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词语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1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
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
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
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雅斯贝尔斯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认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海德格尔辞典(诗·语言·思)1、存在海氏核心词汇,他提出了长期以来哲学界一直遮蔽的问题:什么是存在?这一概念相对于存在者,存在是存在者的属性,也即人是存在者,人的思想是存在。
总之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个走心的概念。
存在者只是存在的容器。
2、此在基本上等于“我”这个概念,存在者是如何理解存在以及其他存在者呢?靠的就是此在,推己及人及世界。
为此衍生了本体论,但这里的本体绝对不等于主体。
为什么呢?因为主客体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有主体必然有客体,而主客体是形而上学中的概念,海德格尔重点批判对象就是形而上学,因为这一学说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可以征服的对象,从而破坏了“天人合一”。
并且在同样致力于批判形而上学的康德基础之上更进一步,通过存在概念的提出,塑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可谓有破有立。
3、诗在柏拉图《理想国》中被驱逐的诗人在海德格尔书中迎来第二春,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进入了贫乏的时代,并且人们贫乏到看不到贫乏,而诗人看到了时代的贫乏,他们倾听语言,并且言说。
诗不再是一种附庸风雅的文体,而是一种存在。
4、语言语言不是人类表达的工具,不是人类在言说,而是语言言说,人类只是倾听语言。
语言是神圣的而有力量的,语言中栖息着存在。
人们将通过某个字眼,思想直接跃至这个字眼所代表的某物的存在之中。
5、科学海德格尔说:科学的白昼带来了世界的黑夜,随着科学技术把物分解到分子、原子,物不再具有物性,而变成了感觉的符合、质料的载体、特征的聚合,物被对象化了,而真正应该感受到的物的物性却被手段所遮蔽。
我们能把石头打碎,物的物性依然保留在碎片中,但是肉眼依旧看不到,要用心灵去感受。
6、思虽然笛卡尔以一句“我思故我在”名震业界,但这里的思与海德格尔眼中的思大相径庭,并且这句话正是海氏大批特批的对象,因为它是整个形而上学界的根本命题,它代表着人开始作为主体站在了世界面前,而世界则沦为了一种图景。
随着人的主体化,自我概念的强化,世界变成了人眼前的图景,存在者的存在变成了存在者的被对象化,人类的思想不再是对存在的投射,而只是将世界作为一种可改造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人的人性、物的物性分化为受数字标注的市场价值。
海德格尔绽开的意思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
他的思想涉及到语言、存在、时间、身体、技术等方面,并在这些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和哲学语言。
其中,“海德格尔绽开的意思”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绽开的意思”最初出现在海德格尔的论文《时间和存在》中。
他认为,绽开的意思是存在的核心,而存在是世界的基础。
在他看来,存在并非是一个被分离开来的个体,而是一个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整体。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它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不是通过推理或预测来获取的,而是通过体验生活和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来发现的。
海德格尔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人类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不仅是感性的,而且也是意识形态和历史的。
他认为,人类的身体和语言是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媒介,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存在同世界和他人联系起来来实现真正的存在意义。
他提倡人们追求和谐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仅仅追求实现目标或达到特定的目标。
“绽开的意思”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独特概念。
它对于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和与世界交互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存在和绽开的意思,那么我们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他提出,“只有在了解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绽开的意思所包含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这是在当时传统哲学范式之外的一种思考方式。
它通过探讨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人类的存在价值,并提供了一种能够让人们真正发挥作用的方法。
也正因为如此,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建立现代哲学和人类自身的认知带来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世界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联系,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他的思想也为其他哲学家提供了新的启示,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一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说."我在等待神的来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时代背景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
