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47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巫山县上西坪滑坡勘察报告项目负责:游廷安报告编写:游廷安吴碧辉柳茂盛审核:徐乔总工程师:徐乔队长:陈龙提交单位:重庆市地勘总公司107地质队提交时间:二00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目录一.前言 (1)(一)任务由来 (1)(二)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2)(三)勘察目的、任务 (2)(四)勘察工作评述 (2)二、区域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6)(一)自然条件 (6)(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7)1、地形地貌 (7)2、地层岩性 (7)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8)4、水文地质条件 (9)三、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10)(一)地形地貌 (10)(二)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1)(三)地质构造 (13)(四)水文地质条件 (13)(五)三峡水库蓄水水位的影响 (16)(六)人类工程活动 (16)四、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17)(一)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17)(二)滑体土及滑带土特征 (19)(三)滑床特征 (21)(四)滑坡近期变形特征 (22)(五)滑坡影响因素 (24)(六)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推力计算 (25)五、上西坪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34)(一)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35)(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36)六、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37)七、上西坪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38)八、结论与建议 (40)附件附件一:工程地质图册附件二:钻孔、探井、探槽图册附件三:试验成果报告附件四:稳定性验算图册附件五:工程地质测绘记录卡片附件六:照片集附件七:成果报告数字化光盘一、前言(一)任务由来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是渝东地区重要的门户,亦是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
巫山县城区是移民迁建的重点城市,也是库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地。
为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滑坡治理工作进度,确保库区移民搬迁及三峡工程二期水位按时投入运营,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107地质队接受重庆市土地房屋管理局指派,承担了三峡工程库区巫山县上西坪滑坡综合治理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重庆市三峡库区消落带保护与治理探讨阮锐; 舒世燕; 熊文【期刊名称】《《浙江林业科技》》【年(卷),期】2019(039)004【总页数】8页(P72-79)【关键词】三峡库区; 岸段划分; 综合治理; 生态修复; 保留保护; 重庆市【作者】阮锐; 舒世燕; 熊文【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 430014; 瑞和安惠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1; 湖北省长江水生态保护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83;湖北工业大学河湖生态修复及藻类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7.2重庆市三峡库区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消落带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之一,是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水、陆及其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与衔接区域,是生态脆弱、敏感带和易污带、易破坏带[1],是水位冬涨夏落、违背季节枯洪规律的特殊的新生湿地生态区域,被认为是长江沿线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带[2]。
消落带的形成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大、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被破坏、诱发地质灾害、暴发流行性疾病等生态环境问题[3]。
国外对消落带治理研究较深入,20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人为活动使河岸带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农业非点源性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更多关注如何对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以及合理的人为管理[4-7],且取得了长足发展。
21 世纪初,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突出矛盾已使人类认识到,单纯依靠自然植被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很难恢复到原有状态,提出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岸带生态恢复领域[8]、河岸带缓冲带对氮磷的净化机制研究[9]、湿地岸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10-12]、河岸带生态系统变化[13-14]等方面,并建立了消落带水文变化因子与影响结果之间的模型。
国内对消落带治理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已经从生态学、生理学、水文学、水力学的角度对消落带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理论和治理模式[15-16],但至今尚未产生成熟的治理经验。
重庆市三峡库区九龙坡区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合同项目背景重庆市九龙坡区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水库库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重庆市政府启动了三峡库区九龙坡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本次合同是三期项目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到山体防护、地质灾难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
合同内容一、项目概述本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期共分布在九龙坡区的3个片区,涉及的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主要治理内容包括山体固化、山体开挖、垮塌处理、易地搬迁、应急预警等。
二、服务范围本次合同服务范围包括:1.对三期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勘察,并提供专业评估意见。
