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授课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11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表1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网络系统的组成结构;(2)理解OSI参考模型、以太网标准和TCP/IP协议;(3)熟悉常见的局域网组网技术,掌握二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4)熟悉IP地址的相关知识,掌握规划和分配IP地址的方法;(5)理解IP路由的概念,掌握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6)了解常用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和设备,熟悉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方法;(7)了解运营商网络和接入网的相关知识;(8)了解服务器端网络基本部署方法,了解网络功能虚拟化的相关知识;(9)熟悉文件、DHCP、DNS、Web、FTP等应用服务器的功能和基本部署方法。
2.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相关软件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能够利用网络模拟和建模工具建立网络运行模型;(2)熟悉计算机连入网络所需的基本软硬件配置,能够独立完成双机互联网络的连接和连通性测试;(3)能够利用交换机组建和管理小型局域网;(4)能够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分配IP地址;(5)能够利用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实现网络互联;(6)能够利用相关设备组建小型无线局域网;(7)能够利用光纤接入网实现个人计算机或小型局域网与Internet的连接;(8)能够完成服务器的基本部署和性能监控,能够利用相关工具部署虚拟机;(9)能够完成文件、DHCP、DNS、Web、FTP等应用服务器的部署。
3. 素质目标(1)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自学能力;(2)具有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3)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和与他人协同工作能力;(5)具有在压力环境下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能适应艰苦工作需要;(7)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具备安全、环保、成本、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等意识和能力。
(8)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遵章守纪、爱岗敬业。
中职计算机教学计划3篇中职计算机教学计划一: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计划一、课程名称,学时,适用专业1、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2、作者:尹晓勇3、学时数:46(理论教学30,实践教学16)4、适用专业:中职计算机专业5、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二、课程的内容(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个空前活跃的领域.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网络技术不仅是计算机通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也是其它相关专业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本课程从实用的角度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windowsnt网络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方法。
共分九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发展,包括internet网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第二章介绍数据通信基础;第三章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tcp/ip协议;第四章介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第五章介绍网络安全和管理的概念,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绍windowsnt网络的使用和管理;第八章介绍最新的windows20xx的特性和升级方法;第九章安排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指导。
本书既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力图反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新技术,内容简要实用,通俗易懂。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对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通讯技术以及网络应用技术有整体的了解,特别是internet、典型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处理方式。
(三)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最好具备计算机硬件、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
(四)本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计算机网络概念第二节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服务第三节网络的结构第四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第五节internet网络简介[重点]资源的共享,计算机网络概念,局域网络和广域网络,局域网络拓朴结构。
[难点]网络概念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数据传输方式第三节数据交换技术第四节系统连接方式第五节数据传输设备第六节通信控制[重点]数字信道的特性,数字调制技术,通信方式和交换方式,差错控制。
计算机网络教学计划_工作计划计算机网络教学计划(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包含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两部分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数据通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协议和体系结构,并对TCP/IP体系结构有较深的理解,并能组建局域网,配置服务器,从而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设计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网络协议,能组建简单的局域网,会在windows 2003上配置简单的服务器,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网络组成、分类、结构、组建局域网、配置服务器;通信系统构成、基本方式;网络协议层。
能力要求:了解通信基本概念、熟悉网络的基本组成、理解网络协议层概念和基本要求、了解协议和体系结构的概念;理解ISO/OSI参考模型;掌握TCP/IP参考模型;组建局域网;配置服务器。
课程实施建议学时:150学时,其中理论90学时,实训60学时。
实验实训条件:应用网络工程实训室,要求具备网络协议分析试验设备。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程在多媒体课室和教室完成,实训课程按照实训操作规范。
考核与成绩评定:笔试和实践相结合。
课程考核成绩=平时实训项目(10%)+期末实操考核测验(20%)+平时学习表现与作业(10%)+期末笔试闭卷成绩(60%)计算机网络教学计划(二)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
重点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组网方法。
全书共由9个章节组成。
介绍了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TCPIP等协议的结构及功能、网络硬件等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还介绍了简单计算机网络的规划与布线施工以及操作系统安装与设置、局域网组建等。
最后详细介绍了internet的应用以及常用维护软件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运用于实际应用当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划
