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教学目标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指导思想: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原则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使学生养成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提高观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综合概括的能力;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观点。
教学任务和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七年级)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掌握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及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4、掌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会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2、学会设计对照试验,会控制实验变量、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3、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4、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学会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5、能够解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认同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辩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新教材)_数学_学科教学计划一、教材主要内容二、教学总目标1、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认识和书写0~19以内的自然数,包括理解数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以及数的组成。
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和是10的加减法及其相应的实际问题解决,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2)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了解其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和简单描述。
掌握空间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能用这些方位词准确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做中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直观感知和抽象思维的结合。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主动探索、勇于挑战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2)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教学重点1、0~19各数的认识和读写,特别是理解“十”作为计数单位的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灵活运用不同计算方法的能力。
2、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了解其基本特征,积累观察和操作的经验,为后续的图形与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3、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理解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能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4、合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2024年三年级上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根据教学计划,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求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养成当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评价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认真组织教学,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
2.实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3.由于学校存在人多机少的情况,所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一节课的任务。
4.对课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
5.尽可能地多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更多地熟悉软件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内容安排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课时一9.3-9.9学习机房制度1二9.10-9.161.与新朋友见面1三9.17-9.232.可爱的鼠标1四9.24-9.303.鼠标陪我玩一玩1五10.1-10.7六10.8-4.144.计算器帮你忙1七10.15-4.215.小伙伴的作品1八10.22-10.286.小树苗快快长1九10.29-11.47.整齐的教学楼1十11.5-11.116.五彩的窗子1十一11.12-11.189.花香满园1十二11.19-11.2510.我能画得更好1十三11.26-12.211.美丽的校园1十四12.3-12.912.神奇的魔术棒1十五12.10-12.1613.动物联欢会1十六12.17-12.2314.参观网上动物园1十七12.24-12.3015.贺新年1十八12.31-1.615.贺新年2十九1.7-____期末测试1二十1.14-____期末测试22024年三年级上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和相关软件;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了解网络的安全性和规范;4.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
11。
教学计划(6)一、学生情况分祈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个班的数学教学,每班有28名学生。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从幼儿园毕业,踏入小学校园,活泼好动。
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主要从培养学应,课堂上集中往意力较短。
根据这些情況,我觉得在教学时t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再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1、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深前:做好准备,把需要的书本、学具摆放整齐;听课:坐得端正、认真思考、仔细倾听别人发言等;发言:先举手,老师允许后才站起来回答,回答问题响亮完整:书写: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工整。
2,数学能力的培养,认真观察、仔细计算,积极思考等。
3、培养数感。
二、教材内容分祈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栝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到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和数学实践活动.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大小、比长短、比高矮,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在 10以内加减法之后,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等等。
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提。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少儿声乐教学计划1少年儿童是歌唱训练的最佳时期,通过歌唱既能陶冶情操、激发智商,培养其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少儿的独唱、合唱、舞台表演能力。
一、教学目标:主要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唱歌,通过严格的气息、发声等方面的科学训练,建立完善的歌唱状态,最终使学生达到歌唱收放自如、声情并茂,上台尽情演唱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第一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教学法通过培养孩子兴趣为主的基础上,配合少儿声乐考级教材练习气息、面部表情、口型等让孩子能够正确发声,在音准和节奏上有所提高并能够流畅熟练自然的演唱歌曲。
学习曲目:《划船歌》《小红帽》《数鸭子》《粉刷匠》《小星星》《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小雨点》等第二期:主要学习歌唱的各种演唱技巧,包括歌唱咬字、歌曲换气等,让孩子对歌曲有一定的理解。
教师还会教孩子一些基本动作,使孩子能够在歌曲中灵活运用。
学习曲目:《卖报歌》《大树桩你有几岁》《金孔雀》《祖国祖国多美丽》《幸福的花朵》等第三期:主要学习歌唱中歌曲的艺术表现、感情在歌曲中的运用。
歌唱表演以及舞台风度等,让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尽情表演。
学习曲目:《造月亮》《春天的孩子》《小白船》《小螺号》《童年是什么》等。
三、[教学对象]:全体声乐学生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喜爱。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能做到有感情的歌唱。
3、引导学生能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并能很好的保护嗓子;4、培养学生独立识谱和处理歌曲情感的能力。
自己能很好的演绎歌曲。
五、[教学重点]:培养少儿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吐字归韵、音准协调声音的能力及歌曲情感的处理。
六、[教学难点]:声音的放松,能自如的把握气息,掌握头声和各个腔体共鸣的运用。
七、[教学内容]发声训练:1.哼鸣练习5432|1―||1353|1―||M____________M(u)__________2.打嘟A废12345432|12345432|1―||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1|21765432|1―||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母音练习1234|5432|1―||mi___-ma____mi___不同的音的走向要求呼吸的感觉也不尽相同,这一条要求平稳呼吸。
