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覆盖问题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38
通信行业G网络覆盖情况分析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行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G网络的覆盖情况成为了衡量通信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通信行业G网络覆盖情况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究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G网络的定义与特点G网络,又称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是指基于LTE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具备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低的时延以及更稳定的网络连接。
相对于之前的G网络,G网络在网络带宽、信号传输速度、网络稳定性等方面都有着显著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通信体验。
二、G网络的覆盖情况现状1.城市覆盖情况目前,通信行业G网络在大中城市的覆盖情况较好,特别是一线城市和一些具备经济实力的二线城市,G网络的建设相对较为完善,用户的网络体验较为良好。
2.农村覆盖情况相对于城市,通信行业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情况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弱,网络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G网络的覆盖范围受限。
这给农村地区的农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3.特殊区域覆盖情况在一些特殊区域(如山区、边远地区等)G网络的覆盖情况较为困难,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一定的困难,网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G网络覆盖面临的问题1.网络不平衡问题当前,G网络的覆盖存在着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城市的网络覆盖相对较好,而农村、特殊区域的覆盖还有待提高。
这给部分人群带来了不便,并阻碍了相关产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
2.网络服务质量问题在一些繁忙的商业区域、人口密集地区,由于网络带宽的承载能力不足,用户可能会遇到网络拥堵的问题,导致网络服务质量下降,用户体验受影响。
3.网络安全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G网络的覆盖范围扩大,面临着更多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和管理。
四、解决方案1.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农村地区和特殊区域,政府应加大对G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网络覆盖的均衡化。
以几何图形为背景的压轴题闵行中心马德岩近年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能反映命题风格、命题热点、命题形式(特别是新题型)的新动向、新导向,以近年中考题为基本素材,有利于考生适应中考情境,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
中考题型的创新形式主要有:情景题、应用题、开放题、操作题、探索题等,体现出“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性目标。
此类题目是学生得分的薄弱环节,主要涉及到的题目为:图形翻折、平移、旋转的运动变化、函数思想的形成、方程思想的建立等等。
应对此类问题学生应该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试题往往情景较为新颖,问题也较为灵活,每年的分值在25分左右。
下面以2009年上海中考最后一题为点来分析这类问题解决的方法。
已知9023ABC AB BC AD BC P ∠===°,,,∥,为线段BD 上的动点,点Q 在射线AB 上,且满足PQ ADPC AB=(如图8所示). (1)当2AD =,且点Q 与点B 重合时(如图9所示),求线段PC 的长;(2)在图8中,联结AP .当32AD =,且点Q 在线段AB 上时,设点B Q 、之间的距离为x ,APQ PBCS y S =△△,其中APQ S △表示APQ △的面积,PBC S △表示PBC △的面积,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3)当AD AB <,且点Q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0所示),求QPC ∠的大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在重点考查最基本、通用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技能的同时,这道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解:(1)AD=2,且Q 点与B 点重合,根据题意,∠PDA ,因为∠A=90。