一、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关注网络系统的研究,旨在研究网络、智能手机等技术,为了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运维效率,增加服务质量。
技术可以通过传输、网络安全、网络应用、宽带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实现,使计算机网络更加安全、可靠、高效地使用网络。
二、专业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熟悉网络传输、存储、组网等相关技术;
2、增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维护和运维能力;
3、加强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意识,通过技术手段防止和抵制网络攻击;
4、丰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增强网络服务安全和质量,满足多元化的信息共享需求;
5、掌握宽带网络管理技术,提高网络利用效率;
6、了解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移动办公,使服务质量更加提升。
三、课程设置
1、理论课: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网络技术导论、机器学习、虚拟化技术等;
2、实践课: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网络安全防护、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性能调优、网络应用开发、无线网络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 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学生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具备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3)网络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技术(4)网络层与传输层技术(5)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6)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2.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场景。
(3)使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网络技术的理解。
(4)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著。
2. 辅助资料:网络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等。
3. 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网线等。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比3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70%。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2. 第5-8课时: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3. 第9-12课时:网络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技术4. 第13-16课时:网络层与传输层技术5. 第17-20课时: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6. 第21-24课时: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7. 剩余课时:实验教学、课堂讨论、复习与考试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续)6.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网络安全问题,讲解加密技术、认证协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措施。
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常用工具。
七、实验教学计划1. 实验一:网络搭建与配置目的:熟悉网络设备的连接与配置,掌握基本的网络搭建。
内容:使用交换机和路由器搭建小型局域网,配置IP地址。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编码:开设时间:第2学期课时数:4*18=72一、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管理领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的原理、结构和建设为主线,结合相关实例,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概况、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常用的网络设备,说明了局域网技术和常用的组网方法。
然后介绍了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详细讲解了如何实现Internet 网络服务。
最后,简要介绍了网络管理和安全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以能够搭建和管理一个中小型局域网络为最终目标,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基础知识部分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部分是在学生掌握必备的网络基础知识基础上,再学习局域网的规划、制作网线及测试分析网络连通性的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及学生课堂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计划、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五步法进行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教学,每个学习小组共同承担网络应用服务器的架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最后通过一个功能全面、综合性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组建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具备简单计算机网络的组建与管理的能力。
本课程任务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的局域网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或局域网的组建、企业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相关技术和职业技能,达到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理解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内涵,及时了解网络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为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1.专业能力(1)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和专业术语,对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加深理解;(2)掌握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网络互连等;(3)了解常用网络互连设备的功能和工作方式;(4)了解相关的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设置;(5)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组网;(6)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7)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网络基础课程编码: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所属系部:信息工程系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制人员:衣勉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信息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知识及应用。
