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性通风控制(DUFA高标物联译制20160805)
- 格式:pdf
- 大小:565.92 KB
- 文档页数:9
二级公路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及远程控制辛志陶【摘要】公路隧道通风系统是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内空间相对闭塞,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等特点,对隧道的通风提出了要求.本文结合二级公路孝辛线石口至石楼段灌林岩山隧道的实际情况,根据隧道内的能见度和污染物浓度值对隧道需风量的计算,得出隧道应安装风机的数量,并通过对风机的远程控制使隧道通风系统得到实现.【期刊名称】《山西电子技术》【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公路隧道;通风系统;远程控制【作者】辛志陶【作者单位】山西欣奥特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3.5;TP311.52在公路隧道内,汽车行驶时排放的有害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和烟尘,影响空气质量和降低了隧道内行车的能见度,危及了人体健康及行车安全。
所以为了稀释汽车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保持隧道内视线清晰和空气新鲜,确保人体健康和行车安全,需要进行隧道通风系统设计。
通风系统的启动、停止及故障检测,在实践中人们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远程控制来得到实现。
公路隧道的通风原理,是通过向隧道注入新鲜空气,稀释洞内由汽车排出的废气和烟尘,使得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和烟尘透过率能保证司乘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
隧道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大类。
自然通风是通过气象因素形成的隧道内空气流动,以及机动车从洞外带入新鲜空气来实现隧道内外的空气交换。
机械通风是通过风机作用使空气沿着预定路线流动来实现隧道内外空气交换。
对于双向交通隧道,判断隧道是否需要设置机械通风的经验公式为:当满足此公式的条件时,隧道可设置机械通风。
经过计算,灌林岩山隧道2024年设计交通量N=651 veh/h,隧道长L=998 m,L·N=6.5×105>6×105,所以2024年可设置机械通风;本隧道2031年设计交通量N=626 veh/h,隧道长L=998 m,L·N=6.2×105>6×105,所以2031年可设置机械通风。
关于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方式的优化分析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矿井通风效果、保障工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方式的优化分析,探讨如何提高通风效果、降低瓦斯浓度,从而保障矿工的安全。
一、通风系统设计优化。
通风系统是矿井通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通风效果。
首先需要合理布置巷道和支架,保证巷道的通风路径畅通无阻。
通过调整通风机的位置和风机的型号,提高风量和风压,增强通风效果。
对于高瓦斯工作面,通风系统还可以设置排风措施,及时排除工作面产生的瓦斯,降低瓦斯浓度。
二、通风参数的优化。
通风参数包括风量、风速、风压等,这些参数的合理选择对通风效果至关重要。
风量的选择要满足工作面瓦斯产生量的需求,同时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能耗的浪费。
风速的选择要保证空气流动的速度,以达到瓦斯扩散的效果。
通风系统的整体风压也需要适当调整,以保证通风的稳定性。
三、封闭式通风的应用。
封闭式通风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通风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煤矿工作面的瓦斯浓度。
采用封闭式通风可以在工作面周围设置封闭墙体,将工作面与其他区域隔离开来,从而减少瓦斯泄漏的风险。
封闭式通风还可以设置抽风管道,及时排出工作面产生的瓦斯,确保矿工的安全。
四、监测与控制系统的优化。
瓦斯的监测与控制是高瓦斯工作面通风的关键环节,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及时获取工作面的瓦斯浓度信息。
监测系统可以采用传感器等设备,将瓦斯浓度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实时监控瓦斯浓度的变化情况。
当瓦斯浓度超过一定限制时,控制中心可以通过自动控制设备,调整通风系统的运行,减少瓦斯浓度的积累。
五、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通风系统的优化离不开矿工的安全意识,矿工需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对煤矿通风安全知识的学习。
通过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从而保障自身的安全。
通过对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方式的优化分析,可以提高通风效果,降低瓦斯浓度,保障矿工的安全。
2024年通风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通风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建筑物的通风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