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
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
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
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
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
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终极的世界"。
相对于我们的有限,它是无限的;相对于我们的变化万千,它是超越的;相对于我们的浮面,它是根本的。
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这第三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要去找寻前两个世界的最后基础何在。
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关怀焦点是非常准确的。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
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
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
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
海德格尔:词语海德格尔词语发布时间2019-9-6作者海德格尔从我们眼下的所在出发,让我们思量一下荷尔德林在哀歌《面包和酒》中提出的问题第六节我们为什么连它们也沉默,那古老神圣的戏剧?为什么现在没有圣洁的舞蹈欢乐陶陶?词语,那一度是词语的词语,对诸神从前的显现之所隐瞒起来了。
词语曾经是怎样的呢?在道说本身中发生了神之临近。
道说本就是让道说者所洞察到的东西显现出来,因为它先已看到了道说者。
这种看把道说者和倾听者带入人与神之间的争执的无限亲密性之中了。
可是,那凌驾于诸神和人类之上的东西完全支配着这种争执,就像安提戈涅所说的那样——ονγ力ζτιμοιΖενζ,ο师铅?挺桅力痞?力摩?450给我送来音信的并非宙斯,而是其它东西,那指引着的需要。
ονγαρτιγεκ力θεζ,力甩?αει笑夕应?ζητα挺应?,κοδειζ夕搔摩纽?εεοιονφ力η。
456-457?这种诗意词语始终是一个谜团。
它的道说久已归于缄默。
我们胆敢去思这个谜团吗?如果我们能通过诗本身让词语的谜团向我们道说,我们就已经尽力而为了——眼下且听这样一首诗词语我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带到我的疆域边缘期待着远古女神降临在她的渊源深处发现名称——我于是把它掌握,严密而结实穿越整个边界,万物欣荣生辉……一度幸运的漫游,我达到她的领地带着一颗宝石,它丰富而细腻她久久地掂量,然后向我昭示如此,在渊源深处一无所有。
那宝石因此逸离我的双手我的疆域再没有把宝石赢获……我于是哀伤地学会了弃绝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艺术杂志》1919年第11、12期上。
后来1928年,格奥尔格把它收入诗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中。
这部诗集就是《新王国》。
这是一首两行诗,共七节。
海德格尔道德经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存在与时间》等著作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革命。
而在其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他也不忘研读中国的古典哲学经典——《道德经》。
这本经典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他曾经说过:“我就是长期生活在《道德经》中。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
它包含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道和德的探索。
道,是一种本原的存在,是万物存在的本源;德,则是合乎道的行为和品德,是人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人们应该以自然的方式去生活,不强求,不追逐,不斗争,不争取,而是保持内心的平和,淡泊名利,静心听取宇宙的声音。
海德格尔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入研究,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类应该如何生活。
他认为,人类作为一种存在,应该追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而这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寻找到的,而不是外部世界的追逐和满足。
这种追求的方式,与《道德经》中所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相似的。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应该以一种“叩问”的方式去面对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这个“叩问”并不强求得出什么答案,而是在内心深处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去领会和接受生命的真谛。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它可以让人们不追求权势和财富,不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和竞争,不失去自我的本质和特质,在生命的旅途中保持一种淡泊的态度,并在内心深处寻找到真正的生命价值。
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实际上是一种幸福和满足。