(一)本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网络基础》的先修课程是《计算机基础》、《C语言》,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网页设计》、《网络管理》、《路由器配置》、《网络设计与规划》、《Linux》等。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系列,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材。
(三)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获得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可以为后续课程——网站建设、网络组建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积累相应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一)课程设计的理念鉴于本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基于“行动导向”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使学生掌握网络管理员工作中的典型任务的程序和技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计划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制定一套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套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架构和协议。
3. 熟练使用网络配置和管理工具。
4. 能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
5. 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相关项目。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拓扑- OSI参考模型- TCP/IP协议族- IP地址和子网划分- 路由和转发2. 网络设备和技术- 路由器和交换机- 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性能优化技术3. 网络配置和管理- 网络配置工具使用- 网络故障排除- 网络监控和管理4. 网络应用和服务- 文件传输和共享- 邮件和网络通信- 远程访问和控制- 网络游戏和流媒体服务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网络配置和管理实验,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网络设计、配置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和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项目评估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包括项目设计、配置和管理的效果等。
六、教学资料1. 计算机网络教材2. 实验指导书3. 网络配置和管理工具4. 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七、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授课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并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布。
八、教学环境要求1. 计算机教室提供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支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互联网接入确保学生能够访问互联网资源,便于进行实时的网络配置和管理实验。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思政融入讲课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掌握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意识。
在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例如,在介绍网络协议时,可以强调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公正公平等价值观;在介绍网络安全时,可以强调安全意识、责任担当、法律意识等价值观。
通过讲解网络技术应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例如,在介绍网络服务器的搭建和维护时,可以强调服务精神、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在介绍网络安全时,可以强调安全意识、隐私保护、道德规范等职业道德。
通过讲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在介绍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时,可以介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贡献,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引入真实的网络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介绍一些网络安全事件和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安全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计算机网络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篇一」(一)课程培养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公共必修课程。
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中文文字处理、表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络及多媒体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展示和再现、存储保存、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五种基本能力。
(二)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介绍:本门课程是今后学习各类计算机课程的先行课,以训练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
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文Windows20xx、Word20xx、PowerPoint20xx、EXcel20xx和Internet的一般知识及操作。
教学要求:要使学生通过理论讲授、上机训练掌握基本技能(6大技能):(1)微机操作基本技能;(2)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技能;(3)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对信息的基本技能;(4)多媒体技术应用基本技能;(5)上网基本技能;(6)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展示和再现、存储保存、传递和交流信息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篇二」1、具有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常识)。
2、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4、了解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文字处理MS Word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熟练掌握一种汉字(键盘)输入方法。
5、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了解多媒体演示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7、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Internet)的初步知识,掌握IE浏览器软件和Outlook Expres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计划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后续学习网络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等基本概念。
2、让学生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数据编码、传输介质、差错控制等。
3、学生能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相关知识,包括以太网、令牌环网、ATM 网等。
