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论⽂化学论⽂范⽂2000字 ⽆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家都有写论⽂的经历,对论⽂很是熟悉吧,借助论⽂可以有效提⾼我们的写作⽔平。
你知道论⽂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化学论⽂范⽂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论⽂题⽬:探究如何将初中⽣物学知识应⽤到化学教学中 摘要:深圳初中科学课程⾃2013年起逐步由浙教版综合课程《科学》改为分科教学,原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物、⾃然地理部分均采⽤⼈教版教材单科教学,其中化学课程在初三⼀年完成,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紧,本⽂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福⽥区谢宝凤(⽣物科学)教与学⽅式转变特⾊⼯作室的研究成果,着重研究⽣物知识体系与化学知识体系的联系,旨在帮助初中⽣物、化学⽼师探索出⼀些新的新课导⼊和知识传授模式,以使学⽣更⾼效、更轻松地完成⽣物、化学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物;化学;联系;应⽤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物和地理学科的联系。
常⾔道:⽣化不分家,化学是⽣物学的基础,⽣物学是化学的延伸,两门学科在学科素养、知识体系、课程设定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联系。
⼀、学科性质、教学⽬的上的联系 《⽣物学教学⼤纲》中指出:⽣物学是研究⽣命现象和⽣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科学的基础,与其他⾃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命,与⼈类的⽣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物课的学习,使学⽣获得⽣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物学观点,提⾼学习⽣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定的实践能⼒,掌握⼀般的科学⽅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化学教学⼤纲中》指出:化学是⼀门基础⾃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与社会⽣活、⽣产有着⼴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第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性研究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发挥和互相配合。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更灵活地创学内容与手段,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位名人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自体验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配合或独立完成。
如比较常见金属(Mg、Zn、Fe、Cu)的活动性顺序时,我们以金属Mg、Zn、Fe、Cu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速度确定它们的活动性强弱。
如果仅是老师演示,一来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二来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可以请学生上来与教师共同完成或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在一边适当指导),既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充分调动其他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又如“在比较NaOH溶液与Ca(OH)2溶液吸收CO2气体的效果谁好时”?我事先收集好两可乐瓶的CO2气体和配置好饱和石灰水与NaOH溶液,课堂上请学生上来做:在一瓶中倒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在另一瓶中倒入等量的饱和NaOH溶液,再分别振荡并观察变化。
明显看到两瓶都变瘪,加入NaOH 溶液的可乐瓶变得更瘪,从而知道NaOH溶液比Ca(OH)2溶液吸收CO2气体的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自参与实验,积极性很高,整个实验过程兴趣盎然,同时课堂气氛活跃,比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学生实验潜能对于初中化学教材而言,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让学生从已知结果推算过程,这对喜欢追求未知与新奇的学生来讲略显枯燥,所以教师要大胆创新,让学生自主探索。
初中化学论⽂范⽂3篇乡村初中化学论⽂⼀、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化学教学质量化学学科实验性很强,但是由于乡村化学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化学实验并没有在乡村化学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乡村初中缺少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师⽆法进⾏实验教学,致使学⽣对化学知识不能有效理解与掌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能⼒不强,⽆法在实验教学中让学⽣开阔思维,缺乏实践应⽤能⼒,影响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
(⼆)乡村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式⽅法不合理由于乡村经济条件有限,⼤部分⼤学毕业⽣缺少到乡村任教的意愿,⼤部分形成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式⽅法单⼀,不能根据学⽣的实际学习需要改变教学⽅法,不能激发学⽣的化学学习兴趣的信⼼,学⽣对化学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不能进⾏⾃主学习,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乡村化学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应变能⼒,课堂教学进⾏当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应对能⼒,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够对课堂有合理有效的掌控,⼀出现事先没有意料的情形就不知所措,直接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忽视学⽣课堂主体地位,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乡村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没有将学⽣作为课堂的主体,⽼师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部分,忽视了学⽣的实践能⼒,只是⼀味地将化学知识等灌输到学⽣脑袋当中,⽽不是侧重学⽣对知识本⾝的理解和应⽤,注重结论,⽽不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缺乏钻研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根据教材讲教材的⽅法,⽽不是以教材为基础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延伸,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不能够有效的带动学⽣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反⽽使学⽣对化学学习产⽣距离感,造成学⽣思维的局限性,只是为了学习⽽学习。
⼆、提⾼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对策(⼀)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乡村化学教学质量在乡村初中化学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化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或改造化学实验室。
(完整版)化学毕业论文范文中文摘要:乙酰甲喹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兽药,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
其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为和,这是一对同分异构体。
为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乙酰甲喹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作用情况,我们就要研究其主要代谢产物。
在合成1-单氧乙酰甲喹和4-单氧乙酰甲喹后,得到RF 值不同的两个代谢产物,由于其是同分异构体,难以区分。
本文就以为理论基础,利用根据Balandina (Tetrahedron Letters 45 (2004) 4003–4007)及Timmons (J. Org. Chem. 2008, 73, 9168–9170)等人的研究,应用化学软件计算1-单氧乙酰甲喹和4-单氧乙酰甲喹的核磁数据,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区分这一对单氧乙酰甲喹的方法。
