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138.70 KB
- 文档页数:2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处理
张新花;王丽;吕凯荣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7(20)11
【摘要】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比较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7%~9%,自然预后极差。
一经确诊,应考虑立即手术根治。
大动脉转换术已广泛应用于完全性大血管转位的纠治,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由于这部分患者血色素较高,且需体外循环时间较长,与一般的体外循环方法有所不同,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1278-1279)
【作者】张新花;王丽;吕凯荣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苏省徐州市,221006;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苏省徐州市,221006;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苏省徐州市,22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1
【相关文献】
1.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复合处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作用[J], 刘键
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麻醉处理 [J], 马素美;张际春;陈玉明;郏治平
3.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纠治术麻醉处理一例 [J], 包小红;宋永生;汪幸
4.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冠状动脉分类及处理 [J], 陈义初
5.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患者行Rastelli术后早期处理(附2例报告) [J], 王旭东;周中新;黄继江;李明;胡恒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和常见并发症一、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广泛应用,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在进行体外循环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药物。
先检查体外循环系统,确保正常运行,并确认气泵、氧合器、温度控制器等设备可靠。
然后,准备一定量的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结。
2. 连接逻辑将静脉导管插入右房或双腔插管,并将其连接到抗凝剂混合物和氧合器上。
同时,将主动脉导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系统,并通过左心室插入了放血回路。
3. 启动设备开启气泡回路,并调整流量计到适当的位置以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启动氧合器并调整其温度,通常会使温度保持在36-38摄氏度范围内。
4. 血液引流先用测压器排除体内残留气体,然后将采血袋连接到静脉导管,并逐渐增加引流速度。
同时,检查回路的氧合情况,确保血液充分与氧进行接触。
5. 抗凝剂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使用肝素等抗凝剂来防止血液凝结。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调整抗凝剂的剂量以维持合适的凝血状态。
6. 来自患者体外循环辅助的动力学控制通过心脏冷却、调节泵速等手段来控制患者体外循环深度和平均动脉压。
7. 心跳停止在心跳停止之前,需要向患者注射透明质酸钠或高锰酸钾溶液以保护心脏组织。
停止心跳后,开始心肺复苏术。
8. 体外循环观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体外循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监测参数。
定期检查气泡回路和氧合器,确保其正常运行。
9. 放血在手术结束时,适度放血以减少液体负荷。
同时,停止气泡回路,关闭抗凝剂输入并拆除静脉导管。
注射逆转剂来中和抗凝剂的作用,并加压提高动脉压。
10. 恢复循环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并确保除颤器、呼吸机等设备正常工作。
如果一切正常,则可以恢复到生理性循环。
二、体外循环的常见并发症虽然体外循环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技术,但仍存在一些可能的并发症。
Senning手术
1. 适应症
1、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2、左心室与右心室压力比值小于0.6。
2. 禁忌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3. 最佳时间
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
1、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常规准备。
2、吸氧,强心利尿治疗心衰,纠正酸中毒。
5. 术前注意
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
1、胸骨正中切口。
2、切开心包核实诊断。
3、建立体外循环。
4、设计心房切口。
5、切开心房,自房间隔缺损向上下腔静脉开口剪开,形成房间隔组织片。
6、将房间隔组织片缝合覆盖于左上下肺静脉开口左缘,不够大时可加心包片。
7、切开左房壁,将右心房切口的右缘与房间隔前缘缝合并绕过上下腔静脉开口,
使上下腔静脉血流人左心房。
8、用心包补片补于左房切口右缘和右房切口左缘,形成左房一右室间的血流通道。
7. 并发症
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8. 后遗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
心,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支撑各个器官的源动力,只有心脏健康了机体才会正常发挥各大功能。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宜多食养心食物,如红色食物、苦味食物的养心功效都较好。
10. 术后护理
暂无可参考资料。
11. 注意事项
暂无可参考资料。
12. 手术影响
暂无可参考资料。
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摘要】目的分析Switch术(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关键。
方法应用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
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结合深低温低流量(DHCA+DHLF)技术,所有患者采用PH稳态结合α稳态的血气管理方法,术中均采用平衡超滤(ZUF)结合传统超滤(CUF)方法,术毕行改良超滤法(MUF)。
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心脏自动复跳率100%。
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管理措施是取得Switch手术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体外循环;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大动脉转位矫治术(Switch术)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以及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缺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现将我院近3年开展Switch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面做回顾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共开展Swith手术7例。
手术年龄7 d~3个月;男6例,女1例;体质量3.2~6.45 kg。