4、培养学生掌握网络互联的原理和技术,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配置。
5、使学生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6、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技术。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计算机网络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3、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二)数据通信基础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如信号、带宽、信道等。
2、数据编码技术,包括数字数据的编码和模拟数据的编码。
3、传输介质的种类和特点,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介质等。
4、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5、差错控制技术,包括检错码和纠错码。
(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和 OSI 参考模型。
2、 TCP/IP 体系结构,包括各层的功能和协议。
3、协议数据单元(PDU)和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
(四)局域网技术1、局域网的特点和拓扑结构。
2、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标准,如 CSMA/CD 协议。
3、高速以太网技术,如 100BASET、1000BASET 等。
授课顺序周学时上课内容教学活动122计算机网络概述讲授,演示,讨论222计算机网络设备与介质讲授,演示,讨论332认识网络类型与拓扑图讲授,演示,讨论432绘制网络拓扑图实训讲授,演示,讨论542OSI参考模型讲授,演示,讨论642TCP/IP协议簇讲授,演示,讨论752常见网络协议讲授,演示,讨论852网络参数工具使用实训讲授,演示,讨论962IP地址概述讲授,演示,讨论1062IP地址配置讲授,演示,讨论1172路由器工作原理讲授,演示,讨论1272电子邮件讲授,演示,讨论1392使用foxmail发送接收邮件讲授,演示,讨论1492HTTP协议讲授,演示,讨论15102域名系统讲授,演示,讨论16102配置web服务器讲授,演示,讨论17112期中考试18122FTP协议讲授,演示,讨论19122搭建FTP服务器讲授,演示,讨论20132远程登录协议讲授,演示,讨论21132搭建Telnet服务器讲授,演示,讨论22152网络布线概述讲授,演示,讨论23152网线制作讲授,演示,讨论24162路由器配置讲授,演示,讨论25162家庭网络规划讲授,演示,讨论26172网络安全技术讲授,演示,讨论2818常见网络故障处理29182期末复习讲授,演示,讨论30192期末考试课外作业备注见教案 2.26见教案 2.27见教案 3.5见教案 3.6见教案 3.12见教案 3.13见教案 3.19见教案 3.20见教案 3.26见教案 3.27见教案 4.2见教案 4.3见教案 4.16见教案 4.17见教案 4.23见教案 4.24见教案 4.30见教案 5.7见教案 5.8见教案 5.14见教案 5.15见教案 5.28见教案 5.29见教案 6.4见教案 6.5见教案 6.116.18见教案 6.19见教案 6.25。
学期授课计划20 -----20 学年第学期授课班级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授课教师授课时数56 其中:课堂教学:28 实验: 28教研室主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管系主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年月日1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1 周二1-4节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基础1.1.1 计算机网络定义1.1.2 计算机网络地产生与发展1.1.3 计算机网络地功能1.1.4 计算机网络地应用1.2 计算机网络类别1.2.1 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1.2.2 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1.2.3 按其它地方法分类1.3 计算机网络地组成1.3.1 计算机网络地系统组成1.3.2 计算机网络地逻辑组成1.3.3 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地系统组成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2 周四5-8节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4 网络传输介质1.4.1 有线传输介质1.4.2 无线传输介质1.5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地发展1.5.1 三网融合有线传输介质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2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1.5.2 5G技术1.5.3 云计算1.5.4物联网1.5.5 大数据1.5.6 人工智能1.6 技能实训1.6.1 常用网络连接设备1.6.2 双绞线制作地方法3 周二1-4节第2章数据通信技术2.1 数据通信地基本概念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2.1.2 数据信号分类2.1.3 信道和信道地分类2.1.4 数据通信系统地基本结构2.1.5 数据通信地技术指标2.2 数据通信方式2.2.1 信道通信地工作方式2.2.2 数据地传输方式2.2.3 数据传输同步技术2.2.4 通信网络中节点地连接方式数据通信方式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3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2.2.5 数据传输地基本形式2.3 数据编码与调制技术2.3.1 数据地编码类型2.3.2 数据地调制技术2.3.3 数据地编码技术2.4 数据交换技术2.4.1 电路交换技术2.4.2 报文交换技术2.4.3 分组交换技术2.4.4 数据交换方式比较2.4.5 高速交换技术4 周四5-8节第2章数据通信技术2.5 信道复用技术2.5.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2.5.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2.5.3 波分多路复用技术2.5.4 码分多路复用技术2.6 差错控制技术2.6.1 差错地产生2.6.2 差错控制编码信道复用技术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4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2.6.3 差错控制方法2.7 技能实训2.7.1 Visio工具软件地使用2.7.2 eNSP工具软件地使用5 周二1-4节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3.1.1 网络体系结构地概念3.1.2 网络体系地分层结构3.1.3 网络协议地概念3.1.4 网络层次结构中地相关概念3.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1 OSI参考模型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地功能3.2.3 OSI参考模型数据传输过程3.3 TCP/IP参考模型3.3.1 TCP/IP概述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地功能3.3.3 OSI/ISO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3.3.4 TCP/IP网际层协议3.3.5 TCP/IP传输层协议OSI/ISO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5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3.3.6 TCP/IP应用层协议6 周四5-8节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4 IPV4编址3.4.1 IPv4编址概述3.4.2 IPv4地址地表示方法3.4.3子网划分与规划3.5 IPV6编址3.5.1 IPv6概述3.5.2 IPv6报头结构与格式3.5.3 IPv6地址类型3.5.4 IPv6技术地新特性3.5.5 IPv4到IPv6地过渡技术3.6 技能实训3.6.1 构建局域网络实现资源共享3.6.2 共享网络打印机IPV4编址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7 周二1-4节第4章局域网技术4.1 局域网概述4.1.1 局域网地发展历程和其特点4.1.2 局域网地基本组成4.2 局域网地模型与标准局域网拓扑结构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6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4.2.1 局域网参考模型4.2.2 局域网地标准4.3 局域网地关键技术4.3.1 局域网拓扑结构4.3.2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4.3.3 