2.设计开发并测试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为应急处置和居民疏散提供及时预警。
3.实施山体防护和开挖工程,固化山体,并进行生态修复。
4.实施垮塌处理和易地搬迁工程,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居住环境。
5.为起草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建议。
三、合同价款及支付方式本次合同工程总价款为人民币130,000,000元,按照以下方式付款:1.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及预做工作完成后,向甲方提交发票并开展一次性付款。
2.底部开挖、山体固化及预警系统建设等大型项目完成后,提交相应发票,并按照工程进度支付三次。
3.最后,在项目验收合格后提交最终发票,按照验收合格后30天内支付所有剩余费用。
四、服务期限本次合同的服务期限为3年,自合同生效之日起算。
五、违约责任1.若承包方未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工程,将罚款应付款项的1‰作为违约金,并按照工程实际完成度进行扣减。
2.若承包方在工程质量方面存在违规行为,将视情节轻重做出派遣专业人员重做、罚款或直接解除合同等处理方式。
六、技术标准承包方应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山坡地治理技术规范》、《山地灾害应急预警技术规范》等技术和规范进行设计开发和施工工作。
七、保密协议承包方不得泄露任何与本次工作相关的技术、商业或其他信息,否则将承担一切可能产生的责任。
回忆1996年乔石委员长考察三峡库区作者:甘宇平来源:《红岩春秋》2016年第04期1996年6月13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同志抵达重庆,踏上了三峡库区这片热土。
这次考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历次外出考察规模中当属首位。
和乔石委员长一同前来考察的领导有倪志福、李锡铭、王丙乾、王光英、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6位副委员长和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和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也陪同考察。
船上听取汇报1996年6月14日上午,乔石委员长一行登上“长江公主”号轮船,开始了三峡库区的考察。
乔石委员长说:“三峡工程是建国以来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项审议批准的水利建设工程,这一工程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国内外普遍关注,全国人大十分重视工程的建设。
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领导同志考察三峡工程,也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支持促进工程的建设。
”在接过关于三峡工程、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情况汇报材料后,乔石委员长嘱咐各位副委员长及专门委员会负责人,一定要抓紧这几天的考察时间,多深入了解三峡工程和库区情况。
他希望大家集思广益,为把三峡工程搞好、把移民工作搞好献计献策。
乔石委员长一行在船上听取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关于三峡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听取了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关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汇报,我作了《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工作汇报》。
在船舶大厅内,事先挂出了《三峡水库淹没及迁建规划示意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总布置图》两张图,乔石委员长一行一边看图,一边听取汇报,不时记录或提问。
当我讲到“三峡工程四川库区淹没涉及万县市(今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市(今重庆市涪陵区)、黔江地区(今重庆市黔江区)、重庆市等18个县(市、区),静态受淹71.49万人,四川库区受淹人口占整个三峡库区受淹人口85%”时,乔石委员长说:“三峡移民工作,四川省是重点。
重庆三峡库区油桐适生条件分析摘要:根据油桐的生理特点和生长习性,分析了重庆市三峡库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条件,从库区的气候条件(温度、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地质地貌、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种类的理化性质、油桐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具有特色的油桐种质资源、现阶段从事油桐栽培育种和加工利用的人才队伍与技术优势、种植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三峡库区发展油桐的合理性。关键词:油桐;适生条件;三峡库区;重庆Study on the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Tung Oil Tree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Abstract: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tung oil tre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rowth habits of tung oil tree,the natural factors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the climatic conditions(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elative humidity, light), geological features, soil types and their ma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the planting history of tung oil tree,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tung oil tree, peoples engaged in the breeding,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of tung oil tree, planting efficiency(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analysis and the protection policy.Key words: tung oil tree; the suitable conditio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Chongqing油桐是世界著名的工业油料树种,广义的油桐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Vernicia Lour.)植物的统称,包括三年桐[V.fordii(Hemsl.)Airy-Shaw]、千年桐(V.Montana Lour.)和日本油桐(V.cordata Steud);狭义的油桐是指三年桐[1]。油桐属典型的亚热带树种,在中国分布于北纬22°15′-34°30′、东经99°40′-122°07′区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约15个省市均有分布,尤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贵州较为集中,全国约有184个油桐品种。作为木本油料树种,中国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直到1880年后,才陆续传到国外。