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7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摘要】本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对土地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质量、土地面积等方面的数据搜集和分析。
其次对土地资源的潜力进行评价分析,探讨土地开发潜力及可持续利用的可能性。
然后研究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优化,提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的策略。
探讨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指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和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最后对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适合不同情况下的评价模型。
在结论部分强调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对土地管理的重要性,揭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并探讨未来土地管理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分析、现状、潜力、优化、保护、可持续利用、对策、评价方法、重要性、关键因素、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生产资料。
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工作,可以为政府决策、规划编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土地的地貌、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各种信息,以便准确评价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风险。
而评价分析阶段则需要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为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支撑。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是对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和技术方法一、引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对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项工作对于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以及常用的技术方法。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1. 了解土地资源分布与利用情况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可以全面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资源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情况,为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2.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特定区域内各类生态环境类型(如湿地、森林等)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并评估其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程度。
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3. 促进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可以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可以评估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和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特定区域内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限制因素,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指导。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航空或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土地利用信息的方法。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可以获得土地覆盖类型、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
常见的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等。
在进行遥感数据处理时,可以使用专业软件如ENVI、ArcGIS等进行图像分类和解译。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技术是一种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
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其他属性数据(如土地所有权、土地质量等)进行叠加分析,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摘要: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资源,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动都离不开土地的支持,城市化建设活动的推进也需要足够的城市用地,农业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农业耕地,一系列生产活动的进行都需要相应的土地资源来实现。
而当前由于我国发展过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调整。
本文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归纳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价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各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问题相对明显,对当地经济模式的改进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妨害作用,因此对各种土地类型做好规划,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并开展评价是相当有必要的,土地利用评价是借助一系列指标对我国土地资源是否正确使用进行分析,能够对城市用地的状况进行探究,分析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可信度和正确性。
一、土地评价的含义土地评价是在土地类资源归类的前提下,对某种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借助一定量的尺度和方法进行测量,通过对特定地带内各种自然以及非自然要素的综合分析,将土地评价结果分为多个层次,评价和分析其利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明确土地最有针对性的利用方式,土地评价的前提是级差地租模型。
根据评估对象和评测方法的不同,土地评价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对土地的合适度展开分析,对土地的经济价值进行评测,并对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进行分析。
土地评价有利于我国各种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活动的有效运行,首先土地评价能够促进土地交易的正常开展,使交易双方都能够根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确定其情况,保证土地交易双方的相互利益不受到损失,从而推动土地交易工作的正常维持。
土地评价还能够对我国土地市场机制进行改进,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土地市场中的各个主体了解各种土地类型的价值及其利用的方法,为土地市场中各个主体利用土地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必要的资料,还有利于土地提供方和土地购买参考土地评价的结果来进行交易,减少信息差带来的交易问题。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土地利用的研究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土地利用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
一、国内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通过土地利用调查和遥感技术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国内许多研究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研究。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译,可以揭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内研究者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构建模型,分析经济、社会、政策等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3. 土地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和管理:国内许多研究关注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环境压力,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外学者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对人类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国外研究者通过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气候效应,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建议。
2. 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农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国外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对农业发展政策和农地规划提出了科学建议。
3. 基于模型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研究:国外研究者通过构建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趋势。
研究者能够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并提供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各项内容应包含的基本资料: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2、土地生产率分析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五、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原因何在?比较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判断利用自然条件的程度。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农业用地依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城市的扩张使得大量农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用于建设住宅、商业设施、工业厂房等。