关键字:1-单氧乙酰甲喹4-单氧乙酰甲喹同分异构体计算化学Gaussian 03 核磁英文摘要:Mequindox is a broad spectrum, vivo and the major metabolite, which is a pair of isomers. For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Mequindox metabolism in vivo situation, we will study the major metabolite. In the synthesis of 1 - desoxymaquindox and 4 - desoxymaquindox, got two different RF values of metabolites, because of its isomers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n this paper,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ies of Balandina (Tetrahedron Letters 45 (2004)) and Timmons (J. Org. Chem. 2008, 73,),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software to the calculate 1 - desoxymaquindox and 4 - desoxymaquindox NMR data,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nalysis, to assigned the approach that distinguish this couple of desoxymaquindoxes.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目录……………………………………………………………Ⅲ前言 (1)1.乙酰甲喹药物用途1.1理化性质1.2抗菌作用及其机理1.3临床应用2.计算化学2.1计算化学的产生2.2计算化学的发展2.3 计算化学的现状2.4计算方法3.应用软件——Gaussian 033.1 Gaussian 03的应用3.2基组的选择4.核磁4.1NMR理论计算研究方法概述4.2化学位移概述4.3计算方法及细节5合成与计算5.1试剂与仪器5.2合成步骤5.3计算方法分析与结论参考文献 (115)致谢……………………………………………………………118 附录…………………………………………………………………前言1.乙酰甲喹药物用途1.1理化性质乙酰甲喹,化学名为3-甲基-2-乙酰基喹噁啉-N-1,4-二氧化物。
关于电化学基础---原电池电极的判断方法原电池是指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构成原电池的三个要素:(1)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形成闭合回路。
(两电极外线用导线连接,可以接用电器。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一.根据电极材料判断在已知两极材料的原电池中,我们可以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将两极金属的活动性与顺序表对照比较,较活泼的金属做原电池的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做原电池的正极。
例如:Cu--Zn原电池,锌排在铜之前,故铜做原电池的正极,锌做原电池的负极。
二.根据电子流向判断在无法判断两极金属的活动性时,我们可以通过辅助措施来间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可将被测原电池与一个检流计相连接。
(1)当检流计的指针正向偏转时,说明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检流计的正负极接线柱连接正确,即可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与之对应。
(2)当检流计的指针反向偏转时,说明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检流计的正负极接线柱连接不正确,即可判断检流计的正极是原电池的负极,而检流计的负极是原电池的正极。
三.根据电极现象判断构成原电池的两极,先行被腐蚀的电极是负极,另一个电极则为正极。
在电极上发生特征反应及有颜色变化,沉淀析出等现象,可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例如:(-)Zn|ZnSO4||CuSO4|Cu(+)电极现象:锌片和Zn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但锌片的质量再减少,铜片上附着上了新的红色固体,CuSO4溶液的蓝色有所变浅,铜片的质量在增加。
结论:锌片先行被腐蚀做原电池的负极,则铜片做原电池的正极。
四.根据反应类型判断可以根据原电池电极反应判断其正、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一极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一极是原电池的正极。
例如:铜锌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 Zn - 2e- = Zn2+(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 Cu2++ 2e- = Cu (还原反应)总反应式: Zn + Cu2+ = Zn2+ + Cu (氧化还原反应)五.根据电极电位判断可以根据组成原电池两个半反应的电极电位来判断正、负极,电极电位的绝对值比较大的金属做负极,另一个电极电位相对比较小的金属做正极。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大全文章一高中化学论文范文大全高中化学论文是提高学业水平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论文写作能力。
下面介绍几篇高中化学论文范文。
一、化学反应原理及应用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它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化学反应的基础原理及其应用。
化学反应有两种: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其中,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而分解反应则是指一种物质分裂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化学反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能源、材料、环保和食品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二、二氧化碳储存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二氧化碳储存技术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储存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这种技术是指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捕获并储存起来,以减少其在大气层中的排放量,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能源、环保、地质工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化学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化学催化剂是一种在微观层面上改变化学反应速度和产物选择性的物质,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化学催化剂的定义、分类、原理、应用和研究进展。
化学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能源、材料、环保、化学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催化剂的选择和设计对反应的选择性、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其研究成果能够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结语以上是几篇高中化学论文的范文,化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综合素质。
文章二高中化学论文范文大全一、化学反应原理及应用化学反应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化学反应的原理、种类以及应用范围。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常见的化学反应有两种: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其中,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而分解反应则是指一种物质分裂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有关化学论文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的奋斗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化学论文范文一:学科交叉全日制化学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摘要:基于化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的需求,通过研究与实践,重庆理工大学进行了以“学科交叉”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现状,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为西南地区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工程领域含基本无机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化工等工业行业。