因此,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探求,我们不妨借鉴和借助《道德经》中的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坚持追求内心的真谛,保持内心淡泊的态度,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宁静和悦意。
让我们一同在生命的旅途中,探索“存在”的真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海德格尔提出的三种生存情态分别是“烦”、“畏”和“死”。
“烦”指的是此在与周围世界打交道时的担忧、焦虑情绪,表现为人对周围世界的患得患失和忧心忡忡。
这种情绪揭示了人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人在面对世界时的无助和不安。
“畏”则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情绪,它关涉到世界作为整体的存在。
与日常生活中的“怕”不同,畏没有具体的对象,而是指向世界本身的存在状态。
畏使人感到一种脱离存在者整体的特殊情绪体验,只有在畏这种罕有的情绪中,人才能突破不可能原则,超越存在者整体,直面无本身。
畏揭示的是人的存在与世界的整体关联的断裂,以及人在面对世界的无意义时所感到的茫然和无所适从。
“死”则是人的生存情态的最终归宿。
死亡是人的存在的终结,也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最本源的揭示。
面对死亡,人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限的、暂时的,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意义。
这三种生存情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这三种生存情态的深入理解和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领悟自己的存在状态和意义,从而更加自觉地探索自己的生存之路。
想起要整理一下,源于梨有一次问起黑格尔“自在之物”与“自为之物”在德语中对应是什么。
现在在看《存在与时间》,就先从海德格尔开始吧。
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先看看一学期之后能有多少词汇吧。
Sein 存在Seinfrage存在问题Seinende存在者vergessenkeit忘(选辑,190)Sachgehalt实事的核心(选辑,191)ekstatisch-horizontale从地平线上突出的(选辑,191)das Denken des Sein存在之思(选辑,192)Seyn “Sein”的古德语形式,海氏用来表示“存在”的源真状态。
(选辑,192)Es gibt 有(选辑,195)seinend “sein”的现在分词形式,有时指存在着的存在者,有时指存在者的存在。
(选辑,196)Ontologie存在论(选辑,198)ontologisch 存在论上的(选辑,198)Dass-und Sosein其存在与如是而存在(选辑,201)Gefragtes问之所问(选辑,201)Befragtes被问及的东西(选辑,201)Erfragtes问之何所问(选辑,201)Dasein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由德语中两个基本词“Da (此)”和“Sein(存在)”拼合而成。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这一概念被用来称为和存在相对的确定的存在者,曾被译为“定在”,“限有”。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Dasein”用来特指“存在着的人”这样的存在者,与其他的存在者相区别。
因此,取“存在在此”之意,译为“此在”。
(选辑,204)Verfassung 在德文中常常被用来指一个国家或一种政治组织的建构方式,也指某种东西的实际状况。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将之引申用来表达某种东西的基本结构形式和本质状态,因之译为“机制”。
(选辑,205)Historie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明确区分了“Historie”和“Geschichte”这两个德文中的同义词:“Geschichte”被用来专称实际发生的历史,译为“历史”;“Historie”被用来指对实际发生过的历史的记载、反省和研究,译为“历史学”。
海德格尔:词语【摘要】海德格尔在哲学领域中探讨词语的重要性,强调词语在存在的世界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认为词语不仅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更是构建现实和揭示存在的媒介。
海德格尔深刻剖析了词语与存在的关系,探讨了词语在世界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和语言的区别。
他指出,词语在交流中承载着丰富的含义和情感,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桥梁。
海德格尔对词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也影响了人们对语言和存在的理解。
词语在哲学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未来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的思想对词语研究的启示。
海德格尔的词语思想引领着我们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和价值,为理解存在和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海德格尔、词语、存在、世界构建、语言、交流、贡献、哲学、未来研究、启示。
1. 引言1.1 海德格尔:词语的重要性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赋予词语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词语是人类存在的本质表现。
词语是人类理解世界、构建现实的工具,是人类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通过对词语的研究,海德格尔试图揭示词语对人类存在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和思维中的关键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词语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或工具,而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交流和联系的媒介。
