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二轮第六章 微专题一 写准名句名篇中的关键字
- 格式:ppt
- 大小:579.50 KB
- 文档页数:12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河北唐山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步步高】(安徽专用)2014高考语文二轮第六章微专题一名句名篇中关键字的书写回扣与规范训练温馨寄语在目前高考“得1分,压倒一军”的严峻形势下,汉字书写显得多么重要!况且,阅卷老师很看重汉字书写,那些在其他题目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恐怕会造成新的隐性失分。
所以,在考前最紧张最忙碌的阶段里,下面的汉字你不能不写,否则,你失掉的可能就不止是1分了……微专题一名句名篇中关键字的书写(一)用心写好下面横线上的汉字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6.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7.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二)用心写好下面横线上的汉字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三)用心写好下面横线上的汉字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7.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用心写好下面横线上的汉字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名句名篇题精讲精练一、考点分析从近3年的高考来看,所考篇目侧重于先秦散文和唐宋诗词,其次是辞赋、骈文和曲。
笔者对近3年高考的50多套试题所考查的名句名篇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名篇如《劝学》、《赤壁赋》和《师说》3篇一直都是考查的热点;诗歌如《诗经》《锦瑟》《蜀道难》则紧随其后,《滕王阁序》(赋)和《离骚》(辞)次之。
名篇如《离骚》在近2年一共被考查了9次,《诗经》则为10次,《劝学》则高达12次。
从考查的内容看,那些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强的句子,则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以韩愈《师说》为例,近3年高考中被考查的有以下6个句子:(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爱其子……惑矣。
(6)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这几个句子均是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可见,在关注名篇的同时,考生们还应该关注重点句子。
名句名篇考查的高复现率提醒考生,同属于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考查时仍有轻重之分,应有所侧重,合理安排时间。
同处一文之内,句子的轻重亦有区别。
名句名篇材料出处以教材为主,适当兼顾课外。
另外个别地区考查课外的篇目数量越来越多,如2010年高考上海卷和安徽卷均涉及课外篇目,所以日常也要注意对课外名句名篇的积累。
考生复习时既要落实制定篇目背诵,也要对课外名句名篇有所涉猎;在突破容易写错的字和句子的同时,更要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的含义。
二、真题再现(一)填充型1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
(限选做其中4道题)(2010年北京卷)(1)户庭无尘杂,______。
______,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
微专题二默写重点篇目温馨寄语课标卷每年从《考试说明》规定的64篇背诵篇目中选三篇诗文默写,每篇课文重现率并不高,似乎没有什么重点篇目,不过,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还是有重点篇目需要你在考前重点默写的。
一、重点学段篇目——高中14篇课标卷每年名篇名句默写只考三篇,这三篇有什么规律吗?有!无论是“两文一诗”还是“一文两诗”或者“三篇皆诗”,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就是“两高一初”,即两篇高中篇目,一篇初中篇目。
因此高中14篇是最重要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3.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苏轼《赤壁赋》中形容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二、重点时代篇目——先秦与唐朝课标卷64篇背诵篇目,涵盖从先秦到近古的时间段。
从时段上看,课标卷必考唐代作品,其次是先秦作品。
唐代作品从高中学段看,有《师说》《阿房宫赋》《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6篇,初中18篇,大部分为诗,重点是高中6篇。
先秦作品初中有4篇,高中有《劝学》《逍遥游》《离骚》《氓》4篇。
重点是高中4篇。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6.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8.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精选】(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六章微专题一名句名篇中关键字的书写微专题回扣与规范训练【精选】(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六章微专题一名句名篇中关键字的书写微专题回扣与规范训练温馨寄语在目前高考“得1分,压倒一军〞的严峻形势下,汉字书写显得尤为重要。
阅卷老师很看重汉字书写,那些在其他题目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恐怕会造成新的隐性失分.所以,在考前最紧张最忙碌的阶段里,下面的汉字你不能不写,否则,你失掉的可能就不止是1分了……微专题一名句名篇中关键字的书写用心写好易写错的字(一)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______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______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______步,无以______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蟹六跪而二______,非蛇______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______也.5.鹏之______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6.覆杯水于______堂之上,则______为之舟。
7.师者,所以传道______业解惑也。
8.吾师道也,夫庸______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0.妃嫔______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______来于秦。
11.______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___玉石,金块珠______,弃______逦迤.12.秦人不____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____不____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1.知 2.生3。
跬至4。
螯鳝躁 5.徙抟6。
坳芥7。
受8。
知9。
齿10。
媵辇11。
摽铛砾掷12。
暇而鉴(二)1.古者富贵而名____灭,不可胜记,____ ____ ____非常之人称焉.2.举酒____客,____明月之诗,歌____ ____之章。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____万____之茫然。
新高考高考语文轮复习过关练习考点《名句名默写》含详解 (一)随着新高考的到来,语文考试已经不再是以往那样单纯的书面表达和阅读理解,更多的考点涵盖了名句背诵、写作技巧、文化素养等方面。
在这其中,《名句名默写》这一考点备受重视,因为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经典名句的掌握程度,还是判断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依据。
本文就在这一考点上,列举了一些高频的名句,以及相关的详细解析和练习方法,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名句背诵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名句,通过背诵和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领略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唐代乐府诗《登岳阳楼》中的一句名句,描述了黄河的壮美和奔腾,也隐喻了人生的岁月如水,流逝不回。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明代文学家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一句名句,表达了极为坚定的爱国之情和浓郁的人生情怀,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经典、最为感人的名句之一。
二、名句真题练习以下是一些涉及《名句名默写》的高考真题,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考点。
1、请列举两个古代文化名人的名句。
2、请列举两个近现代文学名人的名句。
