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9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第一课时)吴忠中学丁汉青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4.学会阅读和分析人口增长相关图表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人口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探究人口的增长模式。
过程与方法5.阅读“人口增长的阶段”图文资料,归纳各阶段人口增长和年龄结构特征。
6.通过读图比较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和我国应采取的正确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教学过程:复习引入,组织教学。
一、人口自然增长1、展示“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引导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而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上的差异及特点。
(1)产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在什么时期?(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特点(1)时间差异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工业革命后:人口持续增长。
20世纪后半叶: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口总数急剧增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地区上有没有差异?学生分析总结:(2)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同,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也存在差异: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缓慢;二战以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2.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图,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分析理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思考:下列问题1.人口变动的原因是?2.人口增长的经历的阶段性特点3.人口增长模式可归纳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的特点是?师生归纳总结:二、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学习目标1.知道人口增长大致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以及每种模式的特点、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
3.通过本节学习,明白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道理。
学习提示采用图表比较法、资料分析法,重点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主要模式以及分布。
习题研讨课本第4页思考题参考答案:1.从图1-1-1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一直呈平稳下降趋势,而自然增长率增长极其缓慢。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幅度较大。
从曲线的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7~1965年出生率、死亡率上升较快;1965~1975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下降较快;之后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处于比较缓慢而平稳的下降趋势。
2.欧洲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缓慢下降,人口增长缓慢,中国人口增长变化较大,1965年以后也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较欧洲大。
欧洲人口增长的慢的原因是受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原因影响。
中国除受政治原因影响外,同时受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国家政策的影响。
方法点拨抓规律找原因。
比较时有异有同。
一句话不能概括规律时,分成两句或更多来说,阐明清楚为止。
课本第7页讨论参考答案:1.“高低高”模式。
利:劳动力充足。
不利: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就业难、住房紧张等问题。
“三低”模式。
利:人口压力小。
不利: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
也将面临和“三低”模式相同的问题。
讨论时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深入地去考虑问题。
2.中国人口增长现状的问题。
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下降,现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严格控制生育的情况下,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损害中国的人口素质。
(二)是把人口政策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
流动人口和剩余劳力问题,这也是中国新的人口问题。
新课标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这条标准要求又可以分为三个具体内容: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2、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3、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根据这三个具体内容我们应注意到,本节内容的核心不在于“类型”,而在于对“类型”的比较、分析及其演变原因的理解和运用。
[教材分析]“必修2”阐述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一人地关系的主题。
人口与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必修2”将“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放在第一章,可见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分析人口发展与变化的阶段与原因,不仅是本章的基础,也是分析后面章节的核心。
[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具有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的认识,对于其中的原因也能略知一二。
但就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三率”,则仅停留在数据理解,其内在的联系和深层次的原因,却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全面理解。
从个性和情感特点来看,高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立性好,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发散思维。
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宜采用自主发现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
另外,随着高中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展和人生认识观的不断深入,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会有意识的思考自身价值与社会关系。
这就有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中图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二 1.1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本讲学习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出生率,了解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概念;(2)研究人口增长模式的确定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特征;(3)运用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料的分析,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2)借助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2)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发展资料、案例,让学生能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3)借助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知识结构:二. 重点、难点:1. 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2. 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获得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3. 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三. 具体内容:必修二介绍——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科学。
必修二主要介绍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
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
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它三个主题,同时也贯穿于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
(一)人口增长模式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1)世界人口增长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案背景此教学设计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中的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的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建立在高一学生有了必修一自然地理知识和初步掌握了地理技能的基础上。
本节内容的教学分2课时,第1课时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第2课时学习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二、教材分析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其中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而出生率、死亡率及由二者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本节包括“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三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2)了解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2、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探究原因。
(2)懂得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有用知识和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法、总结归纳法九、教学过程九、课后反思优点: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搜索技术获取有用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及总结归纳能力,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
缺点: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归纳总结能力不够强及表达能力欠缺,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
必修Ⅱ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课标要求】〖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活动设计】(详见课件)〖活动1〗教学吸引子:观察网页中的人口钟(中国人口信息网 /;世界人口钟 /main/www/popclock.html),了解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
〖活动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下面是2000年三个国家的人口统计资料,计算并填写下表。
