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二章第3节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30
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节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1. 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1)常染色体:雌(女性)、雄(男性)个体相同的染色体。
如:人的1—22号染色体。
(2)性染色体:雌(女性)、雄(男性)个体不同的染色体。
如:人的X染色体和Y 染色体。
2. 性别决定:(1)性别决定:生物的性别通常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性别决定的类型:雌性雄性①XY型XX XY②ZW型ZW ZZ③XO型XX XO④蜜蜂型2N N注意:<1>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雌、雄异体生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Y型。
<2> 生物的性别通常..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但有些生物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的数目决定的(如蜜蜂的雄蜂);还有些生物的性别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有关(如蜜蜂的工蜂和蜂王)。
(3)XY型性别决定遗传:① XY型性别决定: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同型性染色体XY② XY型性别决定的存在范围:许多昆虫、某些鱼类、两栖类、所有的哺乳动物、人以及许多雌雄异株植物,如:菠菜、大麻等。
③ XY型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谱:P ♂XY ×XX ♀配子X Y X子代XX XY♀ 1∶1♂根据基因分离定律:雄性个体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可同时产生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Y染色体的精子,比例接近1∶1。
雌性个体卵原细胞只能产生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受精时两种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因而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受精卵XX和XY,比例为1∶1(4)ZW型性别决定:① ZW型性别决定: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同型性染色体ZZ② ZW型性别决定的存在范围:鸟类(包括鸡、鸭等),蛾、蝶类鳞翅目昆虫多数属于这一类型③ ZW 型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谱:P♀ ZW × ZZ ♂配子 Z W Z子代 ZZ ZW♂ 1∶1 ♀(5)XO 型性别决定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O 型。
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 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 染色体。
第3节伴性遗传[学习目标] 1.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运用伴性遗传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一、伴性遗传与人类红绿色盲1.伴性遗传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1)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项目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表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①方式一由图解分析可知:儿子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②方式二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③方式三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色盲的遗传特点: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判断正误(1)各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均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XY型性别决定生物的X染色体都比Y染色体短()(3)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其上的基因都决定性别()(4)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就一定患病()(5)色盲基因都是由外祖父经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的()答案(1)×(2)×(3)×(4)×(5)×探讨点伴性遗传的特点1.根据上面“教材梳理”中的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方式,回答下列问题:(1)哪两种可以用于判断某种性状的遗传是否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试说出原因。
提示用方式一和方式四,因为这两种情况下,色盲和正常的个体在男女中的比值不同。
(2)根据方式二、三和四,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判断某种性状的遗传是否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提示正反交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不同,可以判断是伴性遗传。
苏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评课稿1. 引言《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是苏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性别决定的原理、伴性遗传的特点以及一些经典实例,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复杂的遗传现象。
本评课稿将从几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与分析。
2. 内容概述文章首先介绍了性别决定这一重要的遗传现象。
作者通过叙述染色体理论的历史背景,引出了不同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接着,文章详细解释了两性染色体系统和单性染色体系统,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点。
在这一部分,作者用了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如人类的性别决定和鸟类的雌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的遗传机制。
接下来,文章讲解了伴性遗传这一常见的遗传现象。
作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采用了一种情景式的描述方法。
通过描述一个父母和子代间遗传特性的关系,作者引出了伴性遗传的概念,并解释了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文章还介绍了有关伴性遗传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如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最后,文章提出了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在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解释同源异性选择理论和双性选择理论,文章阐述了这些遗传现象对物种进化的贡献。
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研究伴性遗传和性别决定对于人类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重要意义。
3. 优点评价3.1 科学性与严谨性本文科学性强,内容丰富、准确。
作者对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原理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并在文章中引用和解释了不少相关的实验证据,提高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2 可读性与易懂性本文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使得抽象难懂的遗传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作者通过情景化的叙述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
3.3 结构合理文章的结构框架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先介绍性别决定,再引出伴性遗传,并最后说明这些遗传现象在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逻辑结构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一气呵成,读者容易理解。
第3节伴性遗传1.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重点)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重、难点)3.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遗传特点。
人类红绿色盲症1.伴性遗传(1)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2)常见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2.人类红绿色盲症(1)基因的位置:X染色体上。
(2)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 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①女性正常和男性色盲:②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正常:③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④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合作探讨]探讨1:分析下面的色盲家系图谱(1)若X b表示色盲基因,则Ⅲ-9的基因型是怎样的?(2)观察该图,从男女的发病率和代与代之间的连续性分析,能得出红绿色盲遗传的哪些特点?提示:(1)X B X B或X B X b。
(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遗传。
探讨2:观察教材图2-12和2-13,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有什么规律?提示: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思维升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1)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例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女性只有X b X b才表现为色盲,而X B X b表现为正常;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
所以人群中红绿色盲男性患者约7%,而女性只有0.5%。
(2)往往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3)具有交叉遗传现象: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得到,以后又只能传给自己的女儿。
(4)其他特点:①女性患病:其父亲、儿子一定患病,其母亲、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②男性正常:其母亲、女儿一定表现为正常。
③男性患病:其母亲、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1.男性的性染色体不可能来自()A.外祖母B.外祖父C.祖母D.祖父【解析】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其中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
第3节伴性遗传[学习目标] 1.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重点)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重、难点)3.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遗传特点。