词语不仅仅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词语承载着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积淀,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海德格尔强调词语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达和交流,更在于揭示存在的本质。
词语通过呈现事物的存在形式,使人类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词语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的基础,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石。
海德格尔强调词语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仅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存在和理解世界的关键。
词语不仅是描述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
海德格尔的词语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词语在人类生活和思维中的重要性。
1.2 海德格尔的思想背景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现代哲学和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以其对存在的独特关注而闻名,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人类独特的特征,它超越了简单的存在与不存在的二分法。
他提出了“存在前设”(Existential Precondition)的概念,意味着存在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不确定和开放的,我们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互动来构建我们的意义和目的。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得到了最全面的表述。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他对现代技术的批判是他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对世界的遗忘,我们沉浸在功能性和工具性之中,忽视了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海德格尔将人类存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强调我们的存在是一种“成为”(Becoming)的过程。
我们在时间中存在,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理解来塑造我们的现在。
他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选择,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困境。
海德格尔还关注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且在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不仅传达意义,而且塑造了我们对存在的认识和体验。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哲学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批判了现代技术对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的作用。
海德格尔的思想为我们思考人类存在和意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对于理解自己和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读书中文网出品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 1 -筑·居·思[1]编者按:此文原载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中译文原载孙周兴选编的《海德格尔选集》,这里刊出的是译者为中文版《演讲与论文集》新近校订的的修订译稿,感谢译者惠寄。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对栖居和筑造作出思考。
我们这种关于筑造的思考并不自以为要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活动制定规则。
我们这种思想尝试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的,而是要把筑造纳入一切存在之物所属的那个领域中,以此来追踪筑造。
我们问:一、什么是栖居?二、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 2 -一看起来,我们似乎只有通过筑造才能获得栖居。
筑造以栖居为目标。
可是,并非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居所。
桥梁和候机室,体育场和发电厂,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火车站和高速公路,水坝和商场,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
不过,上述建筑物依然处于我们的栖居的领域当中。
这个领域超出了这些建筑物,而又不限于居所。
卡车司机以高速公路为家,但那里并没有他的住宿地;女工以纺织厂为家,但那里并没有她的居所;总工程师以发电厂为家,但他并不住在那里。
上述建筑物为人提供住处。
人靠它们而居住;但如果栖居意味着我们占用某个住宿地的话,那么,人就并不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
当然,在今天的住房困难条件下,占用某个住宿地就已经令人心安和开心了;住宅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住宿地,今天的居所甚至可以有良好的布局,便于管理,价格宜人,空气清新,光照充足,但是:居所本身就能担保一种栖居(Wohnen)的发生吗?而那些并非居所的建筑物,就它们服务于人的栖居而言,本身还是从栖居方面得到规定的。
