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中常见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摘要: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分类和成因分析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满足经济建设的要求,交通规划之一的公路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一条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地质问题,现就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一般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通常有:一、滑坡:主要在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一)地形所致:在修筑公路过程中,普遍高角度切坡,形成高边坡,导致边坡岩体结构受到破坏,岩体裸露,加速岩石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体降低,加上坡体临空,支挡、护坡措施失当,边坡失稳。
(二)降雨所致:根据调查统计,滑坡大多在丰水期时发生,降雨量大5~8月滑坡比较常发生,其中7~8月的发生的频率最高,而降雨量少的其他月份,滑坡较少发生。
二、路面塌陷:在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路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影响着路面塌陷形成具有必要的条件和多种外界动力因素的作用:(一)必要条件1、岩溶: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赖以产生的基础,它为塌陷产生提供了物质运移空间。
质纯灰岩岩组易被溶蚀,在浅层部位可形成连通性好的洞隙网络系统;在不纯灰岩和白云岩岩组的局部地段,由于构造影响和地下水迳流条件较好,岩体洞隙也能发育形成塌陷。
2、松散履盖土层:第四系土层具有厚度小、松散、欠固结、孔隙度大、强度低、含砂量大、易崩解的特点,因此其抗潜蚀、抗崩解、抗塌能力弱。
3、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是形成岩溶路面塌陷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又十分活跃的因素,能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和效应:改变土的容重,增加土层的有效重量,改变土的塑性状态和力学强度;水位急降引起洞隙中负压力产生吸蚀作用,带走洞隙充填物,加速土洞垌壁土体的剥蚀和崩解,同时加强渗流潜蚀,作用在土洞顶板,成为附加致塌力。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其中地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不良地质条件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常见的不良地质条件包括软土地基、岩溶地质、地震地质、滑坡地质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不良地质条件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是指土壤的承载力较低,容易发生沉降和变形。
在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会导致路基沉降、路面变形等问题。
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包括加固、加厚、加筋等。
加固可以采用灌浆、加固桩等方法,加厚可以采用填土、加厚路基等方法,加筋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方法。
岩溶地质是指地下岩石溶解形成的地质条件,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下水涌出等问题。
处理岩溶地质的方法包括填洞、加固、加厚等。
填洞可以采用注浆、灌浆等方法,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钢筋混凝土等方法,加厚可以采用填土、加厚路基等方法。
地震地质是指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震灾害。
处理地震地质的方法包括加固、减震等。
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钢筋混凝土等方法,减震可以采用减震器等方法。
滑坡地质是指地形陡峭、土壤松散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处理滑坡地质的方法包括加固、排水等。
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钢筋混凝土等方法,排水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等方法。
不良地质条件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在公路施工前,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探讨【摘要】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是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常见不良地质类型、路基处理、边坡处理、水文处理和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地质,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固路基、加固边坡、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等。
在提出了加强对策建议、推动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全面考虑不良地质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公路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方法、路基处理、边坡处理、水文处理、防护措施、对策建议、技术创新、规范管理。
1. 引言1.1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探讨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不良地质问题,如软弱地基、高地渗、滑坡等,这些问题给公路工程施工和使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危害。
对于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及其处理方法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将探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类型,如软弱地基、高地渗、滑坡等,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处理方法。
其中包括路基处理、边坡处理、水文处理和防护措施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不良地质问题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事故发生概率,提高公路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于公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将详细介绍不良地质问题的处理方法,并在结论中提出更具体的对策建议、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措施,以期为公路施工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的研究将为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2. 正文2.1 常见不良地质类型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类型包括土质松软、岩体崩塌、地下水涌出、沉降变形等。
