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断奶仔猪急性死亡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断奶仔猪前死亡原因的分析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围绕着几乎每一例断奶前死亡,所以断奶前死亡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上下。
养猪者为减少断奶前死亡所能采取的措施,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母猪分娩时不离人。
作者在2002北卡罗来那养猪会议上发表了本文。
全国畜禽健康监测系统的数据(NAHMS,2001)表明,母猪的平均窝产仔数为10.9头,窝活产仔数为10.0头,而仅8.9头能活到断奶的时候。
可见,断奶前死亡率达到11%。
相比之下,NAHMS(1990和1995)的数据表明,窝产活仔数分别为9.9和9.5头,窝断奶仔数分别为8.4和8.6头。
所以,尽管1990到1995年之间断奶前死亡率有所下降,但1995到2000年间却略有上升。
由于平均窝产仔数一直有所增加,所以我们能够实现1990到1995和2000年间窝断奶仔数缓慢增加,使其分别达到8.4头、8.6头以及当前的8.9头。
NAHMS(2000)的数据表明,在11%的断奶前死亡中,一半以上(52.1%)死于母猪的挤压,16.7%死于饥饿,11.5%死于其它已知原因,74%死于未知原因,3%死于呼吸道疾患。
大多数仔猪在17.2日龄时断奶,平均断奶日龄为19.3。
错综复杂的原因尽管上述数据表明,断奶前死亡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在实际上中仔猪却死于若干种可能原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比如,研究表明,体重较轻的仔猪对寒冷比较敏感,因而会躺在离母猪较近处取暖,从而比较容易被母猪压死。
同样,仔猪如果因为疾病、受伤、抢不到奶头、或者只是因为睡过头而少吃一次奶,就会进人因衰弱而吃不到下一次奶从而变得更衰弱的恶性循环直到其被饿死为止。
因此,尽管其死因可被列为饥饿,但在实际上却是因为体重轻、保温能力差、嘈杂的分娩环境(可能造成仔猪吃不到奶)以及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造成了其死亡。
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围绕着几乎每一例断奶前死亡,所以断奶前死亡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上下。
新生仔猪突然死亡多是这些原因导致的!初生仔猪,是需要得到特别照管的,不论是豢养上,还是平日里的管理上,都应更加留意。
有的猪场会显现有新生仔猪稀里糊涂死亡现象,这个让养猪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现在行情这么好,实在是挺心疼的。
为避免初生仔猪突然死亡,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了其产生的几个原因,且附有应对措施,供参考。
一、挤压仔猪初生后1周内,被压死的一样要占死亡总数的大部分。
这是由于初生仔猪不灵活,对复杂的外界环境不适应,对周围的反应能力差,加上母猪产后疲乏,行动迟缓或母性不强的原因。
一样防压的措施:第一是保持产房安静,避免陌生人突然进入,引发母猪的惊骇,突然起立,压住仔猪;其次是剪除、剪好獠牙。
仔猪哺乳时常常由于尖锐的獠牙咬痛母猪乳头,造成母猪起卧不安,容易压死仔猪;第三是设置母猪限位栏或扣栏,可以限制母猪大范畴的躺卧方式,母猪只能渐渐地伏卧,然后伸出四肢侧卧,这样使仔猪有个躲避的机会,以免被母猪压死;第四是给初生仔猪提供一定的保温设施。
当环境温度低时,仔猪常常挤到母猪身边取暖,在这种情形下,母猪很容易将熟睡的仔猪压死;第五是要及时修理产床。
有些产床的漏缝条缺损,仔猪一不谨慎夹住或陷下腿去,母猪躺卧根本没办法躲避,容易造成压死仔猪。
除非是在睡着的情形下,仔猪被压时会发出尖锐的叫声,因此产房应有专人看管,夜间要值班,一旦发觉仔猪被压,立刻哄起母猪救出仔猪。
二、仔猪衰弱弱仔猪是诞生时处于昏睡状的仔猪。
这多是分娩连续时间较长、能量储备较低或遗传原因导致的结果。
这些仔猪通常吃不上初乳,因此容易饥饿而被母猪压死。
应将那些仔猪放在单独的乳头下面以利于吃奶。
三、饥饿在产圈中因饥饿死亡的缺失占所有断奶前死亡数的21%。
许多因素导致个别仔猪饥饿。
1.初生重低(初生重低于0.90公斤)的仔猪生存机会较低。
由于在有限的能量储备消耗之前,它们不能和体重大、强健的同伴竞争乳房周围的空间。
如果得不到及时护理,遇到冰冷的气候时,仔猪将在3天内死亡。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实际生产中,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在猪场内是最高的。
