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上传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首先,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
在远古时代,中国的祖先开始通过绘制生活中的物体的形状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些形状逐渐演化为象形文字,即以外形与事物本身形状相似而得名。
这些古老的象形文字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述,如太阳、月亮、山、水、树等等。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中国文化中,汉字象形的特点以及对事物本体的描绘能力,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察力、细致入微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发展为会意文字。
会意文字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文字结合起来,以表达更复杂的含义。
这种合并的象形文字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很多基本字符和词组。
比如“木”和“林”分别表示单独的树和一片树林,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示“森”,进一步表达茂密的森林。
这种形式的汉字演化体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力,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汉字的结构和构造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汉字由笔画构成,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结构,字形的构造和划笔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讲究工整和秩序性的特点。
这种结构的文化表达了中国人对规律、秩序和尊重的重视。
据说,按照规范的顺序和结构写汉字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另外,汉字是声旁合一的文字系统。
声旁合一顾名思义,即将一个字符中的声音部分和意义部分结合在一起。
这种特点使汉字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灵活。
一个字的意义和发音结合在一起,用比较少的字就可以表达出更多的含义,这让汉字的发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同时,这也让中国文化在传达时能够很好地保持思想理念和语言表达的一致性。
汉字的使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传统和文化精髓。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摘要】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历史传承。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象形文字特点。
汉字还具有多音字和多义字的特点,使得其表达丰富多样。
汉字的结构和造字规律严谨且独特,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字的包容性和变化性使其适应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可替代地位体现在其影响力和传播特点上。
汉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的文化性质和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字文化、性质、特点、象形文字、多音字、多义字、结构、造字规律、包容性、变化性、影响力、传播、中华文化、瑰宝、不可替代地位、延续、发展。
1. 引言1.1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汉字便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记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法艺术、文学创作还是历史研究,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象征,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统。
1.2 汉字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汉字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形态和构造上,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字形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方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字体系中独树一帜。
汉字的历史传承也是其独特性的重要表现,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汉字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演变及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它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文化交流中。
汉字的演变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那时,汉字的形态极为古朴,不仅没有规范的笔画组合,也没有常用字表,人们需要根据其象形意义来记忆。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考虑,汉字逐渐发展出了规范的笔画和排列方式,并形成了常用字表。
在此过程中,汉字不断创新和演变,吸收了外来文化和技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演变历程。
汉字在语言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最基础的符号之一,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系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
其次,汉字作为一种记录历史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在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历史研究中,汉字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成为了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汉字是技术术语的重要体现,有利于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再次,汉字的独特书写形式,使得汉字在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汉字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发扬中华文化,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除了作为语言文化交流的工具,汉字也具有审美价值。
中国的书法文化是汉字演变过程中最为出色的表现之一。
书法艺术将汉字的形态和语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汉字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
总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变历程和应用价值在语言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汉字的广泛应用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浅析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班级国教151 姓名郑淑婷学号 15014334[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饱含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中国是一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人口众多的国家,方言方语复杂多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汉字在维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华上下五千年由最远古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到隶书楷书中的音形义的不同组合来承载。
本论文从汉字的结构特点、谜语、对联以及拼字的角度来探讨汉字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充分展示汉字文化的奥妙。
[关键词]汉字、结构、文化功能语言以及文字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换而言之,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字都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同时语言与文字也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了解语言和文字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和文字。