土质松软是指地基土层承载能力不足,易发生沉降,造成路面塌陷的情况。
岩体崩塌是指路基或边坡上的岩石层发生松动或崩塌,导致道路交通受阻。
公路路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公路路基工程是指由岩土材料或其它适当材料建立的公路基础,它在公路工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工程质量问题。
本文将针对公路路基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
一、沉降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是指在路基结构上存在沉降量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会导致路面塌陷、裂缝、隆起等问题。
沉降不均匀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路基设计不合理或者路基施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防治措施:1.采用合适材料和优化设计来降低路基沉降率;2.保证施工无地基沉降,路坑和土方不得存放;3.设置临时排水管道和加强基础处理可以缓解路面的沉降问题。
二、基础不牢固基础不牢固可能会导致路面塌陷、开裂、路基沉降等问题。
基础不牢固的问题普遍出现在路基设计不规范、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不严谨等情况下。
防治措施:1.确保材料合格,并在处理路基时实施正确的方法;2.为路基基础加固,采用适当的处理技术,如加固处理;3.根据地质条件和地形苛求,树立严格的基础处理标准。
三、土质材料不合格土质材料不合格会导致路基施工失败,加速路基结构的老化和吸水性增强,从而导致路面塌陷、严重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1.选择质量可靠的土质材料和配料,进行彻底筛选;2.严格遵守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和湿度等因素,使土质材料达到施工标准;3.根据类型和性质,合理测试和检测;四、没有加强措施如果路基工程施工时没有加强措施,路基结构可能会老化、失去强度并且发生沉降,开裂、剥落等问题。
防治措施:1.采用改良和加固方法加强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2.表面覆盖,以保护表面降低老化风险;3.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其整体强度和能力。
五、车辙和水沟在公路路基工程中,车辙和水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且是一类较为严重的问题。
修复成本也较为高昂,如果被忽略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防治措施:1.针对地理环境,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并保证排水系统的连续性和有效性;2.精心施工和维护车辙和水沟,定期清除防止积淀水的影响;3.路面指定加强材料可缓解车辙和水沟愈加沉重的问题。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一、基层土质不稳定: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基层土质的不稳定是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路基变形、沉降等质量问题。
其主要原因包括土质类型不适合、施工过程中疏浚或填筑不均匀等。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选址前进行详细的勘察和测试,确保选址地质条件良好;在填筑过程中注意土层的均匀性,严禁局部填筑高度过大;选用合适的填料,确保填筑层的稳定性。
二、设计不合理: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设计不合理将导致公路工程难以实施或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常见的设计不合理问题包括路线过陡、转弯半径不合理、路面过薄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强设计规范的遵循,确保设计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位评估,包括考虑地质条件、交通流量、工期等因素;合理设置标准和要求,确保设计的可执行性。
三、施工工艺和质量管理不当:施工工艺和质量管理的不当也是导致公路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施工工艺不当可能导致路面损坏、裂缝等问题,而质量管理不当则可能导致工程完工后存在质量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操作;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检验、验收等环节。
四、材料质量不达标: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材料质量不达标是常见的问题。
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可能导致路面龟裂、渗水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材料的选择和进场验收;加强对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提供的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加强对材料的检测和抽样,确保材料质量达标。
五、施工质量监督不到位:施工质量监督不到位是导致公路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施工质量监督不到位,施工方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从而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施工质量监督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具备监督的专业技能;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核查机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核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形成监督合力。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主要包括软土、黏土、泥岩、岩溶、滑坡、崩塌等。
这些地质现象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导
致工程延误或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方法来应
对这些问题。
对于软土,可采取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上加设加筋混凝土板、挖
沟排水、注浆加固等。
在地层中存在黏土时,要加强对黏土的试验、
分析,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如加水稳定法、加浆强化法等。
泥岩是
一种水分含量很高的软岩,对施工影响很大,可以采取喷涂加固等措
施进行处理。
对于岩溶地质,需要对地质条件加以了解,并采取适当
的治理措施,如填充、固结、注浆等。
滑坡和崩塌是公路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速度和力量十分
惊人。
在治理中要做好“三防”,包括预防、监测和防治。
采用加固、改道、支挡等措施来避免和减缓滑坡崩塌的危害,保障公路正常施工
和运营。
总之,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给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需要进
行有效的处理措施来应对。
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监测和预防,确保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
