塌的危害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
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
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
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危害。
1.3崩塌的防治[2]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2)拦截:即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
(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
(5)镶补沟缝:对岩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
(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一明显的界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
滑坡分为工程滑坡和天然滑坡。
2.1滑坡的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斜坡岩体平衡条件遭到破环,即总抗滑力与总下滑力之比。
2.2滑坡的危害[1]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2.3滑坡的防治
(1)排水: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范围以外的地表水流入滑体,使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排出滑体;
(2)力学平衡:主要是刷方减载的措施;
(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主要是内部灌浆加固;
(4)修建支挡工程:其作用主要是增加抗滑力。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3.1泥石流的分类及形成条件[3]
由泥石流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形成泥石流的必备条件:(1)地质条件:包括风化与地震引起地表松动,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2)水文气象条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地形条件:一般是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及流域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等区域。
另外,除自然条件外,人类的活动也是引发泥石流的一个因素,具体体现在不合理的开挖,乱砍乱垦,不合理的开采等。
3.2泥石流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1)防治原则:“避强制弱、局部防护、重点处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2)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措施: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修建谷坊、坡面排水等;2).拦挡措施:各种拦挡坝与坝群;3).排导措施:排洪道、导流堤、停淤场。
4岩溶
岩溶又称喀斯特,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长期溶蚀,产生特殊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现象作用的总称[4]。
4.1岩溶的主要形态
包括了溶沟溶槽、漏斗(溶槽扩大)、溶蚀洼地(漏斗扩大)、坡立谷(暗河坍塌)和溶蚀平原(独立谷扩大)、落水洞和竖井、溶洞、暗河、天生桥(溶洞、暗河局部洞道塌陷直达地表形成的桥)、土洞等。
4.2岩溶的发育条件
具有可溶性岩层,溶解能力和足够流量的水和水的四季流动性。
4.3岩溶的发育规律
(1)垂直循环:包气带中水的垂直渗透,造成落水洞;
(2)季节循环:季节性水水平垂直交替渗透,水平溶洞与垂直溶洞并存;
(3)水平循环:位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的饱水带中,地下水水平流动引起近水平的溶洞或暗河;
(4)深循环带:以溶隙、溶孔为主。
4.4岩溶的防治措施
可采用疏导、加固、堵塞、钻孔充气和跨盖等方式。
5结语
通过对不良地质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的概念,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发展情况的论述,我们从中了解到,不良地质现象有自然因素,同时也有人为因素。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随时都会发生不良地质灾害,通过对其特征,影响因素的了解掌握,结合具体的防治措施,对其科学合理的治理,让我们结合所学,为我所用,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忠苗.工程地质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青善.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崩塌[J].青海交通科技,2009(06):52~59.
[3] 史翔,汪文俊.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几种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J].才智.2010(23):26.
[4] 孔思丽.工程地质学(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