1.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字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文化功能,确为世界文字体系中所独有。
汉字的结构特点,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其独特的功能,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文字中为中国独有。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用字法”包括,转注和假借。
一个汉字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同样,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汉字的字根组成法推断出这个未知文字的含义。
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如旦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如日和月组合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如人和言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内容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作为象形和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结构有这独特的魅力和功能,本文就从汉字的结构特点这一角度来探讨一下汉字的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展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汉字特点文化功能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字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文化功能,确为世界文字体系中所独有。
汉字的结构特点,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其独特的功能,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文字中为中国独有。
一、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不过只是个想像的说法。
其实汉字是出于许多先人的智慧,经过数千年不断的演化和发展,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自殷商的甲古文(公元前两千多年)经金文、篆文、隶书,其间经过商、两周、战国,以至秦汉(西元前约100年),两千多年的过程。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汉字的演进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汉字在中国社会里的地位,与时俱进,所起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直至汉朝初期形成和发展出了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來的。
楷书也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正体字”。
楷书把汉字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科学化的新层次,完全脱离了象形的拘束,成为多元化达意的结构。
因为楷书的结构工整、清晰,由楷书的结构上可以更清楚的表达出形、声、意的多重达意的功能。
譬如“忍”字是“刃”和“心”构成的,把一个抽象的意思,用一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汉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表意性**:汉字主要通过图形和符号来表达意义,而不是像许多其他文字系统那样通过字母来表达音节。
这意味着汉字的发音可能与书写形式不完全对应,但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2. **书写系统**:汉字是一种独特的书写系统,其字符是二维的,由笔画组成,并且遵循特定的结构和布局规则。
这使得汉字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人们可以轻易地区分相似的字符。
3. **字形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经历了许多变化。
虽然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仍然保持着明显的联系,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并解读古代文献。
4. **文化意义**: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形式,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许多汉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因此,学习汉字不仅仅是学习如何书写和阅读,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理解和体验。
5. **复杂性**:由于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复杂,学习汉字可能比学习其他文字系统更为困难。
初学者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基本的书写和阅读技巧。
6. **使用广泛**:尽管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媒体进行信息交流,但汉字仍然在许多领域广泛使用,包括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等。
这表明汉字仍然是一种强大且重要的表达工具。
总的来说,汉字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是中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汉字在形体上逐步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陋。
扩展资料
汉字的特征
汉字的形体,是方块平面型的
文字符号,大家都是清楚的,一种是字母组合而成(拉丁系文字、斯拉夫系文字、阿拉伯系文字)都是线性文字。
而汉字和这些文字都不一样,是一种平面性的方块字,汉字和其他字母文字不同,是用线条罗列的组合,不过笔画多寡,都是在一个方块里局限住的,绝对不会像字母罗列一样,长短不一,所以汉字又有一种叫法“方块字”。
汉字相对稳固
文字的`功能必须稳固,要不然作为社会功能就必然失去。
但是文字又有其变化性,从历史角度来说,文字虽然变化速度缓慢,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算是变化,也是极其渺小的,比如“人、山、木”等等,这些字体虽然变化了,但是内部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汉字有其根据性
汉字结构透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表示心理活动的字,都加上“心”字作为偏旁,如“怡、怕、忧”等等,都和心理活动有莫大的关系,又比如“言”字旁,多半和语言有关系,比如“语、讨、议”等等。
这些汉字都是有其意义内涵存在的。
汉字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第二章文字一、汉字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一)汉字的性质特点1.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1)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看文字是纪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
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最小的意义单位语素。
因此汉字又称语素文字。
(2)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体系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和既不表意又不表音的记号组成。
“鸡”2、汉字结构复杂,是平面型文字拼音文字是线性文字,汉字是平面型文字。
排列形式复杂,字形丰富多样。
3.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4.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二)汉字的作用1.历史作用2.民族交往3.国际地位二、汉字的结构(一)结构单位(构造单位)1.笔画1.1笔画分类(黄178)(1)单笔画:点横竖撇捺提(2)复合笔画:撇类点类提类折类钩类弯类(6类25种)1988语委公布5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永字八法1.2笔画的组合(1)相离:二(2)相接:人(3)相交:十2.偏旁2.1偏旁的含义又叫部件2.2偏旁的分类(1)按现在能否独立成字划分:成字偏旁:岩(山,石)不成字偏旁:(2)按能否切分成小的偏旁划分:单一偏旁:分复合偏旁:湖(3)按偏旁切分的先后划分一级“湖”;二级“古/月”;三级“十/口”2.3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做部首的汉字偏旁具有表意作用。