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在城市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应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防治和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沉降和地下水涌出等。
地震是最为常见和具有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之一,对桥梁工程造成的直接破坏往往不可忽视。
而滑坡、地面塌陷、沉降和地下水涌出等地质灾害往往是桥梁工程长期受力和环境影响导致的。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岩土工程特性和地震等。
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或开发活动导致的地质环境改变。
在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往往既存在自然因素,也存在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直接性和不可控性,而人为因素则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来避免或减少。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之一,对于城市公路桥梁工程来说,地震风险的防治尤为重要。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地震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如选择适当的桥梁位置、使用抗震材料、加强结构设计等,以确保桥梁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2. 滑坡防治滑坡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要有效防治滑坡,首先需要对滑坡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确定滑坡潜在的危险性和规模。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如挡土墙、边坡加固、排水系统等,来增加抵抗滑坡的能力。
3. 地面塌陷防治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开采活动或地质构造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
在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遇到地面塌陷风险较大的地区,应加强地质勘察和监测,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如加固土体、注浆加固、钢板桩等,以确保桥梁的安全性。
四、地质灾害应急措施地质灾害的发生常常是突然而且具有不可预测性。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施工建设也大规模的展开,在进行公路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良地质条件。
由此引发的工程事故,轻则延缓工程进度,增加工程造价,损坏机械设备,重则将导致人员的伤亡和整个工程的失败。
由于工程地质的复杂性,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地质情况,本文简要分析了不良地质条件对公路施工的影响因素,基于不良地质公路的施工原则,深入探讨了几点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法。
公路施工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方案;建设引言不管是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还是在公路竣工投入使用之后,出现地质灾害,都会对公路产生很大的破坏,也会产生人员的生命财产威胁,所以,要加大地质的防护力度。
本文分析了山体滑坡、山体崩塌、地面坍塌等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接着介绍了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勘探方法,最后提出了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防治处理措施。
一、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1.1山体滑坡。
这个地质在公路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沿着山脚进行公路的铺设,假如没有谨慎对待山体滑坡,使滑坡造成一系列破坏,边坡坡地能够沿着那些不利的结构面或者一些比较软弱的夹层来进行整体的滑动,从而破坏公路的基面,对公路施工产生危害。
1.2山体崩塌。
一部分岩石在雨水作用下沿着破裂的层面从山上崩塌下来,从而在路面上堆积起来,这样就造成了路面的破坏,交通中断也不可避免。
这样的崩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质,危害是比较大的。
1.3地面坍塌。
在进行公路施工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地形地貌进行很好的勘探,在边坡的表层松散的部位或者是经过风化形成的破碎层,经过强降雨的冲刷或者地下水渗透条件的变化,坡脚的土体被软化,从而降低了强度,上边坡不稳定。
在适当条件下,坍塌还会发展成坡体的整体滑动。
比较常见的是坍塌和滑坡,这两种类型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
1.4 泥石流。
主要是因为强降雨导致泥沙从山体进行下滑,形成如洪水一般的泥石流,造成公路的破坏或者掩埋。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谢晓红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公路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通设施,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良的地质状况,这会给道路施工造成非常大的麻烦,因此,掌握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类型以及加强不良地质处理的能力都是值得重视的工作。
公路的施工单位要在施工实践中善于总结遇到不良地质的处理方法,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带来优质的公路设施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方法1.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类型1.1滑坡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滑坡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地质之一。
道路施工时周围的斜坡往往会处于土质松软的状态,加之两侧没有大量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的天气,大量雨水对斜坡处本就松软的土质进行猛烈冲刷,就很容易造成常见的滑坡现象。
公路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暴雨这种恶劣的天气本身就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若再发生滑坡就更会对施工产生严重的影响,施工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滑坡往往就是由于土质的松软和暴雨等恶劣天气造成的,为了有效改善此类状况的发生,首先道路两侧的土壤质量要提高,对于土质松软的状况也要做出及时有效的管理。
1.2崩塌崩塌是由于斜坡处存在着不同的斜度,使得它的力学性质极其不稳定,加之此地方的岩土本身的结构不稳定、土质不均匀,发生剧烈的地质活动时极易滑脱。