油桐是一种适应性强、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省时省土的重要经济林木,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油桐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核桃(Juglans regia L.)、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并称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在现代林业经营中,油桐是一种符合农林模式栽培的、难得的经济与用材林树种,是重要的工业用油原料,用油桐子生产的桐油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出口商品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出口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第一。油桐生产目前已进入桐油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新阶段,经过“九五”、“十五”时期桐油项目的科技攻关,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利用桐油研制新涂料、高级油墨、合成树脂、粘合剂、活性剂以及医药产品等,呈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2]。因此,发展油桐种植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植被恢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重庆市三峡库区油桐资源概况1.1地理概况重庆市三峡库区是指三峡大坝建成后正常蓄水淹没的涉及区域,由东至西包括重庆市的巫山、奉节、巫溪、云阳、开县、万州、忠县、石柱、丰都、武隆、涪陵、长寿、渝北以及主城区、北碚、巴南和江津等区县(自治县、市),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面积约4.6万km2,占重庆市国土总面积的56%,人口达1 740多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8%。库区整体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具有大城市与大农村并重的特点,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人多耕地少,且耕地质量差,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综合生态环境相当脆弱。1.2油桐资源分布及现状油桐在重庆市三峡库区的分布比较广泛,各区县均有野生或栽培生长的资源,重庆市三峡库区油桐资源概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全市以云阳、巫溪、巫山、开县、奉节、忠县和丰都等区县为油桐的主要产地,其年总产量均在1 000 t以上[3]。其中,地处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曾有全国“油桐之乡”的美誉。目前油桐在重庆市的栽培面积正进一步扩大,如部分区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大量栽植油桐;但是,也有部分区县未将油桐进行扩大开发利用,加之当地老百姓大量砍伐油桐或油桐果实无人采摘,造成油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2油桐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2.1油桐植物学特征油桐是落叶乔木,高3~8 m。单叶互生,叶卵形,或宽卵形,长20~30 cm,宽4~15 cm,先端尖或渐尖,叶基心形,全缘或三浅裂。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单性同株;花先叶开放,花瓣白,有淡红色条纹,5枚;雌蕊子房3~5室,每室1胚珠。核果球形,先端短尖,表面光滑。种子具厚壳状种皮,三年桐为雌雄同株,千年桐为雌雄异株。油桐树全身都是宝,桐子榨出的桐油是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紧缺物资,需求量很大,一直供不应求;桐子榨油后的桐饼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经济价值也较高;此外,果壳还可制活性炭,桐叶的水浸液可防治地下害虫,并且油桐树生长快,木材纹理通直,既可用于加工,又可做食用菌栽培的原料。2.2油桐生物学特性油桐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树种,喜光,喜温暖,不耐严寒。正常生长发育要求年均温16~18 ℃,10 ℃以上的年活动积温4 500~5 000 ℃,无霜期240~270 d,长时间低于-10℃的低温可引起冻害。4~10月的平均温度要求在15℃以上;6~9月的平均温度要求在25 ℃左右;1月的平均温度要求在2.5~7.7 ℃。5~10月是油桐果实形成和油脂转化的重要时期,要求年降雨量在900~1 300 mm,各月降雨量在100~180 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70%~80%,具体见表2。油桐生长快,生长期内要求有充沛而分配均匀的降雨量与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适生土壤以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砂质壤土为宜。油桐在3月下旬顶芽萌动,4月开花,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形成幼果,10月中下旬果实成熟。3重庆三峡库区油桐适生条件分析3.1气候条件3.1.1温度温度是环境条件中最不易控制和调节的因子。它对油桐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年平均温度、极端温度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无霜期长短和季节交替等变化。油桐与其他植物一样,要求有节奏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和结实温度[4]。重庆市三峡库区气温的变化在纬向上的差异不是太大,但由于地势的高低差悬殊,导致垂直差异明显,详细情况见表3。在库区内的年平均气温分布方面,河谷平坝浅丘地区为17.5~19.0 ℃;海拔400~600 m地区为16.5~17.5 ℃,海拔600~800 m地区为14.5~16.5 ℃,海拔800~1 000 m地区为14.0~15.0 ℃,海拔1 000 m以上的中山地区在14 ℃以下。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8.1~10.9 ℃,7月或8月最高,为32.2~34.8 ℃,而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4~23.2 ℃。河谷平坝丘陵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1.0~15.7 ℃,山地在11 ℃以下;月平均最低气温也以1月最低,为0~5.9 ℃,山地在0 ℃以下;7月或8月最高为21.8~25.2 ℃,山地在21.5 ℃以下。库区河谷平坝丘陵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7~-9.2 ℃,山地在-10 ℃以下[5]。重庆市三峡库区活动积温值随通过的界限温度值的增大和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在全年≥10 ℃的活动积温方面,河谷平坝丘陵地区在5 100~6 200 ℃之间,山区不足5 100 ℃。库区河谷平坝丘陵地区因冬季暖和,霜雪少见,年平均有霜日数只有2~26 d,最多年有霜日数为13~54 d;山区年平均有霜日数在30 d以上,最多年有霜日数则达70 d以上。由于有霜日数少,库区各地无霜日数较多,无霜期也较长,河谷平坝丘陵地区年平均无霜期始于1月底或2月初至2月底或3月初,终止于11月底或12月初至12月底或1月初,年平均无霜期270~349 d;山区无霜期始于3月下旬以后,结束于11月上旬以前,年平均无霜期在270 d以内。油桐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要求气温不低于14 ℃,且忌寒风冷霜。油桐要求每年有短暂的低温,以保证休眠之需。要求1月平均气温5~9 ℃,极端温度最低不低于-9 ℃,忌长期低温。