在正常生产状况下,死亡率可以差别很大(1%~15%),而在母猪健康状况差,或管理混乱的猪场,仔猪死亡率可能更高。
当然,哺乳仔猪的死亡是多方面的,既有母猪的原因,又有仔猪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饲养管理的原因,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时间分析1、死亡原因由表1可以看出,在断奶前的死亡率中,压死(其中大部分是弱仔)、弱死、饿死的仔猪占总死亡率的79%。
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疏忽和不当,真正由于2、死亡时间由表2可以看出,哺乳仔猪在出生后第1周内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76%,而头3天又占了第1周死亡数的70%,因此,在头3天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如3、仔猪出生重与体重的关系由表3可以看出,初生重低的仔猪死亡率高,若体重低于0.75kg ,死亡率可达70%以上,所以保留体重低的仔猪,将明显提高死亡率。
主要原因是弱仔体内各器官没有发育完善,活力低,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奶水,被压死、饿死的比例4、初生重对以后生产性能的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初生重越大,成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
但初生重太大的仔猪又易引起母猪难产,尤其是初产母猪,难产造成仔猪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1.母猪的管理(1)种猪的选择选择体型较大的种猪,并适当推迟后备母猪的配种时间(如在第2或第3个情期时配种),可使母猪的产仔数多、初生重大、泌乳量高且使用寿命延长。
(2)改善产房环境全进全出的猪场一定要严格冲洗和消毒,等干燥后至少3d后才能进下一批猪,以确保消毒效果。
母猪的最使温度为18~22℃,超过26℃,每升高1℃,每天采食量降低200g左右,因此夏季应注意降温。
新猪场或铸铁地板一定要光滑,不要有毛刺,以免刺伤关节处皮肤。
(3)调整母猪采食量配种后的头两天尽量少喂,以保证顺利受精或受精卵着床。
妊娠前期采食量不宜过高,(注意:妊娠前期采食量高或体况偏肥,可导致哺乳期采食量下降),一般1.8—2.2kg/天,可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或饲料营养浓度适当调节,如在寒冷季节可提高营养浓度或饲喂量,而在炎热的季节可适当降低。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母猪顺利生产养殖户喜上眉梢,可刚生下来的仔猪不一会就死了,既让人心疼又让人琢磨不透。
新生仔猪为什么会死亡呢?新生仔猪死亡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防治措施吗?兽药吧店铺为您整理如下资料供参考。
新生仔猪死亡原因分析冻死新生仔猪对寒冷的环境非常敏感,尽管仔猪有利用糖元储备应付寒冷的能力,但由于其体内能源储备有限,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不完善,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寒冷可冻死仔猪。
尤其是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发生概率最大。
同时,寒冷又是仔猪被压死、饿死和下痢的诱因。
压死、踩死母猪母性较差,或产后患病,环境不安静,导致母猪脾气暴躁,加上弱小仔猪不能及时躲开而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有时猪舍环境温度低,垫草太厚,仔猪躲在草堆里,或是仔猪在母猪腿下、肚下躺卧,也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病死疾病是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病有肺炎、下痢、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颤综合征、仔猪流行性感冒、贫血、心胜病、寄生虫病、白肌病和脑炎等。
饿死母猪母性差;产后少奶或无奶且通过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头有损伤,产后食欲不振;所产仔猪数多于母猪有效乳头数,以及寄养不成功的仔猪均可因饥饿而死亡。