化工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又与信息、生物、材料、机械、计算机、资源、能源、海洋、航天、国防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1-9]。
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化工产业的产品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传统化工产业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工程技术创新。
产业的交叉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6-8]。
因此,以化工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中高端终端产品迫在眉睫。
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多学科交叉工程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搭建高校、企业的桥梁,是实现理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多学科交叉”化学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本着“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西南地区以及国家化工支柱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依托交叉发展的行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法规意识,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较强的工程技术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创新研发的能力,并能将“交叉学科”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有效应用于化工生产中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过程装备设计研发以及工艺技术改造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人才。
如何做好大学基础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衔接摘要: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我国中学、大学的教学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大一基础化学知识是作为化学专业新生进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实现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是当前相关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之一.本论文通过分析归纳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探索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二者衔接的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大学基础化学中学化学知识点衔接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oal of talented people changed for the 21st century , the situation ofmiddle school teaching and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is changed too.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is the first specialized course for freshman .the correlation educator studies of how the freshman to adapt university stud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how the middle school to transited university study .the paper analyzing the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of general chemistry and high school chemistry. exploring how to deal with the linking of two in chemistry teaching .coming up withsuggestions of reference for teaching way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and reforming of teaching content.keywords: the university’s basic chemical;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spot; link up大一基础化学教学是在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1],同时又为后续课程奠基铺路,其中的衔接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此项研究找出中学化学教学与大学教学的联系与区别,为实现学生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平稳快捷的过渡到大学内容,达到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及教学参考.1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总体来说,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大学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角度去鸟瞰和透视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那些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能透彻理解、准确掌握这些化学知识.2 如何做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之间的衔接中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时,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知识容量大幅增加,难度增大,思维方式从直观、定性转变为抽象、定量,没有了大量的“题海”来加强已学过的知识,各个学科之间似乎较为零散,联系不强.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这就提示教师要注意选材,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2.1 大学基础化学课的切入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其结构随着所学专业的不同有所差异,但是基本上都以无机化学作先行,以无机化学作切入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处理基本能够建立在高中平台上,体系结构基本内容与中学有部分重复,知识梯度也不大,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2.2 针对专业特色衔接好化学教育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新生入学后,应注意利用班会、讨论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将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动机[2].②训练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章节,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大致的了解.在一门课程的前几节课,不妨先沿用中学“扶”的方法,重点部分尽量仔细,板书不要省略步骤,得到结果后再重复强调一次.③注重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是中学比较缺乏的一环,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讨论、设计解决问题.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互勉共进的良好学风.3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衔接的重要性可以说,80%的中学化学知识与无机化学的学习内容相关.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为原则,注重学生去思考问题,即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是否科学、有无局限性,并努力探讨所学知识在可能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满足基础教育战线的需要,同时也为社会输送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化学专门人才和其他人才.4结语本论文通过对大学基础化学与中学化学相关知识点内容的分析归纳,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进行研究,提出应该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基础化学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为实现学生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平稳快捷的过渡到大学内容,达到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及教学参考.参考文献[1] 许锦泉.强化大一化学概念跟中学的衔接点的教学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1999,(5):12-15.[2] 翟润瑟.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征架起衔接的有机桥梁[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14(2):46-47.。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10篇论文1:化学实验设计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论文将探讨化学实验设计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实验的目的、步骤、材料和仪器的选择等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科学精神。
