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知识点的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课文概述第二单元主要围绕 “爱心与真情”这一主题展开,包括多篇记叙文,旨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感受人间真情的情操。
二、课文具体知识点1. 《藤野先生》作者及背景:鲁迅 (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写于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成。
主要内容: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的高尚品质,并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重点字词:畸形、不逊、绯红、发髻、芦荟、驿站、教诲、芋梗汤、杳无消息、油光可鉴、抑扬顿挫等。
理解词义:如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难点探究: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及背景: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本文是他早期创作的记叙性散文,回忆了母亲的生平。
主要内容:记叙了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等优秀品质,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
重点字词:佃农、韶关、仪陇、溺死、私塾、迁徙、和蔼、妯娌、管束、庚子、哭泣、豪绅、衙门、横蛮、慰勉等。
难点探究:理解作者为什么只选择文中这些事情来写,以及这些事情如何体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3. 其他课文如 《阿长与 〈山海经〉》、《背影》等,这些课文也围绕 “爱心与真情”这一主题,通过不同角度和故事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真情。
三、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叙述与描写:本单元课文多为记叙文,需掌握叙述和描写等表达方式的功能和特点。
语言特点: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表现力,通过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表达: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词归纳一、第一单元。
- 溃退(kuì tuì)- 解析:“溃”指(军队)被打垮。
“溃退”指失败而退却。
例如:敌军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开始溃退。
- 泄气(xiè qì)- 解析:本意为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也用来形容失去信心和干劲。
如: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泄气。
- 督战(dūzhàn)- 解析:监督作战。
在战争中,督战的将领负责督促士兵奋勇作战。
- 要塞(yào sài)- 解析:险要的关隘,是军事上的重要防御地点。
像山海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要塞。
- 颁发(bān fā)- 解析: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例如:学校将在毕业典礼上颁发毕业证书。
- 遗嘱(yí zhǔ)- 解析: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诺贝尔的遗嘱对诺贝尔奖的设立等有着明确的规定。
- 建树(jiàn shù)- 解析:表示建立的功绩、成就等。
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 仲裁(zhòng cái)- 解析: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作出裁决。
国际间的许多纠纷需要通过仲裁来解决。
- 凌空(líng kōng)- 解析: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吕伟跳水时,身体凌空翻转,姿态优美。
- 翘首(qiáo shǒu)- 解析:抬起头来(望)。
观众们翘首以盼,等待着比赛结果。
- 酷似(kù sì)- 解析:极像。
她的长相酷似一位明星。
- 潇洒(xiāo sǎ)- 解析:(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吕伟的跳水动作潇洒自如。
- 轻盈(qīng yíng)- 解析: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她体态轻盈地走上舞台。
- 桅杆(wéi gān)- 解析:船上挂帆的杆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文知识的积累,主要是语言的积累和词汇的积累,多听、多写、多记这是丰富语言和词汇的重要的途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常考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二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现代文阅读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7、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9、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10、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八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所著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 “山中宰相”。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二、重点字词《三峡》:阙(quē)处、襄(xiāng)陵、属(zhǔ)引、沿溯(sù)、飞漱(shù)、御(yù)风、猿(yuán)鸣、曦(xī)月、素湍(tuān)、长啸(xiào)、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等。
《答谢中书书》: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等。
《与朱元思书》: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 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窥(kuī)谷等。
三、通假字《三峡》: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 (通 “啭”,鸟鸣,文中指蝉鸣);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四、古今异义《三峡》: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 “至”和介词 “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等。
《答谢中书书》: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文言文基本知识: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2. 文言文阅读技巧: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如理解上下文,了
解词义和推断内容等。
3. 写作技巧:学会运用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如使
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
4. 《古诗十九首》: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文化和
人们的情感表达。
5. 古代文学常识:学习了解古代文学作品、文学家和文学史上的
重要事件等。
6. 古代典籍:了解《史记》、《论语》等古代典籍的内容和作者,以及典籍的意义和影响。
7. 古文阅读:学习阅读和理解古文,认识到古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8. 修辞手法:了解并学习运用古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排比等。
9. 孔子的思想: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教导,了解他对教育、道德和
社会秩序的看法。
10. 古代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包括礼仪、音乐、书法、绘
画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学问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新闻学习要点1.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定义:新闻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则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类型。
特点: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
