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理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慢性肝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作者:闫文华李瑾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1-5160(2015)01-0182-01慢性肝炎是由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肝损害,是一组进行性加重的严重性慢性肝病。
由于其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病情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很大的负担。
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作出相应的心理治疗与护理,对于改善疾病、促进康复均起着积极作用。
1 肝病患者的心理特点1.1 焦虑、优郁、沮丧、绝望。
由于病毒性肝炎,尤其乙、丙、丁型往往病程长,反复发作,易转化为慢性肝炎。
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或和肝硬化,易出现肝功能减退,甚至肝脾肿大及腹水等症状。
相当多的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治愈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情绪低落,精神萎糜,沉浸于悲观伤感,烦躁不安的心境中。
表现出易失眠、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
1.2 较强的求知心理。
即对疾病的敏感性增高。
由于病人角色有了改变,急于对疾病的性质、发展、转归有较深的了解,所以希望去看些有关肝炎的书籍,希望从医务人员的谈话中得到有关疾病的知识,这是有利的方面。
但是,如果对有关肝炎的知识不能正确理解,或者过于注重部分预后不良的转归,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从而影响正常的医疗情绪。
1.3 迫切的求愈心理。
慢性肝炎的治疗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从治疗到护理都需要一个较稳定或持久的心理准备。
但部分病人由于治疗心切,情绪不稳定,情绪跟着化验的波动而波动,兴奋、消沉、灰心、失望不断出现,并且急于求名医,找各种新药,奔波于各大名医名院之间,使治疗条件不稳定,用药混乱,加重心理负担。
1.4 过分“注意”身体由于上述诸多方面原因,再加上家属的过分“ 关心”和疼爱,部分病人过于谨慎怕事,一点也不敢活动,同时又一味追求所谓的“营养”,结果,患者体重增加较大,出现暖气、腹胀、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肝功恢复不顺利,同样,加重心理负担造成病情迁延。
肝硬化病人护理文章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肝硬化病人护理的重要方面:
1. 心理护理: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
病人可能会感到焦虑、沮丧和失去信心。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情况,并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以配合治疗和护理。
2. 饮食护理:肝硬化病人的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要易于消化和吸收。
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避免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此外,对于腹水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限制钠和水的摄入量。
3. 药物治疗:肝硬化病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药物,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定期检查病人是否按时服药,以确保治疗效果。
4. 病情监测: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
对于出现异常的指标,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5. 休息与活动:肝硬化病人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6. 预防感染:肝硬化病人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染源。
总之,对于肝硬化病人的护理需要全面、细致的关注和处理。
护理人员应在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病人更好地应对疾病。
分析慢性肝病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肝病病人的主要心理状况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324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访谈法调查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18.7%(61例)的患者感觉受到社会歧视,81.7%(263例)的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种或多种消极心理。
67.7%(219例)的患者有社会归属需要和正常社交需求。
结论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肯定和推广。
【关键词】慢性肝病;心理;护理慢性肝病多指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肝、乙肝等,具有起病较急、自觉症状明显、出血量大等临床特点[1]为复杂,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暴躁、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的病情。
我院近年在慢性肝病的临床常规护理之外,开始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帮助患者培养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现结合实例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324例,其中男178例,女146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2.6岁。
具体病况为:肝硬化94例,脂肪肝27例,慢性乙型肝炎110例,慢性丙型肝炎34例,重症肝炎39例,酒精肝20例。
所有患者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和心理访谈法相结合来调查慢性肝硬化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其中问卷调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画测试,第二部分为简化版抑郁自评量表(sds),第三部分为患者心理状态自评,即患者写出自己治疗期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躁、沮丧、恐慌等。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访谈,以此来对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2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8.7%(61例)的患者感觉受到社会歧视,81.7%(263例)的患者均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焦虑(75.6%)、烦躁(69.4%)、恐惧(56.3%)、抑郁(41.6%)、失望(29.7%)、其它(9.1%)。
如何护理肝硬化患者的措施
关于如何护理肝硬化患者的措施
概述
肝硬化疾病的危害性是较为严重的,会有很多的朋友遇到肝硬化疾病,此病会带给患者较多的痛苦,这种疾病应当引起朋友们的重视,而且肝硬化的护理工作也是特别重要的,往下看带大家认识一下肝硬化的护理办法是什么呢。
护理肝硬化患者的措施
肝硬化的日常护理:合理休息,肝硬化早期,病人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可以从事一般较轻的.工作,但工作量应适度,以不觉疲劳为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睡眠时间。
肝功能改变较明显、有自觉症状时,就应休息。
当自觉症状较重、肝脏功能损害明显、腹水量大,或有并发症者,应严格卧床休息。
肝硬化的日常护理:饮食合理,营养得当,饮食原则: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适量的脂肪,同时,补充微量元素,少盐、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
蛋白质供给量以100-120克为宜,当血氨增高或有肝性脑病倾向时,蛋白质供应量应减少,甚至禁用蛋白质。
脂肪供给量应适当减少,每日40-50克即可。
肝硬化的日常护理: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恐惧、抑郁、严重情绪不安等情感障碍,部分患者感到绝望,自我封闭。
入院开始,主管护士即对患者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心理疏导和暗示,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指导,用积极的暗示挖掘患者的潜力,消除患者消极等死、绝望等心理。
药物指导,包括常用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禁忌证等。
注意事项
朋友们通过认识这些介绍,对于肝硬化这种疾病的护理办法是什么了,肝硬化出现之后将会带给患者相当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的不便,大家应当重视肝硬化的出现,此病的到来应当积极的治疗,特别是护理工作也要加强起来。