传输介质4.3.4 ARP与RARP工作原理8 周四5-8节第4章局域网技术4.4 以太网组网技术4.4.1 以太网概述4.4.2 以太网帧结构4.5 虚拟局域网技术4.5.1 VLAN概述4.5.2 端口类型4.6 无线局域网技术4.6.1 无线局域网概述4.6.2 无线局域网标准4.7 技能实训4.7.1 VLAN配置实例4.7.2无线局域网配置实例VLAN配置实例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7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9 周二1-4节第5章网络互连技术5.1 网络互连地基本概念5.1.1 网络互连简介5.1.2 网络互连地要求5.2 网络互连地类型与层次5.2.1 网络互连地类型5.2.2 网络互连地层次5.3 网络互连路由协议5.3.1路由协议选择5.3.2路由信息协议RIP5.3.3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5.4 技能实训5.4.1 静态路由配置实例5.4.2 动态路由协议RIP配置实例5.4.3 动态路由协议OSPF配置实例动态路由协议RIP配置实例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10 周四5-8节第6章广域网技术6.1 广域网概述6.1.1 广域网提供地服务和其特点6.1.2 广域网地基本组成与结构6.1.3 广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虚拟专用网络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8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6.2 广域网接入技术6.2.1 ISDN接入技术6.2.2 ADSL接入技术6.2.3 DDN接入技术6.2.4 Cable Modem接入技术6.2.6 光纤接入技术6.2.7 无线接入技术6.3 虚拟专用网络6.3.1虚拟专用网络概述6.3.2 虚拟专用网络分类11 周二1-4节第6章广域网技术6.4 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6.4.1 NAT概述6.4.2 静态NAT6.4.3 动态NAT6.4.4 端口多路复用PAT6.5 技能实训6.5.1 HDLC配置实例6.5.2端口多路复用PAT配置实例端口多路复用PAT配置实例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9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12 周四5-8节第7章Inter基础与应用7.1 INTER基础7.1.1 Inter概述7.1.2 Inter地管理机构7.1.3 使用浏览器访问Inter7.2 INTER地应用7.2.1 服务7.2.2 电子邮件服务7.2.3 文件传输服务7.2.4 域名系统DNS服务7.2.5 远程登录服务7.2.6 电子商务服务7.3 INTER应用地发展趋势与热点7.4 技能实训7.4.1 RIPng配置实例7.4.2 OSPFv3配置实例RIPng配置实例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13 周二1-4节第8章网络操作系统8.1 网络操作系统地基本概念8.1.1 网络操作系统简介8.1.2 网络操作系统地基本功能UbuntuLinux操作系统基本操作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10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8.2 认识典型地网络操作系统8.2.1 网络操作系统发展8.2.2 网络操作系统地选用原则8.2.3 常见地网络操作系统特点8.3 技能实训8.3.1 虚拟机安装与使用8.3.2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安装8.3.3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基本操作14 周四5-8节第9章计算机网络安全9.1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9.1.1 网络安全地相关知识9.1.2 网络安全地基本要素9.1.3 网络安全脆弱地原因9.1.4 网络安全发展趋势9.2 计算机病毒9.2.1 计算机病毒地基本概念9.2.2 计算机病毒地检测与防治9.3 防火墙技术9.3.1 防火墙地基本概念9.3.2 防火墙端口区域和控制策略防火墙配置实例机房A401理论+实践/崔升广11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作业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指导教师9.3.3 防火墙地类型9.3.4 认识防火墙9.4 网络故障检测与管理9.4.1 网络故障概述9.4.2 常用地网络管理命令9.4.3 应用程序间地通信9.5 技能实训9.5.1 端口扫描器X-Scan工具地使用9.5.2 防火墙配置实例12。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计划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网络原理、网络协议、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各层次协议及其功能;3. 熟悉网络管理与维护的方法与技巧;4.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5. 能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中的常见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网络拓扑结构与传输介质1.3 网络协议与标准1.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1.5 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2. 网络通信与数据链路层2.1 数据通信基础2.2 信道复用技术2.3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协议2.4 以太网及其帧结构2.5 网络设备与交换技术3. 网络互联与网络层3.1 网络互连技术与设备3.2 IP协议与IP地址3.3 路由协议与路由器3.4 网络地址转换与子网划分3.5 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4. 传输层与应用层4.1 传输层的功能与协议4.2 TCP与UDP协议4.3 常见应用协议(HTTP、FTP、SMTP等)4.4 套接字编程与网络应用开发4.5 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5.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5.1 网络管理基础5.2 SNMP协议与网络管理系统5.3 网络性能监测与故障诊断5.4 网络安全基础与攻防技术5.5 防火墙与网络安全策略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协议等知识。
2. 实践操作:通过网络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配置与调试网络设备,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参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讨论和解决方案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完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办公软件应用》等计算机相关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实训的学习,让学生在感性中加深对网络概念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网络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网络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特别是通过学生课后的实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网络的安装调试、维护和应用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内容: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1.1.1 第一阶段1.1.2 第二阶段1.1.3 第三阶段1.1.4 第四阶段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和应用1.2.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2.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2.3 计算机网络的用途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1 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1.3.2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1.3.3 按网络的传输技术分类1.3.4 按网络的交换方式分类教学要求: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功能和应用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网络的分类1.4 实训一给自己发送一封邮件1.5 实训二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习题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教学内容:2.1 数据通信基本原理2.1.