新闻必须基于事实进行报道,且报道要及时迅速,语言要简洁明确。
2. 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其中,标题要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主体部分则是对新闻事实的详细叙述,背景和结语则提供额外的信息和总结。
3. 新闻的要素通常被称为“五个W”或“新闻六要素”,包括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时还包括How(如何)。
4. 重点课文分析《消息二则》:包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两篇课文是毛泽东的代表作,报道了渡江战役的重要战况,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国民党的溃败。
二、通讯与特写学习要点1. 通讯的特点通讯是一种以描述事实为主的文体,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
它通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
2. 特写的特点特写是一种以刻画人物或事物为主的文体,具有深入性、细致性、独特性等特点。
它采用类似特写镜头的手法,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的片段进行放大,以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3. 重点课文分析《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详细列出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贡献。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了解诺贝尔奖的起源、评选标准和历史意义。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是一篇新闻特写,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跳水姑娘吕伟在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和拼搏精神。
三、写作技巧与学习方法1. 写作技巧在学习新闻、通讯和特写时,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考点一、常见句式1.主谓宾:句子中最基本和最简单的句型,一般都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
例句:他看见了一只小狗。
2.主谓:省略宾语,句子意义完整。
例句:我爱你。
3.主谓宾宾补:宾语后加宾语补足语。
例句:他认为他是班里最聪明的。
4.主系表:系动词+表语。
系动词是“是、在、有、感到、看起来等”,表语通常是名词、形容词或代词。
例句:小狗很可爱。
5.主谓宾宾补补:句子中既有宾语也有宾语补足语,又有主语。
例句:他让我看懂了这道数学题。
6.并列句:由并列连词连接,具有并列关系,句子之间含义相对独立。
例句:我喜欢唱歌,他喜欢跳舞。
7.复合句:由主句和从句组成,从句又分为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和副词性从句。
例句:他说他不会游泳。
二、常见修辞手法1.比喻: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例句:此刻,她的眼泪已成为一条条漫延的小溪,汇聚成一股深深的思念。
2.拟人:将非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生命,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例句:雨点打在窗户上,像是有无数只小精灵跳着舞。
3.排比:连续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使句子之间有韵律感和力度感。
例句: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心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4.夸张:对某种事物进行过度描述和强调,使之更加生动、有力和印象深刻。
例句:场上的球员就像是活生生的疯子,不停地奔跑、拼搏。
5.比较:用“像、如、似”等词语将相似物进行类比,强调相似与不同之处。
例句:她的笑容像是清晨的阳光,温暖而持久。
三、常见修辞方法1.反问:提出一个问题,但回答该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用于加强说服力。
例句:难道人类的未来不是应该更加美好吗?2.引证:引用名人名言、典故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例句:如同《红楼梦》中所说:“人生何其短暂,珍惜当下方能不负时光。
”3.比喻:用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物体来比喻一个抽象的概念,使读者更易理解。
例句:五脏六腑如同人身中的建筑物,维系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根据最全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
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文言文是古代汉语,采用古代词语和句式;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用现代词语和语法写作。
2. 文言文的特点:语言古雅、精练;重视修辞手法和韵律;注重对词语的掌握和理解。
二、修辞手法
1. 比喻:用某种已知的事物来描写另一种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 比拟:通过比较形成对比,突出被比较事物的特点。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程度或规模,以增强表达效果。
4. 反问:提出问题,预先暗示答案,引发读者思考。
三、写作技巧
1. 我行我素:通过独特的个人见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个性和创新。
2. 用典:运用古代典故、历史事件、文学名句等来增加作品的
韵味和文化底蕴。
3. 借景抒情:借助具体的自然景物和环境描写,表达内心情感。
四、词语用法
1. 古诗词:研究古代诗歌的常见词汇、诗句和韵律。
2. 诗经:研究古代经典诗集《诗经》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以上是根据最全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
行的归纳总结。
希望对学习古文有所帮助。
语文八上笔记一、基础知识1、汉字与词语(1)重点词汇:掌握课本中列出的重点词汇,理解其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2)形近字与同音字:注意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3)多音字: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规律,能在不同语境中正确运用。
2、句子与修辞(1)句式变换:掌握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变换方法,理解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2)修辞手法: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能在写作中熟练运用。
3、标点符号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阅读理解1、记叙文阅读(1)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理解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及其对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的作用。
2、说明文阅读(1)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
(3)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准确性、生动性等。
3、议论文阅读(1)理解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其逻辑结构。
(3)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如严密性、概括性等。
三、写作训练1、记叙文写作(1)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如顺叙、倒叙等。
(2)学会运用描写手法,如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丰富文章内容。
(3) 注意记叙文的情感表达,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2、说明文写作(1)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2)注意说明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易于理解。
(3)运用生动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议论文写作(1)明确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
(2)注意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使观点易于被接受。
(3)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1、掌握课本中列出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