第11——1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19世纪下半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下降,后起的德国、美国的经济力量和国际地位则明显上升。
各大国实力的新变化引起彼此间激烈竞争,争夺的焦点是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竞争中,欧洲形成了二大军事集团。
萨拉热窝一声枪响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主要战役、结果。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判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能力,学会抓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现象与本质”、“辩证法”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战争与革命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是深植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2)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危害,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与革命的关系,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阅读、分析英德矛盾,德、奥、意同盟条约等史料,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
(3)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重点。
11-12公开课实施方案一. 概述公开课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活动,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
为了确保公开课的顺利进行,本文将提供一份11-12公开课实施方案,详细介绍了公开课的准备工作、实施流程和评估方式。
二. 准备工作在开展11-12公开课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良好。
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开展一堂成功的公开课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对应的教学内容,设定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具,确保教材、PPT、实验器材等一切必要的教学材料齐全可用。
3. 时间安排:确定公开课的课时安排,包括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转换等,确保整个过程的流畅。
4. 班级组织:与班主任和学生进行沟通,确保学生能按时到达公开课教室,做好必要的座位安排等。
三. 实施流程11-12公开课的实施流程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开场白、教学实施、深入讨论。
下面将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说明。
1. 开场白:开场白是整个公开课的引子,也是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的重要环节。
a. 个人介绍:教师应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理念,为学生和听课人员提供一个了解教师的机会。
b. 课程导入:通过设计一个引人入胜、有趣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
2.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整个公开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展示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特点的重要机会。
a.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b. 学生互动:通过实施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c. 教学辅助工具: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深入讨论:深入讨论是公开课结束前的重要环节,通过与学生和听课人员的互动,达到总结、反思和启发的目的。
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1、学生情况分析思想基础: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物理更有一定的兴趣;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较上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
学习基础: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
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内容简介同学们已进入了初中最后一年的冲刺阶段,这一学年既要学习九年级的课程,还要备战中考,怎样才能学好九年级物理呢?1.重视现象观察关注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实验,要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明确物理特点注重理解运用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
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要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科学思维构建物理模型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构建物理模型以抽象、对比为主。
分析法、综合法、模型法和比较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分析法和综合法并用。
4.掌握学习规律关注中考走向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及时复习,全过程回顾,并与已有的相近知识进行对比,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中考信息,研究历年各地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走向,搜索适量大中城市中考试题和模拟题做适当练习,做到有备无患。
初一年级体育教学进度表2008—2009(上)初一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实施《新课程课标》下,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初一新生, 由于他们来自各个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 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
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
感情丰富而强烈, 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 不成熟。
因此, 在进行初一的体育教学时, 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 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 打好基础, 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 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 发挥长处, 增强体质。
三、教学目标(一)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1.体育与健康课程解说, 中学体育教学常规要求;2.田径运动简介与规则介绍3.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的价值 4、常用运动负荷的测量与方法运用(二)、运动技能1.队列与体操: 原地队列, 行进间队列, 第二套中学生广播体操, 徒手体操。
2.快速跑技能: 各种跑的练习, 不同距离的快速跑, 接力、追逐跑游戏等, 建立正确跑姿;3、耐久跑技能: 正确的呼吸方法, 不同距离的自然地形跑;定时跑, 定距跑;800米至1000米跑;发展耐力速度;4、发展跳跃能力与跳高技术:建立正确的纵向跳跃概念;各种发展弹跳的练习, 助跑纵跳摸高;跨越式或其它过杆技术的介绍和练习;5.球类(三)、发展体能1.发展速度素质: 结合快速跑技能, 运用各种跑的形式进行;2.发展耐力素质: 结合耐力跑技能, 运用不同距离的耐力跑练习, 跳绳等;3.发展跳跃素质:结合跳高技术, 运用不同形式的跳跃练习;4、力量素质: 持重物的健身练习;四、教学措施(一)教学改革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22教学目标:1. 掌握词语“儿童”,“村庄”的读音和意义。
2. 理解课文的主旨,感受到儿童与大人之间的差异。
3.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新词汇的读音和意义。
2. 理解课文的主旨,通过询问与回答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儿童与大人在生活中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具准备:课本《儿童与大人》,图片:儿童和大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用图片展示儿童和大人的照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导学生讨论儿童和大人之间的不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大人,你想告诉儿童什么?”请学生回答并讨论。
Step 2:阅读(15分钟)1. 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儿童与大人》。
2. 学生个别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并学习其读音和意义。
3. 教师解释课文的意思,然后问一下问题:儿童和大人有什么不同?请学生回答。
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小时候与现在的区别。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几分钟,回答以下问题:你小时候最想对大人说什么?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分享小组成员的意见。
Step 4:练习(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课本上的配对练习,检查并纠正答案。
2. 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儿童?作为大人,我们有什么责任?”请学生回答。
Step 5: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儿童和大人之间的不同以及大人对儿童的责任。
2.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儿童和大人的关系有什么新的认识?”请学生回答。
Step 6:作业布置(2分钟)1.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儿童与大人》,并背诵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2. 小组讨论的结果写成一篇短文,描述一下学生小时候最想对大人说的话。
