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惊弓之鸟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1
惊弓之鸟的道理1. 引言“惊弓之鸟”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形容一个人由于受到某种打击、惊吓或创伤,以至于长时间内对类似刺激过于敏感的心理状态。
这个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它告诉我们:人们的心理是脆弱的,需要经过一些时间和努力来恢复。
本文将深入探讨“惊弓之鸟”的道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2. 惊弓之鸟的原因2.1 过度恐惧当一个人经历了一次或多次刺激性事件后,例如车祸、恐怖袭击等,大脑中与恐惧感相关的区域会被激活,进而形成一种过度的恐惧反应。
这种反应使得他们对类似事件产生过度敏感,并产生一种恐慌的感觉,这就是“惊弓之鸟”的成因之一。
2.2 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可以是一次或连续发生的事件,例如战争、性侵等,这些事件可能对个人的心理产生长期而严重的伤害。
在心理创伤中,个人经历的事件或情境可能触发负面情感、恐惧和回忆,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卫心理,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3. 惊弓之鸟的表现3.1 躁动不安惊弓之鸟往往表现出躁动不安的情绪,他们对未知的东西或突然发生的事件过于敏感,容易感到恐慌和焦虑。
3.2 睡眠障碍长期处于惊弓之鸟状态的人往往会出现睡眠障碍,例如入睡困难、梦魇、多次惊醒等。
这些睡眠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3.3 社交回避惊弓之鸟的人通常会回避社交场合,因为他们害怕面对陌生人或可能触发他们敏感点的话题。
这样的回避行为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
4. 应对惊弓之鸟的方法4.1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身处惊弓之鸟状态的人来说,寻求心理辅导或咨询专业人士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人了解自己的情况并提供适当的疗法。
4.2 逐渐暴露自己逐渐暴露自己是惊弓之鸟恢复的关键步骤之一。
个人可以采用系统逐渐暴露治疗(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的方法,通过逐步接触和面对触发他们恐惧和焦虑的事物或场景,慢慢减少其对这些刺激的敏感性。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优秀10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篇一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
它讲述了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让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惊吓而掉下来的故事。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现在常比喻人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1.通过不同方法,理解“能手、愈合、裂开“等词。
懂得“惊弓之鸟”的意思。
2、学习第5段,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重难点)3、理解更羸最后说的。
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
(重难点)4、学写本课生字词“弓弦、雁、射箭”。
课后我反思以下几点:一、词语教学,注重方法渗透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归类学习字词。
如“大王、更羸”都是对人的一种称呼。
由“大王”引出对魏国、魏王的认读。
“更”字多音字的区分,“羸”、“赢”的辨析。
联系上下文通过语境知道“愈合”、“裂开”的意思,并知道它们一组反义词。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以及画示意图,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二、思路清晰,环节紧凑本课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过渡自然,环节之间比较紧凑,但是对于成绩偏后的学生会比较吃力,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所以还是稍稍放慢一些。
三、练习设计,注重段的训练略《惊弓之鸟》教学反思篇二上小学语文第八册《惊弓之鸟》一开始,在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我照例又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这个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到了各自的课本之中去了。
大家开始默默地读起自己的书来了。
经过约五分钟左右,教室里开始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
”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
惊弓之鸟造句短句
以下是10个使用“惊弓之鸟”造句的短句:
1.那次事故后,他成了惊弓之鸟,再也不敢尝试跳伞了。
2.自从被抢劫后,她变得如惊弓之鸟,不敢一个人出门。
3.自从他在股市里亏了钱,就成了惊弓之鸟,再也不敢轻易投资了。
4.经过那次大地震,小明变得如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
5.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投资,他变得如惊弓之鸟,再也不敢轻信他人。
6.她因为被偷过一次,所以现在成了惊弓之鸟,出门总是小心翼翼。
7.自从被欺骗过,他成了惊弓之鸟,对任何陌生人的求助都心存疑虑。
8.自从离婚后,她成了惊弓之鸟,对感情的事再也不敢轻易相信。
9.经过那场战争,村民们成了惊弓之鸟,害怕再次经历生离死别。
10.他因为被解雇而变得如惊弓之鸟,时刻担心自己的工作不保。
第三单元第 2 课〔节〕主备人:王璐授课教师:课题10、惊弓之鸟课文分析《惊弓之鸟》是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出自《战国策.楚策论》的一则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学情分析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起步一年,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学生对故事比拟感兴趣,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更羸观察、思维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让学生将分角色朗读和思考结合,有助于理解更羸的判断过程。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任务单课时安排1课时教师笔记〔二次备课〕课前导学一、教材自学1.熟读课文〔3-5遍〕;2.《写字》:抄写生字并组词。
3.做到标、圈、画。
〔标出自然段、圈出优美词语、画一画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二、读完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写下来。
三、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记录在任务单上,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
课上互学〔出示第五自然段,抓住两个“直〞字,体会更羸的技术高超〕6.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什么是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呢?〔突出更羸在魏国的地位〕五、拓展延伸说说写写:他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每当他空闲之余,他都会钻进书的海洋里去尽情地遨游着……瞧!他果然是为爱读书的孩子!课后练学1.根据课文填空。