论文2:有机化学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普遍认为难以掌握的一部分。
本论文将研究有机化学知识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课堂互动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反应机制。
论文3: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研究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论文将研究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地考察和科研活动等方面。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化学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论文4:高中化学知识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化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能够与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相互关联。
本论文将研究高中化学知识的跨学科教学,探讨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论文5:探索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实验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论文将探索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索等方面。
通过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论文6:高中化学知识的创学方法研究创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本论文将研究高中化学知识的创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验探究等方面。
通过创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论文7: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示范实验研究示范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毕业论文化学毕业论文范文(通用5篇)化学毕业论文篇1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促使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探究。
本篇文章立足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带给教育工作者一些借鉴和思考,为我国高中素质教育水平提升注入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能力一、引言高中化学学习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存在难度,枯燥而不好理解,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实验性操作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灵活的应用基础知识。
让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提升自身勇于探索的精神,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分析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论价值。
高中化学是一项相对枯燥的学科,知识内容需要理解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记忆。
高中化学实验的加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备的讲解,保障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的安全性,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不断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当学生再遇到化学中的疑难点时,就会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探索其中的奥秘。
第二,高中化学实验存在认识论价值,高中化学是一门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高中化学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化学实验的支撑,化学实验的操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容易通过化学现象理解化学知识,提升学习探索的能力。
中学化学论⽂范⽂3篇中学化学教学教育论⽂摘要:教育科研在教学中举⾜轻重。
本⽂通过对⽐分析相关⽂献资料,概括出了中学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研究⽅法及论⽂的撰写⽅法。
对提⾼化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平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法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追求的⽬标。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教育科研意义重⼤,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
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的的⼀种科学⾏动研究活动。
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案、实施⽅案、分析资料、撰写论⽂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选题内容⼀般来⾃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段的研究等。
2.制定⽅案研究⽅案是研究⼯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
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何⽅法进⾏研究活动。
查⽂献时最好普查⽂献索引或⽬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刊)哲学版的⽂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刊)复印报刊资料(⼈民⼤学主办)等。
3.实施⽅案这是研究⼯作的主体落实阶段。
研究者采⽤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法和⼿段进⾏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的资料以及⾃⼰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要对资料进⾏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
高中化学论文(优秀5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高中化学论文,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高中化学论文。