PQ/PC=AD/AB=1,所以:△PQ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3,所以:PC=3 /2,(2)如图:根据题意,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分别表示成S1,S2, 高分别是H ,h ,则:S1=(2-x )H/2=(2*3/2)/2-(x*H/2)-(3/2)*(2-h)/2S2=3*h/2 因为两S1/S2=y ,消去H,h,得:Y=-(1/4)*x+(1/2),定义域:当点P 运动到与D 点重合时,X 的取值就是最大值,当PC 垂直BD 时,这时X=0,连接DC,作QDADPCBQ 图8DAPCB(Q ) 图9图10CADPBQ垂直DC,由已知条件得:B、Q、D、C四点共圆,则由圆周角定理可以推知:三角形QDC相似于三角形ABD则QD/DC=AD/AB=3/4,令QD=3t,DC=4t,则:QC=5t,(t>0)由勾股定理得:直角三角形AQD中:(3/2)^2+(2-x)^2=(3t)^2直角三角形QBC中:3^2+x^2=(5t)^2整理得:(8x-7)(8x-43)=0得x1=7/8 x2=(43/8)>2(舍去) 所以函数:Y=-(1/4)*x+1/2的定义域为[0,7/8](3)因为:PQ/PC=AD/AB,假设PQ不垂直PC,则可以作一条直线PQ′垂直于PC,与AB交于Q′点,则:Q′,B,P,C四点共圆,由圆周角定理推知,三角形P Q′C相似于三角形AB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PQ′/PC=AD/AB,又由于PQ/PC=AD/AB 所以,点Q′与点Q重合,所以角∠QPC=90。
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生物科试卷分析报告试题总体评价2009年海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生物科试卷命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紧扣《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材,考试内容未超出规定的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
题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图文并茂,不出偏题怪题。
试题内容科学、正确,表述清晰无误,反映了新的课改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考查,围绕社会热点、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命题,凸显了科学、社会、生活三者紧密的联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特点,注重试题的教育价值,以社会,生活实际为背景设立相应的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身边的相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我省初中生物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和信度,题量适中。
二、试题结构分析1、基本情况初中毕业升学生物学科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
全卷共32道题,满分11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试题结构整套试题题型、结构与去年没有太大变化,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课程标准》中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的理解。
全卷参照《考试说明》中的比例,分值的分布与考试说明的分布基本一致,覆盖八个一级主题,并渗透环境教育与科学探究和生物技术两个一级主题(见表1)。
生物科试卷设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其中选择题占3个16开版,有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非选择题占3个16开版,有7道小题,共60分。
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分值比例为7:2:1。
表1: 2009年生物科试卷的统计分析表表2:2008年和2009年试题分值比较表从表1、2可以看出08和09年试卷除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级主题的权重不变;其他各一级主题的权重略有变化,“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健康地生活”一级主题09年的权重略高,“生物圈中的人”、“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一级主题09年的权重略低。
团队现状分析一、纳新前团队状况分析1、团队人数纳新前集美区高校拓展团队共有队员人数122人,细分为11个小组。
其中64名组员绑定接入号,方便今后增值业务推广。
