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2
三峡库区(重庆主城段)水体重金属污染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毒性、不可降解性、不可逆性、隐蔽性和生物累积性,是水生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
重金属因其不可被降解而在自然界中不断累积。
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重金属被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所吸收,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的迁移与转换,最后进入人体,造成严重的生理后果,重者将导致死亡。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干流的上游地区,重庆主城段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研究本区域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区域经济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为止,关于库区完全蓄水前后水体重金属的对比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将从整体上了解库区完全蓄水对水体重金属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三峡库区(重庆主城段)为主要研究区域,研究了水中溶解态和悬浮物中10种重要的有毒重金属(Cr、Cu、Zn、As、Cd、Pb、Se、Sb、Ba和Ni)的含量水平,并对其中6种含量较高的主要重金属(Cr、Cu、Zn、As、Cd和Pb)进行了包括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健康风险评价、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等研究。
比较全面的反应了三峡库区(重庆主城段)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为三峡库区重金属污染防控及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本次研究的具体发现如下:(1)对水体溶解态重金属的研究结果表明:(a).Se、Sb、Ba和N i的浓度远低于标准值;6种重金属(Cr、Cu、Zn、As、Cd和Pb)的浓度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标准;(b).从2015年到2016年,不同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的采样点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Cr、Cu、As和Cd的浓度水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Zn的浓度在大多数采样点呈上升趋势。
2016年寸滩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c).2015年到2016年水体溶解态总的重金属浓度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Zn是贡献率最大的重金属。
中国水土保持SWCC1999年第5期・综 述・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杜佐华(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武汉 430010)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台阶上的鄂西山地和川东平行岭谷区。
该区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年平均气温15~19℃,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400mm 之间,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雨、冬暖多雾、伏旱期长的特点,土壤以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和花岗岩发育的黄壤、黄棕壤为主。
本文所述的三峡库区,是指从三峡大坝坝址宜昌市三斗坪以上至库尾回水末端重庆市之间600km河道两侧的广大山区,涉及重庆市东部和湖北省西部的共6个地(市)、29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5193万km2。
据1990年统计,库区总人口为164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319万人,占总人口的近75%,农业人口密度为206人/km2,人均耕地011hm2,农业人均纯收入207元,有22个县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是我国贫困人口连片集中地区之一。
1 水土流失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三峡库区森林密布、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基本平衡。
但近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开发速度的加快,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自然灾害加剧、农业生产条件恶劣。
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水土流失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又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1.1 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发生原因1.1.1 水土流失现状据统计,199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146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其中轻度流失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17171%,中度流失面积占30137%,强度流失面积占33114%,极强度和剧烈流失面积占18178%。
中度以上的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8213%,年均土壤侵蚀量近2亿t。
1.1.2 水土流失发生原因(1)自然因素。
库区沟壑纵横,相对高差悬殊,江面海拔高程为89~160m,两岸土地海拔高程为1000~2500m。
三峡环境评估报告三峡大坝是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大坝的建设实施了三峡工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旨在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并提供清洁的能源。
然而,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环境评估来解决。
首先,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洪水演变的变化。
大坝的建成使得长江上游的洪水峰值减小,但下游的洪水峰值增大。
这对下游城市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的洪水威胁,可能导致严重的灾害。
因此,需要对大坝的水位管理和洪水调度制定详细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威胁。
其次,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下游沿岸的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沿岸的湿地和栖息地的破坏,对下游的渔业和野生动物种群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了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和保护湿地,并确保鱼类和其他物种的迁徙通道得到良好的保护。
此外,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土壤和岩石的改变,可能引发滑坡、岩溶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为了减少这些风险,必须对大坝及周边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监测,并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
最后,三峡大坝的建设还对长江的水质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坝的建设导致水质变化,增加了河水中的悬浮物和底泥,影响了下游的供水和水源的质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适当的废水处理和污染控制措施,以确保长江的水质达到可持续的水平。
总之,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造成了许多影响,包括洪水演变、生态系统破坏、地质灾害风险和水质变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环境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三峡大坝的持续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长江的环境。
The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ongqing Section)作者: 邵田[1];张浩[1];邬锦明[1];张镜波[1];王祥荣[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环境科学研究
页码: 99-104页
主题词: 生态系统健康;三峡库区(重庆段);系统聚类分析