2、阅读名著选段,理解其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八年级上语文课内知识点
一、课文阅读
1.认真理解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
2. 注意语调、声音、语气等语言用法;
3.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意思;
4. 归纳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二、语言知识
1. 词语辨析,掌握词义和用法;
2. 短语、固定搭配和惯用语的使用;
3. 虚词和实词的区别,掌握虚实搭配;
4. 指代词、代词的使用方法。
三、古诗词赏析
1. 了解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
2. 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表达技巧;
3. 读懂古诗词的意思;
4. 背诵古诗词。
四、写作技巧
1. 写作的基本格式;
2. 句式的变化和长短搭配;
3. 文字表达的清晰明了;
4. 文章的结构安排和主题的驾驭。
五、其他知识点
1.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
3. 基本的修辞语言;
4. 思维导图和归纳整理技巧。
总之,八年级上语文课内知识点是广泛而深刻的,除了以上列举的知识点,还有一系列比较难理解的古文化知识点等待我们去挖掘。
学习语文需要耐心和毅力,只要认真学习,我们一定可以掌握一定水平的语文水平,并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词语解释
1. 同音字
同音字是指发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和意义不同的汉字。
如:蚕、参。
2. 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义相近或相似的词语。
如:微弱、微小。
二、名词解释
1. 修辞
修辞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
2. 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
它是指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初年,通过文字、诗歌等方式写成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文字。
三、常见句型
1. 并列句
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用连词连接而成的复合句。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2. 主从句
主从句是指含有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的复合句。
主从句
之间通过连词、关系代词等引导词连接。
如:“阳关大道,长亭短亭,路上行人。
”,“他喜欢游泳,但是他不会游泳。
”
3. 独立主格
独立主格是指在一个句子中,用来表示伴随、条件、原因、结果等关系,没有主语和谓语,句子自成一体的句子结构。
如:“房间里,灯光暗淡。
”
以上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三峡》一、文章原文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二、文学常识1.《水经注》介绍《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2.作者介绍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三、文章主旨作者沿着江水奔腾的方向,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知识点汇总1.重点实词【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阻断。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高) 、非常 (高) 。
③哀转久绝:消失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 ,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或者)(2) 良多趣味 (古义:甚,很今义:良好)2.书下注释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 ,空隙、缺口。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陵:水漫上山陵。
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
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没有那么快。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八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引言】八年级语文上册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语文的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各个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掌握这些知识点。
【第一单元】阅读与鉴赏1. 文言文阅读:了解古代文学作品、诗词鉴赏及其韵律特点。
2. 现代文阅读:理解现代文的语言特点,深入阐释作者的意图。
3. 阅读策略:掌握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的方法。
【第二单元】古代诗词欣赏1. 古诗词鉴赏:学习赏析古代名篇,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修辞手法: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能运用于写作和阅读中。
【第三单元】现代散文阅读1. 散文的表达方式:理解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能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阅读理解:掌握散文的整体和细节理解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第四单元】古典诗词鉴赏1. 古典诗歌的特点:了解古典诗歌的格律、韵律,欣赏并领会其深邃的意境。
2. 修辞和表意手法:掌握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典、比、象等。
【第五单元】古代故事阅读1. 古代故事的主题和意象:理解古代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2. 阅读技巧:掌握故事阅读中的分析和推理方法,加深对古代故事的理解。
【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1. 小说与戏剧:认识并理解小说和戏剧的特点,学习欣赏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阅读策略: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七单元】古代小说阅读1. 古代小说的特点: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社会背景。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古代小说,深入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主题。
【第八单元】语法与作文1. 词的基本概念:了解词的构成、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句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句子的构成、分类,能正确运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3. 作文技巧:学习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总结】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各个单元知识点涉及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散文阅读、小说阅读、语法和作文等多个方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一、拼音与注音1. 拼音•拼音是指按照汉字的读音规律,用拉丁字母来代替汉字发音的表音文字系统。
•汉字的拼音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2. 注音•注音是台湾地区通行的针对汉字音标的表记法。
•注音符号由一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一个字音的方法,常用于儿童学习汉字发音。
二、词语解释与造句1. 词语解释•词语解释是指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了解词语的准确含义对于理解一篇文章、写作和表达都是非常重要的。
2. 造句•造句是根据给定的词语或词组,构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通过造句练习,可以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表达形式的文字。