2.4偏旁与偏旁的组合方式(1)左右结构:新(2)左中右结构:树(3)上下结构:岳(4)上中下结构:赢器(5)全包围结构:国回(6)半包围结构:风凶医送(7)穿插结构:秉爽乘(二)书写顺序(笔顺)(2004已考)1.先横后竖:例如:干王2.先撇后捺:例如:入八3.从上到下:例如:星章4.从左到右:例如:阴玲5.从外到内:例如:周同6.从外到内后封口:例如:田围7.先中间后两边:例如:小水8.先中间后加框(三)构造方式(造字法)1.象形:例字:月雨口牛羊车舟泉瓜虫衣水爪贝(黄教材)日气阜首耳虎角毛皿网斤矢壶斗自眉门禾燕(高更生)《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其中象形字364个,占4%。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起源于古代中国,形成于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承载了丰富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和表达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传承和表现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若干笔画组成的,每一笔画的位置、顺序和形状都有独特的含义。
汉字的形象性和象征性使得它们更具艺术性和代表性。
例如,“木”字的形状像一棵树,表达了生命的成长和根深蒂固的含义;“日”字的形状则象征着太阳和光明的意义;“水”字的形状则像流动的水,寓意着变化和流动的生命之源。
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时代,这些古代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融入了古代艺术、哲学、宗教和文学等不同领域的文化元素。
例如“仁”字代表着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人伦之道,“道”的意义则涵盖了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和道德的原则。
汉字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汉字的使用和传播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汉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有韵味和美感的文字之一。
许多汉字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成为人们研究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例如,“禅”字在日本被用于表达禅宗佛教的思想,“功”字在西方被用于表示功绩和成就。
汉字与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作为一种形象和符号系统,激发了人们的艺术创造和思维方式。
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对汉字的书写和诠释,人们得以感受到充满力量和美感的艺术氛围。
汉字的成语和谚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常用而有趣的语言形式,人们能够传递和传承价值观和智慧。
此外,汉字还通过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许多外国人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研究兴趣。
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世界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汉字学习和研究机构,这进一步推动了汉字的传播和交流。
汉字文化的知识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在中华传统文化、哲学、艺术、科学等方面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特点、发展以及现状等方面,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探讨汉字文化的知识。
一、历史汉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象形文字。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汉字从最初的简单象形,发展为结构严谨、意义丰富的表意文字。
汉字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模式,既体现了汉字的历史发展,也赋予了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二、特点1.表意性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汉字的每一个字形都富有意象,能够通过直观的形式表现出物体的特征、生命的色彩和事物的内涵。
2.结构性汉字是一种结构复杂的文字体系,其字形由若干笔画构成,不同的笔画组合形成不同的字形。
汉字的结构性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写字的精度和速度。
3.多音性汉字的发音和字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不同的汉字可能有相同的发音,也可能有不同的发音。
这种多音性给汉字的使用带来了一些难度,但也为诗歌、歌曲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4.兼容性汉字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文字体系,它可以被运用于书法、印章、文学等多种载体上,也可以用于电脑输入、手写输入等现代化技术中。
三、发展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许多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改进,汉字的使用习惯和形式也在逐渐改变。
在古代,汉字主要用于文字记载、书法、印章等传统载体。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汉字印刷技术日臻完善。
现代汉字最主要的应用形式是电脑输入法,这种技术的普及使人们不再需要手写汉字,便能够快速输入汉字,并实现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常见功能。
四、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汉字文化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很多海外的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并且将汉字教学作为课程内容之一。
此外,在全球舞台上表演的中国艺术家也借助汉字书写的特性,以书法、水墨画等形式展示中国文化。
1.谈谈汉语的文化特点(语言,语义,语音)汉语区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因为其有自身的特点,下面将从语音,语义,词汇构成,语法以及汉语本身等方面来分析语言的文化特点。
一:语音方面:汉语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二:这就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
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
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汉语语法的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加快阅读速度就有极大的便利。
(二)词汇方面(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
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
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3)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
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石——石头”。
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彩色电视机——彩电”。
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三)语法方面(1)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例如英语“She loves me”和“I love her”,同是一个代词“她”(或“我”),做主语时和做宾语时词形不同;同是一个动词“爱”,主语是第三人称时要加“s”,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不加。
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摘要:中国特有的汉语汉字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有历史文化。汉语汉字的特点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最终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完善也从未离开过汉语汉字的支撑。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汉语汉字在文化的发展和表现上有着不可缺少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字:汉语 汉字 语言 特点 文化功能
