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 格式:docx
- 大小:13.69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现代汉语词汇“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4.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背景知识。
3.运用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杨万里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学构思。
2.运用文学素养进行诗歌欣赏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解读诗歌文字、韵律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杨万里的诗歌。
2.引导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演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欣赏法: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文化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谈论“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2.谈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3.教师出示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期望。
第二步:讲解与理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中的内容、表达、艺术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强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第四步: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分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2.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展示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教师点评和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步:课后拓展(10分钟)1.给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和诗歌作品,拓展个人的阅读空间。
2.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文章或诗歌,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
2.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和语言知识,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化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古诗,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美。
(重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主题。
(难点)【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2、多媒体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一首诗《过故人庄》导入一、知识铺垫:1.作者(多媒体展示)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
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2.背景介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的五月至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当时诗人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
3.解题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咏志之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该诗的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主题思想,以及介绍孟浩然的背景和文学成就,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孟浩然(689年-739年),字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师从薛据、骆宾王等名师,深得他们的教诲和指导。
在唐玄宗时期,孟浩然官至左拾遗,后因忧国忧民而辞官,退隐归田,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共分为七个五言绝句,整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张九龄(时任左仆射,封荆州刺史)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充满希望的期待。
诗中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很好地展现了孟浩然的诗歌才华。
诗的开头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通过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描绘,为全诗的写作氛围铺垫。
诗人以湖光秋月为背景,通过对潭面无风、镜子未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敬仰之情。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咏志仰德。
孟浩然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张九龄的崇敬之情。
他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与张九龄的政绩相结合,表达了对张九龄仰慕的心情,并希望张九龄能在官场上施展才华,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诗中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示了张九龄的道德风范和政治才能,并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四、教学目标1. 了解孟浩然的背景和文学成就,以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3. 掌握咏志仰德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内容1. 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和文学成就;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六、教学过程1. 学习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特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程目标•了解唐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特点•学会欣赏、分析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唐诗•能够写出自己的感性领悟和理性思考教学重难点•掌握唐诗赏析的基本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词语、表达和意境•提高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讲述唐代诗人笔下的那些情感和景象•提出问题:什么使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二、欣赏(10分钟)•向学生介绍杜甫的《望岳》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著名的登高诗,并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历史背景和意境,并朗读出来三、分析(25分钟)•分配一些关键词语,让学生分组,并分析解释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解释杜甫的“岳阳楼”和《望岳》中的“备战回南巡”,以及《登鹳雀楼》中的“气吞万里如虎”•讨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富有感染力的描述词和形象的描绘,以及诗歌的多重含义四、背诵(10分钟)•向学生讲解背诵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发音、停顿和语音节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背诵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一部分或全部五、写作(20分钟)•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话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分析原诗的构思和用词•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性领悟和理性思考六、总结(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著名的唐诗歌的印象和感受,并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出总结课后作业•完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课中的课后习题和阅读材料•背诵整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尝试将其自己的语言中译出来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意图是要带领学生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美和特点,并使他们掌握唐诗赏析的基本方法、提高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语言中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且在课后完成了任务和作业。
然而,一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还处于浅层次,对于一些关键词和词组的含义掌握还不够熟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板书设计:临渊羡鱼渴望援引作业:背诵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