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的礼貌原则看汉语的礼貌层级
- 格式:pdf
- 大小:301.95 KB
- 文档页数:4
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
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
koff (1972,1973,1975,1977)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
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的对比与理解礼貌原则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它不仅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的基石。
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礼貌原则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首先,在定义上,中西方都强调礼貌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然而,在具体表达上,双方存在微妙的差异。
西方的礼貌更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东方的礼貌则更注重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在见面和道别时,西方人通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鞠躬或点头。
这种礼仪的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也反映了双方对于人际交往距离的不同理解。
此外,在赞扬方面,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东方人则更为谦虚,避免过于夸大的言辞。
再来看礼节习惯,东西方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在公共场合,西方人注重个人空间,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群体和谐。
这种差异在言谈举止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社会秩序和群体和谐。
交际用语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谢谢”在英语中是表达感激之情的常用词汇,而在汉语中还可以用于表达敬意或赞美。
这种差异反映了双方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对方的交际策略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习惯,以避免误解或冲突。
通过适应和融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总结以上内容,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对立的。
相反,通过比较和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彼此的文化特色,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于建立互信、促进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文化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友好交流。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的尊重对方、言辞礼貌、社交礼仪和态度谦和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尊重对方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原则。
然而,在表达尊重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中方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长辈和上级、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隐私等方面。
在中方社会中,尊重长辈和上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美德。
人们会特别注意对待长辈和上级,遵循适当的礼节和称谓用语。
此外,中方人士通常会在讨论或决策时,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和听取意见。
同时,中方人士也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会过问他人不愿意透露的私人信息。
而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等方面。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权利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们会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不会干涉他人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也注重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不会过分打扰他人或询问他人不愿透露的私人信息。
二、言辞礼貌言辞礼貌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文化会对交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中方人士通常会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说法,以避免冒犯他人。
此外,中方人士在交流时也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和敬语,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直接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西方人士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交流中通常比较直接和简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客套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文化中对待他人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社交活动中的亲密和热情。
在社交场合中,中方人士通常会主动向他人问候、打招呼和寒暄,以展示友好和尊重。
此外,中方人士还会注重礼品的赠送和接收,视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 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 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
比较Leech的礼貌原则六条与顾曰国的即贬己尊人准则, 称呼准则, 优雅准则, 求同准则及德、言、行准则五个准则中体现文化差异, 并加以运用, 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关键词:礼貌原则; 相似性; 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 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 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
三十多年来, 随着语用学的快速发展, 关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问题逐渐演变为一大研究主题, 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语用方面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最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基于语言表达的礼貌原则理论, 是在国外语用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在其着作《Anchor Books》(1967) 中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 建立了语言礼貌原则的雏形。
1987年,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进一步提出了面子保全论, 指出礼貌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 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 为满足其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在20世纪80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出版了自己的着作《Principles of Pragmatics》(1983) , 在这本书中, 利奇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六条着名的礼貌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把不礼貌意思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 把礼貌意思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
2. 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 顾曰国是该领域研究的第一人, 在199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刊物上, 他发表了论文《语用与文化》。
关于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对礼貌原则的不同看法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中西礼貌差异论略
1.中西礼貌差异
随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在礼貌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必须遵守传统标准的礼貌礼仪,比如父母的尊重,东道主的
招待以及礼节性的互动环境。
而西方国家注重自由公正的价值观,礼
貌习俗主要体现在对待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和礼貌的行为表现上。
2.中国的礼貌
中国人从小就被训练为尊敬别人和尊重社会伦理。
在中国,最高
的礼貌是孝顺。
在家里,一个子女必须尊重自己的父母,在社交层面,若有客人到家里时,一定要以敬谦的态度招待。
此外,中国人在与朋
友之间的交流中也比较注重仪式感,诸如赠送小礼物、行礼、以及宾
语的使用都很重要。
3.西方的礼貌
在西方国家,尊重他人、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社会表现。
礼貌起于基本的礼仪,如礼貌地说话、尊重他人和遵守公共规范,也就是所谓的“尊重他人”。
此外,西方人也会加入一些像开玩笑之
类的元素来改善社交氛围,这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
4.总结
总而言之,中西礼貌差异在于概念不同,但都会用来调节社会关系。
西方强调的是自由价值观以及文明交流的礼仪,而中国用尊重他
人,尊重传统以及尊重父母来表现礼貌。
保持礼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种社会精神文明。
简要分析中西礼貌之原则作者:邢雪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对中西方两种具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分析,意在通过对比,发觉出在其背后不同的文化渊源,让语言交流者能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交流原则,避免语言运用的失误,顺利的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一.礼貌原则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J.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包含三方面内容:言内行为、言后行为、言外形为。
但这理论并没有结合实际的语用环境,具有很大局限性。
经过多番发展,经过美国哲学家 J.R.Searle新的交际理论和Grice的合作原则,逐步完善发展,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前人基础上又提出了礼貌原则,指出人们只有在维护了礼貌这个大前提下才能成功的进行交际活动。
但该礼貌原则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所提出的,所以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需要适当的调整修改其不适用成分,因此中国学者顾曰国便提出了“汉语礼貌五准则”,以适应中国交流模式。
二.西方背景下的礼貌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策略、宽宏、赞扬、谦虚、赞同、同情六个准则。
该原则建立在“损”和“惠”两个概念上的,既是给交流者带来的不便或便利。
西方人对策略和宽宏两个准则的重视程度之高。
Clean the rooms.Get some chalk for me.Look at the map.Take a seat.Enjoy your trip.Have another cup of tea.以上例句中,由上至下礼貌程度在不断增加,在语言交际中,使听话者受惠越多则越礼貌。
每一条准则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在语境的变化上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参考。
总的来说,策略准则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也是英语语言文化的核心。
三.中方背景下的礼貌原则虽然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大前提下,根据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的差异,每个准则的侧重点都会有相应的偏差。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语言使用:在西方,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请”、“谢谢”、“对不起”等,而在中国,礼貌用语可能更加复杂,包括“您”、“请”、“劳驾”等。
此外,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2. 饮食文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桌上分享食物,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个人用餐。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后清理餐具,而在中国,这可能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3. 社交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和秩序,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礼貌。
总的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好或更差。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leech的礼貌原则|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一、简介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
他认为人们说话不仅有所述,所为,还会产生言语的后果。
后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他认为人们有时会出于礼貌需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
可以看出,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不仅能维护交谈双方的地位平等,还有助于双方关系的促进。
在东西方交往方面,各自有不同的注重。
东方国家,如中国好日本,更为强调谦虚准则,而英语国家则更为看重策略准则。
以上这些准则具有一定普遍性,但是其相对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
这些差异产生于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社会人们遵循的礼貌准则,与西方国家所遵循的原则有很大的不同。
二、西方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6原则。
Leech认为,人们违背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被原因是他们要遵守另一个原则――礼貌原则。
Leech从语用学(Pragmatics)和人际修辞学(Interpersonal Rhetoric)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也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之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Leech,1983)。
其内容有: 1.得体原则(Tact Maxim):减少有损他人的观点。
尽量少让自己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 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自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
3 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4 谦逊原则(Modest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赞誉别人。
5 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