1.2 ECC方法全组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经鼻插管,采用JOSTRA 人工心肺机,DIDECO901希健婴儿膜式氧合器,东莞血液超滤器,国产宁波菲拉尔婴儿型动脉微栓过滤器和管道。
术中采用动脉端连续压力监测,静脉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和红细胞比积监测,鼻咽温度、肛温监测。
预充液采用复方林格液,20%人血蛋白,冰冻血浆,根据患儿术前红细胞比积适当加入新鲜库血。
在预充液中加入5%碳酸氢钠15~20 ml,甘露醇2.5 ml/kg,甲基泼尼松龙30 mg/kg。
全组均采用深低温技术,术中行传统超滤复合零平衡超滤,停机后行改良超滤使患儿HCT达100~110 kg/L。
1.3心肌保护方法本组采用的停跳液以复方林格液为基底液,除加入10%氯化钾、25%硫酸镁、5%碳酸氢钠外还加入适量白蛋白。
首次灌注剂量为20 ml/kg,隔30 min再灌注首剂的半量1次。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治疗方法
一、概述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一般与先天发育有关系,比如大血管之间的一些变化,包括有完全性的错位,纠正型的大血管错位等。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与胚胎时期的发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胚胎到第六个星期左右的时候纵隔扭转不够完全或者纵膈扭转出现了螺旋形状的扭转,使得主肺动脉错位,引起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得了这个病的人一般存活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一般都会伴有心脏畸形的发生。
二、步骤/方法:
1、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一般有四种形态,一种是患者的房间隔以及卵圆孔发生损害而室间隔完好无损。
一般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患者百分十十左右会是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属于心室缺损的情况,有大约百分之二十五的患者有这种情况。
2、有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人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的病症,比如呼吸非常困难,可能有心里衰竭的现象发生。
肺部容易充血,有的年幼的患儿会有缺氧的表现,呼吸相当急切,可能有轻微的酸中毒现象。
3、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治疗方法可以是内科治疗,比如一旦确诊为这个病可以做前列腺E1滴注治疗。
除此之外这个病还可以由手术的方式治疗,对于心理衰竭或者手术不耐受的人可以做囊导管撑裂房隔术。
三、注意事项:
对于小孩子有完全性动脉错位疾病,目前其存活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轻易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治疗,特别是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对这个病创造了实施外科手术的很好条件。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重症新生儿临床综合救治策略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综合救治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重症新生儿的策略。
方法:择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例TGA重症新生儿,对所选患儿的临床综合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选患儿中,4例行以前列腺素E治疗,5例行以急诊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7例给予术后腹膜透析,1例给予体外膜肺氧合辅助(ECMO);5例胸骨愈合不良,ASO治疗患儿均出现胸骨愈合不良。
结论:针对TGA重症新生儿应给予术前处理,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同时注意做好术后处理工作。
【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重症新生儿;综合救治;策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属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常见于新生儿时期,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占7%-9%,特别是室间隔完整型TGA,一旦出现则会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低氧血症等丧失手术机会而导致死亡。
ASO是TGA治疗的有效方式,临床中通常需要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救治措施,以提升患儿生存率[1-2]。
基于此,本文择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例TGA重症新生儿,分析临床综合救治的策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例TGA重症新生儿,其中,男13例,女2例,体质量介于2.8-4.5kg,手术年龄介于1-46天。
手术之前所选患者均给予多普勒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1例合并ASD,11例合并PDA,5例合并VSD,6例为室间隔完整型TGA。
1.2方法术前处理:入院后,所选患儿均入住NICU,给予血气分析检查,对术前低氧血症患儿给予前列腺素E治疗,使其症状得到改善,取得选择性手术机会;对术前高乳酸血症以及出现休克的患儿给予羟乙基淀粉治疗,症状未得到改善,给予急诊ASO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对患儿生命体征情况给予严密观察,如出现频繁的暂停呼吸症状应行以机械通气,注意吸氧浓度应低于30%。
手术方法:针对术前机械通气患儿应通过皮囊加压的方式给氧,并送至手术室。
外科学题心脏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操作心脏手术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外科手术,其中心脏手术中不可或缺的操作之一就是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通过机器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出体外,然后进行氧合、温度调节等处理,再将血液输送回体内,以维持体内器官的灌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操作,包括准备阶段、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阶段1. 设备准备:在进行体外循环操作之前,首先要确保所有必要的设备都齐备。
这包括体外循环机、灌注泵、氧气供应系统、温控系统等。
2. 技术人员准备:体外循环操作需要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
这个团队通常由心脏外科医生、麻醉师、体外循环技术人员和护士组成。
3. 患者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确定患者的基本生理状况、血液学指标、心血管功能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
二、操作流程1. 建立体外循环:手术开始后,首先要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
然后,将引流管插入患者的大静脉以引流血液。
同时,为了维持体内血液的循环,需要在主动脉上建立动脉插管。
2. 氧合和温度调节:引流出的血液会经过体外循环机进行氧合处理,以保证血液中的氧气饱和度。
同时,体外循环机还可以调节血液的温度,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维持合适的体温。
3. 心脏停搏:为了进行心脏手术,必须停止心脏的跳动。
体外循环操作可以通过注射适当的药物来停止心脏的跳动,以方便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4. 手术操作: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心脏外科医生可以对心脏进行必要的手术操作。
