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专程寻访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能够简述细节和时代背景。
2、通过学习,了解到古代文明不同于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其对文化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2、理解古代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影响。
教学难点:1、能够深刻领会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懂得发掘多元文化的优点。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意识,体会文化的珍贵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互动法。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1、提供几幅古代文明的图片:如神话传说、农耕文明、商贸文明、科技文明等,让学生观察、分析,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下自己对这些图片的考察和想法。
2、询问学生对文明的理解,与其它普通的科技、宗教有什么不同。
Step 2 带领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1、掌握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事件:A、神话传说:黄帝、炎帝。
B、芝麻开花节节高:夏朝。
C、鼎力玩艺:商朝。
D、勤劳的人们竟在土地里发现了水银: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2、课上安排讨论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发现古代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影响。
Step 3 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明的价值和影响。
1、以夏朝时期作为例子,向学生展示当时社会的生产、文化和社会发展,启示学生夏朝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设一个情境:考虑如果自己是古代的一位居民,自己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Step 4 拓展思路,调查并比较多元文化的异同。
1、让学生寻找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邀请他们尝试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拓展思路的能力,并使学生懂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懂得发掘多元文化的优点。
Step 5 提供各种资源,让学生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1、提供各种资源,如书籍、资料、图片和视频,鼓励学生自主调查和研究。
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第1课时(教案)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古代文明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2. 古代文明的重要性3. 探访古代文明的方法4. 我国古代文明成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古代文明的重要性、探访古代文明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古代文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文明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1)教师讲解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古代文明,加深对古代文明概念的理解。
3. 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性(1)教师讲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学生讨论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学习探访古代文明的方法(1)教师介绍探访古代文明的方法,如考古发掘、文献研究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探访古代文明的方法。
5. 了解我国古代文明成果(1)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古代文明成果,如长城、兵马俑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我国古代文明成果,激发民族自豪感。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文明的重要性。
(2)学生谈收获,提出课后拓展活动建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短文。
2. 课后收集有关古代文明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知道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分布,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意义。
2.道德修养: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激发兴趣,增强保护意识。
3.责任意识:知道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萌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知道股墟遗址是我国世界遗产之一,感受以甲骨文、青铜器等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
(重点)2.激发传承和守护文化遗产的情感,愿意为传承和守护文化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难点)3.感受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知道不同文明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导图探究,守护中国遗产1.回顾导入课前,老师推荐大家看了一组微课。
(出示课件:三件文物的图片,即甲骨文残片、鸮尊、妇好玉凤)提问:微课中介绍的这三件文物都来自同一个地方。
大家知道是哪里吗?预设:殷墟。
2.思考质疑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殷墟遗址的价值吧。
(1)阅读感知,初识殷墟。
引导: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47页“阅读角”关于殷墟的介绍,交流自己对殷墟的最初印象,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殷墟位于中国安阳市西北郊,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
点评:你找到了殷墟的地理位置、朝代等相关信息。
预设2:我看到这里被誉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说明这个地方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性的一个地方。
这里标志着什么,我很好奇。
点拨:是啊!你阅读得非常仔细,很快捕捉了一个关键信息。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人们给子这个地方很高的评价。
引导:大家是否也产生了这样的好奇?你们还对这里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1: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人们给子这里如此高的评价?预设2:我想补充。
你们俩想了解的,应该正是这里被外人《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吧。
《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探访古代文明》。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
本单元主要从古代文明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搜集资料及交流中感悟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同时,在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学会珍惜领悟和传承古代文明遗迹,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了解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宣传中国文化。
(二)教学目标1.懂得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2.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明白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3.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如何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二、说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己经初步具备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所以课前的准备是课堂交流的重要过程。
学生通过了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位于大河流域,包括我国的文明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文物故事的搜集过程中,无论是古埃及文明还是古印度,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通过交流文物故事,在故事中感悟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懂得对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持宽容、欣赏和尊重的态度。
同时知道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文化习惯和节日习俗。
初步了解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并从中感受人类文化传播及其传承,感受文化的多元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1. 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2.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谈话。
第 6 课探访古代文明教学目标1.懂得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2.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如何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图片激趣引入1.课件播放图片:青铜器,陶罐,万里长城,金字塔,空中花园,奉姬陵……2.师:无数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这些光辉璀璨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地区历史文明的产生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人们把最先产生科学文化的国家称为文明古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样地。
3.揭示课题:探访古代文明二、新知探究(一)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1.殷墟(1)出示殷墟图片及配文鼓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部,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安阳殷墟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了解殷墟股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2.金字塔(1)了解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在尼罗河沿岸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遗存近百处。