〖活动3〗读图1-1-2(世界人口增长),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什么?(2)世界人口增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活动4〗读图1-1-3(世界人口增长阶段),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阶段性。
(1)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什么规律性?(2)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3)世界人口增长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活动5〗如何阅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活动6〗读图1—1—4、图1—1—5、图1—1—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析回答:(1)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特点?(2)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3)有哪些有利与不利之处?〖活动7〗读表1—1—1(1750—1940年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分析回答:(1)两类地区的“三率”高低有什么区别?为什么?(2)两类地区“三率”的变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活动8〗读图1—1—7(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及2002年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回答:(1)目前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少?(2)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多/少?(3)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长得最快/慢?(4)1900-1950年人口增长得最快/慢的大洲是哪个?1950-2002年人口增长得最快/慢的大洲是哪个?(5)欧洲和北美洲在人口增长方面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活动9〗如何阅读和分析图1—1—8(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活动10〗探讨下列问题:(1)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两类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俄罗斯有人提出“一夫四妻”的荒唐法案?(3)怎样的人口增长才是合适的?【板书设计】1.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第1课时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数据(含三率),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并了解人口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含义;2.通过阅读自绘曲线图,说由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3.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变动曲线图,分析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重难点(1)重点:读图解析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2)难点:读图解析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初步理解人口政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探究法【导入】同学们,上学期的必修一讲的是自然地理,而这一学期必修二要讲的是人文地理,这本必修二主要介绍四个主题,有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而人口问题是我们学习一切人文地理内容的核心和基础。
那说到人口啦,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和你们有关的调查哦!现在老师问一下,家里的兄弟姐妹是两个以下的同学举一下手,那家里是三到四个的兄弟姐妹的同学举一下手,五个以上的呢?【调查、讨论】【转折】那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爸爸和爷爷一代的家里是多少兄弟姐妹呢?知道的同学举一下手并说一下数量。
不知道的同学要回家问一下爸爸妈妈哦,这可是关于你们的家族史的,不能不知道的。
【倜查结束、统vh】。
00000000000000【承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从你们爷爷到爸爸再到你们,每一代家里的兄弟姐妹在数量有什么变化呢?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整体上具有一个慢慢递减的现象,是不是?为什么会生现这种奇怪的变化呢?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经济水平呢?其他方面呢?提这么多问题,我们怎么获得答案呢?不用急,我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就可以知道引起人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由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板书】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和地区分布【承接】我由来了嘛?【学生回答】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的【讲述】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的,这个我们从课本就知道了。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教材依据中国地图出版社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二、设计思想教材分析: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其中,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
而出生率、死亡率及由二者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人口增长模式”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
图1—1—2非常直观地反映了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随后教材介绍了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即“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及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和出现时间。
同时,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介绍了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的人口增长阶段理论,作为课本内容的延伸。
“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说明人口增长及人口模式的空间差异。
案例研究“中国人口变化模式”,旨在让学生了解自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六个阶段,并通过对这六个阶段的了解,分析总结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接触过人口增长问题,知道世界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总数过多,有一定的基础,但要真正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尤其是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规律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设置好台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用大量的图表资料,采用设问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转变规律、转变原因及地区分布,认识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在教学中对学生看图、读图、提取信息、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人口增长的相关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探究其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六、教学准备将课本图表扫描,制成课件;精选练习,精编学案。
最新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教案区分布第一学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学习目标利用世界人口增长数据(含三率),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并了解人口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含义;通过阅读自绘曲线图,说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通过阅读人口变动曲线图,分析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重难点(1)重点:读图解析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2)难点:读图解析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初步理解人口政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探究法教学过程课标要求教师学生设计意图时间分配了解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出示18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世界人口统计数据(含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绘制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条曲线巩固训练学生的绘制地理图表的能力5分钟了解人口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含义阅读自绘曲线图,描述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落实人口发展与人口增长含义的知识目标10分钟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概括并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含义阅读自绘曲线图,说出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落实人口增长模式含义的知识目标10分钟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原因启发学生逐层深入说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原因阅读自绘曲线图,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原因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10分钟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表述进行评价阅读人口变动曲线图,对照自绘曲线图,说出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检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5分钟了解人口政策进一步帮助养成学生据图分析问题的习惯根据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讨论不同阶段人口政策的依据借助曲线图,加深对人口政策的理解及加强对国情的关注5分钟板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第二学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学习目标学生运用相关数据和图表分析说明和比较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家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的特点;教学难点: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和通过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1.1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设计课程题目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中图版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4 页—10页)教材分析1.从教材内容地位来看:2.从教材内容来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分解为: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学会运用图表信息,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是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世界上存在着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高低”型、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低高”型和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三低型”等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口增长总要经历由“高高低”型向“高低高”型、继而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已基本呈现出“三低型”的特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正处在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维持“高高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人口增长(数量变化、再生产的类型及分布、人口问题、人口构成等)2、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多以坐标图、柱状图、表格、曲线折线图来呈现信息。