倘若这样的话,栖居在任何情形下就都会是支配一切筑造的目的了。
栖居与筑造相互并存,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
然而,只要我们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某种正确的东西。
但同时,我们通过目的-手段的模式把本质性的关联伪装起来了。
海德格尔名言
1、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
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2、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出处:《存在与时间》
3、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4、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5、前行不息无须迟疑和退避健行于你寂寥的小径出处:《人,诗意地安居》
6、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7、人当诗意地栖居
8、人生就是学校。
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
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9、人,诗意的栖居!
10、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11、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12、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出处:《存在与时间》
13、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14、最不抱希望的时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出处:《人,诗意地安居》
15、存在的被遗忘。
16、人是存在的澄明。
17、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潜质存在者感知认识决定利用的本源。
18、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19、面向死亡而存在。
20、思想伟大者必犯大错,而思想渺小者,同样会犯大错。
21、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
22、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简介
职业:哲学家
国籍:德语
为何著名:海德格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其最具争议性的哲学家之一。
海德格尔在1927年出版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中主要关注的是本体论或存在与地址的研究。
纳粹主义兴起期间,海德格尔为支持希特勒及其政党进行了一系列演讲。
1934年,海德格尔退出政坛,他的作品不受纳粹政权的欢迎。
出生于1889年9月26日出生地:Meßkirch,Baden-Württemberg,德意志帝国星号:Libra
死亡于5月26日,1976年(86岁)马丁·海德格尔生平中的
事件1933-04-21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933-05-27年当选弗赖堡大学校长马丁·海德格尔就“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发表就职演说,被一些人认为是支持纳粹政权的人引用了马丁·海德格尔的名言“在所有众所周知的事情中,仍然潜伏着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Facebook上分享著名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高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伊本·哈尔德·恩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康多塞侯爵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海德格尔:(1889——1976)十七岁时,被《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所吸引,所以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
他说:人是向死得存在。
这一命题使他被看做是二十世纪悲观主义的代表。
加入了纳粹党,战后被剥夺了在大学授课的资格,对于《形而上学导论》的演讲中他所提出“这个运动的内在的真理和伟大”的言语,在后来结集出书时他也不曾删除最富盛名的作品是《存在与时间》,他似乎总是在谴责人们忘记思考存在的意义人生三态:烦、畏、死烦:因为人生在世,你不得不和东西打交道,所以不免繁忙;又不得不和各种人打交道,所以烦神,两种烦组合在一起,那就是烦心。
畏:所谓害怕,则不是像女孩子怕老鼠怕蟑螂,那都是有具体害怕对象的害怕,他所谓害怕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是无名之怕,一种无端的恐惧。
死:人们不会否认终有一死这一真理,但是由于人们沉湎与现实的世俗的生活。
所以意识不到真实的自我是向死而存在的。
人们总是把死亡理解为类似道路的终点,它离我尚有一段距离,死还不属于我。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死就是一个深渊,在人生旅途的脚下,随时可能跌落下去。
若是真的毫无希望,海德格尔也就无需写作,放下笔等死就好,在他眼中,如果要冲破无希望的障碍,首要前提是认识人生的三态。
老的哲学,即形而上学,最大问题就是让人不能认识到存在的有限性,误导人们,使得人们不能面对存在问题。
此在的含义:“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他称万物和众生为“在者”,称人是“众多在者中的一个在者”,人的在被叫做“此在”。
他说:“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在此在的在世有两个基本“样式”(一)烦(烦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状态)人作为在世之在,首先必须满足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与物打交道,每天忙忙碌碌,必然会烦忙。