知识点1伴性遗传的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3~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2.人类红绿色盲症(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①显隐性: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②位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3)红绿色盲的主要遗传方式①方式一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②方式二由图解分析可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③方式三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遗传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具有交叉遗传现象,即男性色盲的基因来源于母亲,且只能传给女儿。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该特点在遗传系谱图中,判断遗传方式时有应用)。
知识点2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Y遗传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抗维生素D佝偻病(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①显隐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基因。
②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3)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2.伴Y遗传病下面为人类外耳道多毛症患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归纳: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
简记为“男全患病,女全正常”。
知识点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3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的应用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生物性状判断生物性别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芦花鸡羽毛和非芦花鸡羽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
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性染色体类型,理解xy型性别决定。
2.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3.掌握色盲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色盲遗传的特点。
4.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对比、观察,xy型性别决定图解的分析,以及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原理的学习,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了解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与人类遗传病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理解该项法规的科学基础。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2.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和遗传图解的训练。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
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
板书内容投影片。
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2、首先介绍了人类染色体的分组图,由此引出性染色体,以及性别决定的内容,并介绍了普遍存在的XY型性别决定和ZW型性别决定。
在伴性遗传方面,以遗传学的经典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染色体分组(2)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3)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2、能力目标:(l)通过对人类染色体分组图的分析、观察,XY型性别决定图解的分析以及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伴性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学谱图、概率等的技能、技巧。
3、情感目标:(1)通过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原理学习。
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三、教学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2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落实方案1、由染色体分组启发学生对性别的认识2、由分析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得出伴性遗传是分离定律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四、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突破策略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系统分析,以及相关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极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五、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讲述和谈话,学生练习和推理相结合。
以便做到:培养兴趣,强化思维,反复练习。
六、教学过程:[导课](2)其他生物,如动物是否会出现这种性别比例?[目标达成]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解答上面的问题一、染色体分组:出示“高倍镜下男性的染色体”和“高倍镜下女性的染色体”图,让学生观察男性和女性细胞内的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大小。
之后出示“正常男性的染色体分组图”和“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分组图”让学生分析总结划分染色体组图的依据:大小,着丝点的位置及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第二章第三节A组基础题组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B)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但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不同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并不针对某一条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
2.与常染色体遗传相比,伴性遗传的特点是(C)①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②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或女性患者多于男性④可代代遗传或隔代遗传A.③④B.①④C.①③D.②③[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往往与性别相关联,再加上有些基因在一对性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不一样,所以伴性遗传表现出和常染色体上的遗传不一样的特点,如正、反交结果不同,与性别有关等。
常染色体遗传中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
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中都会出现代代遗传或隔代遗传。
3.(2020·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一)血友病基因(h)只位于X染色体上。
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是(A)A.患者父亲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B.携带者母亲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C.患者父亲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D.携带者母亲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解析]患血友病的父亲基因型为X h Y,会把Y传给他儿子不会把X h传给他儿子,A符合题意;携带者的母亲基因型为X H X h,有可能会把基因X h传给她的儿子,也可能会把基因X h传给她的女儿,BD不符合题意;患血友病父亲基因型为X h Y,一定会把基因X h传给他的女儿,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0·安徽省宿州市高一期末)鸡的羽毛有芦花(B)和非芦花(b)两种,位于性染色体上。
养鸡场可根据芦花鸡羽毛在雏鸡阶段的羽绒为黑色且头顶有黄色斑点的特征区分性别,以做到多养母鸡多产蛋。
应选择的亲本配种方案是(D)A.X B X B×X b Y B.X b X b×X B YC.Z B Z B×Z b W D.Z b Z b×Z B W[解析]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设用B和b基因表示,雌鸡基因型为:Z B W(芦花)、Z b 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 B Z B(芦花)、Z B Z b(芦花)、Z b Z b(非芦花)。
高二生物必修2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教案+学案)教学目标:1、染色体组的概念(C:理解)2、染色体类型及人类染色体组分析(C:理解)3、性别决定的方式(C:理解)4、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C:理解)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观察、XY型性别决定图解的分析,以及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伴性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学图谱,概率等的技能,技巧。
教学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提问] 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答] 有性生殖。
受精卵。
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雌雄个体为什么在某些遗传性状上表现的不同呢?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染色体组型;以及如何对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
[问] 什么叫染色体组型?人们常以什么时期的染色体作为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材料?原因是什么?对染色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的主要根据是什么?[答] 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中央,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主要根据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人类染色体组型是指人类体细胞中46条(23对)染色体,依其大小,形态特征,配对和分组而排列成的图象。
不同生物有不同数目,不同形态和不同大小的染色体。
按他们各自的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及着丝粒位置进行配对、排列而成的图象,就是他们各自的染色体组型。
也就是说,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型。
通过对人类两种性别染色体组型的分析,你发现正常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有什么不同?1、性别决定(1)、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的分析知道,人的1-22号染色体,在男性和女性中都相同,与性别没有关系,这些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另一类是在男性和女性中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有关,这样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