3、能力要求:侧重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关注人口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
3、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4、运用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5、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1-1-2 “世界人口增长”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②通过图表分析,探究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第二课时)【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地区分布【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2、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状况的差异【新课导入】课本P4“探索”——比比有何不同【课堂精讲】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读表1—1—1(1750—1940年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分析回答:(1)两类地区的“三率”高低有什么区别?为什么?(2)两类地区“三率”的变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2、读图1—1—9(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及2006年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填写下表:大洲(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 慢)人口增长模式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问题探究】:亚洲出生率下降,为什么总人口增加量最多?3、(读图指导)P8 图1-1-10 “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学法指导】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人口增长阶段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前,世界各国人口增长都是“高高低”模式。
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开始后,打破了这种格局,发达国家率先进入高增长阶段,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形成了目前的“三低”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人口增长模式落后于发达国家。
目前多处于高增长或增长下降阶段。
求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了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不同。
【迁移运用】阅读“案例研究”——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节节清】: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的差异: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趋低,自然增长率低;国家总体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2、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差异:洲,高出生率,高增长率;亚洲、拉丁美洲,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稳定增长;北美、欧洲、大洋洲,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3、整个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模式,中国被认为已经进入模式。
学案2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作业等第1、图1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第一课时)编制人:张燕审核:高一地理互研组时间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2.识记并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人口问题的严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难点】: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会阅读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探究原因。
【课前预习】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
2.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⑴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与之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⑴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 ×100%⑴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 ×100%3.人口发展有一定规律可循,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到“、、”再到“、、”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具有的特点。
4.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预习检测】课前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合作探究】1、读下图结合课本第4页内容及图1-1-2——明确世界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特点及原因:1).产业革命以前:2).产业革命以后——二战前:3).二战后:2.讨论分析三种增长模式的特点、原因及地区分布3.讨论下列两种增长模式带来的人口问题?4.请你计算富阳市2004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并判断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课堂检测】1. 1)、下列左图中黑线代表人口死亡率,红线代表了人口出生率,则中间阴影部分代表______2)、(1)阶段,人口出生率____,人口死亡率_____,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这属于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
3)、(5)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型,我国的上海就属于这种类型。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______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向_ _ _的转变。
2.有关上面右图各阶段人口增长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2020
高二地理教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_0319文档
EDUCATION WORD
高二地理教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_0319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1.1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设计
●课程题目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中图版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4页—10页)
●教材分析
1.从教材内容地位来看:
2.从教材内容来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分解为: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学会运用图表信息,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是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世界上存在着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高低”型、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低高”型和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三低型”等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口增长总要经历由“高高低”型向“高低高”型、继而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已基本呈现出“三低型”的特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正处在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维持“高高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命题规律
1、考查内容:人口增长(数量变化、再生产的类型及分布、人口问题、人口构成等)
2、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多以坐标图、柱状图、表格、曲线折线图来呈现信息。
3、能力要求:侧重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关注人口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
3、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4、运用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5、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1-1-2“世界人口增长”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②通过图表分析,探究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
③通过分析“赣州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增长模式”活动,获取、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掌握地理调查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我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和我国应采取的正确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学法指导:
1、折线图阅读方法:(看递增递减的趋势、看斜率、看拐点)
①总体变化趋势
②找转折点(拐点)
③速率总体如何变化
④分段描述折线的速率变化。
2、思路归纳: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资源。
②社会经济条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大城市数量、交通条件、生产方式、政治因素、开发历史、军事、旅游、科技等。
3、思路归纳:
如何确定人口增长模式?
①特征上区分
②数值上区分(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是现代型和传统型。
高于1%为传统型,低于1%为现代型)
4、思路归纳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资料投入越高,生产资料的投入与人口数量成反比。
知识和技术在在生产力中占比重越大,对人口文化和科学素质的要求越高。
社会因素:社会福利、消费生活观念、家庭职能和生育观念的变化、医疗卫生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
4、注意问题
①注意死亡率和出生率的单位是1%还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