人与人的交际关系异化,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好需烦神,处理不好更烦神,因此与人打交道是一个烦神的过程。
(二)沉沦海德格尔称沉沦是“此在当下而且多半寓于所烦心的世界”。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海德格尔提出了许多基础性的概念,对西方哲学和现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他的几个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存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人的实际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他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主体,而是一种在世存在的存在方式,与世界和其他存在密切相关。
2. 时间(Zeitlichkeit):海德格尔将时间理解为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基本结构。
他主张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存在性的现出,人和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为基础。
3. 存在状态(Existenial):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状态分为各种存在模式,如焦虑、无聊、守护等。
他认为这些存在状态让人揭示出自己的存在意义。
4. 技术(Technik):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了重要的批判性分析。
他认为现代技术将人们陷入了一种技术思维和无尽的工具化,使人们忽视了人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存在性(Existenzial):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经验,通过对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人可以获得更为真实和自由的存在方式。
这些基础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并对现代哲学、文化和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语[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从我们眼下的所在出发,让我们思量一下荷尔德林在哀歌《面包和酒》中提出的问题(第六节):我们为什么连它们也沉默,那古老神圣的戏剧?为什么现在没有圣洁的舞蹈欢乐陶陶?词语,那一度是词语的词语,对诸神从前的显现之所隐瞒起来了。
词语曾经是怎样的呢?在道说本身中发生了神之临近。
道说本就是让道说者所洞察到的东西显现出来,因为它先已看到了道说者。
这种看把道说者和倾听者带入人与神之间的争执的无限亲密性之中了。
可是,那凌驾于诸神和人类之上的东西完全支配着这种争执,就像安提戈涅所说的那样——ο'νγ'απζη'ιμοιΖε'νζ,οκηπ'νξαζη'αδε,(v.450)给我送来音信的并非宙斯,(而是其它东西,那指引着的需要。
)ο'νγ'απηιγεκ'αχθ'εζ ,'αλλ' α'ειποηεζηηανηα , κο'νδε'ιζοιδενε'εο'ιο'νθ'ανη。
(v.456-457)不只是今朝明日,而是时时不断地,它(òνóμοζ,即指引着的需要)涌现出来,无人看到它由之而来得以显露的地方。
这种诗意词语始终是一个谜团。
它的道说久已归于缄默。
我们胆敢去思这个谜团吗?如果我们能通过诗本身让词语的谜团向我们道说,我们就已经尽力而为了——眼下且听这样一首诗:词语我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带到我的疆域边缘期待着远古女神降临在她的渊源深处发现名称——我于是把它掌握,严密而结实穿越整个边界,万物欣荣生辉……一度幸运的漫游,我达到她的领地带着一颗宝石,它丰富而细腻她久久地掂量,然后向我昭示:“如此,在渊源深处一无所有”。
那宝石因此逸离我的双手我的疆域再没有把宝石赢获……我于是哀伤地学会了弃绝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艺术杂志》1919年第11、12期上。
后来(1928年),格奥尔格把它收入诗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中。
这部诗集就是《新王国》。
这是一首两行诗,共七节。
最后一节不仅结束了全诗,同时又开启了这首诗。
这已经明显表现在,光是诗的最后一句就特别道说了标题的内涵——“词语”。
最后那句诗就是: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我们曾尝试把这最后一句诗改变为下面这样一个陈述句: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Kein Ding ist, wo das Wort gebricht)。
(1)某物破碎处,就有一个裂口,一种损害。
对某事物造成损害意味着:从某事物那里取走什么,使它缺失什么。
破碎意味着缺失。
词语缺失处,无物存在。
唯有我们能支配的词语才赋予物以存在(Sein)。
能够赋予物以存在的词语是什么呢?需要词语才能存在的物是什么呢?在此何谓存在?——那就像一种词语才被奉献给物的赋赠那样显现出来的存在?问题加问题。
在对诗的最初的倾听和阅读中,这些问题并没有立即触动我们的沉思。
我们更多地为前面六节诗所陶醉,因为这六节诗描绘了诗人独特的隐蔽的经验。
但最后那节诗更令人困惑不解。
它把我们驱入不安的思索中。
唯从这最后一节诗中,我们才倾听到按标题来看整首诗的诗意内涵:词语。
对诗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他与词语的关系更激动人心和更危险的呢?几乎没有。
这种关系首先是由诗人创造的吗?或者,词语从自身而来为自身就需要作诗,以至于只是由于这种需要,诗人才成为他所能是的东西?这一切以及别的一些事情还有待思索,令我们深思。
可是,我们还是迟疑于这种深思。
因为它眼下仅只依据整首诗中的单独一句诗。
再者,我们还把这最后一句诗改变为一个陈述句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任意地作这种改变的。
毋宁说,一旦我们发觉,最后这节诗的第一行是以冒号结尾的,我们就几乎不得不作这种改变了。
这个冒号唤起一种期待,让人以为接着要陈述些什么。
第五节的情形亦然。
第五节结尾处同样也有一个冒号:她久久地掂量,然后向我昭示:“如此,在渊源深处一无所有”。
