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学堂:风声雨声读书声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名人的读书对联-惟有读书声
古今联语中,有不少是谈论读书的,特别是名人写的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的读书对联,既具欣赏价值,又有教育作用。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
清代学者包世臣:“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都无做官志,惟有读书声。
”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
”
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周恩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
现代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惠播九州。
”。
风雨书声家国情作者:李盛仙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2年第10期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读书联,其中也有不少描写家国情怀的对联,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时留下的一副对联。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以此劝学生要好好读书,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更进一步,说明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要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劝勉读书人要心有国家,体现了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懷。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这是明人海瑞的自题联。
海瑞号刚峰,一生刚直不阿,为惩治奸佞,竟自备棺材,以死上书,不惜罢官。
与宋代的包拯一样,被后人称为“青天”,成为历史天空中又一颗令人敬仰的正义之星。
海瑞做事果敢,做人坦荡,这副对联也如其人,不圆滑,不含糊。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此联出自《治家格言》。
读书是为了做一个道德与才智杰出的人,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做官则要心中想着国家,怎能只考虑自己和家庭?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这是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撰写的读书联。
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性而不喜欢读书;年纪大了,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
以此告诫子孙要珍惜时光,要趁早好好地读书。
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很是担忧,于是将儿子关在书房里,罚抄这副对联。
并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就要受罚。
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顿悟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
从此,他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开始用功读书。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题赠联。
上联的“家国”,即家与国,亦指国家。
朱熹名言名句选译风声雨声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句句入心。
2.不怕慢,只怕站。
3.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似无情。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5.三人行,必有我师。
16.君子之非异也,善假于人。
17.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8.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2.求仁而得仁,何怨乎无厌。
2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著名对联赏析名联雅事1.读书声与天下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之一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
在中国楹联史上,这是一幅最著名的楹联之一。
无锡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作者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学者称泾阳先生,明无锡人。
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
后因违帝意,削籍归里。
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学者闻风响附,形成集团,被称为东林党。
后来东林党被昏庸的政府镇压下去,顾宪成也因此死难。
顾有《顾端文公集》传世。
这副楹联以对读书致用的期望以及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而被广泛传诵。
上联的风声和雨声既表示自然界中的风雨,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生动地描绘了当年东林党人在那风雨交加、国难深重的时代,坚持读书治学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学子们学好知识以经世致用的期望。
下联中"家"、"国"、"天下"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作为读书人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既要认真读书,还得关心时事,表达了东林党人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思想。
联语朴素无华,平中见奇。
全联将"声"和"事"有规律地五次重复相对,弥补了"读书"对"天下"的不工整;以"入耳"对"关心",则工巧异常。
此联属于一字反复,上下联节奏点均平仄相对,无懈可击,别具匠心,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联。
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关于读书的古诗(集合)关于读书的古诗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
7、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8、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0、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1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