第三条通风工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满足用户需求和基本通风要求。
第四条通风工程应保证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经济。
第五条建筑物通风系统应具备自动控制功能,能够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等变化,合理控制通风口的开启和关闭,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
第二章通风工程设计第六条通风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需求,结合气候条件、建筑布局和卫生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通风设备的类型、数量和位置。
第七条通风设备应具备良好的风阻特性,能够适应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排风和补风需求。
第八条通风设备的声压级应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不得超过规定的噪音限值。
第九条通风工程设计应考虑通风管道的布置和连接方式,确保通风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通风设备的选型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注重能耗和维护成本的控制。
第三章通风工程施工第十一条通风工程施工应按照设计方案和相关规范进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十二条通风设备的安装位置和固定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保证设备的牢固和稳定。
第十三条通风管道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保证管道的密封性和气密性。
第十四条通风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防火安全措施,确保通风系统不会引起火灾。
第十五条通风设备的电气安装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四章通风工程验收第十六条通风工程竣工后,应由相关部门进行验收,确保通风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设备达到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第十七条通风工程验收包括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质量检查和设备性能测试等内容。
第十八条通风系统的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方案、施工图纸、设备清单和安装说明书等。
附件1地方粮库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引(试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河南工业大学二〇一七年九月目录1依据、规范及编制思路 (1)1.1编写背景及意义 (1)1.2本指引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1)1.3依据标准及规范 (1)1.3.1政策文件 (1)1.3.2行业文件 (3)1.3.3信息安全有关文件 (3)1.3.4立项阶段相关文件 (4)1.4编制思路 (4)1.4.1统一技术规范 (4)1.4.2采用分级建设模式 (5)1.5技术架构选型 (6)1.5.1云模式建设要求 (6)1.5.2非云模式建设要求 (6)2粮库信息化分级建设指引 (7)2.1收纳库 (7)2.2储备库 (7)2.3示范库 (8)3粮库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 (9)3.1粮库信息化业务需求分析 (9)3.2粮库系统建设 (10)3.2.1粮库业务管理 (10)3.2.1.1基础数据管理 (10)3.2.1.2计划管理 (11)3.2.1.3客户管理 (11)3.2.1.5出入库通知单管理 (12)3.2.1.6粮食安全追溯 (12)3.2.1.7粮食统计查询 (13)3.2.1.8设备管理 (15)3.2.2智能出入库 (16)3.2.2.1粮食入库 (17)3.2.2.2粮食出库 (19)3.2.2.3作业过程查询 (21)3.2.3智能仓储保管 (22)3.2.3.1粮情检查 (22)3.2.3.2粮情检测 (22)3.2.3.3通风管理 (23)3.2.3.4熏蒸管理 (23)3.2.3.5粮食数量监测 (24)3.2.3.6在库粮油质检 (24)3.2.3.7化学药剂管理 (25)3.2.4智能安防 (26)3.2.4.1库区视频监控 (26)3.2.4.2仓内视频监控 (26)3.3基础硬件建设 (27)3.3.1收纳库 (27)3.3.1.1总体要求 (27)3.3.1.2设备选型原则 (27)3.3.1.3系统供电 (27)3.3.1.4通信网络 (27)3.3.1.5运行环境建设 (28)3.3.1.6配套设施技术指标建议 (28)3.3.2.1总体要求 (31)3.3.2.2设备选型原则 (32)3.3.2.3系统供电 (32)3.3.2.4通信网络 (33)3.3.2.5综合布线 (34)3.3.2.6机房建设 (35)3.3.2.7综合展示中心 (37)3.3.2.8配套设施选型及技术指标 (37)4粮库系统服务接口 (42)4.1通信机制 (42)4.1.1通信控制 (42)4.1.2安全机制 (44)4.2查询数据上报要求 (45)4.3上报或更新数据 (46)4.4仓储单位备案管理服务 (47)4.4.1上报企业基本信息数据方法的接口定义 (47)4.4.2上报库点基本信息数据方法的接口定义 (49)4.4.3上报仓房基本信息数据方法的接口定义 (53)4.4.4上报廒间基本信息数据方法的接口定义 (55)4.4.5上报油罐基本信息数据方法的接口定义 (56)4.5计划管理 (58)4.5.1上报计划数据 (58)4.6客户管理 (60)4.6.1上报客户数据 (60)4.7合同管理 (61)4.7.1上报合同数据 (61)4.8出入库通知单管理 (63)4.9粮食实时库存管理服务 (64)4.9.1上报实时库存数据方法的接口定义 (64)4.10出入库业务服务 (65)4.10.1上报出入库业务流水数据 (65)4.11粮情检查记录服务 (67)4.11.1上报粮情检查报告数据信息 (67)4.12粮情监控服务 (69)4.12.1上报粮情数据 (69)4.13智能仓储保管 (70)4.13.1通风管理 (70)4.13.2熏蒸管理 (73)4.13.3在库粮油质检 (76)4.14数量监测服务 (77)4.14.1上报粮食数量监测数据 (77)4.15药剂管理服务 (78)4.15.1上报药剂基本信息 (78)4.16设备管理服务 (80)4.16.1上报设备数据信息 (81)4.17视频监控服务 (83)4.17.1上报视频监控信息 (84)5信息安全建设 (86)5.1粮库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 (86)5.2地方粮库信息系统一级安全保护要求 (86)5.2.1安全技术要求 (86)5.2.1.1物理安全 (86)5.2.1.2网络安全 (87)5.2.1.3主机和应用安全 (87)5.2.2.1安全管理制度 (87)5.2.2.2安全管理机构 (87)5.2.2.3人员安全管理 (88)5.2.2.4系统交付管理 (89)5.2.2.5系统运维管理 (89)5.2.3灾备恢复 (90)5.2.3.1备份与恢复管理 (90)5.2.3.2安全事件处置 (90)5.2.3.3应急和灾备恢复 (90)5.3地方粮库信息系统二级安全保护要求 (90)5.3.1安全技术要求 (91)5.3.1.1物理安全 (91)5.3.1.2网络安全 (91)5.3.1.3主机和应用安全 (91)5.3.2安全管理要求 (91)5.3.2.1安全管理制度 (91)5.3.2.2安全管理机构 (91)5.3.2.3人员安全管理 (91)5.3.2.4系统交付管理 (92)5.3.2.5系统运维管理 (92)5.3.3灾备恢复 (93)5.3.3.1备份与恢复管理 (93)5.3.3.2安全事件处置 (93)5.3.3.3应急和灾备恢复 (93)5.4粮食物联网安全 (93)6人才队伍建设与运维保障 (95)6.1领导小组对项目的监管 (95)6.3外部专家评审机制 (97)6.4建立健全三级运维保障体系 (97)附录1:接口请求代码示例 (98)库点基本信息示例 (98)仓房基本信息示例 (99)廒间基本信息示例 (100)附录2:基础数据标准说明 (102)1.库点组织机构编码 (102)2.仓房厫间货位编码 (102)3.仓房厫间类型 (102)4.粮食品种 (102)5.粮食性质 (113)6.粮食等级 (114)7.化验指标 (114)8.收支指标 (116)9.害虫类型 (116)10.药品编码 (117)11.熏蒸方式 (118)12.通风类型编码 (118)13.通风方式编码 (118)14.通风目的编码 (118)15.通风机械编码 (119)16.计量单位编码 (119)17.设备状态编码 (119)18.设备类型分类编码 (120)19.药品业务类型分类编码 (120)21.堆装方式 (120)22.预警类型 (120)23.硬盘录像机所属厂家 (121)24.是否是流媒体 (121)25.企业所有制性质 (121)26.隶属关系 (121)27.主要业务 (122)28.审核状态 (122)29.数据录入类型 (122)30仓房状态 (122)31使用情况 (122)32仓房结构 (123)33保粮技术应用 (123)34存储资格 (123)35油罐状态 (123)36油罐装备情况 (123)1依据、规范及编制思路1.1编写背景及意义为做好地方粮食信息化建设,促进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坚持“业务主导、技术支撑”,通过信息化提高地方粮库管理效率,为省级平台和国家平台统一和标准的数据交互及接口服务,成为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支撑。
2024年尘毒控制技术的通风方尘毒控制技术的通风方式是保护工作环境中的人员免受有害气体、粉尘和污染物的侵害,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和清洁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2024年尘毒控制技术的通风方式将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强化自动化控制:2024年,尘毒控制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为自动化控制的通风系统。
自动化控制系统能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通风量和通风方式,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通风设备将具备自动启停、时序调控等功能,减轻人工干预的压力,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2. 高效能节能:2024年,尘毒控制技术的通风方式将更加注重高效能节能。
在通风系统的设计上,将采用先进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和能量回收技术,提高通风设备的效能和节能水平。
同时,通过智能控制和监测手段,实时调整通风量和通风方式,使得通风设备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
3. 多层次风流控制:2024年,尘毒控制技术的通风方式将更加注重多层次风流控制。
通风系统将采用分区控制策略,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程度和通风需求,设置不同的风速、风向和风量,实现局部通风和整体通风的有机结合。
而通过适当的风流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扩散范围,提高通风系统的控制精度和效果。