金字塔的建造充分证明古埃及人在建筑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水平所达到的高度。
(2)尝试探究: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古代,古埃及人是怎么建成如此巨大而精美的金字塔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巨石是怎样堆砌成形的?金字塔是用来做什么用的?木乃伊又是如何制作的?请你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着自己去探究。
(3)探究分享:据史料记载,至少有10万人参加了胡夫金字塔的建造,仅墓室和拖拉石料道路的修建就用了10年,其建造过程采用了最简单的工具——坡道、滚筒和杠杆。
第6 课探访古代文明教学目标1.懂得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2.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如何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图片激趣引入1.课件播放图片:青铜器,陶罐,万里长城,金字塔,空中花园,奉姬陵……2.师:无数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这些光辉璀璨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地区历史文明的产生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人们把最先产生科学文化的国家称为文明古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样地。
3.揭示课题:探访古代文明二、新知探究(一)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1.殷墟(1)出示殷墟图片及配文鼓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部,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安阳殷墟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了解殷墟股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2.金字塔(1)了解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在尼罗河沿岸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遗存近百处。
金字塔的建造充分证明古埃及人在建筑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水平所达到的高度。
(2)尝试探究: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古代,古埃及人是怎么建成如此巨大而精美的金字塔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巨石是怎样堆砌成形的?金字塔是用来做什么用的?木乃伊又是如何制作的?请你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着自己去探究。
(3)探究分享:据史料记载,至少有10万人参加了胡夫金字塔的建造,仅墓室和拖拉石料道路的修建就用了10年,其建造过程采用了最简单的工具——坡道、滚筒和杠杆。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探求其在今天的影响;2.学习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培养跨学科综合素养;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启发学生爱好和尊重历史文化,促进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难点:如何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古代文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提问或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是什么?有哪些文明?他们的发展对今天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兴趣和思考。
2.学习新课(20分钟)教师讲解内容,学生跟随课件、课本等材料学习新课,了解古代文明内容。
并对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旁边快速记录学生的看法和想法。
同时,介绍古代文明的影响,以及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小组探讨(2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从古代文明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和分享。
要求每个小组在探讨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探讨的文明和文化对现今社会或人的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文化在生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4.课堂展示(3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所探讨的文明和文化的情况,让大家共同学习、了解和分享文化。
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进行讨论。
5.作业布置(5分钟)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布置相应的作业,例如:在家中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所学内容的情况和背景;或者写一篇作文,表述对古代文明的感想和想法。
6.教学反思(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效果,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指导和调整。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文化自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教案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同时,学生也会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明白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最后,学生还将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是如何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自主研究法、探究式教学等方法。
在课前,教师可以制作课件并搜集资料,而学生也应该在课前收集资料。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主题:“探访古代文明”。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人类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很多文明成就,而这些文明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接着,教师可以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活动一:早期文明发祥地一)看图发现规律。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P44上的“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图”,并让学生说说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
二)阅读,做一个考古学家。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P45上的图文材料,并让学生想象和思考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生活情况。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的资料,从住、食、用等方面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尝试去做个小小的“考古学家”。
三)查找资料,比一比。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以更好地了解早期文明。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各自的发现。
第二课时:一、复导入教师可以复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活动二: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一)阅读感悟,查找资料。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P47上的“阅读角”,了解殷墟的发现。
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其他惊动世界的考古发现的故事,并出主意,交流如何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古代文明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探访古代文明这一主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物资料等,生动展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专程寻访》教学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教案背景:《专程寻访》这节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第二节课。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教会学生搜集信息,从实践中去主动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单元共分为四课,这四节课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信息收集展开。
它通过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学习,并进一步保存相关资料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具体安排:第五课中国文化博览——本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浏览相关网页了解、学习中国文明。
第六课专程寻访——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有关中国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第七课华夏文明的记忆——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下载有关华夏文明的文字内容。
第八课中国国粹——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下载中国国粹的相关图片及声音资料。
本课的教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搜索引擎的作用;能说出网站、网页与网址之间的关系;能确定合适的关键字并选择正确的搜索类型搜索信息。
过程与方法:使用比喻的方法理解网站、网页及网址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实例,总结归纳利用关键字搜索的使用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将信息技术能力适移于后继的学习;积极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尝试。
重点:能用搜索引擎搜索合适的文字信息;能用搜索引擎搜索合适的图片和声音信息。
难点:如何确定合适的关键字。
教学课题:中华文化遗产——《专程寻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即,在第一单元了解了各种信息后,了解现如今如何通过网络来快速找到各种信息,又为后面如何下载各种信息起到了铺垫作用。
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也是全套教材中,唯一以搜索引擎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时,对于今后信息课教学以及学生平日的资料搜索起到一个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于搜索引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默生,但学生对于什么是搜索引擎以及网站、网页和网址这几个概念难以区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比喻,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