12、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4、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5、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6、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17、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18、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19、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20、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21、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
22、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23、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2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25、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26、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27、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28、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29、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30、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31、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3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9、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4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41、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4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3、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4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45、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历史著名对联赏析1.读书声与天下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之一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
在中国楹联史上,这是一幅最著名的楹联之一。
无锡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作者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学者称泾阳先生,明无锡(今属江苏)人。
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
后因违帝意,削籍归里。
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学者闻风响附,形成集团,被称为东林党。
后来东林党被昏庸的政府镇压下去,顾宪成也因此死难。
顾有《顾端文公集》传世。
这副楹联以对读书致用的期望以及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而被广泛传诵。
上联的风声和雨声既表示自然界中的风雨,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生动地描绘了当年东林党人在那风雨交加、国难深重的时代,坚持读书治学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学子们学好知识以经世致用的期望。
下联中“家”、“国”、“天下”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作为读书人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既要认真读书,还得关心时事,表达了东林党人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思想。
联语朴素无华,平中见奇。
全联将“声”和“事”有规律地五次重复相对,弥补了“读书”对“天下”的不工整;以“入耳”对“关心”,则工巧异常。
此联属于一字反复,上下联节奏点均平仄相对,无懈可击,别具匠心,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联。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
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
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
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参观东林书院作文参观东林书院作文(精选10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东林书院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东林书院作文篇1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
步入依庸堂,只见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
正上方有一块小匾,小匾光滑圆润,上面刻着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依庸堂。
这三个字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格外绚丽。
小匾的两旁还有顾宪成所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话现已家喻户晓,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
这时,仿佛看到的顾宪成站在对联旁,抑扬顿挫地说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的下面有一张朴素的桌子和一把高背的椅子。
四面也都分列着一些书桌。
穿过依庸堂,我们又来到了伴池。
伴池里的水清澈见底,只见一些又大又圆的荷叶上漂浮在水面上,这些荷叶绿的尤其可爱。
再往水底一看,一些小鱼正在嬉戏玩耍着,他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汉乐府写的一首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的确啊!这些鱼真自由、快活啊!看着这些鱼,真羡慕它们啊!道南祠也是东林书院的一个景点,它是一座亭子,外形精巧而又漂亮。
走进去,一股清风迎面扑来,那种感觉舒服极了。
它也是人们歇脚的一个地方。
