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俱乐部-中医基础知识(六腑)
- 格式:pptx
- 大小:4.20 MB
- 文档页数:30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详解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养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新陈代谢的。
1.胆胆有两种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胆汁),是指输出胆汁,以助消化。
胆虽属六腑之一,但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肠容纳饮食物那样时入时出,输泻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府”。
胆的病理特点是易生热象。
二是主决断,即指精神意识方面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
如俗话说“胆大”“胆怯”等。
2.胃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纳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饮食物。
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称。
胃的功能叫做“胃气”,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饮食物下输到小肠,所以,胃气的特点是以下降为顺。
如果胃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3.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浊。
凡经胃腐熟的饮食物,由小肠承受下来,进一步加水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饮食物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吸收后,通过脾的运转到全身各部,浊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下注到大肠或渗入膀胱,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
所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肠有直接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东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分,使之变化为成形的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所以说,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
如果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
5.膀胱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贮尿、排尿。
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贮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体外。
贮存与排出,都是通过“气化”这一功能来完成的。
理解中医(23)之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下传至小肠,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其清者,也就是精微和津液由脾吸收,然后上传与肺,再由肺敷布全身,以供全身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需要;其浊者,也就是糟粕下传与大肠,经大肠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多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形成尿液,进入膀胱,排出体外。
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中,胆所贮藏的胆汁不断注入小肠,以帮助消化吸收食物。
三焦是津液输布和运行的通道,津液经三焦而敷布全身,发挥其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难经》把饮食物自进入体内到排出体外必须经过的七道关卡叫做“七冲门”。
其中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肛门为魄门。
二、六腑的生理特性
六腑的生理特性可以概括为“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要完成食物的受盛和传导功能,依赖其虚实更替、通降下行的特点。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六腑之中任何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的通畅及功能的协调,否则会造成病变,这一特性在临床辨证中经常会应用到的。
中医知识:六腑的考点归纳一、胆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又称“精汁”,故胆为“中精之府”。
胆汁的排泄受肝主疏泄的直接控制和调控。
2.胆主决断。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3.胆为奇恒之府。
胆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是;六腑之一;同时胆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胆又是奇恒之府之一。
二、胃1.胃主受纳水谷。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2.胃主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步消化为食糜。
3.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1)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下行入小肠。
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
大肠传化糟粕。
(2)降浊。
胃失通降,浊气在上则发生口臭、脘腹胀闷等;胃失通降,进而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呃逆、呕吐等。
三、小肠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四、大肠传导和变化。
传送糟粕,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五、膀胱贮尿和排尿。
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六、三焦1.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诸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
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便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第八单元六腑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的概念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共同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1.胆的生理功能(1)贮存与排泄胆汁(2)胆主决断生理: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的两重性胆既为六腑之一: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故为六腑之一。
也属奇恒之腑之一: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故为奇恒之府之一。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的分部名称胃两门三脘(2)胃的主要生理机能①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②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
胃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3)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下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
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可致胃中津液每多受损。
(4)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生理作用胃阴:胃气中具有凉润、抑制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阳: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脘腹胀痛,喜食热饮,食欲减退,呕逆,舌淡苔白,脉沉缓。
3.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
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
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泌别清浊失调(3)小肠主液概念: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功能。
应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疗泄泻。
4.大肠的生理机能(1)大肠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5.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2)贮尿和排尿气化功能失常——小便不利、尿少,甚则癃闭。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六腑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一)、胆的两重性: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功能:胆主决断,调节情志。