第十一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一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一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一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一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_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第十二周主题六个好宝贝年月日。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更新版】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教学计划旨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同时,也要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研究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所任课的班级是三年级二班,共有41名学生。
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
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同学研究惯、研究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导致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严格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研究当中来。
三、教学内容:本学期教材包括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字编码,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改进估算的编排,突出估算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量与计量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
5、调整图形与集合教学内容的编排,强调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提供更丰富的研究素材。
6、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且可操作的案例。
7、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目标: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课题1:我和朋友在一起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懂得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群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2、情感目标: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体验和同学在一起玩的乐趣,感受集体生活的幸福。
3、行为目标: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能自觉遵守秩序,心中有他人。
教学重点:有意识地学会分享,心中有他人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友善文明是人际交往的核心,能够树立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给予尊重的态度教学流程批注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说明:利用谈感受,调动学生情感,便于进入课堂情境。
)1、想一想:小朋友,每天早上,当你们在校园里遇见自己的同学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会怎么做?2、说一说:小朋友,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二、小调查1、小朋友,课间休息时,你们最喜欢哪些游戏?2、这些游戏一个人玩得来吗?那怎么办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引导:和同学们在一起游戏时,不仅玩得高兴,还有不少好处呢:可以互相鼓励、打气,遇到困难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友好相处,更快乐,更开心,更有趣。
三、学会分享1、观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之一“找回来的秋千”〖故事简介〗大头儿子一个人玩得没意思,就让小头爸爸在花园里做了一个秋千。
大头儿子一个人玩得很开心,却不让其他小朋友玩。
于是,晚上小头爸爸把秋千藏了起来……(A)第二天,大头儿子发现秋千不见了很伤心,小朋友们一起帮大头儿子找到了秋千,大头儿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得更开心。
2、提问小朋友:①大头儿子这样做,对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交流。
)②如果你是大头儿子,你会怎么办?(让学生作小导演,接VCD(A)处往下编故事。
)3、教师对学生编的故事暂不作评价,让学生继续往下看动画片,让小朋友们自己获得解答,然后教师结合动画片对学生编的故事、做法稍作总结: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会更快乐。
4、米奇的故事四、玩游戏1、自由组合,共同商量玩什么游戏。
教师提供一些游戏内容。
湘教版新教材第11.12册美术教案部分简易纸浮雕湘教版新教材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湘教版新教材,使学生初步掌握简易纸浮雕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有关技能。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湘教版新教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养成细致、耐心的工作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纸浮雕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湘教版新教材难点:设计制作美观新颖的纸浮雕。
教学准备:白板纸、小刀、铅笔、直尺、垫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折叠纸浮雕范品,引导学生回忆。
2、出示二方连续骨格的简易纸浮雕范品。
问:它与折叠纸浮雕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简易纸浮雕是在折叠纸浮雕的基础上再加以用刀适当切划而制作出来的纸浮雕。
(板书课题)二、新授:1、讲解示范:(1)设计:(板书)画出切割线,注意量画要准确、细致。
(2)压划:(板书)用刀尖、直尺压划折痕,注意用力要适度。
(3)切划(4)折叠2、引导构思:(1)观察做好的纸浮雕范品,问:“这种三角形的突起使你联想到什么?”(2)展示半圆形为单元的纸浮雕范品,问:这种半圆形的突起又使你联想到什么?(3)展示一个菠萝,问:怎样用纸浮雕的方法表现这些小突起?(4)问:表面光滑无明显小突起或纹理的物体适合用今天的方法表现吗?今天的方法适合表现适合哪种物体?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小结。
小闹钟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关于钟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小闹钟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闹钟的设计方法。
难点:有创意的设计。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
教学过程:一、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钟的历史文化。
、欣赏历史上最早的计时器。
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计时器——日晷,通过日光影移动记录时刻。
2、欣赏故宫钟表馆的珍藏品图片,让学生触摸钟的历史轨迹。
3、欣赏现代广场钟表,牵引学生的目光关注周围生活。
4、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各式钟表。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问: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你们知道哪个民族过泼水节吗?随机板书:傣族。
2、教师简介傣族的泼水节: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为什么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学生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自主预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生词的正音。
(2)课文段落正音纠错,指导读通,读顺。
(3)难句提示指导: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写人的文章学会“什么时候谁和谁做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质疑问难。
三、写字指导。
1、书写生字“历、敬、度、赶”
2、学生书写生字。
3、点评书写。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
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体内容。
二、读中理解,体会感悟。
1、围绕“为什么这个泼水节令傣族人民难忘?”这个问题,读书理解。
A、算一算,这个泼水节过去了多少年?2007-1961=46
B、46年过去了,这个泼水节在傣族人民的脑海中留下了哪些了什么?
提示:
难忘的原因之一:
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
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
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第二自然段中,泼水节前的准备场景让人难忘。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从“鲜红的地毯”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抓住“欢呼”感受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体会。
难忘的原因之二:
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的音容笑貌难忘。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
难忘的原因之三:
总理的祝福令人难忘。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幸福和激动的泪水同清凉的水一起流淌,更加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崇敬之情。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体会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4、学习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讨论: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不说是“幸福的”泼水节?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敬、度、驶”
五、拓展延伸。
1、区别组词:
历()度()赶()闭()
厉()席()起()闹()
2、写句子。
一边……一边……
一手……一手……
3、查找关于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故事资料
4、背诵课文2、3、4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