4. 强化过滤净化:2024年,尘毒控制技术的通风方式将通过强化过滤净化手段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通风系统将采用高效过滤器和除尘装置,有效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
同时,可以结合活性炭吸附、氧化降解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
通过持续的空气净化,保证室内空气无尘、无毒,为工作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
5. 针对性排放控制:2024年,尘毒控制技术的通风方式将更加注重针对性排放控制。
通风系统将结合工艺条件和生产工艺特点,根据不同工序和设备的排放特点,设置相应的排风设备,实现精确的排放控制。
通过准确监测和追踪排放物的浓度和扩散情况,及时调整排风量和排风方向,有效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公路隧道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系统智能控制汇报人:2023-12-12•通风系统概述•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系统设计•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目录•节能与减排效果评估•安全保障措施完善•总结与展望01通风系统概述通风系统重要性保障人员安全隧道内空气质量和通风状况直接关系到隧道内人员的生命安全,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及时排除有害气体,保障人员呼吸健康。
提高行车安全通风系统能够降低隧道内的烟雾浓度,提高能见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保护隧道结构通风系统能够控制隧道内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对隧道结构的损害,延长隧道使用寿命。
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风力或车辆行驶产生的风力进行通风,适用于短隧道或地质条件良好的隧道。
机械通风通过风机、风管等设备进行强制通风,适用于长隧道或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
在选择通风系统类型时,需综合考虑隧道长度、交通量、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合适的通风系统方案。
通风系统类型与选择纵向通风系统能够有效地排除隧道内的有害气体和烟雾,提高空气质量,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通风效果好节能减排适应性强纵向通风系统能够减少风机的数量和能耗,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纵向通风系统能够适应不同交通量、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隧道通风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030201纵向通风系统优势02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系统设计确保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满足隧道内空气质量和通风需求,符合相关安全规范。
安全性原则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通风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性原则根据隧道长度、交通量、地形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通风方式和设备,确保通风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适应性原则设计原则与规范排风口布局根据隧道内废气排放和气流组织需求,合理设置排风口位置和高度,确保废气及时排出,减轻隧道内空气污染。
送风口布局根据隧道内交通流分布和污染物扩散规律,合理设置送风口位置和数量,确保送风均匀、有效。
参数设置根据送排风口布局和隧道内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送排风速度、风量和风向等参数,确保通风系统高效运行。
通风作业(工艺)控制程序一、背景通风是在工业生产和作业环境中控制空气流动的过程,它对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通风作业的安全和有效进行,制定通风作业(工艺)控制程序是必要的。
二、目的本控制程序的目的是提供通风作业的相关要求和指导,确保通风作业的合规性、质量和安全性。
三、程序内容1. 确定通风作业的需求和目标,包括通风的目的、范围、时间等。
2. 确定通风设备和工具的选择和配置要求。
3. 制定通风作业操作规程,包括通风设备的启动和停止、通风控制参数的设定等。
4. 确定通风监测和检测要求,包括监测通风效果、检测通风设备的运行状态等。
5. 制定通风作业安全措施,包括通风作业人员的培训和防护要求。
6. 确定通风作业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通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要求。
7. 确定通风作业的记录和报告要求,包括通风作业日志、异常情况的报告等。
四、责任和权限1. 通风作业的责任部门为工程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通风作业控制程序。
2. 工程部门负责指派专业人员进行通风作业的操作和监测。
3. 通风作业人员应按照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并保证作业的安全和质量。
