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2017年生态学基础章节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2017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成人高考,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希望大家喜欢。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9、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10、在诸多生态因子中,(BD)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它因子B.对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C.把其它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对因子有影响作用的因子11、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12、试述生态因子的补偿性和不可替代性当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不足时,可以由其它因子来补偿,结果仍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以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这也是森林林冠下幼苗能够存活生长的一个因素。
但是,这种补偿作用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充,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1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作用)(适应)和(反作用)。
14、简述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二1、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
(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
(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2、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活动。
3、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4、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
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1、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3、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比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食物和其他生物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起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即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生境(habitat):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
又称栖息地,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5、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6、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性质分:5类,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结构、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②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和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③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成考生态学2017学习讲义1、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
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2、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3、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5、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
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类型。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七一、名词解释1.黄化现象2.昼夜节律3.生物学零度4.休眠二、问答题1.植物和动物对光强的适应有哪些类型?2.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有哪些类型?3.动物有哪些光周期现象?4.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B)。
A.380nm~700nmB.380nm~760nmC.150nm~4000nmD.490nm~620nm3、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质转变为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4、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5、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8、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B)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平衡点D.稳定点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10、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V为(C)。
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发育速率D.天数12、范霍夫定律是指就变温动物而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外界温度上升,体温上升,生理过程加快,温度系数Q10是温度每升高(C),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
A.20℃B.5℃C.10℃D.15℃1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N为(B)A.平均温度B.发育所需天数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14、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C)A.李比希定律B.阿伦法则C.贝格曼法则D.谢尔福德定律15、许多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这种现象称之为(乔丹)规律。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重点知识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营养级
4.生态效率
5.林德曼效率
6.林德曼定律
7.生态平衡
二、问答题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的组成成分?√
2.食物链的类型有哪些?
3.反馈的类型有哪两种?各有何特点?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生态金字塔
2.生态阈值
3.生态失调
4.生态危机
二、问答题
1.系统一般有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
3.食物网有什么意义?
4.反馈的类型有哪两种?各有何特点?
5.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
6.生态金字塔的类型有哪些?试谈各自的优缺点
7.描述生态系统的能量参数有哪些?
8.营养级位之内和之间的生态效率有哪些?。
成人高考2017生态学常考重点识记
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2、种群密度制约有哪几种形式?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形式。
①过度补偿
②补偿不足
③准确补偿
3、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
(2)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收获量测定法;
(2)氧气测定法;
(3)二氧化碳测定法;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叶绿素测定法
5、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6)限制性作用。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八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指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生态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9年提出的。
生态学(Ecology)最早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oi.kos(住所或生活所在地)和Logos(研究或讨论),Oikologie从字面上解释为研究生境的科学。
Haeck.el提出的定义为:“生态学是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
”显然,Haeckel在此强调的是相互关系,或称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此后,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
l909年,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瓦尔明(E.Warming)认为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结构、生命延续时间、分布和其他生物关系之影响”;俄罗斯6.A.keB/Iep院士给生态学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活中的植物在与其结合的特定外界环境条件紧密相互作用中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特点”;一些动物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和家务习性的科学。
俄罗斯Haymob的生态学定义是“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家认为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至后来欧德姆(E.P.Odum)认为应把生物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研究一定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和空间分布;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等。
他的这一理论对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他本人因此而荣获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泰勒生态学奖。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复习资料第五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本章重点1、名词种群内分布型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K因子分析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阿利(氏)规律集合种群建筑学结构: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称为建筑学结构。