3、请默写下面这首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请默写下面这首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试玉要烈,切蹻逢时。
识止已晚,有把皆成。
”三、名句详解1、“人间值得/遇到/一见钟情般的景色多了/就能安然离去/不再留恋/这个世界”这是中国现代诗人余秀华所写的一岸新篇《第一次》,通过具体的景观描写和感性语言,描绘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也凸显了人生的美好和珍贵。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汉代诗人乐府的《陈琳》中的一句名句,通过对陈琳为国捐躯的点滴描写和展示,表达了作者对忠臣节烈、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专题一写准名句名篇中的关键字(江苏专版)温馨寄语你算过一笔账吗?在江苏高考语文满分160分中,有13分来自汉字书写,占总分的近10%。
而且,这些汉字书写全是硬性的、显性的。
它们是:默写8分,错一个字扣1分;作文错别字最高扣5分。
在目前高考“得1分,压倒一军”的严峻形势下,汉字书写显得多么重要!况且,阅卷老师很看重汉字书写,那些在其他题目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恐怕会造成新的隐性失分。
所以,在考前最紧张最忙碌的阶段里,下面的汉字你不能不写,否则,你失掉的可能就不止是1分了……一、用心写准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8.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9.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13.曲中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1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二、用心写准下列句中的同音异形字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9.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10.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1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1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6.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专题突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专题突破☆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1.近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2.所谓“常见〞,一是指知名度高的,二是指常被引用的,三是指教材规定要背诵的,四是指考纲规定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中的.所谓“名〞是指“著名〞,具体地讲,就是写景生动、议理深刻、抒情真切、情景交融、理景交融,引用较多、值得品味、富于启迪的诗句和文句。
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注重名篇的全篇(诗词)或完整段落的默写。
3.近年命题分析如下:①从考查范围看,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以高中为主,初中受到关注;取材以唐宋诗文为主,如近年约80道小题,涉及唐宋诗文的50道。
近年涉及唐宋诗文的48道。
②从考查形式看,主观题占绝对优势,客观题偶有涉及,考查逐渐走向多样。
有的与文学常识考查相结合。
③从考查题型来看,补写式默写为重点,情境式渐受重视。
1.(近年宁夏·海南)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体,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2)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
__________,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近年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4)________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________,残阳如血。
专题六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想象故都金陵的宫殿,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设喻取譬层出不穷,比如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喻,引出广泛学习且省察自己就会见识通明且行为无过错的论断,更有说服力。
3.古人写诗文善于从大自然取材,如以“星”作为重要意象来营造特定意境或寄寓感情,包含“星”意象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过秦论》中,为了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有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锦瑟》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7.《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8.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9.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不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要远离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六)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事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__”,即使是乞丐也会拒绝。
(2)《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出了迷离美好的梦境以及诗人内心难言的悲慨。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驰于空想,不鹫于虚声。
《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与新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3)白居易《琵琶行》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不仅以声写声,而且以形写声,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题点训练二三类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目标解说]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考生在二轮复习中对这种题型,先得进一步强化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基本方法的训练,再抓住三类语句——形象句、概括句和矛盾句重点训练,这样理解句子的能力会大为提高的。
【真题回做】(2013·福建)《时尚浅说》(原文见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
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要点:①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
②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
③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题干中给出的这句话在第三段开头。
紧接着,作者就从“顺变”“从众”“面子”等方面解释了原因。
答题时,围绕这三个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错题回练】《文化的偏见是没有价值的》(原文见题点训练一“突破性练习”)请理解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1)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
(2)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
答案(1)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有成见,不能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
他们急于证明他们心中的成见,刻意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糟粕,有意漠视中国文化的精华。
(2)日本人自认为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多,但只是先入为主、以偏赅全,并不能真正触及中国文化的内核,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文化。
【核心知识回放】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
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
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结合“首句标其目”作用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
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