摘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相对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使用3S技术获取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的三级指标体系模型,并以AHP法结合专家咨询法选取人口密度、地质灾害易发度等10项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并分级.结果表明:①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②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质量表现出2-4级生态系统占主体(82.6%)的特点,生态质量一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造成较大影响;③生态系统健康质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行政范围来看,彭水县、巫山县较好,巫溪县、武隆县等次之,云阳市、万州区等则较差.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空间分异的成因;并从宏观尺度上提出了对该地区人为活动的不良生态后果予以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的综合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李月臣;刘春霞;闵婕;王才军;张虹;汪洋【摘要】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营养物质保持四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要以上地区的面积比达到了15%以上;极重要地区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2)土壤保持极重要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面积比为68.80%;土壤保持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万州及其东北部地区.(3)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为极重要地区;极重要区沿江河呈带状分布,高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沿江河呈环带状分布.(4)营养物质保持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是极重要区;极重要区基本呈条带形分布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脉及江河两侧.(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的面积占到了研究区总面积的近50%;极重要区基本沿主要江河两侧第一层分水岭和西部平行岭谷区的山脊呈条带形分布;高度重要区基本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层环带形分布,少部分零散分布.【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11页(P168-178)【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营养物质保持;三峡库区;重庆【作者】李月臣;刘春霞;闵婕;王才军;张虹;汪洋【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401147;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400074;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正文语种】中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1-6]。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报告20231. 引言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岳阳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
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特进行了本次报告。
2. 监测方法与数据收集2.1 监测方法本次监测报告采用了综合的监测方法,包括遥感观测、现场调查、数据采集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和环境状况。
2.2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遥感图像获取: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获取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红外图像、植被指数等数据。
•现场调查:派出专业的调查团队,对长江三峡工程的下游河道、植被、水质等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实验室分析:将在实验室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包括水质分析、土壤质量分析等。
3. 生态监测结果与分析3.1 水环境质量监测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分析,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水质监测显示,大部分监测点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未发现明显的污染物存在。
然而,部分区域存在水质轻微下降的情况,这可能与周围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
建议加强对周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预防水环境的污染。
3.2 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和现场调查数据,我们观察到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调查发现,该地区栖息着多种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国家保护级物种。
3.3 植被监测植被覆盖是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得出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的恢复能力较强。
这得益于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和生态补偿的有效性。
4. 环境问题与建议4.1 水污染控制针对部分水质轻微下降的情况,建议加强对周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监测体系,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保护长江三峡工程周边水环境。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5期2011年5月V ol.66,No.5May,2011收稿日期:2010-11-14;修订日期:2011-02-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077);教育部重点项目(209100);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08BB7367);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70811)[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801077;Ke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No.209100;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Chongqing,No.CSTC,2008BB7367;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 Project of Chongqing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No.KJ070811]作者简介:刘春霞(1975-),女,硕士,讲师。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研究。
E-mail:liuchunxia_2004@ 通讯作者:李月臣(1974-),男,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E-mail:liyuechen@631-642页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刘春霞1,李月臣1,2,3,杨华1,闵婕1,王才军1,张虹1(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GIS 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2.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401147;3.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400074)摘要:在RS 与GIS 技术的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突出的土壤侵蚀、石漠化、生境和酸雨4个生态环境要素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以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和极敏感为主;东北部是土壤侵蚀最为敏感的区域;土壤侵蚀现状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石漠化总体以不敏感为主,其次是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高度以上敏感区主要分布东北部地区,中度以上石漠化与石漠化高度和极敏感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3)生境敏感性类型以不敏感为主,其次为高度敏感地区;东北部和南部生境敏感性高,而中西部地区生境敏感性低。
(4)酸雨高度敏感面积和比例最大,其次是中度敏感和轻度敏感区;极敏感区呈块状零星散布、高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集中片状分布、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沿江河带状分布,部分呈团块状散布。
(5)生态环境敏感性类型以高度敏感为主,其次为中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东北部和南部生态环境敏感性高,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低。
关键词:生态环境敏感性;土壤侵蚀;石漠化;生境;酸雨;三峡库区;重庆1引言生态环境是与人类、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强度都在不断加大,由此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生境破坏和酸雨等也日益突出。