咬死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下(如拥挤、空气质量不佳、光线过强、饲粮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出现咬尾或咬耳恶癖,咬伤后发生细菌感染,重者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恶癖)、产前严重营养不良、产后口渴烦躁的母猪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保姆母猪认出寄养仔猪不是自己亲生仔而咬伤、咬死寄养的仔猪。
初生重小初生重对仔猪死亡率也有重要影响,初生重不足1千克的仔猪,死亡率在44%~100%,随仔猪初生重的增加,死亡率下降。
新生仔猪死亡防治措施1 加强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初生重量和抵抗力。
(1) 饲料配制与科学饲养。
提高饲料能量水平,保证怀孕母猪维持生长的能量需要。
在保持蛋白质水平不减的情况下,增加能量饲料10 %~30 % ,一般采用玉米,稻等含能量较高的原料,必要时添加2 %~3 %的动植物油;在饲料中添加具有抗应激、抗氧化能力的维生素、氨基酸等饲料添加剂,通过营养调控,提高母猪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猪急性死亡的原因及防控方法猪胀气急性死亡的原因及防治-养猪技术引起猪发生急性死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如环境的控制不到位、饲喂不合理、外伤引起的感染、应激以及疾病因素等,在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猪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尤其是在季节转换的阶段,猪的体质较弱,无法完全的适应气候环境变化,从而易引发急性死亡。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猪急性死亡的原因及防控方法猪胀气急性死亡的原因及防治。
1、猪急性死亡的原因环境不适宜。
主要是由于在养猪生产过程中环境的控制不到位,从而导致猪舍内的温度不适宜,过高或过低,猪舍过于潮湿或干燥,通风换气不到位而导致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协调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等造成的。
当保温不当时,舍内温度过低,猪处于冷应激状态下,易患感冒、腹泻等病,还会导致猪群的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这种现象在保育舍和产房易见,主要是由于舍内未安装保温箱,或者是保温箱拆除的过早而致。
任何季节都要做好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舍内空气清新,如果在寒冷天气通风过度,会导致舍内温度骤降,而为了保暖不敢通风则会造成猪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闷热,对养猪生产极其不利,猪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出现急性倒地死亡的现象,尤其是在阴雨天以及天气变化较大的天气,表现的更为突出。
另外,舍内卫生条件不佳,会导致空气质量变差,病菌大量的滋生与繁殖,这也是诱发猪急性死亡的原因。
饲喂不合理。
如果猪食用的饲料发生霉变或者含有的灰尘较多,会使得霉菌毒素和灰尘在猪的体内大量蓄积,或者发生急性的胃肠炎等疾病而导致猪死亡。
这一现象常发生在体重较大的猪身上。
而导致猪食用霉变饲料的主要原因是饲料的贮存不当,或者猪在采食完饲料后,没有及时清理料槽内的剩料残渣,而使得剩料积累发生霉变,滋生细菌,猪采食后会导致疾病发生。
外伤感染。
导致猪发生外伤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圈舍、保温箱、饲料等含有铁丝、铁钉、木屑等锋利的物体,使得猪群在活动时或者采食饲料时被划伤,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不及时的处理伤口,加上舍内的饲养环境不良,病原微生物较多,就会导致外伤感染,造成猪群发生急性的倒地死亡。
猪病手册目录第一:母猪分娩及产后疾病第二:预防仔猪死亡第三:哺乳仔猪的下痢第四:哺乳仔猪的神经性疾病第五:断奶仔猪的下痢第六:断奶仔猪急性死亡第七:断奶仔猪的神经性疾病第八:猪的呼吸道疾病第九:猪的皮肤病第十:猪繁殖失败的认识第十一:猪繁殖障碍疾病第十二:内寄生虫病第十三:猪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第一;母猪分娩及产后疾病无乳综合症技术交流电话:180~3712~8026 技术交流群216173816无乳综合症又称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症,是指母猪产仔后头几天无乳的情况。
此病的原因尚未完全查清。
目前,许多科学家相信是由大肠杆菌造成的乳腺感染症。
许多猪场都有此病的发生,但发生率不等。