所以,本区热量条件能满足油桐的生长需求。3.1.2降水、相对湿度油桐是典型的湿生树种,性喜湿润空气并有充足的降水。油桐生长区域的年降水量不应少于750 mm,而以900~1 200 mm最为适宜。春季正值油桐开花时节,晴好天气有利于授粉。7~8月为油桐幼果膨大和油脂形成阶段,也是水分临界值时期,如果缺水,将会导致大量落果现象发生或果实干瘪、发育不良,含油量显著减少,农谚“7月干球,8月干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水分状况对油桐产量和含油量的重要影响。8~10月为桐果油脂转化期,需要相对干燥的气候,秋雨过多,会影响桐子含油量。油桐果熟期在10~11月,要求最好是晴天,若遇连绵阴雨易造成果实霉烂。重庆市三峡库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1 250 mm之间;忠县以东的库区东边地段,年降水量较多,大多达1 100 mm或以上,库区西边的年降水量较少,一般都在1 100 mm以下。年降水量在各季节的分配是春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40%、夏季约占30%~50%、秋季约占20%~30%、冬季约占3%~6%[6]。重庆市三峡库区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67%~82%,东段的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地较低,在75%以下,其他区域大多在78%以上。另外,空气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增加在季节分布上以秋、冬季较大,平均在80%~90%,夏季和春季的较低,平均在60%~80%。3.1.3光照油桐为亚热带阳性树种,喜光性强,不耐阴蔽。对光照要求较高,在向阳避风的地方生长最好;光照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重庆市三峡库区的太阳辐射能整体属于贫乏区,年日照时数在1 300 h以上的面积不到库区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库区东段的较低海拔地区;超过一半面积的库区西段及东段山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 300 h以内。日照时数的分配主要集中在暖季(5~9月),约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65%,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照时数的总量不足,从而有利于油桐的生长发育,尤其是7、8月光照条件最好,同时降水也是最多的时候,而这时是桐果发育膨大期,对于提高油桐的产量和品质极为有利。3.2地质地貌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跨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抬升区,主体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台阶上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图1),最高点海拔达2 796.8 m,最低处海拔仅73.1 m。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74.0%,丘陵占21.7%,河谷平坝占4.3%。油桐在该区的历史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区域。油桐的栽种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在荒山、荒坡、荒沟等处成片种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坎、沟渠两旁等小块地方零星种植。3.3土壤因成土母岩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加上气候差异及人工熟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库区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图2),在水平方向上属于红壤、黄壤地带与黄棕壤地带,在垂直方向上发育着黄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及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这样的土壤山地垂直带结构。受岩性的影响,库区内有较大面积的发育在紫色砂页岩上的紫色土,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各类石灰土(钙质土);受耕作的影响,库区内还有相当大面积的水稻土和各类耕作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土、水稻土约占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省境内的库区)土地总面积的83.47%。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0~32.90 g/kg,平均7.42 g/kg [7]。以紫色土中全氮、全磷、全钾的平均含量代表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壤的肥力水平,其中全氮含量在0.10~2.40 g/kg之间,平均为0.74 g/kg;全磷含量为0.03~1.82 g/kg,平均为0.70 g/kg[8]。由于油桐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耐贫瘠耐旱,因此针对本地区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工施肥来加以改善,以提高油桐的产量。3.4人文条件油桐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相对湿度、土壤肥力与酸碱度及其他自然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影响,因此自然环境是油桐生长的主要前提与基础。但通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和技术开发,诸如培育良种、病虫害的防治等等,人文因素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1历史悠久、品种优良、品质上乘重庆市三峡库区处在中国的油桐中心栽培区域[4]。库区内油桐分布范围广,品种资源丰富,现有大米桐、小米桐、窄冠桐、白花桐、柿饼桐、柴桐等6个品种,其中大米桐占总面积的90%。在2006年,窄冠桐、小米桐通过了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并作为重庆市的推广良种向社会公布。经过10年时间的选优研究,渝东已从油桐优良品种小米桐、大米桐中筛选出了适合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家系蜀万81l1号、蜀万8109号、蜀万8107号和蜀万8121号[2],这为库区大面积发展油桐种植提供了品种保障。3.4.2开发领先、生产技术力量较强油桐在本地区生产的历史悠久,有一支从事油桐栽培、育种和加工利用的技术队伍。以云阳县为例,1984~2002年是云阳县桐油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利用的高峰时期,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基础,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油桐科技团队。这支团队完全能够承担油桐的规划、设计、施工、良种培育、经营管理、科技开发、病虫防治等工作。而且他们一般都有多年的油桐科研生产经历,完全有能力承担并完成好相关科研项目、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任务,从而有利于承上启下,把油桐科研生产发扬光大。3.4.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据研究[9,10],桐油产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谓满坡油桐满库油,能达到绿山富民奔小康的目的。