五、培训与监督1. 工程部门应组织通风作业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通风作业控制程序,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2. 工程部门应定期对通风作业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控制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六、风险评估与管理1. 工程部门应对通风作业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 通风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操作,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七、不符合处理1. 工程部门应建立通风作业的不符合处理机制,及时处理通风作业中的不符合情况,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以上即为通风作业(工艺)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和指导。
疾控中心实验室设计:空调通风系统设计SICOLAB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的建设重点在实验室,而实验室建设重点在于空调通风系统。
实验室环境于空调通风系统而言主要是对压力梯度、洁净度及温湿度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通常,以空气洁净度(空气中悬浮粒子洁净度)为指标的洁净实验室,可分1~9等级,1级为洁净度最高。
疾控中心实验室常用的有5级(百级)、6级(千级)、7级(万级)和8级(十万级)。
对于以生物安全为核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其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害程度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4级,即BSL-1、BSL-2、BSL-3、BSL-4实验室,ABSL-1、ABSL-2、ABSL-3、ABSL-4为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一级防护最低,四级防护要求最高。
SICOLAB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依据相关技术规范,针对不同类型实验室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要求进行探讨。
1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实验室,其空调通风系统有不同的要求。
在进行疾控中心实验室设计时,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实验室压力梯度、洁净度与温湿度要求,结合生物安全等实验室专业要求,将实验室大致分成五种类型。
1·1第1类型既要保证一定压力梯度又要保证相应洁净度要求的负压实验室。
此类实验室主要包括BSL-3和BSL-4实验室,也包括一些负压状态下的BSL-2实验室。
对BSL-3和BSL-4实验室的建设要求,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做了严格的规定。
1·2第2类型有洁净度要求且具有相对压力梯度的正压实验室。
此类实验室主要为单纯性洁净实验室,包括SPF动物实验室、部分卫生微生物实验室、ICP-MS分析仪器实验室等。
1·3第3类型要保证一定压力梯度但对室内无洁净度要求的负压实验室。
对于一些具有较高风险的BSL-2实验室,可按负压进行设计。
如流感实验室、结核杆菌耐药实验室等。
通常,在实验室建设中,负压与洁净是相伴设置的,但是,当受条件限制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省去洁净条件,仅按负压条件设置。
完全可控的自动控制自然通风(ACNV)系统
温鹏(译);无
【期刊名称】《今日养猪业》
【年(卷),期】2016(0)6
【摘要】谈到不同季节的养猪生产管理,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在夏季做好通风降温,而在寒冷的冬季要保障好猪舍的温度,这种说法当然无可厚非。
但这也恰恰反映了当下一些养猪人的认知误区,冬季猪舍的保温固然重要,但通风仍不可少,很多猪场都因为冬季过分注重猪舍保温而忽略了通风的重要性,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通风管理;通风降温;认知误区;养猪人;猪群健康;通风系统;生产管理;繁殖性能;通风模式;生产效率
【作者】温鹏(译);无
【作者单位】不详;英国国际猪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8.46
【相关文献】
1.可控编程自动控制系统在莱芜选矿厂的应用 [J], 陈霏霏
2.磁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模式综述 [J], 周繁
3.完全可控的自动控制自然通风(ACNV)系统 [J], 温鹏
4.西北地区肉牛舍自然通风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J], 张若琪;安捷;刘继军;朱跃明
5.基于曲线拟合的可控电抗器电压自动控制系统 [J], 姜为元;杨玉姣;唐小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粮食通风控制系统标准
一、设备安全
1. 通风控制系统应具备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漏电保护等功能,确保设备在异常情况下能够自动切断电源或报警。
2. 通风控制系统应具备防爆、防火、防雷等安全措施,确保设备在危险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3. 通风控制系统应采用低电压、低电流的风机,确保人员安全。
二、控制系统稳定性