这通常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
5. 恢复循环:当手术操作完成后,体外循环团队会逐渐减少对体外循环的依赖,并逐渐恢复患者自身的心脏循环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谨慎进行,以避免患者出现循环衰竭等并发症。
三、注意事项1.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操作参数: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手术需求,因此操作参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一些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氧合的参数,以减轻肺部的负担。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邓盛刘邕波刘锦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541002)【摘要】目的回顾总结我院完成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及心房内调转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复杂先心病4例。
包括室间隔完整型(TGA-IVS)1例,伴室间隔缺损(TGA-VSD)3例,2例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结果无手术及术后死亡。
术后随访5个月~3年,所有病例青紫症状均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增长发育明显加快,体重明显增加。
2例术前二尖瓣轻~中度返流,1例术后仍为轻度返流,另一例返流消失。
术后无主动脉和肺动脉瓣上狭窄,1例因年龄较大术后带呼吸机62天,4例均治愈出院。
结论大动脉转换术及心房内调转术应用于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纠治,手术效果满意。
对于年龄较大患儿左室发育尚可的亦可选择大动脉转换术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错位心脏外科手术大动脉错位患者病情复杂、预后不良。
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 及心房内调转术(Senning手术)广泛应用于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的纠治,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特别是大动脉转换术的应用,使不少患儿得到解剖根治,避免了心内修补的远期并发症。
现对我院近3年来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大动脉错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4年11月~2008年1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例。
采用心房内调转术治疗1例, 包括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IVS)1例,伴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VSD)3例。
年龄7天~91天,平均40±13天。
体重~,平均±。
均经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确诊后直接手术,超声检查显示TGA-IVS伴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偏向右侧,大动脉位置为完全前后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行大动脉转换术(Switch)的手术配合作者:张蓟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24期[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转换术[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66-0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严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
该病预后凶险,尤其是室间隔完整型的D-TGA。
出生后常因严重缺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早期夭折,出生后第1年存活率仅10%,唯有尽早手术治疗方能治愈。
自1975年Jatene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治疗D-TGA以来,手术疗效不断提高,Switch手术成为当今纠治新生儿D-TGA的首选方法。
我院于2000年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成立河南省小儿先心病诊疗中心以来,累计手术治疗患儿3 000余例。
其中,在2008年1月~2009年5月对1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均实施了大动脉转换术(Switch),获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例患儿。
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120 d,体重2.3~7.5kg。
其中1例患儿仅出生1d,体重2.3kg,为我省实施的年龄最小的1例Switch手术。
术前患儿均发现口唇、四肢末梢发绀,无力吸吮和哭闹,呼吸急促,经皮氧饱和度为45%~75%。
心脏彩超显示:TGA合并ASD 2例,VSD 3例,PDA 3例,DORV 1例。
1.2方法全身麻醉。
经鼻气管插管,桡动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鼻咽和直肠温度,胸骨正中切口,切除胸腺,纵形切开心包,用0.6%戊二醛固定后备用。
全身肝素化后,升主动脉、右心室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转流降温。
游离升主动脉和左、右肺动脉肺门处,缝扎切断动脉导管,阻断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停搏液,肛温20℃停止循环。
右房切开直接缝合未闭的卵圆孔。
大动脉调转术治疗TGA/IVS的术后护理体会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是小儿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法洛四联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1] 。
按其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划分为室间隔完整型(TGA/IVS)和室间隔缺损型(TGA/VSD)。
我院于2006年7月~2008年12月为5例TGA/IVS患儿实施了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 ASO),效果良好,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1例。
年龄2~45d平均(10.2±5.6)d,体重2.2~4.5kg平均(3.1±0.8)kg。
术前均经心脏彩超诊断为TGA/IVS,其中5例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合并卵圆孔未闭,2支冠状动脉开口4例,单支冠状动脉开口1例。
所有病例均在深低温低流量下进行ASO手术。
胸骨正中切口,切除双侧胸腺,取下心包,戊二醛固定备用。
解剖游离升主动脉,左右肺动脉彻底游离至肺门处。
升主动脉顶端和上、下腔静脉分别插管体外循环转流降温,缝扎切断动脉导管。
升主动脉上1cm横断,探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沿主动脉瓣窦分别剪下左、右冠状动脉,取下的冠状动脉保留1mm左右的主动脉壁。
在左、右肺动脉分叉前横断肺动脉干,将左、右冠状动脉移植至肺动脉根部,在相应的位置剪去部分肺动脉壁。
将升主动脉新的主动脉根部端端吻合。
开放主动脉,仔细检查左、右冠状动脉灌注情况,心肌颜色红润,无暗色缺血区。
采用自体心包补片缝补原主动脉取下左、右冠状动脉后的缺损,最后与肺动脉干连续缝合,形成新的肺动脉。
体外循环时间68-105min,平均(83.6±1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9~83min,平均(62.4±9.6)min。
术后送入心脏外科ICU治疗,呼吸机辅助时间16~33h,平均(21.2±6.5)h,住ICU时间2~6d,平均(3.1±1.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