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各种环境变异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即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大小[3-4]。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实质就是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评价具体的生态过程在自然状况下潜在的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敏感性高的区域,当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时,就容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建设的重点[4]。
随着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的日渐增多和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逐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欧阳志云等研究了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3];Hornung 等及Tao 等研究了英国和中国南部的酸雨敏感性特征[5-6];李66卷地理学报月臣等研究了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7];Mitsch 等对三峡库区彭溪河消落区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8];其他一些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9-21]。
这些研究提高了人们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但同时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局限:(1)多集中在对单一生态环境要素敏感性的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综合研究较少;(2)多针对国家尺度或省级尺度,对流域尺度的研究较少;(3)缺乏如三峡库区等典型生态系统敏感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综合研究。
三峡库区(重庆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长江上游的末端,位于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咽喉地带,是中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其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安全,百万移民的安稳,更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和敏感区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重庆市域内三峡库区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0%,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22]。
鉴于此,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借助RS 与GIS 技术,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地理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
目的在于丰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驱动机制,模拟和预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响应趋势,为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2研究区概况三峡库区(重庆段)位于长江上游末端,地理范围在北纬28o 31'~31o 44'、东经105o 49'~110o 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包括重庆市22个区、县(图1),面积46158.53km 2。
其下辖260个乡、333个镇。
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为1897.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3.73万人。
2007年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各业总产值42684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含重庆市主城区)[23]。
研究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5~18°C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迟的特点。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50.26mm ,雨量充沛但空间分布不均匀。
区内日照少,雾日多。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跨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紫色土(紫色湿润雏形土)、黄壤(铁质常湿淋溶土)、黄棕壤(铁质湿润淋溶土)、棕壤(简育湿润雏形土)、石灰(岩)土(钙质湿润淋溶土)、潮土(淡色湿润雏形土)、水稻土(水耕人为土)、粗骨土(石质湿润正常新成土)、新积土(新成土)、山地草甸土(暗色湿润雏形土)等。
区域森林覆盖率为22.3%,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为主[7]。
图1研究区位置图Fig.1The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6325期刘春霞等: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3数据获取与处理研究所用的数据主要由6部分组成:1)重庆市水利局的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类型图(2005年;分级标准采用水利部发布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24])、土地利用类型图(2005年)、DEM 数据(1:5万)、土壤类型数据。
其中水土流失强度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均为重庆市水利局在2004年开展水土流失普查时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通过TM 遥感影像解译获得。
这些数据均经过野外校验,并通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验收,数据精度符合要求。
2)重庆市气象局提供的研究区34个气象站点的月均降雨量、平均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统计数据(1971-2007年),根据气象站点的数据,参考相关资料计算出各站点降雨侵蚀力、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最大可蒸发量,利用GIS 进行空间内插,生成研究区降雨侵蚀力、多年平均降水和最大可蒸发量空间分布图。
3)重庆市林业局提供的2005年全市石漠化调查工作成果,该成果按市、县、乡(林场)三级区划,在监测乡(林场)内依据相关调查资料和野外踏勘确定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最终形成研究区喀斯特地形分布图进行判断与划分。
4)重庆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2006年30m 分辨率的TM 遥感影像。
5)其他数据如研究区2005年的植被类型图、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2007年的行政区划图等;由以上数据派生的数据,如坡度,坡向等;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数据,如行政区划图等。
所有数据均统一转换成Albers 等积投影参与空间运算。
为了便于空间运算,所有数据均转换为统一坐标与投影系统的栅格(grid)数据,且与DEM 的栅格单元大小一致(25m×25m)。
4研究方法本文借助RS 与GIS 技术,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重庆段)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①,选择研究区比较突出的土壤侵蚀、石漠化、生境和酸雨4个生态环境要素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4.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方法根据通用水土流失方程的基本原理,选择了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长坡度因子以及地表植被覆盖因子,对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
土壤侵蚀敏感性是自然因素所决定的生态系统对人为影响反应的敏感程度。
农业措施因子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因子,与生态系统的自然敏感性关系不大,本文不做考虑。
研究中借鉴周伏建等研究成果[25],采用1-12月多年月均降雨量计算研究区各气象站点降雨侵蚀力,经误差修正后得到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图,并依据表1中的分级标准绘制土壤侵蚀对降水侵蚀的敏感性分级图;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26-27],以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分布图为底图,按表1中的分级标准绘制土壤侵蚀对土壤可蚀性因子的敏感性分级图;应用地形起伏度,即地面一定距离范围内最大高差,作为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地形指标[7]。
然后,按表1的分级标准绘制土壤侵蚀的地形因子的敏感性分级图;根据研究区植被覆盖图对覆盖因子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级赋值(表1),并绘制植被对土壤侵蚀敏感性分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