症状本症常在产后12小时至分娩后2至3天内发生。
母猪呈病态,食欲减退,分泌少许乳汁,乳房肿胀、发热和稍有痛觉。
乳房内的实质感觉坚硬。
母猪常以胸部着地躺下,不让仔猪吮吸。
此病持续大约3天。
母猪虽能恢复,但仔猪多已饿死。
当下列情况存在时,可怀疑是无乳综合症:(1)新母猪产后无食欲;(2)生产后3天内没有足够的泌乳量。
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可用来治疗这种状况。
处理的主要目的a:昼预防更多的仔猪死亡。
情况允许之下,可以找其它新近分娩的母猪来代养。
如果没有寄养母猪,则可喂予仔猪市售的代乳品或自己调配的乳汁。
许多母猪在3至4天后开始产乳,这时可停止喂代乳品,b:使母猪尽快再泌乳。
治疗可使用奶旺拌料,再用30-50单位催产素肌肉注射,每隔3至4小时重复注射。
乳产量大约需要3或4天后就自然恢复。
注意不要刺激母猪。
因为催产素对激动的母猪效果较差。
传染性乳腺炎引起的无乳症母猪应使用混感专家加以治疗。
使用引产剂(前列腺素)引导分娩,可降低此病症的发生。
引导一些母猪在同一天分娩,可使仔猪的哺育工作容易进行,而且在某此情况下,也许是控制这些问题的最实际方法。
有些研究证明,使用β受体阻滞药来加速分娩,亦可降低此病的发生。
引起产乳量低劣的其它状况除了无乳综合症外,泌乳的障碍亦可由下列因素引起:1 由于心理的问题所造成。
仔猪一断奶就消瘦、咳喘,高死亡,养猪人知道是什么病,如何治吗近期一位养猪朋友给笔者发来私信咨询说是,他的猪场最近两个月仔猪一断奶后不久就开始出现消瘦、咳喘病猪,只要脊椎骨外露,死亡率就很高,你知道这是什么病,如何治疗吗?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这位养猪朋友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副猪嗜血杆菌的问题。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也就是说健康猪体内同样含有该种细菌,只有猪群的抵抗力下降或者受到各种应激时才会导致猪群发病,所以副猪嗜血杆菌病也被称为条件致病菌。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主要发生于保育仔猪和哺乳仔猪,其中仔猪断奶后7-14天是该病的高发日龄。
根据目前的发病规律,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发生于一些病毒性疾病或者免疫抑制性疾病之后,临床比较常见的就是继发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支原体肺炎等。
所以要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首先应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进入圈子”,了解每日最新猪价动态、国内一线科研成果,同国内养猪人畅聊养猪事!(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1、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因免疫抑制性疾病是该病的重要诱因,所以预防时一定要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
通常是在合适的时间免疫疫苗,然后在辅助药物。
2、提高保育舍温度,因寒冷应激也是导致该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仔猪断奶后应尽量给仔猪提供较高的温度条件,减少寒冷应激,理论上要求达到30摄氏度。
3、适时添加药物,药物对防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在仔猪断奶后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粉+板蓝根颗粒+恩诺沙星,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同时,还对支原体和副猪嗜血杆菌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因副猪嗜血杆菌会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积液和纤维素性渗出,所以发病严重后单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不佳,对此老兽医给出建议,认为该病的治疗需要把握两点:1、尽早治疗,针对副猪嗜血杆菌产生的大量内毒素目前药物并没有有效的防控方法,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趁早,趁其未产生纤维素性渗出时进行。
这就要求养猪朋友要根据猪群的状态早日做出正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