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师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在知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应当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方式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对仪器有细致观察,进而选取一些合适的实验器材,对化学药品也要有仔细观察,这样才不会用错实验药品.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尤其是对于实验的各种现象,实验最后的产物或者是结果进行细心观察.这些都是决定学生实验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要观察其形状、大小、比例、尺寸和造型等.对化学实验装置,要先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进行整体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迅速找出装置的中心部位,进行重点观察.(2)化学实验操作.要观察实验仪器的持拿和使用方法;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方法;观察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3)物质及其变化.要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和酸碱性等特征.只有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操作都有很多讲究,操作上的任何不规范或者错误,都会直接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带来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非常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规仪器以及实验器材,对每一种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牢记于心.同时,让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实验灵活地调整实验操作过程,并且要善于解决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与突发状况.这些都是学生实验素养的良好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讲“滴管”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管伸入溶液前要先挤捏胶头?为什么使用时不能伸入试管或接触烧杯内壁?为什么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拿等.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加热、过滤、溶解、蒸发、气体收集、仪器的装配与连接等基本操作,并且要让学生弄清道理、掌握要领、操作正确、叙述明白.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及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方法,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深化有促进作用.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实验经验的不断增多,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内容,或者是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实验性的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而且能够让学生从实验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点.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更大的空间,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与探究,并且自己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探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同样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例如,在讲“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实验思考问题:(1)锌与稀硫酸反应时不用加热,为什么(新)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却要加热?(2)新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中要多加入几枚铁钉,并在溶液上面加一层植物油,各起什么作用?(3)用滴管吸取硫酸亚铁溶液前,一定要先挤压出胶囊中的空气,再伸入溶液,为什么?(4)吸取硫酸亚铁溶液后的滴管,为什么一定要伸入氢氧化钠溶液液面下,再挤出硫酸亚铁溶液?这些问题,概括了本节课程的知识要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这种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融合,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科学素养的培养应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方式有所了解,并且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也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整合教材的内容,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为切入点,减小高中化学知识教授的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分析化学重难点知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化学论文、500篇一:化学论文 (500字)浅谈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河津中学赵彩红内容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它的直观、真切和印象深刻的特点不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丰富的知识性对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巩固化学知识有着有力的验证作用。
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教育教学功能,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实验原理创造性思维典型实验演示、分组实验创新能力正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发挥各个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方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等。
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呜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化学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教育教学功能,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对实验中的思维方法有清晰的感知、深刻的领会、透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化学论文精选摘要6篇篇一:常温常压下氧气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文主要研究常温常压下氧气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首先分析了氧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并研究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和膨胀系数等。
接着,研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其与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反应,如与金属反应生成氧化物、与有机物反应生成羟基化合物等。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氧气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氧气气体的密度为1.429 g/L,熔点为-218.4℃,沸点为-183.0℃,膨胀系数为0.00310/K。
同时,氧气与金属反应生成氧化物,与有机物反应生成羟基化合物。
本研究有望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篇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中很关键的一个参数,其影响因素涉及诸多方面。
本文主要探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首先分析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以及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表面积等因素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物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大;温度升高能够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够促进化学反应并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表面积因素同样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反应平衡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这些因素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篇三: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衡量化学反应正反应物之间相对活性的重要参数。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分析数据、绘图等方法,探讨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平衡常数与温度、气压、反应物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这些影响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会使平衡常数增大,反应物浓度变化会影响平衡常数,气压变化则在不同反应中影响不同。