在农业用地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部分地区的农田存在着分散、零碎的情况,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此外,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一些农田的土壤质量下降,肥力不足,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建设用地方面,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前瞻性,盲目扩张,造成了“空城”“鬼城”的出现,大量的建设用地闲置。
同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存在问题,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例不协调,影响了城市的功能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土地利用还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但土地资源紧张;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造成土地利用现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土地的审批、监管等环节存在漏洞,导致土地违法违规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次,缺乏科学的土地规划,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再者,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为了改善土地利用现状,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确保土地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
规划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标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导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对某一地区特定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状况的详细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合理性,并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度探讨,并提供对该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定义与目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对特定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它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地的有效利用程度、结构和动态变化,为土地管理、规划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1. 土地类型划分:对土地按照不同属性和功能进行分类,如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2. 土地面积统计:测量土地面积,包括总面积、不同类型的面积以及各个区域的面积。
3. 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分析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种植、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等。
4. 土地质量评价:评估土地的质量和适宜程度,包括土壤肥力、水资源状况、环境保护等方面。
5. 土地利用效益评估:评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农业产值、城市发展等。
6.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包括年度变化、区域变化等。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方法1.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对土地进行监测和分析,获取土地利用信息。
2. 调查问卷: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对农户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访谈,了解土地利用情况。
3. 田块调查:对农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农作物种植情况、施肥情况等。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GIS技术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展示。
5. 档案资料查询:查阅相关档案资料,了解历史土地利用情况和变化。
四、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观点和理解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实施土地管理和规划的基础工作,它不仅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还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
土地资源总结汇报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土地资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现在我将向大家总结汇报一下我们的调查结果和相关工作。
首先,我们对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土地的类型、利用状况、资源分布等情况。
我们发现,我国的土地资源种类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种类型,而且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布特点。
其次,我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我们发现,在一些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不够合理,存在着浪费和滥用的现象。
而在一些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得当,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土地污染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最后,我们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我们提倡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希
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总的来说,土地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加
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我们的总结汇报能够引起大家
的重视和关注,共同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做出努力。
谢谢大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利用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包括各类土地的分布、面积、用途以及利用程度等,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首先,我们来看看耕地的利用现状。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资源。
在我国,耕地面积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部分地区存在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肥力降低。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优质耕地被占用,这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
此外,耕地的碎片化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小块分散的耕地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当前土地利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扩张、低效利用的情况,比如一些工业园区建设过于粗放,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例不协调,影响了城市的功能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林地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部分地区由于乱砍滥伐、非法侵占等原因,导致林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此外,一些地方在林地开发利用中缺乏科学规划,未能充分发挥林地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草地的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得草地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沙化加剧。
同时,草地的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也对草地生态造成了破坏。
在一些地区,草地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
水域的利用情况同样值得关注。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
一些河流、湖泊由于过度取水和污水排放,水域面积缩小,水质恶化,生态功能受损。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5.2.1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交通用地——分析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各种交通用地类型所占的比重;道路网的密度;路面等级结构及分布等。
水域——分析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河流、湖泊、沟渠等各种水面所占比重;可利用的水面面积;已经利用的水面面积;水域的分布特点等。
未利用地——分析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布位置;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潜力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等。
5.2.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由于土地评价的重点是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用途有争议的土地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的评价,对已经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只分析土地单元在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上的水平高低就可以。
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便以认识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分析利用问题及调整结构。