保育仔猪死亡的原因分析当今绝大部分猪场,猪群中常见被毛凌乱,生长发育停滞的僵猪,或可见猪个体毛长瘦弱,或体型单薄,精神食欲较差,猪个体差异大等,有些还伴有关节肿胀和呼吸道症状;在一些条件较差和养殖技术比较薄弱的猪场,此类猪的比例超过30%,慢慢越积越多,使猪场疫病压力明显增大!通过多方猪场调查走访发现,主要疾病如下:1.腹泻;断奶仔猪腹泻一般发生在断乳后3——10天,第7天达到高峰期,一般形成粥样或水样腹泻,内夹杂不消化的食物,如不及时发现治疗,很快因脱水而死亡;部分猪场技术员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能有效减少死亡,但治愈后猪的生长速度也会明显减慢。
预防腹泻除在饲料中必要的保健投药外,一定在产房做好补料教槽的工作,并且饲养员应认真仔细按饲喂制度操作,舍内保持温度适宜、清洁、干燥,加强消毒。
对于有疾病征兆的猪及时隔离,并用药物治疗;主要药品有头袍噻呋钠注射液,复方乙酰甲喹注射液等。
断奶仔猪实行网床培育,也能有效防止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和传播。
2,链球菌病;链球菌主要存在于污染的环境、粪便、灰尘及水中,经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创伤打架、阉割、去势及注射等感染,吸血昆虫(蚊、蝇等)也可传播。
当仔猪受到较大的应激时,仔猪容易出现突然死亡的情况,猪群抵抗力越差,这种情况越多。
部分猪表现神经症状和关节肿胀等情况,非常难以治疗,又容易复发,最终以治疗失败而死亡或变成僵猪告终。
猪场不同,使用疫苗厂家不同,接种疫苗的效果不一样。
3.水肿病;水肿病是保育阶段常见的一种病,发病急、死亡率高,而且所死仔猪大多是体型好、生长速度快的健壮仔猪,针对水肿病,做好饲料过渡工作,增加硒和维生素E的供应,可采用料中添加或注射方式补充。
防止保育舍湿度过大和饲料蛋白过高,保育仔猪饲喂颗粒料的猪场发生此病较多。
4.圆环病毒;单纯的圆环病毒感染对猪的危害并不大,而是圆环病毒和蓝耳病毒同时感染后可造成猪免疫力降低,一些病原乘机侵害猪体,引起猪的混合感染,这是圆环病毒造成猪群死亡的主要因素。
仔猪突然死亡的病因分析与防控措施作者:周玉法徐可桥郭建华王志强刘东燕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08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S858.28;S85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5-0027-01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养殖户经常碰到仔猪突然死亡的问题,需引起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足够的关注。
其实,仔猪突然死亡的病例很多,病因也不尽相同。
仔猪发病时的体重大小不同、病程早晚也不尽相同。
引起仔猪突然死亡的主要病因有仔猪白肌病、仔猪水肿病、猪痢疾发病初期、急性仔猪黄痢等。
1白肌病1.1 发病特点猪的白肌病是一种急性非传染性疾病。
多发生在20日龄以后的小猪,成年猪很少发病,每年的3~4月份为多发季节。
发病仔猪体温正常,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呼吸迫促,喜卧,常突然发病和突然死亡,发病和死亡猪的骨骼肌(主要是后肢肌肉和臀部肌肉)和心肌发生变性,甚至坏死。
该病发病的原因尚不完全肯定,但一般认为是由于缺乏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 引起。
1.2 防控措施预防该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在缺乏青绿饲料的冬季,在缺硒地区可给妊娠母猪注射0.1%亚硒酸钠液4~5mL,并配合注射维生素E50~100mg,每隔半月注射1次,共注射2~3次。
对刚出生的仔猪在生后7d、断奶前1个月各注射1次0.1%亚硒酸钠溶液(1mL/kg体重)及维生素E溶液(2~3mL/kg体重),可预防该病。
同时改善饲料日粮中硒和维生素E的浓度,调整其他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的比例,保证供给优质的全价日粮,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2 仔猪水肿病2.1 发病特点水肿病一般认为是一种具有特异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中毒症。
多发生于仔猪断奶前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生长快、发育好、体况健壮的仔猪多见。
病程一般为1~2d,短的仅数小时,长的可达7d以上,死亡率可达90%。
有些病猪先轻度腹泻后便秘,有些病猪眼睑等水肿。
解剖表现主要是水肿,胃大弯、贲门部胃黏膜与肌层胶冻样水肿,肠系膜、皮下等也水肿。