(二)、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主受纳;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2、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胃称为有水谷气血之海摄及水谷的都指的是胃3、胃的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3、小肠主液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1、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小对津液就记住了(五)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2、贮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孤府”孤脏是“脾”1、通行诸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运行于全身。
2、运行津液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是---三焦《灵枢·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因其大无脏腑能与之匹配而称之为“孤府”。
七、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脾与胃体现为燥湿相济的脏腑关系是——脾胃补称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是脾胃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纳运关系)2、脾主升,胃主降(升降关系)3、脾喜燥,胃喜润(燥湿关系)精、气、血、津液、神气必考一、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这里是三道题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清气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一身之气又分为元、宗、营、卫;(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必考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 - 简介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六腑 - 穴位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一切热证。
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六腑 - 正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为阑门,肛门为魄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一、胆“中精之腑”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一)解剖形态;位于右胁下。
(二)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肝的疏泄作用:胆汁(肝之余气)→藏于胆→排泄→肠中…促进消化吸收
2.主决断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指胆的升发条达之性
2.性喜宁谧
二、胃“太仓”、“水谷之海”
(一)生理功能
(三)生理特性
三、小肠(一)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升清降浊-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四、大肠“传导之官”
(一)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食物残渣→粪便→排出
2.大肠主津再吸收部分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
(二)生理特性:通降下行
五、膀胱
(一)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肾的气化作用---膀胱开合有度
(二)生理特性;司开合。
贮尿--肾气的固摄
排尿--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六、三焦“孤府”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一)生理功能
(三)生理特性。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声,开窍于鼻;(6)肺合皮,其华在毛;(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3、脾:(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2)脾主统血;(2)脾主统血;(3)脾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6)脾的生理特性: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1)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3)肝合筋,其华在爪;(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5)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1)肾藏精:①肾藏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
②肾藏后天之精: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2)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3)肾主纳气;(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5)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1、概念:奇,异也;恒,常也。
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中医知识:六腑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即受纳、消化饮食物,吸收其精微、排泄其糟粕。
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须保持通畅下行,故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说法。
胆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下,内贮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是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胆汁味苦色黄,对帮助某些食物的消化起了重要的生理作用。
由于胆汁清净,所以中医学又将胆汁称为"精汁"、"清汁",而将胆称为"中精之腑"、"中清之腑"。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存胆汁和排泄胆汁。
胆腑中空,胆汁由肝生成后贮存于胆,然后在肝气疏泄的作用下排泄入小肠,参与消化吸收过程,并促进小肠分别清浊功能的正常进行。
胆汁排泄正常与否,一方面与肝气的疏泄有关;另一方面与胆腑的通畅与否有关。
肝气疏泄失职,或胆腑失于畅通,都会使胆失于疏泄。
若胆失疏泄,胆汁排泄不畅,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呕吐、胁痛等状,若胆汁泛溢于肌肤,则出现黄疸。
胃胃又称为胃脘,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胃脘分为上脘、中脘、下脘三个部分,胃的上部及贲门部分称上脘,胃的中部称中脘,胃的下部及幽门部分称下脘。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指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饮食经口,下入于胃中。
胃接受容纳了饮食物之后,经过初步的腐熟消化,形成食糜,然后向下传入小肠。
由于胃的容量很大,能容纳较多的饮食物,故《黄帝内经》称胃为"水谷之海"。
胃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胃气的推动。
胃气是胃中水谷运行的根本动力,其运动特点是以降为主。
同时,胃与小肠之间的道路必须保持畅通,这是维持"降"的基本条件,只有通降无阻,形成食糜状的饮食才能依次进入小肠。
所以中医学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胃的正常生理动能,简称为"胃主通降"。
六腑,即胆、胃、⼩肠、⼤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总称。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意即与饮⾷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及⽔液代谢密切相关,故称“六腑”。
饮⾷物的消化吸收及⽔液代谢,是多个脏腑协同作⽤的结果。
中医学认为,饮⾷物在其消化排泄过程中,要通过七个关键部位,称为“七冲门”。
从中医“七冲门”的理论可以看出,中医不仅对消化道做过⽐较详尽的解剖观察,⽽且对其⽣理功能也进⾏了较为准确地概括。
由于“七冲门”为消化道的关键部位,故其发⽣病变时,常会明显引起饮⾷物的消化吸收障碍。
六腑的⽣理功能是受纳、运化⽔⾕,传导糟粕,其共同⽣理功能是传化物⽽不藏,实⽽不能满。
考试⼤站收集所以《素问·五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则胃实⽽肠虚;⾷下,则肠实⽽胃虚。
”这⾥明确指出了,六腑的功能是以传化⽔⾕,排泄糟粕为主,应该有实有虚,不能经常充满⽽不排泄。
如胆汁的⽣成排泄,饮⾷物的传导,⼤⼩便的排泄,⽆不反映着六腑的这⼀⽣理特点,后世医家将此理论概括为“六腑以通为⽤,以降为顺”。
这⼀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较⼤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运⽤六腑“以通为⽤”的理论,采⽤清热解毒,通腑泻热等⽅法进⾏保守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使很多患者避免了⼿术的痛苦及后遗症。
应该指出,六腑“以通为⽤”的理论,只是针对六腑的功能特点⽽⾔,实际上,六腑的通降太过与不及,亦均属于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