1、多样性分析——采用吉布斯•马丁公式计算,可以测算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程度2、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比例——为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面积比,反映区域农业所处地位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
3、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比例——为已利用土地面积与未利用土地面积之比,反映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
4、农、林、牧用地比例及内部结构——为农、林、牧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及它们之间的比值,反映区域农业多种经营的程度。
5、水域在土地中的比例及水域内部结构——为水域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以及各种水体面积的相互比例,反映区域内水域土地利用状况及水域开发利用潜力。
6、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为区域内各种建设用地的数量及相互比例,反映区域内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
7、土地利用结构与当前自然条件、土地类型比较——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合理程度。
如平原区以耕地为主,丘陵区以耕、园、林地为主,山地以林牧地为主。
8、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产值结构、农村劳力结构比较——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
9、土地质量结构分析——为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高产、中产和低产地进行区分,反映土地利用的潜力。
5.2.3 土地利用布局分析土地利用布局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的分布情况。
它反映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该区域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与利用改造情况。
1、分析土地利用的水平区域差异根据区域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分析土地利用的水平分异规律。
2、联系地貌类型分析土地利用差异不同地貌类型既控制着非地带性的水平区域差异(造成山区和平原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向、效益和结构);又产生明显的垂直分异。
如从山脚到山顶有耕地、园地、林地的分异。
3、联系城市影响分析土地利用布局差异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而农业土地利用具有接近城市程度而变化的趋势。
4、分析土地利用布局形态的多样性因为受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也具有相应的区位,形成有一定规律的组合形式。
5.3 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土地利用趋势:向广度扩展,即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向深度挖潜,即增加劳动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土地产出率。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概念: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衡量指标:土地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非农业土地利用率、垦殖率和复种指数等。
1)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х100%它反映土地总的利用程度。
如我国土地平均利用率为77.6%,东部地区90%以上。
2)土地农业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х100%它反映土地中农业用地利用的程度。
如我国农业用地利用率平均为70.6%,多数在70%以上,说明农业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的主体。
3)土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它反映了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如我国土地垦殖率为14.2%,平原地区40%以上。
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它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
如我国江南地区达185~250%,华北地区为120~150%,青藏、新疆低于100%。
4)林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率=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х100%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х100%它们反映了区域林业用地利用程度。
5)建设用地率和交通用地率建设用地率用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表示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用地面积х100%,与平均建筑层数成反比;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х100%,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性。
如在1万m2的土地上有4000m2的建筑总面积,则容积率为0.4。
容积率越大,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单位地价越高。
交通用地率=交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х100%它反映了区域交通通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6)牧地利用率和草场载畜量牧地利用率=可利用的草场面积/天然草场面积х100%它反映了区域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牧地利用程度。
草场载畜量——指在一定的放牧季节内,在牲畜生长良好情况下,一定面积的草场所能饲养的做多牲畜数。
2、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含义: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是指人们为了提高土地收益而在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密集程度。
影响因素:单位面积上劳力、资金、技术和物资等因素。
主要评价指标有:单位面积土地施肥量;单位面积土地用电量;单位面积农机拥有量;机耕面积占农田的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例。
3、土地利用经济效果评价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的指标主要有:1)土地生产率——指土地在现有利用水平下的生产能力。
计算公式=产量(产值)/土地面积表示方法:以一定生产周期中(一年或多年)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实物型)或产值(价值型)表示。
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如光、热、水、土、气等);土地集约化水平(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技术经济因素(如耕作、轮作制度,施肥、灌溉制度,土地利用方式,经营管理水平等)。
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途径有: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土地类型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
土地生产率的体现:可以反映地区产量水平。
如我国东部地区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为: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华北平原、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可以反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利用程度。
如根据地区土地生产率可以将耕地(园地、林地、牧地等)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三个类型。
2)经济密度含义:指单位面积上社会经济效益的水平,以每平方公里土地的产值表示。
3)各类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效益比较城镇工矿用地单位面积产值最高,为农用地的100多倍。
农用地中淡水养殖的亩产值最高,其次是耕地和园地,而林地和牧草地的经济效益较低。
5.4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含义: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
主要的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1、水土流失面积指数=水土流失面积土地总面积;2、土地沙化面积指数=土地沙化面积/土地总面积;3、土地盐碱化面积指数=土地盐碱化面积/土地总面积;4、土壤有机质和N、P、K含量;5、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污染物实测浓度/污染物评价标准;6、受灾面积比率=受灾面积/土地总面积;7、中、低产田比率=中、低产田面积/土地总面积;8、耕地灌溉率=可灌溉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9、热量利用率=一年内农作物生育期间所需积温/当地全年积温;10、林木覆盖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面积+零星树折合面积)/土地总面积。
5.5 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就是总结土地利用特点,揭示土地利用的基本趋势和存在问题,据此对土地质量做出科学评定,提出相应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
1、土地利用现状特点1)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通过对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动态变化,开发利用程度、效益,人地关系,生态条件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同时与其他地区对照比较,概括出该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2)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特点与农业用地不同,它是第二、三产业高度密集,人口和各种物质设施高度集聚,物质流、能量流、商品流、信息流、人流等高度集散的地区。
2、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土地利用问题——指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与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之间的矛盾。
1)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地区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否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科学,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的发挥是否有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措施是否持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