仔猪常见的死亡原因内容提要: 提高仔猪成活率是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这就要求饲养人员加强管理,分析死亡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措施。
虽然仔猪死亡的原因很多,但生产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方面:提高仔猪成活率是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这就要求饲养人员加强管理,分析死亡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措施。
虽然仔猪死亡的原因很多,但生产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方面:压死1、仔猪出生后一周内,易发生压死现象,主要原因为:1)、有的母猪,年老体弱,反应迟钝,肥胖,母性不强,性情急燥,初产母猪由于护仔经验差等。
总之,母猪母性越差越容易死压仔猪。
2)、仔猪初生后先天不足或患病虚弱无力,或因天冷活力不强,行动不快,即使母猪较为敏感,因仔猪叫声低哑,不足引起母猪惊觉,常被压死,或仔猪因乳头固定不好,而发生争夺,引起母猪急剧变换位置,也易踩死,踩伤仔猪。
3)、由于抽打或急赶母猪,引起母猪受惊;褥草过长,仔猪钻入草堆,致猪母猪不易识别或仔猪不易逃脱;母猪舍过小,仔猪无回旋和逃避余地,均易造成仔猪被压死。
2、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1)、加强仔猪的看护,母猪压死仔猪多发生在吃食和排便后回圈躺卧时发生,因此,在母猪躺下之前不能离人,若听到仔猪发生尖叫声,应迅速救护。
2)、设护仔架,在猪床靠墙的两面,用8~10 cm粗圆木或钢筋,距离墙壁和地面20~30 cm处安装护仔架,可以防止母猪在靠墙睡卧时压死仔猪。
3)、设仔猪猪箱,将初生仔猪在垫有柔软干草的仔猪箱或箩筐内,吃奶时放出来,在5日龄内每隔1~2 h喂奶一次。
设产仔箱尽管费工费时,但能有效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冻死仔猪生后皮簿毛稀,体脂极少,体温调节能力弱,天冷易发生冻死现象,因此,为仔猪创造温暖的环境是防冻的有效措施。
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生后1~3日龄30~32℃,4~7日龄为28~30℃,8~30日龄25~28℃,30~60日龄22~25℃,2~3月19~22℃。
第六课断奶仔猪急性死亡
关键词:仔猪水肿病猪应激综合症猪桑椹心病及营养性肝坏死猪肠变位增生性出
血性肠病保育猪及肥育猪下痢鉴别诊断表
仔猪水肿病
此病是由小肠内的大肠杆菌所产生的确良毒素引起的。
断奶后的健壮仔猪突然死亡,发病率约10-35%。
症状
常见症状为离乳十天过后,一头或数头猪突然死亡,大多数急死猪死前均无症状,这些猪经常是发育良好的猪群。
没有突然死亡的病猪步伐蹒跚,进而演变成痉挛及四肢划动。
症状出现后,大部分患畜在24小时内死亡。
有些病例则会显示眼睑、额部皮下组织水肿,患猪体温多数正常。
诊断
水肿病的诊断主要是在离乳后一至两周发育良好猪只突然死亡。
尸体剖检有助于诊断。
特征的病变为胃粘膜下、大肠系膜水肿。
有时水肿亦见于肺、脑及体腔。
预防治疗
离乳仔猪管理必须减少应激刺激。
离乳时,避免马上喂仔猪过多固体食物。
限制猪只食量,然后在二至三周渐渐增至正常量。
用大肠杆菌致病株制成的菌苗接种临产母猪及非致病性大肠杆菌苗给初生仔猪口服,报道有良好效果。
猪应激综合症
猪应激综合症(PSS)是一种异常状态。
应激敏感猪遇到严重刺激时导致急死。
长白猪发生率较高。
PSS比较普遍发生于肌肉发达的猪种。
这些猪屠宰时,肌肉呈灰白色,质软成渗出水分,也称为白肌肉、水猪肉(PSE)。
应激综合症一般认为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管理、气温、运输与撕咬等应激因素可促成其发生。
预防
在猪只管理,如称重、运输、治疗等方面尽量减少应激刺激或应激前使用抗应激药,可以减少PSS的发生。
拜尔公司生产的拜固舒是一咱优秀的抗应激制剂,预防及治疗猪应激综合症均有良好效果。
猪桑椹心病及营养性肝坏死
本病发生于断奶至4月龄仔猪,似乎健壮的猪只突然死亡而少有明显前驱症状。
剖检尸体有特征病变可用于诊断。
桑椹心病心脏内外膜密布出血斑点如桑椹状。
营养性肝坏死则表现肝脏严重出血及坏死软化。
据研究认为两种病均由硒与维生素E缺乏引起。
肠变位
由于肠管自然位置变位,发生肠阻塞不通,引起病猪急性死亡。
肠变位包括肠道的套叠、扭转及箝闭。
病变多见于小肠,病变多见于小肠,病变肠道水肿、出血及坏死。
腹腔同时亦见出血性液体,临床症状主要为不食、腹痛及不排粪。
本病仅散在发生,常与饲养管理或饲料失调有关。
增生性出血性肠病
本病由一种细胞内寄生细菌引起。
发病率仅0.7-7%,多侵害1-12月龄猪,表现为健康良好的猪只突然死亡。
临床特征为粘膜苍白及拉黑色沥青样的粪便。
剖检可见小肠,偶尔大肠,肠壁增厚,粘膜出血及肠腔内血性内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