1. 通风控制系统应采用稳定的控制系统,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2. 控制系统应具备自动调节功能,根据环境参数和通风需求自动调节风量、风压等参数。
3. 控制系统应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能够快速定位故障部位,便于维修和保养。
三、能耗标准
1. 通风控制系统的能耗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节能环保的特点。
2. 系统应采用高效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如节能型电机、变频器等,
以降低能耗。
四、风量与风压控制
1. 通风控制系统应具备精确的风量与风压控制功能,以满足不同通风需求。
2. 系统应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实现风量与风压的实时监测和调节。
五、噪音标准
1. 通风控制系统的噪音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人员在工作环境中不受噪音干扰。
2. 系统应采用低噪音技术和材料,以降低设备运行时的噪音。
六、维护保养要求
1. 通风控制系统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2. 系统应具备简单易懂的维护界面和工具,方便用户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七、环境适应性
1. 通风控制系统应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2. 系统应采用适应性强的材料和结构,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
名词定义
需求性通风控制(DCV)
这种通风控制系统中,外部的空气流速会根据变化着的空间占有率来进行动态调节。
基于CO2的DCV
这种按需求控制的通风系统,通风的需求取决于在占用的空间或回风中探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
简介
基于二氧化碳的“需求性通风控制”,是一种设计师、建造师、楼主和管理者都可采用的有效方法,应用于新建的和旧的建筑,以确保始终对维护室内空气质量。
正确应用“需求性通风控制”策略,可以通过消除部分或间歇占用期间,过需通风产生的成本来减少能源消耗。
背景
在过去的两年,新建筑推荐的最低通风率从5 cfm/每人上升到15 cfm/每人或更多。
现今很多新的建筑都会采用ASHRAE 62-1989标准的通风模式“通风以获取可接受的空气质量”,此标准有多种的推荐通风率,这取决于空间是如何使用的。
历史上的通风标准总是在15到20 cfm/每人的范围内。
只有到了上
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那时因为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通风标准被下调以节约能源。
无独有偶,室内空气质量变差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广泛。
在七八十年代,NIOSH调查了超过500个室内的空气质量,超过50%的问题是由于通风不足造成的。
提高通风标准可以减少室内空气质量的投诉率,不过这个费用需要楼主和居住者支付。
通常来说楼主不得不增加制热/制冷设备30%-50%的能效,以确保新鲜空气的进入。
对新鲜空气制热/制冷持续产生的成本将成为HVAC系统中最大的成本。
习惯上,建筑工程师会基于建筑使用的设计和建议的通风率来设计通风系统去满足通风需求。
不管建筑的实际占用情况,这种通风系统都将在任何占用时间内被使用。
基于二氧化碳的控制系统为楼主提供了基于实际占用水平(入住率)来优化通风率的机会,同时,在低于设计入住率时可避免过度通风产生昂贵的费用。
具有变量入住率的较高人流密度的场所(例如学校,电影院,酒吧,会议室等)可以有更高的节能,得到的回报也更多。
CO2
二氧化碳是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气体,或者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副产品。
室外的二氧化碳浓度往往是相对稳定的,通常在350~450ppm的范围内。
高度工业化或污染的地区有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碳浓度峰值,在室外空气可达到500到800ppm。
在繁忙的高速公路旁测量总是发现二氧化碳值很高。
人类会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值是相对稳定的,通常在3.8%(38,000ppm)左右。
一旦二氧化碳离开嘴巴或鼻子,浓度会发散和很快便散在周围的空气里。
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通常在500~2000PPM。
二氧化碳自身不应该被视为室内污染物。
实际上,在工业环境中产生,或非人类制造是二氧化碳主要来源。
OSHA(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规定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可允许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值为10000ppm。
在家或办公室几乎发现不了这么高的浓度,这些区域人类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作为指示物的CO2
当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时,他们也会呼出和释放大范围的“废气物”。
这些“废气物”会包含气体,气味,酶蛋白,颗粒和病毒。
当这些“废
气物”聚集在一个空间里,如果通风很差的话,居住者会感到很疲惫,头痛和产生不适。
居住者生成的二氧化碳超过室外700ppm以上时,研究表明相应的“废气物”值会很高,导致超过20%的居住者身体不适,及有明显体臭。
我们现有的建筑通风标准很多都是基于这个简单的对人体气味的测试。
假设如果有足够的通风去除人类生成的污染物,那么这个HVAC 系统便足够去除非人类产生的污染物。