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3-08-05T08:56:31.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苏红[导读] 病变久治不愈:病人往往会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发生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等各种并发症,甚至担心癌变。
苏红(辽宁省鞍山市传染病医院辽宁鞍山 114011)【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333-01我科于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160名肝硬化患者,病人入院后产生多种心理问题。
为了减轻患者思想压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效果良好,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分析1.1造成患者心理压力的因素病变久治不愈:病人往往会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发生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等各种并发症,甚至担心癌变。
目前国内针对此病尚无完全治愈的治疗方法,是造成病人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角色的改变:长期病痛,使病人体力工作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家庭生活质量,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以往的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形成巨大的反差,是形成巨大心理压力的原因;沉重的经济负担:长期患病给病人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使患者产生抑郁,甚至绝望;性别的影响:男性病人的心理压力高于女性病人,而本病恰好男性发病率高,这与男性生活习惯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关。
1.2心理问题分析焦虑心理:临床调查结果显示,160例患者中有87例患者,由于对该病缺乏其基本认识怀疑此病能否治愈、是否传染、病程无期、担心治疗结果如何以及治疗费用,因此表现出十分焦虑、抑郁;自卑心理:肝硬化患者知识的缺乏,致使患者产生自卑情绪,对肝硬化存在恐惧、歧视、感到人际关系紧张,有的病人要求对其诊断和病情保密;求助心理:肝硬化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心理产生了落难感,本能地产生求助心理,希望得到家属朋友医务人员的爱护、同情、怜悯及帮助;绝望心理:肝硬化病人久治不愈,治疗费用昂贵,且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等给家庭带来伤害及负担,这些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常常会使患者产生绝望心理。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效果监测、加强心理护理。
结果通过对不同心理类型患者的针对性护理,使患者不同程度的消除了各种心理障碍,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论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分析,从中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治疗及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提高,全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提高,护理不再是被动、机械地完成医嘱,而是以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为目的[1]。
在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一些慢性肝病患者,如:各种类型的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
肝脏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不仅体现在身体上,对患者心理上造成的创伤也非常严重。
只有帮助肝硬化患者解开心结,才能对肝硬化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心理类型,加强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更好的落实治疗、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临床上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按以下几类进行心理护理。
1 悲观失望的心理
肝硬化患者的长期患病,社会及家庭角色改变,使患者的工作、劳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事业的发展、家庭生活及婚姻质量。
他们的社会角色与患病角色形成大反差,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久之,
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悲观失望、消极治疗甚至拒绝治疗的现象。
护士应做耐心细致工作,经常与他们沟通,使其对肝病特点及治疗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多给予同情、疏导及心理的支持;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急躁的心理
由于肝炎、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持续或反复作用而致的弥漫性肝脏损害,肝脏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灭活作用减弱,而儿茶酚胺是调节情绪变化的主要激素之一,结果可造成患者行为、性格反常。
此类患者常过分担心疾病的转归,希望能在短期内奏效。
总想找一位医术高明、服务态度好的医生为其治疗。
当治疗效果不理想时,他们就对医院及医生产生不信任感,甚至表现为紧张不安、情绪激动。
作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心情要理解。
帮助患者分析产生急躁心理的原因,通过语言鼓励、精神安慰和细致的解释,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使患者镇静、身心放松的配合治疗
[2]。
3 恐惧害怕心理
这类患者在住院期间,遇到恶性刺激,如看到病友因继发肝癌、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而死亡,他们整天处于一种恐惧绝望状态,从而加重了病情;并产生恶性循环,使患者情绪极不稳定。
常见于重症患者,尤其是多次入院的患者。
这类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加之住院时间长,家人及亲属探视时间少,关心体贴不够,产生一种被人遗弃的心理。
作为护士除了观察生命体征之外,应主动与患者
沟通并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帮助他们对自己的疾病状态有个正确认识;宣教恐惧心理对疾病的不良后果,提升患者的内在潜力,使他们消除恐惧心理,调整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对其家属要讲明患者的心理,耐心照顾,并给予关怀和开导,消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
4 忧郁孤独心理
多见于性格内向的患者。
整日精神萎靡不振,忧虑重重;常并发各种神经衰弱,消化功能紊乱。
针对这类患者要注意心理变化,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强调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肝硬化注意休息和配合治疗也能活上几十年;让患者有美好的展望,使其心情愉快,必然促使病情好转。
5 恢复期心理的护理
护士应根据不同性格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引导方法、恰当的心理护理。
强化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康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患者的心理问题的探讨,了解患者想什么,怕什么,建立完善的护理记录和措施,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调整患者的心理环境,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3]。
心理状态的好坏对疾病的康复影响很大,是任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
现代医学越来越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无论护理学科如何发展,永远改变不了以患者为本的核心[4]。
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及早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早作解释、开导和鼓励等心理治疗;做到因人施治,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疾病的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桂香,黎小云.舒适在老年哮喘护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5,11(1):1629.
[2] 王翠萍,谷晓凤.门诊手术病人术前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1):86—87.
[3] 张运红.浅谈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和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8,3(20):130—131.
[4] 苗金红,杨红玉.全麻下斜视矫正术患儿的术前访视技巧.中华护理学杂志,2007,42(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