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42
信步东湖畔,众览书香城武汉东湖绿道系统暨环东湖路绿道实施规划宋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东湖绿道大事记2014年12月16日“让城市安静下来”的新城建理念转型。
2014年12月17日环东湖绿道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2015年1月8日全国首例众规平台正式上线。
2015年12月23日环东湖绿道建设拉开帷幕。
2016年7月,东湖绿道项目入选国内首个的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2016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放2017年3月21日,武汉市东湖绿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2017年12月26日,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开放,与一期线路扣环成网,约101.98公里。
2018年10月3日东湖绿道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
PART1前期思考【概念界定】——绿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目前主要表现形式为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驿站(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以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
l 串联城市散落的公共空间l营造地域独特的体验场所思考: 绿道的内涵并能实现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以人行、非机动车为主慢行通道具备良好景观环境的生活性通道•环湖自行车赛事标准,自行车道的建设标准为宽度不低于6米;•马拉松赛道标准,对基本长度有不少于42.195公里的要求,起点和终点的理论直线距离不得超过全程距离的二分之一,主要是借助城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平时不属于赛事的专用的赛道,不能破坏原有的设施和城市环境。
因此,赛道上的所有设施都是临时搭建,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以及赛后的快速恢复。
•研究世界级绿道标准,一般自行车道不少于4米,人行道不少于2米;•国内城市绿道实践经验,对于绿道的宽度并未做硬性要求,自行车道宽度控制在3-6米,人行道宽度控制在2-4米;•宽度1-2米的自行车道市民体验性很差,安全性不好。
武汉东湖绿道系统规划暨环湖路绿道实施规划摘要:东湖是武汉引以为傲的“城市金名片”,具有优良的自然基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优质景源。
随着东湖由城郊湖转变为城中湖,东湖风景区也由城郊游憩目的地转变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休闲场所。
借鉴国内外经验,针对东湖的特点,本次规划希望通过缝合城湖、分流交通、激发体验、扩容设施、整固生态五个核心策略,实现东湖风景区品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缝合城湖;分流交通;激发体验;扩容设施策略0、引言2014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让城市安静下来”的城建新理念,各项城市建设都要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注重市民意愿,建设东湖环湖绿道是实现“让城市安静下来”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品质武汉构想的具体彰显。
现在的东湖,由于景点建设吸引力不足,景区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环湖生态岸线、山林植被保护不足,特别是承担了过多的城市交通功能,缺乏慢行游憩空间,不能充分满足市民和游客休闲游憩的需求。
然而武汉市民对东湖充满期待。
截止到1月31日,我们通过“众规平台”共收到公众意见265条、规划方案1686个。
经过整理,市民意愿主要表现为:希望东湖真正实现交通松绑、安静下来;希望东湖游览环境更宜人、活动空间更丰富、服务设施更完善;希望东湖能通过文化品位提升、生态环境整治、景观形象提升,更加彰显武汉湖泊文化和楚文化。
鉴于此,本次规划的愿景是:通过东湖绿道的建设,引领湖泊休闲新生活,带给市民一个宁静的东湖、内涵的东湖和活力的东湖,将东湖建设成世界的东湖。
在结合公众调查形成的东湖绿道线网规划热力图的基础上,本次规划总体形成“环湖聚核、多向连接”的绿道主干网体系。
1、“缝合城湖”策略链接城市居民休闲、游客游览等活动,构建便捷、舒适的东湖绿道网络体系。
东湖绿道网络充分考虑景区周边城市功能区和高校的人流,以及市民、游客、学生进入景区活动的流量和流向;采用空间句法等方法,通过权重赋值,确定人流活动的重要区域和路段,以此作为绿道线网选择的依据。
人文东湖绿色步道我们现在位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内,这条东湖绿道是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
东湖绿道在建设之初就立意: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
武汉东湖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武汉独一无二的世界级名片,"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成为新时尚。
自古以来,东湖就是游览胜地,屈原、刘备、李白、袁说友等都在东湖留下了足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曾48次来到东湖,并在此接见过64个国家的客人。
朱德来到东湖,也留下了“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美好愿景。
绿道先后共经历了两期建设,建成后的东湖绿道后共接待游客约1480万人次。
为800余场活动办理申请审批手续,提供活动咨询服务1900余次。
美丽的步道串联起了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的东湖绿道,目前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听涛道、森林道、白马道主题绿道组成。
东湖绿道烟雨朦胧,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墨画。
东湖绿道两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将东湖水域风光尽收眼底,充分挖掘利用滨水自然资源,突显“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岸边片植离骚中观花植物,形成忘忧花港、海棠花溪、芳草花径。
一个风景区的植物配置能否引起人们的共鸣,很重要的一点是植物配置是否具有主题性。
湖中道整体简洁、开阔、大气,以杉林长堤为湖中道线路最大的特色亮点,其中众多风景优美、特色各异的节点增添了游人的游览停留时间。
丰富的植物覆盖,也担当起了城市里的氧吧角色。
绿道沿途,除了湖北省博物馆、楚天台、行吟阁、放鹰台、周苍柏纪念馆等历史人文景点,还新布局了“时见鹿”书店、杉美术馆等,成为年轻人新的“打卡”胜地。
樱花园里有一座“经心书院”,复建清代张之洞先生所设书院,远离喧嚣,建筑古雅,院内常有优秀人士互相交流。
可以说,东湖绿道已经成为了武汉市民为之骄傲的生态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中完美集结自然风光与生态旅游的标杆项目了!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逛街的地方,它更承担起了诸多国内外各类赛事。
东湖绿道(一期)植物规划设计探讨作者:熊媛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2期2015 年,武汉市提出“让城市安静下来”的城建理念,并明确指出“绿道建设是实现让城市安静下来的重要载体,结合东湖独特的风光资源,要重点建设世界级水平的东湖绿道”[1]。
东湖绿道的建设目标是:最具书香气质的人文绿道、最具大美神韵的滨湖绿道、最具科技体验的城市绿道。
围绕以上建设目标,为建设最具大美神韵的世界级滨湖绿道,在分析东湖绿道现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植被资源的整合和植被景观结构的重建。
从实施情况来看,良好的植被基础、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各具特色的观赏片林等为东湖绿道的观赏游览构建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1 概况环东湖绿道一期总长28.7km,共分为4段,分别为:湖中道,从梨园广场至磨山北门,长约6km;湖山道,从磨山北门至风光村,长6.2km;磨山道,沿磨山山体区域,长5.8km;郊野道,从鹅咀至磨山东门,长10.7km。
2 前期现状植物资源分析2.1 现状分析东湖风景名胜区内具有丰富的生态与景观资源,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植被覆盖度高的众多山体、丰富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物种,特色鲜明的各类专类园,再加上星散分布的小型内陆水体、岸线丰富的滨水湿地等,使得风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
风景区范围内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包括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8 个植被型[2]。
乔木层物种以马尾松、枫香、樟树等为优势种,其他为朴树、女贞、冬青等。
灌木层物种常见种有算盘子、盐肤木、檵木等,其他物种较为稀疏。
草本层物种最为丰富,麦冬、蕨、苔草等为常见种,水生植物以菰群丛、苦草群丛、水葫芦群丛、菱群丛等为主[3]。
风景区内多数植被结构较简单,植被垂直结构多为1~2层,具“乔———灌———草”3层结构的群落较少,能够达到数层的群落更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