另外,遇到暴风雨等恶劣的天气以及山洪等自然灾害时,就更容易造成岩土的滚动和崩塌,此类不良地质状况的发生对公路施工产生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不仅会耽误施工的工期,有甚者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所以,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对于崩塌现象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非常常见的不良地质之一,它是指地面的土地、岩石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原因而发生的向下凹陷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对公路造成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而且它的修复非常困难。
地面塌陷是对地质的结构的整体性产生的破坏,它对公路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影响公路工程的常见地质问题及对策无论是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还是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在建设初期都要重点考虑地质问题,比如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塌陷等。
不仅可以提高公路测设质量、减少道路病害,而且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1、崩塌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
来势迅猛,常可摧毁路基和桥梁,堵塞隧道洞口,击毁行车,对公路交通造成直接危害。
有时因崩塌堆积物堵塞河道,引起壅水或产生局部冲刷,导致路基水毁。
由于各种岩石的形成和工程性质不同,有可能发生压碎、拉断、剪断等地质灾害。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公路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也常引起边坡发生崩塌。
由于开挖路基,改变了斜坡外形,使斜坡变陡,软弱构造面暴露,被切割的岩体失去支撑,结果引起崩塌。
此外,如坡顶弃方荷载过大或不妥当的爆破工程,也常促使斜坡发生崩塌现象。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以维持山体的平衡。
在岩体松散或构造破碎地段,不宜使用大爆破施工,以免由于工程技术上的错误而引起崩塌。
现在,我国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有遮挡、拦截、支挡、护墙、护坡、排水等,2、滑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公路工程地质问题中,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常常会掩埋村庄、摧毁厂矿、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堵塞江河、损坏农田和森林等,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滑坡常发生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
滑动的地方主要是山谷坡地、海洋、湖泊、水库、渠道和河流的岸坡及露天采矿场所。
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因,主要包括建筑场地开挖、采矿、公路施工、自然山体开裂、降雨、雪融、地震等。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
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条件变化大,地质灾害类型多且危险性大,应及时预防治理。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
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崩塌、滑坡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公路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引起的塌方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公路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引起的塌方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不良地质条件导致岩层松散、岩体开裂等问题,进而引发隧道坍塌等严重事故。
此类问题在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安全性。
为了应对不良地质引起的塌方,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
不良地质引起的塌方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性是不良地质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会带来地层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塌方。
2.岩层松散:岩层松散导致了地层的稳定性下降,易于发生塌方。
这种情况常见于粉砂质岩层、风化层、软弱层等地质条件。
3.地下水问题:地下水的存在会使土壤湿润,降低土壤的黏聚力和摩擦力,增加土体的不稳定性,从而引发塌方。
应对不良地质引起的塌方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综合勘察和分析:在施工前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和分析,充分了解地质情况,确定地质问题的性质和范围,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2.加固地层:针对地层松散、软弱等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加固措施,如注浆、爆破加固等,提高地层的稳定性。
3.排水处理:对于地下水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
4.合理布置支护结构:在不良地质条件下,需要合理布置支护结构,如钢筋混凝土衬砌、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补强等,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5.监测和预警: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隧道的安全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隧道内外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不良地质引起的塌方在隧道施工中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勘察分析和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及对策摘要:地质灾害的产生对公路工程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拖延了工程的施工进程,更是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公路工程施工由于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极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损害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公路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有地质等方面的自然因素影响,更是缘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巨大破坏。
这要求我们在公路工程施工时,必须针对施工地段的具体自然生态状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过大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地质灾害的产生。
一、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的产因和危害(一)公路工程施工中主要的地质灾害1.滑坡(1)滑坡的危害滑坡容易导致公路被损坏,河道、农田和水库被堵塞、覆盖、淤积等危害。
(2)地质因素滑坡是多是在斜坡下面岩石坚硬而上面覆着松散的堆积层等类似情况下产生的,常见于比较高、陡、岩石松散的山坡和被水侵蚀严重的陡坎。