文言文《惊弓之鸟》异日(1)者,更羸(gēng léi)(2)与魏王处京台(3)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4)魏王曰:“臣为王引(5)弓虚发(6)而下鸟(7)。
”魏王曰:“然则(8)射可至此乎(9)?”更羸曰:“可。
”有间(10),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11)也。
”王曰:“先生何以(12)知之?”对曰:“其飞徐(13)而鸣悲。
飞徐者,故(14)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15),而惊心未去(16)也。
闻弦音引(17)而高飞,故(18)疮(19)陨(20)也。
”(选自刘向《战国策·楚策四》)阅读练习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射下)鸟B、其飞徐(缓慢)而悲鸣C、故疮(旧伤)陨也D、然(然而)则射可至此乎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处京台之下/虚发而下之(下)B、虚发而下之/先生何以知之(之)C、飞徐而悲鸣/闻弦音引而高飞(而)D、飞徐者/悲鸣者(者)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用来比喻那些()的人。
参考答案1、D2、D3、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注释】(1)异日:往时,从前。
(2)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
(3)京台:高台。
(4)谓:对…说。
(5)引:拉。
(6)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7)下鸟:使鸟落下。
(8)然则:既然如此。
(9)乎:吗(10)有间:过了一会儿(11)孽:通“蘖”,病,孤独。
(12)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怎么就。
(13)徐:慢慢地,缓慢。
(14)故:原来。
(15)未息:没长好。
(16)去:消除。
(17)引:展翅伸长(18)故:所以。
(19)括号中的“发而”两字是根据文意补充的。
(20)陨:从高处坠落。
【译文】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
文言文《惊弓之鸟》异日(1)者,更羸(gēng léi)(2)与魏王处京台(3)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4)魏王曰:“臣为王引(5)弓虚发(6)而下鸟(7)。
”魏王曰:“然则(8)射可至此乎(9)?”更羸曰:“可。
”有间(10),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11)也。
”王曰:“先生何以(12)知之?”对曰:“其飞徐(13)而鸣悲。
飞徐者,故(14)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15),而惊心未去(16)也。
闻弦音引(17)而高飞,故(18)疮(19)陨(20)也。
”(选自刘向《战国策·楚策四》)阅读练习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射下)鸟B、其飞徐(缓慢)而悲鸣C、故疮(旧伤)陨也D、然(不过)则射可至此乎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处京台之下/虚发而下之(下)B、虚发而下之/先生何以知之(之)C、飞徐而悲鸣/闻弦音引而高飞(而)D、飞徐者/悲鸣者(者)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用来比喻那些()的人。
参考答案1、D2、D3、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注释】(1)异日:往时,从前。
(2)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
(3)京台:高台。
(4)谓:对…说。
(5)引:拉。
(6)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7)下鸟:使鸟落下。
(8)然则:既然如此。
(9)乎:吗(10)有间:过了一会儿(11)孽:通“蘖”,病,孤独。
(12)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怎么就。
(13)徐:慢慢地,缓慢。
(14)故:原来。
(15)未息:没长好。
(16)去:消除。
(17)引:展翅伸长(18)故:所以。
(19)括号中的“发而”两字是根据文意补充的。
(20)陨:从高处坠落。
【译文】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
三年级下册10《惊弓之鸟》课文惊弓之鸟更羸是古时分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渐渐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细心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需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上去。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身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突然从半空里直掉上去。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身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身手大,是由于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愈加奇异了,问:〝你怎样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响很凄惨。
飞得慢,由于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凄惨,由于它分开同伴,孤独失群,得不到协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惧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用力,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上去。
〞教学内容:«惊弓之鸟»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怎样看效果、怎样想效果〞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出自«战国策.楚策论»的一那么成语故事。
这那么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分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上去的故事。
从中反映出更羸擅长观察,擅长思索,并能依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剖析。
这那么成语故事言语生动、笼统鲜明。
经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开展,以更羸为主线,以魏王为辅线,并用因果倒置的表达方式突出更羸擅长观察和剖析的质量。
先生状况:三年级下学期先生正处在第二学段起步一年,先生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厚,了解才干不是很强,但是先生对故事比拟感兴味。
这篇课文有利于激起调动先生的学习兴味,以便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采用因果倒置的表达方式,设置了一个更羸是如何虚发落雁的悬念。
但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悬念曾经不能当作秘密来讲了。
课文内容主要是更羸的剖析、推理,而三年级先生逻辑思想才干较弱,因此从教材和先生这中间着眼,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关于更羸观察、思想的进程及准确的判别是先生不易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