东林书院,到处都带着一股书味,令人陶醉。
东林书院,一个清静而又温暖的地方。
参观东林书院作文篇2端庄典雅的东林书院位于家乡无锡的东面,建于北宋1111年,它又名龟山书院。
穿过黑色古朴的大门,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上面刻着“东林旧迹”四个大字,牌坊后背也刻着古朴遒劲的四个大字:后学津梁。
牌坊上雕刻着双龙戏珠、双凤起舞、轻松翠柏,仙鹤祥云……这些精美的图案,真是惟妙惟肖,令人啧啧赞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
事关心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 文化教育备受重视。
人们普遍认识到,读书可以开阔思路、提升素养,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家有一书,如有一宝”,读书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传承家族文化,激发智慧。
然而,在读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家事,也不能把家事与读书对立起来。
家事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关系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到我们个人和家庭的稳定与幸福。
只有做好家事,才能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所以,我们要时刻关心家事,做好家庭中的琐碎事务。
除了家事,我们还应该关心国家大事。
家事固然重要,但国家事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国家是我们生活的舞台,是我们幸福的依托。
了解国家状况、关心国家大事,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时事动态,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只有关心国家大事,才能真正做到对国家有所作为。
而对天下事的关心,则是对更广泛的事务的关注。
天下事不仅包括了国家级的大事,还包括了社会各个领域的事务。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民生福祉,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仅是对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应有之义。
只有我们关心这一切,努力学习和参与,才能够使得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家庭更加和谐,社会更加有序、国家更加繁荣。
老梁中国传统文化之对联1. 老梁说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对联可太有意思了!就像两个并肩作战的好伙伴,一个出点子,另一个立马接上。
比如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对联一读,就感觉把天下的事儿都装在心里了呢,你说是不是特大气?这可不仅仅是两句话,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把读书人的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2. 我给你讲啊,老梁讲对联的时候那叫一个带劲。
对联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
你看“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松竹梅在寒冷里坚守,桃李杏在春风里欢笑,这就像不同性格的人,各有各的精彩,凑在一起却那么和谐。
哎呀,咱老祖宗咋就能想出这么妙的对子呢?真是不服不行。
3. 老梁讲对联的时候,我就在想,对联简直是文化长河里的璀璨明珠。
你知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对子不?这就像一位智者在跟你讲道理,大海因为能容纳百川才那么广阔,人要是没有太多私欲就像峭壁一样刚正。
这对联啊,读一遍就像被洗礼了一遍,让人心里敞亮。
4. 嘿,老梁讲的对联真让我着迷。
对联就像一场无声的对话,两个句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像“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就像一个看透世事的人在跟自己内心对话,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多洒脱的境界啊。
咱要是能有这样的心态,那得多自在啊,你说呢?5. 你听过老梁讲对联吗?那可真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对联像一幅精巧的画,每个字都是画里的一笔。
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来说,读着就像眼前真的有这样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黄鹂在柳树上唱歌,白鹭在天上飞。
这就是对联的魅力,能把景啊、情啊都装进去。
6. 我觉得老梁对对联的解读特到位。
对联有时候像一场小小的战斗,上下联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就像“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这简单的对子就像是在练基本功,对得那叫一个工整。
这就好比练武之人扎马步,基础打好了,才能玩出更厉害的花样呢。
三句爱国名言1.爱民的名人名言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清、顾炎武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惜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亲情: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
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
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王中书劝孝歌》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
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语,俟来日而正警之。
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明、洪应明《菜根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友情: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宋、李邦献交友者,识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
清、魏禧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不是爱国名是爱国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总体的意思就是说:在这样的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
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