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很难说存在文化;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的众多方面。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1 汉语汉字的特点与现实 1.1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这文化的表达与体现正是由汉语和汉字来实
现的。由于过去将有声语言放在第一性,“字”的音和义都被视为对语言的记录,亦即字本身只有形。这其实是西方拼音文字的理论。它不符合汉字的事实。在汉字中,“一个字有形而无声就不能叫做‘字’”。许国璋认为[2],“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这种“常识性说法”,“适用于历史的某一时期,不适用于信息时代”。他在论述汉字的区别性特征时更进一步指出:“我们非常惊讶,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语言研究者,在狂热地鼓吹废弃汉字、代以拉丁字母拼音的时候,那样不经意地将语言的区别性原则置诸不顾。中国青年中对汉文化那样缺乏‘我是此根生’的从属感,这个祸是谁闯的?”许国璋明确指出:“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是既表意又标音的文字。古人没有弄错,是说古人误以文字为语言的研究者错了。” 1.2另有一些学者,讨论了从图画到文字的变迁这个问题。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
论》中指出,一个图画到了已经约定俗成时,我们不妨称之为字。一个字是一个或一套固定的标记,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描绘出来,因而人们也按一定方式起着反应。这种习惯一旦建立以后,字跟任何特殊实物的相似之处就是次要的了。由于语言毕竟是我们画不出来的那些事物的一种互相交流方式,所以图画使用者到了某个时候便按照口语用词来安排他的字符,用某个字符代表口语片段的某一部分。真正的文字少不了这 个前提。于是,有些字既代表一个可以描绘的事物,又代表一个语音的或语言的形式;旁的字失掉了它们的图画价值,只代表一个语音的或语言的形式;单纯的图画字同言语形式如果没有联系,用处就越来越不重要。语言的价值越来越占主要地位。 1.3再有,就文字本身来说,西方拼音文字和汉民族表意文字在书写系统的性质和功
能上又有差异。前者因其“拼音”而与概念保持着距离,后者因其“表意”与概念直接联系。对于汉人来说,表意字同样是“观念的符号”,“文字就是第二语言”。事实说明,正是汉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很大不同。在中国古代学者的眼里,汉字不仅有字形,而且有字音、字义、字能。从字音来说,“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魁《论文偶记》)。字音是句子音律的基础。所以,“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刘大魁《论文偶记》)。从字义来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王充《论衡·正说》)。字义是句义乃至篇章义的基础。从字能来说,“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刘勰《文心雕龙》)。字能是句法的基础。总之,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中,字是根本。它与句子的语音、语义、语法的关系是“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所以,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以汉字的研究为核心,《说文解字》之学始终处于小学的主导地位。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也认为,西方的语言学和文字学可以截然分科,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离开了文字学就好像无所附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文字学既不是西方的graphemi-cs(研究一种语言所使用的文字符号的字位学),更不是西方的graph-etics(研究一种语言在书写时用来表示言语的视觉符号形状的文字学),而是philology(语文学)。 正如许国璋所说:“从语言的书写形式出发,去研究语言,这是汉语语言学一开始就有的特点”。又说“汉语的文字学即是研究古汉语演变的历史语言学”。还说“中国的通行文字并不相当于拼音文字的字母,而相当于词素和词。词素和词通过组合规则构成语言,成为信息的载体。中国古代经学家考察文字,实际上是把文字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来进行的”。 [3]
2 汉语汉字的功能与意义
没有功能的言语成分会趋于萎缩并最终消亡[4]。各民族语言在实现其社会文化功能的过程中展示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人类语言的差异性正是其深层统一性的深刻表现,它充分显示了人类语言在功能构造上的巨大形式张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明 白,语言的“功”(work)即它实现的构造不是最重要的,语言的“能”(energy)即它的创造力才至关重要。
2.1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2.1.1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汉语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文化的诞生。另一方面汉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汉语是重要的中国文化事象。一方面汉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从“史前时期”走向“有史时期”的界碑;另一方面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1.2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的主要载体,记录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1.3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汉语汉字文化交流和传播功能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本身就是人类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种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人类要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就必须把自己所发现和创造的一切,溶入语言之中。语言也只有能载录人类所发现和创造的一切,才能很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正因如此,语言可以成为文化的记录者。而且,随着语言在同代人中的横向交流和向后代的纵向传承,文化也就会达远传后。所以,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由此,异域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前代的文化可以嗣继;并使文化在横向交流和纵向嗣继中发展。语言对文化的记录和传播,不仅是通过言语作品,而且也是在通过语言本身。
2.3汉语汉字和文化中具体现实的联系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及书法到现在的歇后语、熟语、歌词、现代诗等等它们都以汉语汉字作支撑。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汉语汉字,古诗词谁能体会它的意思和意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将没什么意义。现代人们所追捧的明星们所唱的那些歌词谁又能懂,“一剪梅”的歌词大意谁又能明白和欣赏。从古至今作为中华民族国粹的书法 艺术将置身于何处,想必也是谁也不敢想。 2.4汉语汉字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汉字的笔画结构(横、竖、撇、捺、点、折、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从日月星辰到山川湖海,从花鸟虫鱼到柴米油盐等等都是由汉字和汉语来从表面和内含两方面来体现的。如“日,月”的造字由来正是基于古人看到日月的形状,且由此可以想到象形字,这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此外汉语汉字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慢慢积累和完善而来的,它从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2.5汉语汉字是多国界的一个共同而又各自有区别的统筹体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各种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日语。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国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3 结语:
对于语言来说,“没有言语就不可能有人们的共同体。然而,对这种共同体来说,又再没有比言语的多样性更重大的障碍了[5]。”索绪尔看到了语言多样性对于建立统一性的“重大的障碍”,在一个语言共同体中,大大小小的地域方言、社会方言、个人方言伴随着变化多端的语境,让任何划一的原则都难畅通无阻。人类语言的深层统一性存在于各民族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履行的职能。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独特而精深,但其精深是源于中国发明了汉字也从而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