•文言文在语法和词汇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理解和掌握。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需要注重对上下文的理解,把握句子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学习文言文需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并了解古代文化与历史背景。
四、古诗文赏析1. 古诗文欣赏•古诗文是古代文人创作的具有一定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欣赏古诗文,可以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内涵。
2. 古诗文背诵•古诗文背诵是指通过诵读古代文人的诗作,来培养语感和文学素养。
•通过背诵古诗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写作技巧1. 记叙文写作•记叙文是根据事实或想象来叙述事件的一种文体。
•在记叙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事件的顺序、人物的形象描写以及情节的衔接。
2. 说明文写作•说明文是对某一对象、现象或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文体。
•在说明文写作中,需要简明扼要地介绍事物的特点、分类和作用等。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知识点整理,包括拼音与注音、词语解释与造句、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赏析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一新闻两则毛泽东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②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4、①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②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③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④原因: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⑥结果:顺利渡过长江5、①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②地点:南阳③人物:中原我军④原因:我军胜利的攻势下⑤经过:我军击败蒋军,建立了七个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⑥结果:敌人节节败退,我军几乎解放全河南二、芦花荡孙犁1、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故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其清新的文风被称为“荷花淀派”。
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重点:①景物描写②人物性格:爱国抗日,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三蜡烛西蒙诺夫1、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2、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说明文基础知识1.说明文定义: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2.说明文类型: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3.常见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语言: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二、重点字词《中国石拱桥》弧(hú)形、拱(ɡǒnɡ)桥、匀称(chèn)、洨(xiáo)河、桥墩 (dūn)、河堤 (dī)、混 (hùn)凝土、漳州 (zhānɡ)、饮涧(jiàn)、惟妙惟肖(xiào)、张鷟(zhuó)词语解释:长虹卧波、雄跨、雄姿、巧妙绝伦、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交头接耳、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苏州园林》轩榭 (xuān xiè)、池沼 (zhǎo)、丘壑 (hè)、模样 (mú)、相间 (jiàn)、嶙峋 (lín xún)、庸俗 (yōnɡ)、蔷 (qiánɡ)薇、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词语解释:因地制宜、自出心裁、轩榭、重峦叠嶂、胸中有丘壑、俯仰生姿、珠光宝气、镂空、诸如此类、别具匠心、斟酌三、课文主题及内容《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内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内容: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语文知识点梳理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顺序(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4、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6、描写景物的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7、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8、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9、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0、人物中主人公的判定:文章主题由谁体现谁就是主人公
11、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有:序幕、尾声)
12、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A以景衬情;B渲染气氛;C为全文定下···的感情基调;D为下文做铺垫;E推动情节发展
13、修辞手法(2个字):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
文、对比、借代、反语
修辞的判定及作用
方法:
A、比喻:生动形象
B、拟人:赋予某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把它人格化,生动地表现······
C、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层层递进
D、反问:强调突出······增强语言的气势
E、设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思考及阅读的兴趣
F、夸张、对比、反复:突出强调······
G、引用:(诗句)诗情画意;(神话传说)增添文章的文学性、神秘性、人文性,激起阅读
的兴趣
14、说明方法(3个字):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
列图表、引资料
说明方法的标志性词语
A、打比方:像、好像、仿佛······(相当于比喻)
B、作比较:比、相当于、有两种事物、······
C、列数字:约数、确数、注意表年分的时间数字
D、举例子:比如、例如、如、随便举个例子、······(举例子往往有实实在在的例子)
E、下定义:科学的解释,往往专业而全面,是判断句
F、作诠释:解释但可以不全面
G、分类别:分类、分点、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一种···另
一种等
H、引资料:引用诗句、格言,往往有出现引号
15、说明文的分类: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例说明文。
按语言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1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次整体——局部因——果具体——抽象一般——特殊现象——本质
17、论证方法(4个字):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18、议论文分类:立论文、驳论文
19、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0、论据分类:事实论据(实例、故事、名人轶事等)、道理论据(引用诗句、名言、公理、定理等)
21、引号的作用:A引用;B强调;C特定称谓;D特殊含义;E否定、讽刺、反语
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例如:
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整赴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
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③表示讽刺和否定。
例如:
“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④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⑤现代人都喜欢“绿色食品”。
22、文章的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2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A、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B、文中:承上启下;
C、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