第二句: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这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其实就是“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意思。
1.中国的爱国名人名言爱国名人故事1.钱学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
表达爱国情怀的名言警句或古诗文名句1. 于谦的爱国名言1、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2、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旧为忠家。
3、唇齿相依关共运,戚欣与共胜天伦。
4、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5、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6、芙蓉好颜色,可惜不禁霜。
7、但愿苍生皆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8、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
9、春风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
10、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11、百年寿限不准有,百年计划不可无。
12、离家自身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14、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1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6、戒太察,太察则无含弘之气象。
2. 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1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4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班固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6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 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宋·陆游 8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病起书怀》9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宋·陆游10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宋·陆游11一寸赤心惟报国。
——宋·陆游《江北庄取米》12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1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4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1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 陆游(注:陆游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他的爱国诗句有很多,此处不能一一列举) 16精忠报国。
太湖大学堂:风声雨声读书声夕阳下,庙港依然还是那个普通的苏南小镇,镇里的居民除了知道南怀瑾三个字之外,对于传统文化依然知之甚少。
但毕竟,院墙之内,“少数人的复兴”已经开始……本报记者陈小莹苏州报道这是一个教育探索,一次经营,还是一场少数人的复兴?2006年,温州口音浓重的老人南怀瑾,在九十高龄之际,选择了江苏省吴江市庙港镇,开办太湖大学堂。
这个性质上仅为“民办学校”的机构,却以一套集成传统文化的“佛教修行”,吸引了正统高校的知名教授和政商两界的名流追踵而至。
其中,包括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皇甫平”)、中科大校长朱清时等人。
东吴古文化的复兴,儒商传统的滥觞,似乎在这个小小的苏南小镇,奔汇。
其开办的小学教育更是兼具先锋的实验性质,全日制的寄宿学校在课本之外,还教授武术、中草药、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课程,且收费高昂。
“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开课之际,南怀瑾如是说。
这位国学大师的声望所及,还有一些“草根”私塾应势而起,分别从东北和河南而来,落户在同样由太湖孕育的苏州。
南怀瑾的大学堂一入庙港地界,眼前赫然开阔。
脚下滚滚,乃是太湖奔海的唯一通道,太浦河。
太浦河上横跨大桥一座,名为“庙港大桥”。
站在大桥上西眺,对面便是著名的“东山岛”。
太湖在此展开了它最宽阔的一面,一望无尽。
2000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就是站在这里,突然为景动容,并决定选择庙港开创太湖大学堂。
这可能是南怀瑾晚年的最后一件大事。
1949年,南怀瑾离开了温州故土,前往台湾定居。
十数年间,南怀瑾对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并融汇西方文化,曾在美国开办佛吉尼亚“东西学院”。
10年前,这位年逾古稀的国学大师甚至亲历亲为,投资数千万元建设连接家乡的金温铁路,轰动一时。
“区区一条人间铁路算什么。
现在这个地方,我想修一条‘人道之路’开始的基地,再启动一下。
”2006年初夏,就在太湖大学堂启动的第一日,返回故土的南怀瑾说。
他继而引用两句诗句表明初衷,“‘百花落尽啼无尽’,说明时代已经过了,可是这个时代很想挽回文化。
所以‘更向乱峰深处啼’,在庙港这个地方还搞这个(太湖大学堂)。
”这个名为庙港的小镇,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苏南小镇。
长久以来,它秉承了环太湖小镇“靠湖吃湖”的特征,以螃蟹养殖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毗邻蚕丝之乡,常住人口4-5万之间。
大学堂的正门就选择在庙港大桥不远的环湖路旁。
高高的黑漆栅栏,细密的柏树环绕,栅栏门口还张贴一张告示,大意是,谢绝所有访客。
透过栅栏,里面隐约有四栋三层高的楼宇,一栋为古朴的白墙青瓦,另一栋则有西方钟楼的风格,其中两栋以回廊相接,颇有中西合璧之味。
这个大学堂历经整整6年建设,据称围墙之内的面积多达200亩左右,处处草坪,乃是南怀瑾相中此地之后,围填湖沼所得。
这个性质上仅是吴江市属的民办教育机构,气势和神秘度却不输任何学堂,出资方为台湾薇阁集团董事长李传洪。
正门的右边,就是这个“民办机构”的所有合作单位,包括人民大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中科大(中科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等等一长串名单。
一时间,整个庙港小镇都知道了“南怀瑾”的名字。
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无缘入内,只有当地的几个建筑小工,随着建筑队进去过一次。
听众“非富即贵”聆听该学堂授课的门槛确实很高。
在太湖大学堂的规定中,明确不接受私人报名听课的请求,只接受学术机构的团体预订,且需要有“合适”的项目内容。
不开课之余,南怀瑾就和一些弟子在这里自修。
2006年的第一次课,共分七日,由南怀瑾亲自讲授,基本以佛家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为主。
听其讲课的学生说,南怀瑾的精神依旧矍铄。
虽然拄着拐杖,但走路轻快,好似“一溜风”。
事实上,“乱峰”之处的“啼声”的听众非但不少,且名流济济。
第一次开课,南怀瑾本打算通知一起筹办庙港的“自己人”听第一讲。