2、存在问题1)目前集美高校拓展团队现有组员122名,其中09级组员12人,占团队人数比例10%,08级组员人数76人,占团队人数比例62%,07级组员人数31人,占团队比例17%,开学后大三大四的组员占团队人数比例高达90%!团队人员“老龄化”情况严重。
2)团队成员校园内的覆盖范围同样存在死角,以集美大学为例,生物工程、水产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均无我司团队组员,同样存在市场监控力度不够,业务拓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3)学生团队工作重心将从协助营业厅、渠道工作向校园内业务拓展方向发展,目前团队内现有成员业务推广的战斗力不足,当然该问题与团队成员“老龄化”存在一定关系。
因此急需补充一批新鲜血液带动团队业务发展氛围。
二、纳新后团队状况2010年高校迎新结束,随即开展集美区高校拓展团队纳新工作。
1、现有团队人数纳新后团队人数补充至247人,其中新增组员125人。
此次纳新目标明确,90%新增组员为2010级大一新生,有较高积极性参与课余社会实践工作。
2、尚未建立学生团队的高校目前团队已完成集美区重点几所高校纳新工作,但还有8所中专院校占无我司高校拓展团队,合计空缺人数48人。
计划与11月份前按计划完成以上8所院校纳新工作。
3、新组员分组情况目前团队在新老交接过渡阶段,目前暂时保持团队队伍数量不变,由老组长负责管理新组员日常工作安排,让新组员先接触了解团队工作内容。
计划11月份开展新组长竞聘工作,重新分配小组。
分组计划:新团队计划分为13个小组,以15人左右为一小组,其中集大、华文学院合并,计划分为4个小组,诚毅学院保持2个小组;华侨大学保持2个小组;理工学院、华夏学院、工商旅游、工艺美院学校合并分为2个小组;软件学院、工学院合并分为2个小组;轻工、化工、集职、福建工程、集美达合并分为1个小组。
LTE系统网络弱覆盖优化案例分析作者:黄祎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9期摘要:接入成功率是考核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提升接入成功率是LTE网略优化的任务之一。
本文针对小区网络出现的弱覆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LTE;网络优化;弱覆盖1概述外场优化主要是通过调整无线网络的各种工程参数、无线资源参数和无线网络资源配置,并着重对网络中的覆盖、切换、接入、掉线等问题进行优化,使整个无线网络运行质量达到现阶段的各种目标要求。
外场优化要优化网络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覆盖差、接入失败、掉线和速率低等,从而提升网络运行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对于外场优化以下主要从接入、掉线、速率低和切换等四大问题进行描述。
2接入问题优化2.1问题概述对于移动通信网络,接入是整体网络运行的基础,接入成功率是考核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提升接入成功率是LTE网略优化的任务之一;对于接入失败、无法接入等现网遇到的接入问题事件,也是外场优化的重要内容;LTE网络信号的强弱是影响接入问题重要因素之一,对于LTE网络信号强度低于-110dBm,按照判定为弱覆盖。
对于存在弱覆盖路段一般需要查看覆盖该路段的小区状态、功率配置、天馈安装位置、周围无线环境情况。
优化手段:功率提升、RF优化、加站。
2.2 问题描述某小区内,UE占用某大厦1小区,有接入失败现象。
如图1所示。
2.2.1优化思路基本优化思路。
2.2.1.1指标定义①弱覆盖小区:采样点≥300,RSRP均值②弱覆盖小区比例:弱覆盖小区数与有RSRP采样点的小区的比例。
按MR弱覆盖比。
图1 小区接入网络失败参数显示例优先处理弱覆盖严重的小区,对于可能存在弱覆盖的风险小区进行备注跟踪,如有条件此类小区也需进行优化,防止下次MR采样不达标。
2.2.1.2弱覆盖小区处理方法①查看基站告警(驻波、光接口异常、小区服务能力下降、通道异常等)。
无线通信网络基站覆盖分析与基站选址设计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网络基础架构的改善。
但是,由于网络容量和覆盖有限,无法满足广泛的用户需求,这些改善需要持续的努力。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来自外界的干扰以及自身的问题。
本文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无线通讯网络的覆盖以及基站的选址设计,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希望为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无线通信网络;基站覆盖;基站选址;优化设计引言由于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性能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基站是连接用户和网络的重要设备,其选择和布置对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因此,基站的覆盖范围和选址设计是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关键问题。
为了提高基站覆盖率,必须对现有网络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改进。
一、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范围的影响因素基站覆盖范围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天线高度、功率和环境三个主要因素。