高中化学论文(精选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高中化学论文,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高中化学论文。
摘要:化学实验是一项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的认识的重要课程内容,它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亲自操作,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实践演练一遍,从而对化学知识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本文就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实验教学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策略供大家参读。
关键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趣味导入;放大细节;直观演示以往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会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按照书本跟学生讲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实验的快乐,对实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大部分整体氛围还是比较沉闷跟无趣的,这导致许多学生并不喜欢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探究一下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这对于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
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更快、更好、更深入地学习高中化学,深刻理解、掌握老师课上提到的知识。
二、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1、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课间休息时,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相对比较轻松,但进入课堂后,学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在过去,化学教师通常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备课内容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状态的转变,化学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中精心设计,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并要求学生上台亲自参与实验,还可以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课堂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专注于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论原子结构及其发展史
综述:在原子结构一节中主要介绍了微观粒子的特征,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性,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还附有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一节供学生阅读。
其中各大节中又有不少小分支。
原子结构中涵盖了不少奥妙,在科学家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中总算初展面纱。
本次vvejbjbcdmdbehebbx vvnnfrgmfdvrkfrjgi6‘;在此,就本节粗略地阐述各知识点,着重说明人们对原子的了解过程。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之间的相互结合的状况发生变化,使各种物质具有了不同性质。
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相互结合状况发生了变化。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运动着的电子构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核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在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特征时引进了量子化特征,玻尔理论,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及测不准原理等知识。
研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建立的薛定谔方程可谓有着举足轻重地位。
各轨道量子数n,l,m的对应关系,及轨道含义的确立更方便了人们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研究。
电子云是电子在和核外空间出现可能性大小的统计性示意图。
图中的黑点表示了电子在此区域出现可能性大小。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具有周期性特点。
在漫长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曾使多少英雄尽折腰。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J.John Dalton ,1766~1844)创立原子学说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
1869年德国科学家希托夫发现阴极射线,这以后,克鲁克斯、赫兹、勒纳、汤姆逊等一大批人科学家研究了阴极射线,历时二十余年。
最终,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发现了电子的存在。
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不带电的,既然从原子中能跑出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电子来,这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也说明原子里还存在带正电的东西,它们应和电子所带的负电中和,使原子呈中性。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结构呢?为了解答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谜团,根据科学实践和当时的实验观测结果,物理学家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
1901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1 870-1942)提出了行星结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带正电的粒子,外围是一些绕转着的电子,电子绕转的周期对应于原子发射的光谱线频率,最外层的电子抛出就发射阴极射线。
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P hilipp Edward Anton Lenard,1862—1947)提出了中性微粒动力子模型。
勒纳德早期的观察表明,阴极射线能通过真空管内铝窗而至管外。
根据这种观察,他在1903年以吸收的实验证明高速的阴极射线能通过数千个原子。
按照当时盛行的半唯物主义者的看法,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无所有的空间,而刚性物质大约仅为其全部的10-9(即十万万分之一)。
勒纳德设想“刚性物质”是散处于原子内部空间里的若干阳电和阴电的合成体。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发明家开尔文(Lord Kelvin,1824~1907 ),1902年提出
了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就是把原子看成是均匀带正电的球体,里面埋藏着带负电的电子,正常状态下处于静电平衡。
这个模型后由J.J.汤姆孙加以发展,后来通称汤姆孙原子模型。
汤姆逊继续进行更有系统的研究,尝试来描绘原子结构,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
电子分布在球体中很有点像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电子分布在球体中很有点像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
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Nagaoka Hantaro,1865-1950)1903年12月5日在东京数学物理学会上口头发表,并于1904年分别在日、英、德的杂志上刊登了《说明线状和带状光谱及放射性现象的原子内的电子运动》的论文。
他批评了汤姆生的模型,认为正负电不能相互渗透,提出一种他称之为“土星模型”的结构。
1908年,瑞士科学家里兹(Leeds)提出磁原子模型。
数年后汤姆逊的“葡萄干蛋糕模型”被自己的学生卢瑟福推翻了。
经过一番波折后,他提出了太阳系模型——有核原子模型。
之后又有玻尔模型的提出。
原子结构研究历程是漫长而又曲折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只有坚持已定方向,不断努力,不断尝试才能有所收获。
尽管可能最终是以失败告终。
就如原子结构研究中,不少人都只充当了垫脚石之功,但有山顶必有山脚,科学需要成果,但也需要默默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