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_无机纳米复合电介质介电性能及其机理最新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1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它将聚合物与纳米颗粒相结合,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多功能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直接制备和后期改性。
直接制备是将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原料一同加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实现纳米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直接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混合、溶胶凝胶、熔融混炼等。
后期改性是将已经制备好的聚合物中加入纳米颗粒,通过表面修饰剂或交联剂等手段改变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制备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复合材料的应用需求和所使用的纳米颗粒种类。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主要围绕其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展开。
在力学性能方面,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这归功于纳米颗粒的增强效应。
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增加材料的界面面积,从而提高强度和刚度。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磨性,这使得它们在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热性能方面,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改善聚合物基体的热稳定性和热导率。
纳米颗粒的高比表面积和界面作用对聚合物基体的热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提高材料的热导率,有利于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热传导和散热方面的应用。
在电性能方面,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改善聚合物基体的导电性能和介电性能。
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介电常数,可以提高聚合物基体的导电性和介电常数。
这使得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子器件、传感器和储能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其他诸多优异特性,例如光学性能、磁学性能和生物兼容性等。
这些特性使得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学器件、磁性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尽管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聚合物基质中加入颗粒、纤维或薄片状增强材料制成的材料。
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
1.纳米材料的应用:近年来,纳米材料成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
纳米粒子的添加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例如,纳米粒子的添加可以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使其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和热阻性能。
2.高性能增强材料的研发:为了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人员不断提出新的增强材料。
例如,石墨烯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二维纳米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
同时,碳纳米管、纳米纤维和陶瓷纤维等增强材料也在不断研发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制:除了传统的增强材料外,研究人员还在努力研制新型复合材料。
例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加入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材料,可以使复合材料具有形状可逆调变的功能。
此外,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加入具有光敏性能的材料,可以使复合材料具有光刻功能,从而实现微纳米加工和器件制备。
1.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可持续性发展。
他们试图将可持续材料(如生物基材料)应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研究人员还探索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技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多功能复合材料。
多功能复合材料可以同时具有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导电性能、热学性能等多种功能。
例如,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可以在受损后自动修复,延长使用寿命。
3.智能复合材料的研制:智能复合材料是指能够根据环境和外界刺激自主调整性能的复合材料。
例如,研究人员设计了具有温度响应性能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改变其形状和力学性能,实现智能控制。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背景:聚合物复合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商业材料,广泛应用于交通、电气电子、航空航天、流体输送以及包装等领域。
然而,随着技术标准的提高,传统的聚合物微米复合材料在很多领域已经难以满足要求。
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复合材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与聚合物微米复合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异、奇特的性能:质量分数为10-4的纳米Ag 粒子可以使聚乙烯醇(PVA)的常温介电强度提高2倍;O .05m %的碳纳米管可以使环氧树脂的电导率提高7个数量级。
定义: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定义为通过一定方式在聚合物基体中引入至少在一个维度上是纳米尺度的填充物所组成的材料。
这种材料通常具有3个特性:第一,少量的纳米填充物即可以引起聚合物性能上大的变化;第二,当填充物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时,填充物彼此之间具有更短的距离;第三,填充物与聚合物基体之间具有非常大的接触面积。
正是由于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这些特征给研究者设计、制备先进电介质材料提供了机会。
已经发现,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导,介电强度,介电损耗,空间电荷和局部放电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电导:填充剂和聚合物本身的电学性质、填充剂之间距离以及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等是决定聚合物复合体系电导的主要因素。
对于颗粒填充的聚合物复合体系,颗粒与颗粒之问的距离l 可用下述公式表示:1/3[(4/3)2]l r v π=-,r ,v 分别是填充颗粒的半径、体积分数。
根据该式,在填充剂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纳米复合材料中颗粒之间的距离比微米复合材料要小得多;填充剂的电学性质与自身的尺寸有关,当微粒子的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时,组成颗粒的原子、分子数嚣大幅度减步,颗粒本身的电学性质可能会发嫩一些奇异的变化。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的介电常数:具有高介电常数、高介电强度、低介电损耗的聚合物复合材料是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绝缘材料,这类材料具有均匀电场和储能的作用,可应用于电缆终端,集成电容器以及电机绝缘中。
典型电介质材料的微波介电及吸波性能研究共3篇典型电介质材料的微波介电及吸波性能研究1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微波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电介质材料的微波介电及吸波性能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典型电介质材料的微波介电及吸波性能的研究进展。
首先,介电常数是电介质材料的重要物理特性之一。
对于微波技术来说,介电常数的大小和变化率对于电学性能的影响非常大。
随着微波频率的增加,不同电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也会有所变化。
因此,要评估一个电介质材料在微波领域中的性能,必须考虑其介电常数。
其次,电介质材料的吸波性能也是微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
吸波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波的传输和接收质量。
常见的吸波材料有碳纤维、金属磁性材料等,但这些材料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易燃、抗腐蚀性差等。
因此,寻找一种既能够有效吸收电磁波,又可以耐受极端环境的电介质材料变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电介质材料的微波介电性能和吸波性能是相互影响的。
一般来说,微波介电常数越大,吸波性能就越好。
但过高的介电常数也会导致信号衰减,影响通信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寻找一种介电常数适中,且能够良好吸收电磁波的电介质材料,是当前微波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电介质材料和复合材料得到了广泛关注。