油桐一般种植3年即可开花结实,8~10年后进入盛果期,可持续收获20~30年,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期长的特点;油桐能蓄水、保土、保肥,每公顷油桐林能蓄水4 500 m3,固定土壤40.8 t,油桐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实际上是建成一个永久性的巨大绿色工厂,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并且林业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油桐的造林、育苗、运输、加工等途径可减轻一定的就业压力,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扩大三峡库区移民的安置容量。3.4.4政策优势国家已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基地建设每公顷将补助3 000元;而且油桐种植区还可以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可享受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4小结1)油桐是一种符合农林模式栽培的、难得的经济与用材林树种,具有适应性强、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省时省工的特点,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木。在现代林业经营中,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发油桐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植被恢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2)重庆市三峡库区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平坝三种地貌并存,海拔垂直高差达2 000 m以上,生态环境呈现多样性;立地气候明显,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霜少、湿度大、云雾多等特征,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非常适宜油桐的生长。3)油桐作为重庆市的乡土树种,在重庆市三峡库区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品种资源丰富,品质上乘;在科技支撑上开发历史长、生产技术力量较强;这些为油桐的栽培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短期内迅速恢复,投资回报的周期短。4)开发油桐资源所形成的产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市场的需求、政策的支持也为油桐在本地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参考文献:[1] 谭晓风. 油桐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 经济林研究,2006(3):62-64.[2] 彭华明. 重庆云阳县桐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64-65.[3] 刘春生,彭秀, 谭名照. 重庆市油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重庆林业科技,2007,79(2):58-60.[4] 方嘉兴,何方. 中国油桐[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5] 王禄文,高阳华,胡怀林. 重庆市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J]. 山区开发,2001(12):12-20.[6] 蒙毅. 重庆市综合农业区划[R]. 重庆市农业区划办公室,1999.[7] YANG M Y, WALLING D E, TIAN J L, et al. Partitioning the cont ributions of sheet and rill erosion using beryllium-7 and cesium-137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6,70(5):1579-1590.[8] BAI Z G, WAN G J, WANG C S, et al. 7Be dist ribution in surface soil of central Guizhou karst region and its erosiont race[J].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96,6(6):700-710.[9] 蒋猛,李小昱,李洪军,等. 三峡库区生物柴油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00-204.[10] 李军城. 我国桐油发展战略与对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1):91-96.。
三峡水库消落区范围及分类三峡工程完全建成后,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间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带。
据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库区区县。
三峡库区地处山区,消落带按坡度可分为崖岸、陡坡岸、滩坡岸、台(阶) 岸。
崖岸一般是指坡度 75°的消落带;陡坡岸一般指坡度25°~75°的消落带;滩坡岸一般指坡度在15°~25°的消落带;台(阶) 岸一般指坡度 15°的消落带。
5大特征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最大、连片消落区最多;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枯洪规律,消落区出露成陆时期最为炎热潮湿,大雨、暴雨频繁;消落区范围内被淹没城镇、工矿企业、林地及迁移人口最多,入库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库岸带人口和产业密集,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与消落区相互作用影响最为频繁与强烈;消落区形成后的初期阶段,淹没前的陆地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将发生巨大变化。
环保总局综合评价三峡水库消落带是海拔低于200米的平缓河谷区的主要部分,是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
专家观点专家研究认为,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
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重庆大学教授雷亨顺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库区大多数库岸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泥土,消落带给这些地方带来的生态危害将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专家们指出,国家应在三峡库区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探索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建立库岸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水库及其消落带生态保护和谐关系的途径。
这对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将填补我国乃至世界大型人工湿地特别是消落带研究的空白。
第11卷第11期中国水运V ol.11N o.112011年11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N ovem ber 2011收稿日期:2011-09-02作者简介:谢朝怀(1964-)重庆市涪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检验技师,主要从事蔬菜农药残留、农产品、农业用水、测土配方等检验工作。