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1.2 数据通信的一般过程2.1.3 数据通信系统2.1.4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2.2 数据通信介质2.2.1 有线传输介质2.2.2 无线传输介质2.3 数据传输及交换技术2.3.1 数据传输技术2.3.2 数据交换技术2.4 数据通信的其他关键技术2.4.1 数据编码调制2.4.2 信道复用2.4.3 差错控制2.5 实训安装网络接口卡教学要求:1、理解数据通信基本原理2、了解数据传输的介质习题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教学内容:3.1 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3.1.1 网络体系结构3.1.2 网络协议3.1.3 网络协议分层3.2 OSI参考模型3.2.1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模型3.2.2 OSI参考模型的组成3.3 TCP/IP参考模型3.3.1 TCP/IP的体系结构3.3.2 IP3.3.3 TCP3.4 实训一安装TCP/IP3.5 实训二配置IP地址3.6 实训三使用ping命令教学要求:1、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2、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习题第4章计算机网络硬件教学内容:4.1 服务器和工作站4.1.1 网络服务器4.1.2 网络工作站4.2 网络传输介质4.2.1 双绞线4.2.2 光纤4.2.3 同轴电缆4.3 网卡4.3.1 网卡的功能、分类和选购4.3.2 安装网卡4.4 集线器和交换机4.4.1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4.4.2 选购集线器和交换机4.5 路由器4.5.1 路由器的功能4.5.2 路径表4.5.3 路由器的配置4.5.4 选购路由器4.6 实训一网卡的安装过程4.7 实训二识别双绞线教学要求:1、了解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2、了解网络传输介质、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3、熟悉常用的交换机、路由器技术参数及产品特点,学会选购路由器、交换机及网络传输介质。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2014年8月HH TARPA 网络结构图HH一、复习提问二、新授教学1、从拓朴的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分为哪几种类型?2、计算机网络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3.1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一、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定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把网络中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抽象为一个点,把传输介质抽象为一条线,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连接的形状,或者是网络在物理上的连通性。
网络拓扑结构能够反映各类结构的基本特征,即不考虑网络节点的具体组成,也不管它们之间通信线路的具体类型,把网络节点画作“点”,把它们之间的通信线路画作“线”,这样画出的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不同的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各不相同,分别适应于不同场合。
它影响着整个网络的设计、功能、可靠性和通信费用等方面,是研究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环节之一。
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常见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总线型(2).星型(3).环型(4).网状型(5).树型3.1.2 总线型拓扑结构总线结构中,各节点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线路与公共总线连接。
总线型结构简单、扩展容易。
网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总线型结构是从多机系统的总线互联结构演变而来的,又可分为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常用CSMA/CD和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
总线型结构的优点:(1)电缆长度短,易于布线和维护。
(2)可靠性高。
(3)可扩充性强。
(4)费用开支小。
总线型结构的缺点:(1)故障诊断困难(2)故障隔离困难(3)中继器等配置(4)实时性不强。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为中职学生提供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学习。
学生将通过本课程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与配置,以及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技能。
1.2 课程目标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熟悉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掌握网络通信协议及其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
培养网络配置与故障排除能力。
培养网络安全意识和基本防护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2.1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概述与发展历程网络设备与配置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原理与功能网络设备的物理连接与逻辑配置网络通信与协议IP地址与子网划分TCP与UDP协议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基础网络攻击与防范基础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简介2.2 教学安排课时分配第12周:计算机网络基础第34周:网络设备与配置第56周:网络通信与协议第78周:网络安全基础教学方法理论授课:介绍网络概念、协议和设备原理。
实验操作:通过模拟网络环境进行设备配置与通信实验。
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网络案例,加深学生对网络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实验设备:提供模拟网络设备和实验平台。
网络模拟软件:使用网络模拟软件进行实验操作与场景模拟。
三、学习评估与反馈3.1 学习评估方式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互动与讨论:定期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2 学习反馈与调整定期小结:每周进行一次课程小结与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点内容。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问题解答。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职业需求。
五、教学支持与资源5.1 教学支持实验室设施:配备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并确保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
计算机组网技术基础授课计划
20 ——20 学年第学期
教学院(部):
课程名称:
授课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计算机组网技术基础课程组
20 年月日编制
计算机组网技术基础授课计划编制说明
20 年——20 学年度第学期制表日期20 年月日
任课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部)负责人签字:
注:本表应根据教学计划由任课教师拟定一式三份,自存一份,交教研室、教务处一份
授课计划表
授课计划表
授课计划表
授课计划表
授课计划表
授课计划表
授课计划表
授课计划表
授课计划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