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存活数目进行动态监察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2、问答题(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什么?(2)种群粗密度和生态密度有何不同?(3)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4)简述种群分布类型及其检验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有哪些?(6)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特征。
(7)试论Logistic(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五个时期增长点。
(8)逻辑斯谛方程的五个时期?(9)种群的年龄金字塔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个类型的特点如何?答:Ⅰ增长型种群: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例:孟加拉国、非洲等。
Ⅱ稳定型种群:年龄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1、3两类之间。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例:西班牙等。
钟型。
Ⅲ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例:俄罗斯思考题1、名词生理出生率与生态出生率同生群分析种群平衡种群调节2、简答题(1)存活曲线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2)种群指数增长模型的应用。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有哪些方面?(4)简述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至少三种)?。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一1、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
(2)生境: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②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③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乎不见;④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⑤无明显季相变化。
2、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
(2)生境: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丰富;②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③群落结构简单;④季相明显。
3、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大陆。
(2)生境: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贫乏;②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③群落结构简单;④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
4、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
(2)生境: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3)群落特征:①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②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③季相明显;④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5、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温带大陆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
(2)生境: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③草本具典型旱生特征;④季相明显而华丽;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1、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2、顶级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物量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考点复习2017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考点复习生态学是成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也是比较好拿分的科目,那么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考点复习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考点复习,希望大家喜欢。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考点复习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答:宏观生态学: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生态学:对其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思考题一、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2.19世纪生态学的两本标志性的书籍。
3.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A.E.HaeckelB.E.P.OdumC.A.G.TansleyD.Darwin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A.E.P.OdumB.HaeckelC.ClementsD.Tansley4、生态学按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5、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6、20世纪,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学派,包括(北欧)(法瑞)、(英美)、(苏联)。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一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
大致概括为四个阶段: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实践密切相关,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l6世纪前)公元l6世纪以前,虽然还没有生态学一词,但生态学思想及生态知识的应用却是由来已久,可以说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粗浅的生态学知识。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多依附于自然,为了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观察与认识赖以果腹的动、植物的习性以及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以便能有效地进行狩猎、捕捞、寻觅理想的栖息地。
当人类制造了工具并经营农、牧业时,就更注意某些动物、植物和它们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加以驯化。
在人与自然长期的交往及人类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并不时地进行了记录,在一些中外古籍中,已有不少生态学知识的记载。
早在公元前l200年,我国《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l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
我国古籍《管子。
地员篇》曾详细记载了江淮平原上沼泽植物沿水分梯度的带状分布与水文土质环境的生态关系。
公元前一二百年的秦汉时期,我国农历确立的24节气反映了作物、昆虫等物候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南北朝陶宏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了细腰蜂在螟蛉幼虫体内的卵寄生现象。
明代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中,描述了药用动植物生态习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清代陈溟子着《花镜》中有“生草木之天地既殊,则草木之性焉得不异?”的记载,提出了植物特性因环境而变化的论点。
在国外,公元前450年亚里士多德(Arist.tle)不仅描述了动物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还按动物生活环境的类型把动物分为水栖和陆栖,按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及特殊四类。
他的学生提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也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注意到动物色彩的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因此,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的一位重要生态学家。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四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
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2、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4、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
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5、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
第⼋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本章重点 ⼀、名词解释 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竞争排斥原理基础⽣态位实际⽣态位协同进化他感作⽤⽣态位:⽣态位指物种在⽣物群落或⽣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
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
有机体的⽣态位可能会随着其⽣长发育⽽发⽣改变。
⼆、问答题 1、简述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及其表⽰⽅法、原因。
2、简述-3/2⾃疏法则并解释原因。
3、画图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态位分化的关系。
4、简述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
思考题 ⼀、名词解释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领域性竞争释放性状替换 ⼆、问答题 1、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些类型。
2、简述⾼斯假说实验。
3、简述种间竞争的可能四种结果。
4、互利共⽣有哪些类型,试列举⾄少四种。
5、他感作⽤的⽣态学意义有哪些? 6、谈谈⽣物间的协同进化。