基金项目:重庆市涪陵区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FLK ,B B 三峡成库区(涪陵段)水体富营养化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的方向和意义谢朝怀1,陈建川2,余学川1,朱嗣华2,熊名红3(1重庆市涪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重庆408000;2重庆市涪陵区农学会,重庆408000;3重庆市涪陵计量质量检测中心,重庆408000)摘要:长江三峡工程本质上是一项庞大的生态工程,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它能使广袤、富庶的华中平原不再受洪水威胁,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稳定。
1997年大江截流至2009年工程全部峻工,三峡库区水位将升至175m ,此时水体流速变缓,次级河流受回水顶托,出现的剪刀水、泡水、回旋水并存,加上来自植物营养物质、生活污水(有机质、洗涤剂等)、植被腐物、农业化肥、农药、牲畜粪便、污水灌溉、城镇、矿区地表径流、大气沉降、工业废水、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长期积累,将大大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于是人们担心修建三峡水库后,库区水体是否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在致力于解决本国或本区域内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同时,兼顾全球利益以及人类未来的利益,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共存发展的原则,用科研成果引导三峡后续工程措施,调和大自然自身的不平衡是人类积极适应自然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同时这种努力必须是慎重和冷静的。
关键词:三峡成库区;水体;富营养化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11-0163-03一、研究背景1.三峡电站简介三峡工程第三次试验性蓄水于2010年10月26日实现175m 蓄水目标。
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特点与驱动力分析摘要: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景观指数模型,从处于三峡库区腹地的涪陵区选取了9个村作为研究区域,从整体空间分布和局部斑块形态两个方面分析了村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并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两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对村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差异明显。
其中,空间分布集聚的村落,其居民点内部空间的利用却相对粗放;海拔高度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影响较明显,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村域平均海拔值附近区域;坡度的影响较弱;过境公路对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较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与面积都与其到公路的距离成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GIS空间分析;布局特点;驱动力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区域,是研究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1]。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乡统筹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对农村居民点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
以往,国内学者主要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角度探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和整理模式[2],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在多个地区使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变迁规律[3]。
但是,研究范围主要为县域或更大的区域,而小尺度的,特别是村域范围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
为此,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景观指数模型,以村域为研究范围,分析不同村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及背后的驱动力,以期为即将进行的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4]。
1 研究区概况三峡库区包含了长江流域因修建三峡水电站而被淹没的地区,共约7.9万km2。
研究区包括重庆市核心城区及所辖15个区、县、湖北省所辖4个区、县,共涉及129座城镇、淹没耕地1.94万hm2、产生移民117.15万人。
随着库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用地需求迅速增加,人地矛盾尤为突出。
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库区仅有的两座中等级城市之一,2007年被划入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
境内横有长江,纵有乌江,有承接东西、辐射两江的战略地位;地貌以丘陵、台地及低山为主,共占区域总面积的85.5%,余下为中山和少量平坝。
三峡库区消落区库岸治理施工特点及导流度汛方案朱吾中;张天绪;杨宇【摘要】为了总结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运行后,三峡库区消落区库岸治理工程施工特点及导流度汛的规律,在分析三峡水利枢纽调度运行方案、三峡库区消落区概况、三峡库区气象特点和洪水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三峡库区消落区库岸治理工程实践,总结出三峡库区消落区库岸治理工程反季节施工、受暴雨和洪水影响大、可施工时间短、施工强度高的特点,提出利用库区低水位时段施工,不设围堰导流,库水位上涨时及时撤离的度汛方案,为三峡库区消落区库岸治理提供参考。
%The operation scheme of the Three Gorges Junction ,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water-level-fluctuating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 and the specific meteorological and floo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oir area are analyzed firstly.Then,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reservoir bank treatment work in the water -level-fluctuating zone in recent years ,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 are summarized , such as theoff-season construction , strong influences of the heavy rain and flood , relatively short time that allows construction , and high construction intensity . Consider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 an effective diversion scheme