二氧化碳不是导致在室内产生不适的原因。
相反,二氧化碳是一个微量元素指标,可方便的指示出人们产生的可导致身体不适的“废气物”浓度。
这就是为什么允许工业环境的纯二氧化碳浓度值可以比建筑内的高,由居住者产生的,混杂着“废气物”的二氧化碳才是需重点关注的 。
考虑到在室内的每个人会产生持续可预计的二氧化碳总量,对入住率的设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如果建筑没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会持续上升。
但是,如果引入室外的带有较低浓度二氧化碳的空气进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会被稀释。
设计中英DCV系统
确定室外CO2浓度
需求性通风控制系统的应用是取决于室内和室外二氧化碳的差异。
因为二氧化碳不能像空气污染物那样被感知及能被控制,它用作通风率的一个指标。
一个室外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就足够配套一栋建筑的任何数量的系统来使用了。
室外的二氧化碳浓度应该在室外接近通风口那里测量,但最好不要靠近建筑的排气口。
安装室内CO2传感器
一个或多个:
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均匀的,那使用一个传感器就足够了。
把传感器放置在需检测的空间里,距人们呼吸的地方至少几英尺,。
如果二氧化碳值各不相同,你可以选择在一个地方放一个传感器,或你可以选择放置多个传感器。
最好是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安装方式。
如果这个地方是一间很大的房间,人们分散其中,那么一个二氧化碳传感器很可能会有一个准确的读数。
如果这个地方被分成几间房,每间房的占有率很可能各不相同,那么就需要多个传感器了。
回风和占有率
回风传感具有可平均入住区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效果。
即使在一个入住区域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几乎是一致的,在回风管那监测的二氧化碳值也会比较低,因为一些补充的新鲜空气会未经过居住区域而直接进入回风系统。
一般来说,建议传感器装在占用的空间(居住地方)比在管道系统里更好。
这是因为在回风口那里检测的浓度值往往是平均的,不能代表实际使用区域的情况。
有时候选择回风传感是因为比起在占用空间(居住的地方)它可以更容易在机械室内接线。
设定DCV通风控制值
通风率可以通过室内与室外的浓度差得出,不是一个绝对的浓度。
例如, 500ppm浓度差相当于20 cfm/每人的通风率。
700ppm浓度差相当于15 cfm/每人的通风率。
使用一个二氧化碳的绝对值作为一个控制目标(例如参考ASHRAE 1000ppm或OSHA提议的800ppm)会给建筑商带来潜在问题。
使用ASHRAE 62-1989标准中1000ppm这个绝对值会造成问题。
因为当初这个设定值是基于室外的二氧化碳浓度是300ppm时, 1000ppm相当于15cfm/每人。
正如之前讨论过的, 700ppm浓
度差就相当于15cfm/每人的通风率。
但如果楼外二氧化碳的值为600ppm,楼内保持1000ppm的浓度时,要保持400ppm浓度差的实际通风需求应为超过25cfm/每人,而不是15/cfm每人。
武断的使用一个固定值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而不考虑室外的浓度,这样会导致过度通风。
设定值控制
设定值控制使用了一种基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来控制简单开关或风阀开关的策略。
至今,这个策略成为控制二氧化碳最常见的方法。
通常来说,风阀在达到设置值时打开,并在浓度低于设定值50-100ppm时关闭。
这个简单地机制最适合应用在居住密度高的地方(每一千平方有20-50个人)。
理想状态为该区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从无人使用达到本身设计的使用率。
比例控制
在比例控制的通风系统中,一个二氧化碳传感器会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比例发出信号(例如4 ~20mA)。
当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室外浓度约100ppm时,通风系统将会打开。
空气将会按照比例输送到室内,直到能100%满足设计的通风率。
相比通过设定值来控制通风,这个方法能让通风系统对不同的入住率作出及时的反应,比起等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设定值时再开始通风,效果会更好。
PID控制
二氧化碳和温度都会有的复杂的控制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这个系统可直接控制序列,直观看到当前值离设定值有多远,在设定值持续多久,以及多快能接近或偏离设定值。
在控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PID控制可以看到CO2浓度的趋势,以及上升率和下降率。
例如,人们在早上进入大楼,几分钟内,HVAC 系统开始运作,根据实际占有率以及预测的二氧化碳上升浓度,来调整对新鲜空气的输送。
集于CO2的控制系统优点
通过手动控制风阀来实现通风,可能会造成过度通风。
基于二氧化碳的控制策略可确保风阀位置能恰当满足通风需求,每时每刻能为室内作出通风控制。
当室外的空气在没有空气流测量的状态下任意输送到室内,并导致过度通风的问题,采用上述的控制方式可以实现节能。
在一些建筑内,渗透进来的空气或打开的窗户会是室外空气的主要来源。
二氧化碳传感器将考虑到这种渗透对室内空气的影响,并调节相应设备来满足所需通风水平。
这样可能会节能更多。
基于二氧化碳的控制策略能为每个人保持一定的通风率。
因此,这个方法能够非常适合建筑应用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将来因为一些不能预计的变化而造成推荐的通风率变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