(1)天线高度指的是基站天线距离地面的高度。
天线的高度会直接影响基站的覆盖范围。
如果天线高度过低,基站的信号强度不足以覆盖远处区域;而如果天线高度过高,信号往往会被云层、雨雪等天气因素所干扰,从而降低信号的传输质量。
(2)功率是指基站发送信号的发射功率。
发射的功率大,信号传输的距离也就远,基站覆盖的范围就会更大。
然而,发射功率过大也会引起干扰,影响其它基站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整个无线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3)环境因素指的是自然环境对基站覆盖范围的影响。
例如建筑物、山丘和树木等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质量,进而影响基站的覆盖范围大小。
二、无线通信网络基站覆盖分析2.1覆盖盲区(1)微蜂窝方案。
采用微蜂窝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区的的应急通信,提升容量,它的覆盖范围可以达到数百米,只需要安装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即可。
优点是易于安装,维护保养成本低。
(2))射频拉远方案。
编号:版本:状态:密级:分发号:XXX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标审/日期:会签/日期:批准/日期:XX科技有限公司XXXX年X月文档修订记录目录1范围 (1)1.1标识 (1)1.2系统概述 (1)1.3文档概述 (1)2引用文档 (1)3设计概述 (2)3.1任务和目标 (2)3.2详细接口需求分析 (3)4总体方案确认 (3)4.1软件总体结构确认 (3)4.2软件详细工作界面划分 (4)5详细设计 (4)5.1软件架构设计 (4)5.2软件结构设计及子系统划分 (4)5.3软件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5)5.4软件工作界面详细设计 (6)6数据库设计 (6)7通用质量特性设计 (7)7.1功能性 (7)7.2可靠性 (7)7.3易用性 (7)7.4效率 (7)7.5维护性 (8)7.6可移植性 (8)8出错处理设计 (8)8.1出错输出信息 (8)8.2出错处理对策 (8)9信息编码设计 (8)9.1代码结构设计 (8)9.2代码编制 (9)10安全保密设计 (9)11需求的可追溯性 (9)12注释 (9)1范围1.1标识【注释:本条应描述本文档所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完整标识,适用时,包括其标识号、名称、缩略名、版本号和发布号。
】1.2系统概述【注释:本条应概述本文档所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用途。
它还应描述系统与软件的一般特性;概述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历史;标识项目的需方、用户、开发方和保障机构等;标识当前和计划的运行现场;列出其他有关文档。
】1.3文档概述【注释:本条应概述本文档的用途和内容,并描述与它的使用有关的保密性方面的要求;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应重点说明软件系统各层次中的每个程序(模块或子程序)和数据系统的设计考虑,为后续开发工作提供依据;如软件系统较为简单,不用单独编写此文件,可在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中合并编写。
】2引用文档【注释:本章应列出引用文档的编号、标题、编写单位、修订版及日期,还应标识不能通过正常采购活动得到的文档的来源。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点热度★★★☆☆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增多体排放→射增多的地面辐→作用增强增强,保温→气候变暖高,全球(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弱作用弱大气的削→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为干旱气候较→雨天气少晴天多、阴→弱作用弱大气的削→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2009年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襄樊市教研室吴明龙樊城区教研室李保林襄樊市四十二中曾昭成一、试题分析2009年襄樊市屮考数学命题以“有利于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冇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冇利于高屮选择新生”等“五个冇利”为原则,以《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和《中考说明》为依据,努力做到:立足教材体现基础性;适度开放体现探究性;注重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构建“变式”题目体现公平性;渗透社会热点体现吋代性;依“标”务“木”体现导向性。
1、立足教材体现基础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彖和素材,也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平台。