名单上只有十几个,最终满堂达到八十人。
此后的学生更为显赫。
听众名单中,有周瑞金(“皇甫平”)、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教授)等知名学者。
亦有正统教育体系下的高校教授,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孙家州、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等。
人大国学院的学生李清(化名),是2007年11月间随院长游学至庙港听课的成员。
整个课程为100分钟左右,由南怀瑾讲授。
“我们是下午2点到的,必须穿鞋套进课堂,”李清回忆说,“课堂里聚集有200-300号人,除了国学院的学生,还有不少是商人。
”这个讲座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复兴有关,重点是唐诗和清诗,没有“讲经”。
对于北方人李清来说,此行的象征意义更甚。
南怀瑾浓重的温州口音不太容易辨别,且思维发散,“我有点跟不上,只好回去慢慢体会”。
不仅是学者蜂拥,不少政界和商界的精英,亦对貌似无关的“国学”趋之若鹜。
南怀瑾讲经济问题,由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亲自联系,“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从中介绍。
讲《黄帝内经》,则是应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游说邀请。
在给银监会人士讲经济时,南怀瑾就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以及班固《汉书》中的《食货志》为例,讲解这些中国的经济学著作。
这样的听众层次,用庙港镇镇民的话说,是“非富即贵”。
聆听该学堂授课的门槛确实很高。
在太湖大学堂的规定中,明确不接受私人报名听课的请求,只接受学术机构的团体预订,且需要有“合适”的项目内容。
不开课之余,南怀瑾就和一些弟子在这里自修。
“南老师一开始就讲过,太湖大学堂既不是教育机构,也不是宗教场所,更不是社会团体。
”南怀瑾的弟子、香港著名报人魏承思说。
在庙港之外,太湖大学堂还在上海青浦的国家会计学院,创办了一个“国学经典导语讲习班”。
主办方是南怀瑾的弟子、台湾斯米克公司董事长李慈雄。
这里的学员标准比大学堂宽松一些,共招收了60名学员,多是公司白领。
上课之前,老师和学生必须互相鞠躬致意。
除了办学之外,更早年间(1977年),南怀瑾还创办了“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包括南怀瑾的书籍为主的一些国学著作。
这个出版公司的规模蔚为可观,在上海等地都有分部。
国学教育实验田不过,小学部的收费颇为昂贵,每学期的学费在8万-10万之间。
而开设在国家会计学院的国学班也同样价格不菲。
老学员5000元/人,新学员7000元/人。
每到周末,大学堂的门口就停满了外地牌照的一溜车,以浙江和上海居多。
张炜(化名)就是来自浙江诸暨的一个生意人,每隔一周的周末,都从邻省开车过来,接孩子回家。
太湖大学堂的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在成人讲学之外,还有一个小学部。
这又是南怀瑾的一个“国学试验田”。
不同于普通的民办教育,这里更为强调古文、武术、中医等传统教育,以诵读和释义为主。
这学期,小学部的四个年级一共有60多名学生,27名老师。
小学部的每个学生被要求早上6点20分起床,七点开始练习武术半小时。
早餐后,诵读经典,曾诵读的有孟子的《尽心章句》和《梁惠王篇》。
中午午休的时候,直接躺在地板上,练呼吸功。
张炜的孩子从小喜欢古文,背诵能力很强,在小学部如鱼得水。
为了到太湖大学堂来念书,他甚至放弃了公立学校上初一的学历,在这里最高的四年级开始学起。
在原先的计划中,这个旧时学堂的“实验性”更强,教学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全都采取旧时学堂的诵读和释义方式,数理化都不涉及。
南怀瑾的弟子魏承思称,这个开办小学班的想法最早是由他提出来的,“为了保留点文化火种”。
“培养10年,200个孩子,出几个国学大师就行了”。
不过这个不符合“教学大纲”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被教育部门认可。
为此魏承思还去找过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时任苏州副市长朱永新。
最终,小学部还是按照通行的教学课本授课,但加入一些国学元素。
这样的教学方式却很符合张炜的预期,“我打算让孩子在这里上课,能上到几时是几时,实在没有班了,就送到国外去。
”在每个暑期,学堂还增办“国学”夏令营,南怀瑾会亲自授课两小时。
每年三月便开始的报名,虽然价格同样不菲,还需审核学生资料,但时常爆满。
不少课程是让大陆和台湾的孩子进行交流。
不过,小学部的收费颇为昂贵,每学期的学费在8万-10万之间。
而开设在国家会计学院的国学班也同样价格不菲。
老学员5000元/人,新学员7000元/人。
昂贵的学费,使得庙港镇上的孩子基本念不起这个学堂。
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学堂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是本地的,是开给“外面人”的。
不过,在生意人张炜的眼里,这点学费并不多。
在所有的授课中,基本都是实行小班化教育。
“这里的一个班最多十几个孩子。
”张炜提起这一点颇为得意,“有些老师暑假去非洲做义工,把照片带回来给孩子分享,素质也比较高。
”小学部校长叫郭姮晏,是台湾人,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
她12岁起追随南怀瑾至今,论辈分是南怀瑾的徒孙,小名叫“沙弥”。
“维持这个学校的成本也高,学堂估计还要贴点钱。
”张炜甚至担心,等到这个学堂更有名的时候,要报名就不这么容易了。
最新的动向是,这里的办学可能马上将延伸到初中阶段。
据称,江苏省教育厅已经批复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的教学。
南怀瑾本人也承诺全额资助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
苏州私塾:另一种国学复兴从2007年开始,薛岩汲开始自己动手编写儿童国学的教材,突破点选在了诗词。
他坦言,目前课程里最受家长欢迎的课,就是“对对子”。
“因为这个看得见成果。
两周之后,家长回去一看,小孩会对对子了。
一个月,能写五言诗了。
”释义和诵读,不远处的两个苏州私塾也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
在“复兴私塾”里,一个17岁的女孩休学在此跟读达一年之久。
她平时的课本以《黄帝内经》、《茶经》和《易经》为主,有课时听老师讲解含义,平时就是自己背诵和阅读。
“一遍遍读就能懂,到了火候就自然懂了。
”女孩说。
2005年,两家“草根”私塾都选择了小桥流水的苏州老城作为落脚点,紧挨着有古老历史的苏州大学。
复兴私塾(亦称淑女学堂)的创办人叫傅奇,身材敦实,河南开封人。
早年在老家开办一家书店,后来来到苏州,开了一家学堂。
傅奇自己就很喜欢讲“国学”,对于教育的理念激进且出言大胆。
哈尔滨人薛岩汲则个子高削,穿一身中式改良长衫。
他在苏州开的私塾叫菊斋私塾,教学点是一个两层的居民楼,悬挂着传统的竹帘,木制书桌上铺盖着蓝印花布。
来苏州之前,他在哈尔滨从事的是毫不相关的外贸行业,教育背景也同样是外贸。
正是因为创办者本人的非专业背景,他们的私塾被称为“草根”私塾。
但草根们的国学教育实践,还大都停留在技术层面。
从2007年开始,薛岩汲开始自己动手编写儿童国学的教材,突破点选在了诗词。
他坦言,目前课程里最受家长欢迎的课,就是“对对子”。
“因为这个看得见成果。
两周之后,家长回去一看,小孩会对对子了。
一个月,能写五言诗了。
”作为成果展示,菊斋私塾墙上最显赫的位置,张贴了不少学生的联句和五言诗。
这样的妥协,加上几年的声誉培养,给薛岩汲带来了井喷的学生数量。
2008年,菊斋私塾的学生数量比2007年翻了一翻,达到了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