1、下列⽣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关系的是(C)。
A.⼈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蜜的植物 C.附⽣植物与被附⽣植物 D.⾖科植物与固氮菌 2、两种⽣物⽣活在⼀起时,对⼀⽅有利,对另⼀⽅⽆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 D.偏利作⽤ 3、寄⽣蜂将卵产在寄主昆⾍的卵内,⼀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 D.拟寄⽣ 4、⽩蚁消化道内的鞭⽑⾍与⽩蚁的关系是(C)。
A.寄⽣ B.拟寄⽣ C.互利共⽣ D.偏利共⽣ 5、(B)是⽣态学的⼀种主要影响⼒,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调节的重要原因。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6、雄⿅的叉⾓及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C)。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 7、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现象称为(A)。
A.社会性寄⽣ B.偏害共⽣ C.偏利共⽣ D.拟寄⽣。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八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植物的适应类型(2)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五)生物与土壤因子1.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1)土壤的组成及特性(2)土壤的类型与分布2.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1)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2)土壤质地对生物的影响(3)土壤结构对生物的影响3.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1)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2)土壤有机质对生物的影响(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对生物的影响4.土壤生物对生物的影响(1)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2)土壤动物对生物的影响(3)植物根系对生物的影响(六)生物与大气因子1.空气主要组成成分对生物的影响(1)氮气的生态作用(2)氧气的生态作用(3)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2.风的生态作用(1)风的形成和类型(2)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3)风对生物的影响(4)生物对风的适应3.植被的防风作用(1)植被的防风固沙(2)农田防护林(七)生物与地形因子1.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l)坡向(2)坡度(3)坡位(4)海拔高度2.以地形为主导因素的特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l)焚风对生物的影响(2)山风和谷风对生物的影响(3)海风和陆民对生物的影响(4)高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八)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l.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4.二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5.微生物与动物的关系了解群落分类的原则、生态位和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理解群落发生、演替的基本过程;掌握群落结构、功能以及群落地理分布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1.生物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的定义(2)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制约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种类组成(2)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1.种类组成2.优势种与建群体3.亚优势种与伴生种2.生物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1)多度或密度(2)频度(3)优势度(4)重要值3.种的多样性(1)多样性的概念(2)多样性的测定(三)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1.水平结构(1)镶嵌(2)复合体(3)群落交错区2.垂直结构(1)龄级的划分(2)同龄林与异龄林4.群落(1)生态型与生活型(2)群落的外貌(3)季相5.生态位(1)生态位的概念(2)生态位的特征(四)生物群落的发生与演替1.生和群落的发生(1)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2)生物群落发育的一般过程(3)竞争与自然稀疏2.生物群落的演替(l)演替的概念与特征(2)演替的基本类型(3)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3.演替顶级学说(1)顶级群落的概念(2)单元顶级学说(3)多元顶级学说(4)顶级格局假说(5)地带性与非地带性顶级4.演替实例(1)旱生演替系列与水生演替系列(2)次生演替(五)生物群落的分类1.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系统和单位(1)植被型、群系、群丛的概念(2)群落的命名方法2.英美学派与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1)英美学派的观点与分类体系(2)法瑞学派的观点与分类体系(3)英美学派与法瑞学派的区别与联系3.生物地理群落学的分类体系(1)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2)生物地理群落学分类体系4.生物群落分布(1)主要植被类型(2)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六本章重点一、名词解释1.光周期现象2.光饱合点3.光补偿点5.贝格曼规律6.阿伦规律4.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又称总积温。
二、问答题1.太阳光的生态作用有哪些?2.论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的应用意义。
答:(1)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K=N·(T-C)单位:日·度。
上面的方程式可改写成:T=C+K/N=C+KV,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单位日·度;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
V为发育历期的倒数(1/N)即发育速率。
(2)在农业的应用:a.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c.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d.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e.应用积温预报农时3.论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答:(1)生物从形态上对低温的适应:植物:a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b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c一年生草本,死后留下种子越冬;d多年生草本,以块茎、鳞茎、根状茎越冬;e木本植物则以落叶相适应(自保措施)。
动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增加羽毛、皮下脂肪量,增加隔热层,以降低热传导,或称增加隔热性。
体型和颜色变化(2)生物从生理上对低温的适应:植物: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a.增加体内产热量(非颤抖性产热)b.逆流热交换机制c.局部异温性d.耐受冻结e.超冷(3)生物从形态上对高温的适应:植物:a.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一部分阳光;b.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c.蔽光效应,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减少辐射伤害;d.有些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绝热。
2017 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第四章复习要点第四章物质环境本章重点问答题1. 简述植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2.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哪些类型?3. 简述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答:(1)海洋鱼类(低渗):低渗: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
通过食物、代谢水和饮水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
(问题:a环境水势低,体内水分渗出体外b饮水补充,带入盐分导致体内盐分增高。
解决办法:a饮水b离子泵泵出离子c排尿排出离子)(2)淡水鱼类(高渗): 高渗: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
通过排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和组织摄入。
(问题:a环境水分渗入体内b排出水分带出盐分导致体内盐分丧失。
解决办法:a 不饮水 b 盐腺吸收盐分 c 排清尿)(3)等渗: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
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4)变渗(洄游鱼类):洄游性鱼类来往于海、淡水之间,其参透调节兼具高渗和低渗两种特征:依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淡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盐的代谢依靠鳃调节,在海水中排出盐,淡水中摄取盐。
4. 盐碱土植物生理上适应的三种类型?思考题名词解释1. 腐质殖非腐质殖2.土壤质地问答题1. 简述水生动物对水密度的适应?2. 陆生动物的水分适应途径?3. 盐碱土与沙生植物的生态适应特点。
1、水生植物有三类:(沉水植物)植物、(浮水植物)植物和(挺水植物)植物。
2、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 通气组织发达B. 机械组织发达C. 叶面积小D. 根系发达3、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4、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 叶面积较大B. 根系发达C. 通气组织发达D. 叶片较多5、水生动物对水分的适应(主要是鱼类),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成人高考2017年生态学基础章节复习重点第七章生活史对策
本章重点
1、概念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
2、问答题
(1)r选择者和k选择者各有什么特征?各自优缺点如何?
(2)什么是“两面下注”理论?
思考题
1、概念
生活史生殖价权衡滞育潜生现象
2、问答题
(1)简述生物的生活史有哪些?(至少3种)
问答题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谈谈你对其濒危原因的认识,并提出拯救该物种的建议。
答案要点:濒危原因(1)人类捕杀;(2)栖息环境破坏;(3)K-对策不易增加种群数量;(4)寡食性;(5)生殖进化的缺陷。
拯救建议:(1)保护其生存环境(保护区面积尽可能大);(2)提高其繁殖率和后代的成活率;(3)采取增加遗传多样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