is proposed ,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low water level season without cofferdams and stopped and evacuated timely when the water level rises .It could b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servoir bank treatment work in the water-level-fluctuating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期刊名称】《水电与新能源》【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区;库岸;施工;导流;度汛【作者】朱吾中;张天绪;杨宇【作者单位】扬子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扬子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扬子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61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运行后,为了防治地质灾害、修复生态环境、进一步扶持移民安稳致富等,2009年国家启动了三峡后续工作。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李娜生科11级1班222011317011087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三峡导游词400字【篇一:,三峡导游词】三峡旅游朋友们:大家好!大家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来你到长江三峡来观光游览。
我是你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为大家服务,一路上你如果有什么要求和建议请尽管提出。
我会尽我所能来满足大家的所求。
好了,祝你旅途愉快,玩得开心。
我们的旅游船再向前行驶8公里,便进入著名的长江三峡,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领略长江三峡的风光,下面我就借此时机,先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东起湖北宜昌南津关,西至四川重庆奉节白帝城,全长有193公里。
它包括雄伟壮观的瞿塘峡。
幽深秀丽的巫峡和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由于长江三峡山河壮丽,风韵多娇,现已成为饮誉全球的风光名胜地。
它名居“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一举夺魁,又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35个王牌景点和16来旅游专线之一。
它的奇山异水,风景名胜的精髓。
无不唤起了人们的感情共鸣,激起了人们对伟大祖国锦绣山河和名胜古迹的热爱,陈毅曾在《三峡》中写到: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
一个“壮”字便科学而准确的概括出了它的特色,并不断地激起也人前来观光游览。
旅游朋友们,大家看,前面便是著名的长江三峡了,这里就是第一峡“瞿塘峡”了,长江水受到了白帝城山头阻挡,形成面积仅为1.6平方公里河湾,颇似一个瞿形堰塘。
它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黛溪镇,全长有8公里,峡口,长江中心原耸立着一大座的礁石,这里便是“卡住三峡咽喉,锁走上一江怒水”的滟预堆了,这里曾使过往的船工,旅游谈虎变色,胆战心惊,以前这里曾流传着一首民谣“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滟预大如牛,瞿塘不可留”多少年来,它成为上下船只航行的障碍。
1958年峡江航道工人以改天换地的气魄。
用炸药炸除了这只“拦路虎”。
从此三峡畅通无阻。
游客朋友们,前面便是第二峡巫峡了,它是因江南的南陵山状若“巫”字,取名为巫山,峡因山而得名的,景区西起巫山大宁河,东起巴东官渡口,全长42公里。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置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重庆三峡库区东部地区地层岩性以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类地层为主,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不仅地表缺水,而且土层瘠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或因过度垦植,土层剥蚀,生态环境将遭受彻底破坏直至无法利用。
三、地形地貌特征重庆市三峡库区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东西长约为600km,南北宽约80km,该地区地形大势为东高西低,西部多为低山丘陵地貌,往东逐渐变为低、中山地貌,并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
库区北部以及东部边缘东北西南向为大巴山山地、巫山山地、大娄山山地等中低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2500m之间;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200~1000m之间(图2),丘陵区,地形起伏和缓,地质疏松,是库区垦殖系数较高的农产区,自然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貌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貌发育以流水作用为主,区内地形高低悬殊,地貌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
区内东南地势高,西北地势低,最高点海拔2796.8m,最低处海拔仅73.1m,相对高差2723.7m,高差巨大。
由于区内不同地区自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形式和幅度差异、地表岩性组合和产状差异造成的抗外力侵蚀剥蚀能力的强弱不同,所塑造的地形起伏有所差异:西部地形高差小;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条形背斜低山与向斜丘陵、台地相向;北、东、南三面山地地势高耸,地面高程大势均逐级向长江河谷降低,层状地貌明显。
二是以丘陵、低山和中山为主体的地貌类型组合。
全区地貌形态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几大类。
其中200m以下的平坝地区面积约1584.30km2,占库区面积的3.43%;500m 以下丘陵面积近15874.27km2,占库区面积的34.38%;1000m以下低山地貌类型面积约16455.57km2,占库区面积的35.64%;1000m以上中山面积近12256.64km2,占库区面积的26.55%。
这种地貌组合是典型侵蚀地貌的反映。
三是地貌格局受地质构造控制,地貌类型组合的区域分异明显。
库区可以分为三个地貌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中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中山低山区,中部为平行岭谷区。
大巴山区因流水强烈切割,谷坡陡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坡地重力侵蚀较为突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低中山区流水侵蚀主要沿岩体破碎,易于侵蚀的断裂带和碳酸盐进行,区内岩溶地貌发育。
平行岭谷区,地形以顺地貌为主。
四是地面切割破碎,现代地貌过程较为强烈。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间歇性隆升的中国大陆第二阶梯的前缘,与相邻的第三阶梯相对下沉的江汉平原形成巨大的地形反差,必然促使河流的强烈下切侵蚀,塑造了库区地形破碎、高低起伏的地貌格局。
全库区地面坡度分为4个坡度级。
25°以上的陡坡地面积约13938.43km2,约占全库区面积的30.19%;15~25°土地面积为14444.59km2,约占全库区面积的31.29%;而7~15°的缓坡地和0~7°的平缓地面积为11397.28km2和6390.48km2,所占比例仅为24.69%和13.84%。