(3)人为因素公路工程施工中在斜坡顶部堆积各种材料和废物或挖开坡脚以及不当的排水方法和爆破施工方法都容易引发滑坡。
(4)形成时间形成滑坡的时间多是大量降水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导致滑坡层吸收水分加大负载受重力影响而下滑。
另外突发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也极容易导致滑坡的产生。
2.泥石流(1)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含有大量的石块和泥沙等物质,可以摧毁路基等公路设施并对村庄、城镇造成巨大的破坏。
(2)地质因素泥石流的形成多在只有一面出口的瓢状地形,由于其他三面环山,地表多是风化岩石,比较容易汇集泥石流所需的固体物质杂屑和水源。
(3)人为因素公路工程施工中没有合理的布置修路废弃的土石方等,都可能提供了泥石流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4)产生时间泥石流产生的动力来源于大量水源,同滑坡类似。
公路工程不良路基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作者:刘贤来源:《房地产导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近年的工程实践和调查表明,在地区公路建设中也遇到了大量不良地质情况,这种不良地质路段的地质成因与结构组成复杂,土层厚度变化大,土体性质差异显著。
如何针对地区具体地址特点进行经济合理的处理,以及采用何种地基处理工艺与施工技术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不良路基;形成原因;特征;防治措施1 引言路基是公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道路建设中,路基施工一般会对原有地面自然状态进行改变,其中填、挖、借弃土等会会当地生态环境和农田水利等造成一定影响。
同时,公路路基具有工程量大、投资高以及周期长等特点,而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公路的使用情况,但是,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通过地质复杂的路段,在这些复杂路段如何减少路基建设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又确保路基的质量,一直是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难题,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核心内容。
2 公路路基常见质量问题及其分析2.1 路基常见质量问题当公路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多年后,路基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一般有如下几种:路基局部或者整体发生不均匀沉降;路基纵横方向产生开裂;路基滑移甚至是出现边坡滑坍。
2.2 不良路基形成原因分析2.2.1 工程地质方面路基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工程地质条件不良的情况,这些路段的路基一般都会存在质量隐患。
例如:原地面比较软弱,如果填筑之前没有进行挖土换填或者软基处理,那么在荷载反复作用下很容易出现压缩下沉甚至是挤压位移的现象;当道路穿过沟谷需要填方时,沟谷中心位置填土高度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少,很容易因为填土高度不同出现不均匀沉降;降雨量过大而无法及时排水、洪水、积雪、冰冻以及温差过大,都可能造成高填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如果路基填料中混入有腐殖土、种植土或者是泥沼等劣质土,填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等,以及填石路基中石料性质、规格不一,都可能造成路基局部产生明显沉降甚至破坏。
浅谈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浅谈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摘要:公路修建工程是会遇到或者促发地质灾害的工程之一。
由于一条公路的修建常常会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因此,就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甚至遇到地质问题,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
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就应该做好公路修建的防治工作。
本文笔者对公路工程中的常见地质灾害问题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公路是为了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按照国家技术标准修建,并由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可的道路。
公路的修建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如果修建路段地质条件恶劣,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质问题。
一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当公路修建工程在地形崎岖的地段时,就容易遇到滑坡。
由于这种斜坡地形,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的影响下,岩体就会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向下活动。
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容易出现,并经常发生。
坍塌现象也容易在公路工程中常见,这主要发生在比较陡的斜坡上。
它产生的原因与滑坡性质一样,都是由于重力的原因造成,主要表现为岩石体突然脱离山体,从而崩落、滚动,堆积在施工处。
如果这种现象产生就会很难处理,并且伤亡还会很严重。
地面塌陷主要产生在公路修建地段的地面。
它主要是因为表面的岩石体由于本身地质条件比较脆弱,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面向下陷落,并在地表形成塌陷坑。
这种地质灾害一旦产生对公路的施工产生极大影响,并妨碍路段长时间不能通行,损失比较严重。
在山区公路施工时,还容易产生泥石流现象。
它主要是因为施工两边的斜坡土质比较疏松,并在大量降水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向下流动的自然灾害。
二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分析公路的地质灾害是各种各样的,对公路施工与公路畅通影响也比较大。
因此,就应该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做好防治工作就应该首先认识清楚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影响,再对症下药,多好防治工作与解救措施。
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摘要:公路是遇到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工程建筑之一,常常会遇到诸如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等地质灾害。
文章针对这些地质灾害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等是公路工程总常发生的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与居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我们应该通过有效措施减少这些灾害的产生。
1滑坡及其防治1.1滑坡危害及成因1.1.1产生滑坡的环境多为构造上升区滑坡一般由三大部分即滑坡壁、滑动面和滑坡体组成。
滑坡的规模不同,其危害程度也不同,大型滑坡的危害相当严重,可以造成公路毁坏、河道堵塞、水库淤积等。
1.1.2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