这个冒号开启出某些东西。
在语法上看,接着的句子用直陈式:“如此,在渊源深处一无所有”。
此处,远古女神的话被加上了引号。
最后一节诗有所不同。
这里,这节诗的前一行虽然也以冒号结尾,但冒号后面的句子却没有用直陈式,也没有加引号。
第五节诗与最后一节诗的区别何在?在第五节诗中,远古女神有所昭示。
昭示乃是一种陈述,一种开启。
与之相反,最后一节诗的语调则集中在“弃绝”一词上。
“弃绝”(Verzichten)不是陈述,但也许终究还是一种道说。
“弃绝”从动词“宽宥”(verzeihen)派生而来。
指责(zeihen)、责令(zichen)、与显示(zeigen)是同一个词,在希腊语中叫(希腊),在拉丁文中叫dicere。
指责、显示意谓:让看、使……显露出来。
而这一显示着的让看就是我们古德语中的sagan,即道说(sagen)的意思。
指责、责令某人意谓:当面向某人道说某事。
因此,在宽宥、弃绝中贯穿着一种道说。
何以见得?弃绝意味着放弃对某事的要求,拒绝某事。
因为弃绝乃道说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字面上它可以采用一个冒号。
但冒号后面的字句用不着是一个陈述句。
“弃绝”一词后的冒号并没有开启出在一个陈述或论断的意义上的什么东西。
毋宁说,冒号把弃绝展开为一种道说,一种对它所参与的东西的道说。
它参与什么呢?也许是参与弃绝所弃绝的东西。
我于是哀伤地学会了弃绝: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但这是怎么回事?诗人弃绝了“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这回事情吗?绝对不是。
诗人根本没有抛弃这里所说的事情,实际上倒是赞同它的。
所以,冒号开启出弃绝的那个维度并没有能道出诗人所起弃绝的东西,而必定是道出了诗人所参与的东西。
但弃绝无疑意味着拒绝某事。
因此,最后这行诗必定道出了诗人所拒绝的东西。
是,又不是。
我们该如何思这里的情形?最后一节诗愈来愈令我们深思,要求我们在整体上更为清晰地倾听它——这整个一节诗通过结束全诗同时又开启了全诗。
我于是哀伤的学会了弃绝: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诗人学会了弃绝。
学会意谓:成为知道的。
在拉丁语中,知道就是qui vidit;某人看到了某物,洞见了某物,某人永远不再忽视他所见的东西,他就有所知道了。
学会意谓:获得这种洞见。
学会也包括我们去达到这种洞见,也即在途中,在旅途中。
上路去经验(sich in das Er-fahren schicken),意思就是学会。
诗人在何种旅行中达到他的弃绝?行者的旅行引导他穿越何种疆域?诗人怎样经验到弃绝?最后一节诗给出指示:我于是哀伤地学会了弃绝:究竟怎样学会的呢?就像前面六节诗所说的那样。
在前面六节诗中,诗人谈到他的疆域,谈到他的漫游。
一度幸运的漫游,我达到她的领地。
这里所谓“一度”取其古老意义,意思即“曾经”。
在此意义上,它表明突出的一次,一次无与伦比的经历。
因此,对这次经历的道说是以“一度”突兀而起的;不待如此,它同时还鲜明地与以往的经历区别开来,因为此前第三节诗的最后一行是以省略号结束的。
第六节的最后一行也是这样。
所以,向最后第七节诗汇聚的前面六节以清晰的符号划分为两个段落,每个段落为三节。
前三节诗所说的诗人的漫游不同于中间三节诗所说的那次唯一的漫游。
为了能够沉思诗人的漫游,特别是那次让诗人经验到弃绝的无与伦比的漫游,我们必须首先思考一下诗人的经验所属的背景。
在第一节的第二行和第六节的第二行中,也即在两个段落的开始和结尾中,诗人两次说道“我的疆域”。
诗人的疆域乃是他的作诗的可靠领域。
他的作诗所要求的是名称。
什么东西的名称呢?诗的第一行给出了答案:我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是从遥远的地方带给诗人的令人惊奇的东西的名称,或者,是在梦中寻访诗人的东西的名称。
对诗人来说,这两者绝对都是诗人真正关心的存在者。
但诗人并不想为自己保存这种存在者,而是想描绘它。
为此就需要名称。
名称就是词语,它们使已经存在的东西和被认为是存在者的东西变得如此具体而严密,以至于万物从此欣荣生辉,疆域内到处充溢着美丽。
名称乃是具有描绘作用的词语。
它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传送给表象性思维。
凭着它们的描绘力量,名称证实了自身对于物的决定性的支配地位。
诗人本就是根据名称的要求来作诗。
为了获得名称,诗人必须首先通过漫游才抵达他的要求获得应有的实现的地方。
这发生在诗人的疆域的边缘。
边缘形成界限;它阻挡、限制和界定诗人的可靠的逗留。
诗人的疆域边缘——抑或这个边缘本身?——是渊源,是远古女神亦即古老的命运女神从中取得名称的源泉。
凭着这些名称,远古女神给诗人以那些词语——它们是诗人满怀希望并且充满自信地期待着的,是对诗人所认为的存在者的描绘。
诗人对他的道说的支配地位的要求得到实现了。
他的诗的欣荣生辉成为现实。
诗人对他的词语诗如此确信,仿佛他完全掌握着他的词语。
第一个诗段的最后一节是以一个明确的“于是”开始的:我于是把它掌握,严密而结实穿越整个边界,万物欣荣生辉……让我们充分留意这节诗的第二行相对于第一行的动词时态变换。
(2)第二行的动词用现在时。
诗的支配地位已完成。
它已经达到其目标而完全了。
没有任何缺憾和疑惑来干扰诗人的自我确信。
直到诗人遭受到一次完全不同的经历。
诗人在第二个诗段中道出了这番经历。
第二个诗段的结构与第一个诗段十分吻合。
吻合的标志是两个诗段的最后一节各以“于是”(Drauf)和“因此”(Worauf)开始。
在“于是”之前,第二节节尾有一个破折号。
同样地,在“因此”前面也有一个符号,即第五节的引号。
在他的无与伦比的漫游中,诗人不再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带到他的疆域边缘。
在一场名符其实的漫游之后,诗人带着一颗宝石来到命运女神的渊源处。
宝石的来源不得而知。
诗人径自把它握在手中。
放在诗人手中的东西既不是梦想,也不是从遥远的地方带来的东西。
但这令人惊讶的贵重的宝石是“既丰富又细腻的”。
因此,命运女神必须久久地为宝石寻找名称,最后以如下答复打发了诗人:“如此,在渊源深处一无所有”隐藏在源泉深处的名称被看作某种沉睡的东西,只是为了描绘而使用它时,才需要把它唤醒。
名称和词语仿佛是一种固定的贮备,它与物配合,事后为了描绘才被提供给物。
可是这一源泉却不再赠予什么——而迄今为止,诗人的道说都是从这个源泉中汲取其用来描绘存在者的词语亦即名称的。
诗人获得了何种经验?只是获悉他手中的宝石的名称的付诸阙如吗?只是获悉尽管现在宝石必定缺乏名称,但此外还在诗人手中吗?不。
这里发生了其他令人诧异的事情。
然而,令人诧异的既不是名称之付诸阙如,也不是宝石之逸离。
令人诧异的事情是:随着词语的付诸阙如,宝石消失了。
亦即说,是词语才首先把宝石保持在其在场中,甚至才首先把宝石取和带到其在场中,并且把它保存在那里。
词语突兀而起显示出一种不同的、更高的支配作用。
它不再仅仅是具有命名作用的对已经被表象出来的在场者的把捉,不只是用来描绘眼前之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