因此, 教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考试题的设计思路与素材的主要来源。
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全部使用了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为了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教材、深入教材、挖掘教材, 今年我市屮考试题呈现出了源于教材的重要特点:无论是基础题、屮档题还是压轴题,儿乎全部都来源于教材或是教材例习题的变式与拓展,甚至有些试题比课本习题还要简单、直接。
如第1题源于七(上)教材思考;第2题源于九(下)教材P124T5;第7 题源于八(下)教材巴2儿⑸;第8题源于七(卜J教材P/“第11题源于九(上)教材P/7;第12题源于九(上)教材P21T7;第14题源于九(上)教材P IO J I⑷;第17题源于九(上)教材P12J3;第19题源于七(下)教材P l68T l;第20题源于九(下)教材P黑例5;第21题源于九(上)教材%例6;第23题源于八(下)教材P103T11;第24题源于九(上)教材PE第25题第第(1)问源于七(下)教材卩的,第(2)(3)结合教材中相应的内容进行创编而成;第26题源于八(下)教材P HO T?和%刀这两个题的变式组合和深化。
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年的中考试题只要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就容易考出理想的成绩。
旋转矩阵的数学原理注意:本章专门为那些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对旋转矩阵的设计非常感兴趣的人而写。
如果你的数学功底不够,或者只关心旋转矩阵的运用,那么建议你直接跳过这一章。
一、从寇克曼女生问题讲起旋转矩阵涉及到的是一种组合设计:覆盖设计。
而覆盖设计,填装设计,斯坦纳系,t-设计都是离散数学中组合优化问题。
它们解决的是如何组合集合中的元素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要求。
为了使读者更容易明白这些问题,下面先从一道相当古老的数学名题讲起。
(一)寇克曼女生问题某教员打算这样安排她班上的十五名女生散步:散步时三名女生为一组,共五组。
问能否在一周内每日安排一次散步,使得每两名女生在这周内一道散步恰好一次?看起来题目似乎很简单,然而它的彻底解决并不容易。
事实上,寇克曼于1847年提出了该问题,过了100多年后,对于一般形式的寇克曼问题的存在性才彻底解决。
用1-15这15个数字分别代表这15个女生,下面给出一组符合要求的分组方法:星期日:(1,2,3),(4,8,12),(5,10,15),(6,11,13),(7,9,14)星期一:(1,4,5),(2,8,10),(3,13,14),(6,9,15),(7,11,12)星期二:(1,6,7),(2,9,11),(3,12,15),(4,10,14),(5,8,13)星期三:(1,8,9),(2,12,14),(3,5,6),(4,11,15),(7,10,13)星期四:(1,10,11),(2,13,15),(3,4,7),(5,9,12),(6,8,14)星期五:(1,12,13),(2,4,6),(3,9,10),(5,11,14),(7,8,15)星期六:(1,14,15),(2,5,7),(3,8,11),(4,9,13),(6,10,12)该问题就是最典型的组合设计问题。
其本质就是如何将一个集合中的元素组合成一定的子集系以满足一定的要求。
表面上看起来,寇克曼女生问题是纯粹的数学游戏,然而它的解却在医药试验设计上有很广泛的运用。
1、未接通 (1)2、掉话 (2)3、覆盖弱 (4)4、越区覆盖问题 (4)5、频繁切换问题 (5)6、通话质量差问题 (6)运风高速风陵渡黄河大桥3小区通话质量差问题 (6)1、未接通拥塞造成的未接通主被叫手机均有可能发生,从信令流程上来看主叫手机在Call proceeding ( 被叫手机在Call confirmed )后,系统没能下发Assignment command 消息,察看Disconnect 的Cause 为No radio resource。
主叫流程被叫流程图4 拥塞造成的未接通流程图解决办法:结合话务报告分析该小区的占用情况是否存在拥塞,扩容高话务小区,适当调整小区参数,缓解拥塞。
2、掉话电业汽修(XX0009)掉话和质量差分析.问题描述:在摸底测试时,在XX0009基站附近发生一次掉话,如图(3.3.3.1).在图(3.3.3.1)中A 区域电平为-100dbm 左右,话音质量为7级左右如图(3.3.3.2) 此处电平在-100左右A图(3.3.3.1)图(3.3.3.2)路测的话音质量图问题分析:此条路线为去鸡公山的107国道上,在掉话处离周边的基站在3.5KM以上且路两边为山丘,我们从图(3.3.3.3)也可以看到此处的电平值在-106dbm,话音质量为7级,已无发通话. 在图(3.3.3.1)的A处区域电平值也在-100dbm左右. 需加强在图(3.3.3.1)的A处覆盖.如图(3.3.3.3)所示该区域无主服务小区覆盖,下面是各小区的覆盖情况和小区信息.北边XY0009_1距离3.7KM ,天线高度40米,方位角120度,俯仰角3度.西边XY0026_0距离3.8KM,天线高度50米,方位角120度,俯仰角2度.东边XY0008_2 距离4.0KM,天线高度40米,方位角240度,俯仰角6度.南边XY0031_0 距离5.0KM,天线高度50米,方位角0度,俯仰角4度.其中XY0026_0与XY0008_2的信号在图(3.3.3.1)中A区域已被山体完全阻挡.3.8K M3.7K M4.0K M5.0K M图(3.3.3.3)建议和实施:建议可依据当地的经济及用户发展,可酌情增加图(3.3.3.1)的A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