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税收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50.00 KB
- 文档页数:77
税收经济学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税收经济学是研究税收对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影响的学科,它关注税收的原理、效应、政策和改革等方面。
税收理论是税收经济学的基础,它主要包括税收公平理论、税收效应理论、税收波动理论和税收改革理论等。
税收政策则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节和管理经济运行的税收相关的政策措施,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财政可持续等目标。
一、税收理论1. 税收公平理论税收公平理论主张税收应该按照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能力进行征收,即所得高的个人或企业应该承担更重的税负。
这一理论主要有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两个维度,前者强调个人或企业所得应该与其所付税款成正比,后者强调税收承担应当按照不同群体或个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调整。
2. 税收效应理论税收效应理论关注税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主要包括供给侧效应、需求侧效应和分配效应等。
供给侧效应指出降低税率可以激发生产和创新动力,促进经济增长;需求侧效应强调通过调节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支出决策;分配效应则表明税收政策对财富分配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减轻贫富差距。
3. 税收波动理论税收波动理论研究税收对经济周期性的影响,认为税收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在经济增长高速期,一方面税收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来抑制过热经济;而在经济衰退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可能通过减税来促进消费和投资。
4. 税收改革理论税收改革理论关注如何优化税制,提高税收的效率和公平性。
常见的税收改革措施包括降低税率、扩大纳税人范围、简化税收程序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税收改革思路,如环境税、资源税和财产税等,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税收政策1. 经济增长目标税收政策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减税、激励和扶持等手段,促进投资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同时,税收政策也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等方面来影响经济增长。
2. 社会公平目标税收政策在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调整税率结构和改革进步税制等手段,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公正。
论述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收也称为“税赋”。
它是一个古老的财政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产生是税收产生的前提,有国家才有税收。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税收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税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1.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国家公共职能的需要。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为了行使其职能,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必然要耗用一定的物资和资金,因而必须采取适当方式取得财政收入,而税收正是这样一种方式。
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其政治权力。
国家的权力有两种: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不是凭借财产权力,而是凭借政治权利,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运用政治强制手段,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归其支配。
3.税收属于分配范畴。
国家税收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由其他社会成员所有,强制地转变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分配使用。
二、税收原则理论现代税收原则是在古典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应当如何征税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1.1 古典税收原则(1)斯密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最小征收费用原则。
(2)瓦格纳税收四大原则: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收行政原则1.2 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税收中的效率原则又分为税收的财政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税务行政效率原则;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又分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受益原则、纳税能力原则、两种衡量标准的权衡。
三、税收效应理论税收效应理论具有三个部分:1.税收效应概述。
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3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1)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用。
(税收效应是与税收中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税收效应的分类:正效应与负效应;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第九章税收理论第一节税收概念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或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纳而取得的收入。
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二、税制要素税制要素就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也是每一种税法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般包括如下几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和违章处理。
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亦称税制三要素。
1.纳税人:是享有相应权利并按税法的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纳税的主体。
2.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事物和什么活动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客体,是一种税区别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3.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名义税率:是税法规定的税率。
实际税率:是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率。
税率平均税率:是全部应纳税额占全部税基的比例。
分边际税率:是应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之比,也即最后一个单位税基所适用的税率。
类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
定额税率:是对征税对象按一定计量单位规定一个固定税额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零。
累进税率:是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为若干等级,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4.纳税环节:一般指的是在社会再生产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5.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6.减税免税: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减税和免税、起征点、免征额。
7.违章处理: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
8.纳税地点: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
三、税收分类(1)以征税对象为标准分为:流转税(商品税)、所得税(收益税)、财产税与行为税。
(2)以税负是否容易转嫁为标准分为:直接税、间接税。
(3)以税收管理权限为标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