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易产生滑坡。
此外,河水侵蚀强烈的凹岸陡坎是滑坡易发地段。
1.1.3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
1.1.4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排水不当等。
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1.2滑坡的防治1.2.1在公路施工及营运中,应对滑坡易发地段进行监测对开始蠕动变形地段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同时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滑坡的防治主要有排水、支挡、减载等措施。
1.2.2排除地表水和疏干地下水,增加抗滑力在可能发生或已发生滑坡的边坡周围设置环形排水天沟并进行坡面防护,同时填塞裂缝和消除坡体积水洼地、种植蒸腾量大的树木等。
对地下水可疏不可堵,其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截水盲沟用于拦截滑坡外围的地下水。
1.2.3滑坡上方取土减载,减小下滑力对滑坡的主滑地段可采取挖土卸荷措施;对抗滑地段采取堆土加重等措施。
当滑体呈发展趋势时,应及时排水并采取支挡抗滑措施,以防止滑体松弛后失稳。
1.2.4设置支挡结构,防止土体下滑视工程需要及滑坡的规模、危害性等,修筑抗滑挡土墙或片石垛、抗滑桩等支挡滑体或把滑体锚固在稳定地层上。
浅析公路工程中常见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在公路的建设中,由于自然条件复杂,会遇到多种多样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等。
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对道路交通的破坏十分严重。
因此,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在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不良地质地段,会给公路路线的合理布局,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带来的困难,又或者给道路的稳定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
因此,清楚的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它们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掌握它们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以便我们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改善或克服其不利的一面,提高道路测设质量,减少公路病害,刻不容缓。
不良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风沙,沼泽,软土,黄土,盐渍土等。
本文以略阳县及周边的地质状况为例,分析几种常见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不良地质现象成因
滑坡是山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滑坡,常使道路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并且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略阳地区有将军箭滑坡,以及在略阳电厂周边的滑坡,对周边设施危害严重。
沿着八渡河由南向北,略阳电厂滑坡由1号滑坡体,2号滑
坡体以及3号滑坡体群组成。
其中1号滑坡体下面基岩为各种千枚岩和片岩,前部为八渡河冲洪积层,表层为3-5m的残破积层,2号滑坡体,表面极不平整,表层极不平整,表层为残破积层,下层为积岩,3号滑坡体群表层为残破积层,下层为积岩。
滑坡按受力可分为牵引式与推移式滑坡,按组成分成分分为松散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黏土滑坡与积岩滑坡等,滑坡的发生是由于斜坡岩土体平衡条件遭到破坏的结果,当稳定系数k小于1时,斜坡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形成滑坡。
由此可看出,斜坡平衡条件破坏与否,等同于滑坡发生与否,这取决于下滑力与抗滑力的对比关系。
这些因素,总的概括起来可知,影响滑坡的因素主要有:一、岩性,即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和一些软质岩层中;二、构造,如黄土滑坡的滑动面,往往就是下伏的基岩面或是黄土层面;
三、水,水对斜坡土石的作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条件。
此外,如风化作用,降雨,人为不合理的切坡,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以及地震等,都能促使发生有利于斜坡土石向下滑动的变化,激发斜坡产生滑动现象。
除了滑坡外,泥石流对房屋村镇、农田以及河道也会造成较大危害。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险峻的山区及山前区。
略阳地区泥石流形成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
内因主要是因为地表岩土体松散,有大量雨水冲刷,且流域内山坡纵坡足够大,外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在山区建设中,滥伐山林,使山坡失土保护,从而
导致泥石流逐渐形成。
此外,在三区建设中由于工程弃渣处理不当,也导致发生泥石流。
此外,在略阳地区还发现了崩塌与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
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的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
崩塌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斜坡高、陡、且斜坡稳定性遭到破坏。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的溶蚀作用等。
二、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护措施
由于上述不良地质现象对山区基础建设以及公路交通的破坏,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仍以略阳地区为例,讨论它们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于滑坡的治理方法有:1.刷方减负,即将坡体表层的残积层和松散堆积层除去,减小坡体自重,降低下滑力,从而防止滑坡;2.拦截地表水,修纵横的排水沟,东南侧修节水沟,修支撑渗沟等,排除地表水,减轻地表水的冲刷以及排除浅层地下水;3.修片石舵等措施。
其次也可对滑坡进行二次治理,如:夯填坡面,恢复节水沟和排水沟,以及在滑坡体前缘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等。
并且滑坡的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在选择防治措施前,要查清滑坡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其它情况综合考虑。
要做到预防为主,一次根治;科学规划,逐次施工;治坡先治水,护角,强腰,封顶。
而对于泥石流的防治,应在路线跨越泥石流沟时,考虑从流通区或沟床比较稳定,冲淤变化不大的堆积扇顶部用桥跨越。
而且对于泥石流分布较集中,规模较大,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地段应通过经济和技术比较,尽量采取绕避的方案。
如果泥石流量不大,也可考虑采用桥隧或过水路面通过。
其次,治理泥石流也可以植树种草,修拦石坝拦截,以涵洞形式穿越过去等措施。
崩塌的防治措施有:清除坡面危石,坡面加固,如坡面喷浆、抹面、砌石铺盖防治软弱岩层的继续风化,灌浆、镶嵌等增强岩体的完整性。
还可以采取对危岩支顶,调整水流等措施。
对于岩溶也有相应的处理措施,掌握不良地质现象的根本成因,并且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对我们有很大好处。
参考文献:
[1]窦明建.公路工程地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