就总体特征而言,重庆三峡库区平坝、平缓土地比例小,主要分布在1000m以下的河谷阶地、台地、岩溶低中山的槽谷和洼地、低山及低中山山麓,以及向斜谷地,又以500 m以下最为集中。
7~15°和15~25°的缓坡和斜坡土地在三峡库区分布最为广泛,面积也最大,占库区面积55.98%。
这种特征为坡面流水和重力侵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上越来越强烈的人类地貌活动,大大加速了地表坡面片蚀、沟蚀、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代重力侵蚀作用。
表2-1 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地坡度组成四、气候重庆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受峡谷地形影响十分显著。
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雨多、湿度大以及云雾多等特征。
1.气温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5~18 C,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迟的特点。
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8︒C,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4.8~29.3︒C,大部分地区≥35︒C的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
通过图3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多年平均气温有三个高温中心和两个低温中心。
高温中心分布为以主城区和江津市为中心的西部高温中心;以开县、万州、云阳三区县交界处为中心的中部高温中心;以巫山为中心的东部高温中心,这些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均在17︒C以上。
低温中心为以石柱为中心的南部低温中心;以开县北部和巫山西部部为中心的低温中心,低温中心的多年平均温度均在16.5︒C以下。
由于地势的高差悬殊,库区多年平均气温垂直差异明显,河谷平坝浅丘地区(400m以下)为17.5~19.0℃;海拔400~600m地区为16.5~17.5℃;海拔600~1000m为14.5~16.5℃;海拔1000 m 以上的中山地区在14℃以下(表2-2)。
库区月平均最高气温以1月最低为8.1~10.9℃,7月或8月最高为32.2~34.8℃,而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7~29.5℃。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著名的“火炉”地区,其河谷平坝浅丘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均可超过40℃。
库区河谷平坝丘陵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7~-9.2℃,山地在-10℃以下。
表2-2 重庆市三峡库区垂直高差气温分布2.降水重庆三峡库区常年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50.26mm。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从图4可以看出,库区多年平均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少降水中心和一个多降水中心:北碚、南岸区、巴南区以西少降水中心,降水量在1100mm以下;以涪陵、丰都、武隆为主的少降水中心,降水量在1120~1100mm左右;以巫溪东部和巫山为主的弱少水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在1110mm以下,其中巫山是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以开县、万州、云阳西部和南部、奉节南部、巫溪的西部小片区域以及忠县和石柱的东部地区为主的多降水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在1200mm以上。
此外,全区降水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季变化,全年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40%左右;春、秋季各占27%左右;冬季最少,不足5%,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11%~16%之间。
由于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重庆三峡库区气象灾害十分频繁,旱灾、洪灾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三峡库区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库区累计日降雨量≥25mm(大雨)9~15次/年,≥50mm(暴雨)次数为2~5次/年,暴雨都主要出现在4~9月之间。
洪涝2~4次/10年,主要出现在4~10月,暴雨洪涝以库区东段较多,发生频率在85%,年降水1350~2000mm。
强烈的降水过程导致水土强烈流失并伴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产生。
五、水文特征库区江河纵横,属长江水系。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重庆三峡库区,全长683.8km,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不对称的、向心的网状水系。
另外,主要大的河流水系还有涪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几十条。
长江河谷深切,水系发育,由于受亚热带湿润季风的影响,库区降雨比较集中,大部分河流具有流域范围内降水丰沛且多暴雨、河谷切割深、谷坡陡峻、天然落差大、滩多水急、陡涨陡落等山区河流的特点,是区内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受降雨的年内分配和暴雨历时短与强度大等特点的影响,区内地表径流和泥沙多集中在5~9月份,随各月降雨量的不同,其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分布基本一致,体现出时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六、植被重庆三峡库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
尤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的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库区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其中马尾松林、柏木林这两类森林群落在库区森林中面积最大,但多呈疏林或幼林,为次生的人工或半人工林。
森林植物以马尾松为主;其次为栎类;主要乔木树种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柏木、华山松、桦木、油松、杨树、云杉、巴山松、冷杉、铁杉等;主要经济树种有板栗、核桃、杜仲、漆树、银杏、柑桔、梨、柚、桃、李、猕猴桃、杏、柿等;竹类主要有楠竹、慈竹、方竹、观音竹、水竹等。
重庆三峡库区由于人为破坏,原有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致使库区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退化,库区森林林种结构不合理,生态效果不理想,自然生态呈现森林→疏林→灌木→草地→裸露荒山的逆向更替。
库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3.78%,低于长江上游地区27.8%的平均水平,库区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不足5%,与水库安全要求的覆盖率35%~40%相差甚远,而且结构单一,用材林占87%,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仅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