比如,纳米氧化铝和纳米碳酸钙作为填充剂加入到聚酰亚胺薄膜中,可以有效提高其介电常数和吸波性能。
此外,也有学者通过改变电介质材料的结构,比如采用多孔结构、负方向性等方法,来增强其吸波性能。
总体而言,电介质材料的微波介电及吸波性能研究是微波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电介质材料推出,为微波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随着微波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电介质材料的微波介电常数和吸波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当前,电介质材料的研究热点是既保持介电常数适中又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以应对各种极端环境下的应用需求。
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硕士点介绍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由数学和大物理学科组成,是以理科为主的学院,现有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工程等六个硕士点专业,现有硕士导师54人,其中数学学科21人、大物理学科33人,教授31人、副教授20人、讲师2人,40岁以下青年导师26人,近年来每年招生70余人。
应用科学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学和物理类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以及六个本科专业、五个学术学位硕士点和一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生的培养工作。
应用科学学院点硕士专业信息表序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位/类型1070100数学理学硕士/学术型2070200物理学理学硕士/学术型3080300光学工程工学硕士/学术型4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硕士/学术型5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硕士/学术型6085209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工学硕士/专业型说明:详细信息可见网上资料(/xueyuan/yingyong/之“师资队伍、研究生培养”部分)一、数学硕士点数学硕士点建成于1989年,是黑龙江省第二个数学专业硕士点学科,现为一级硕士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一支队伍人数充足、人员结构良好、学科及方向带头人层次较高、中青年骨干教师成绩突出、研究方向特色鲜明的硕士导师队伍。
现有硕士导师21人,其中兼职博士导师2人、40岁以下青年导师8人。
目前形成了十余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省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泛函分析、凸分析及其应用、控制与优化、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以及代数学、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数理统计及其应用、模糊数学及其应用等特色研究方向。
近十年来,本学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现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类)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ISTP 检索1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源杂志文章引用多次;培养硕士研究生240余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等检索20余篇,入选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奖3篇;有多位硕士毕业生已成为具有突出业绩的青年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纳米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是人类材料科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其中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性能表征。
一、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合成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利用无机某些物质,例如硅酸三乙酯、钛酸酯等,在溶剂中制备出乳状溶胶,然后通过退火、焙烧等处理方式,最终获得相关纳米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制备周期短等优点。
2. 真空旋转涂布法真空旋转涂布法(VAC method)是复合材料制备的一种快速、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真空吸附技术将有机材料温度控制在50~200℃,然后通过旋转混合的方式制备出有机无机复合薄膜。
VAC方法对于制备微纳米薄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3. 热解法热解法是一种高温方式制备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
通常采用两步加工,首先在常温下将有机物质与无机物质在某些溶剂中混合,形成溶胶。
然后在高温条件下热解,得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纳米复合材料晶体纯度高,晶粒大小均匀,但需要较高的制备技术。
4. 电沉积法电沉积法基于电化学原理设计的一种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同时有机分子在电场下定向积聚形成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电沉积法可以制备出非常规形态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
二、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1. 感光性能如何增强复合材料的感光性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紫外吸收能力,同时对于光子的感应性能也比较高,还可以通过分子工程等方法进行增强。
这种材料可以被用作开关、存储、感测器等领域。
2. 光催化性能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也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主要由金属氧化物、活性小分子、有机分子等组成,其中的能带结构和光吸收特性会影响催化反应。
材料科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研究不同材料的特性、性能和应用。
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材料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材料科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一、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是电子信息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导电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目前,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新材料的开发、特性的优化以及制备工艺的改进。
1.1 硅材料硅是最为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广泛。
硅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学特性、热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能够制备出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电子器件。
目前,硅材料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提高晶体质量、降低缺陷密度和提高制备工艺的可控性。
1.2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是一类能够发射和探测高能量光子的材料,如碳化硅、氮化镓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大的能带差和高电子饱和迁移率,适用于高频、高功率和高温环境下的电子器件。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生长、薄膜制备和器件性能优化等方面。
二、电介质材料电介质材料是一类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介电特性的材料。
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电介质材料被广泛用于电容器、介质波导和电子封装等领域。
目前,电介质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材料的特性分析、性能优化以及制备工艺改进。
2.1 陶瓷基电介质材料陶瓷基电介质材料具有优良的介电常数、机械强度和耐热性能,适用于高频电子器件和微波器件。
常见的陶瓷基电介质材料包括钛酸铋、氧化锆等。
目前,研究重点主要在提高材料的介电常数、降低损耗以及优化制备工艺。
2.2 有机基电介质材料有机基电介质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可调谐性和易于制备的优点,适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和有机光电器件。
常见的有机基电介质材料有聚合物、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等。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新型有机基电介质材料、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改善材料的机械强度。
三、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连接器、电极和封装等领域。
第5章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基质和无机纳米颗粒组成的新型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聚合物的柔韧性和无机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物理法主要是通过机械混合的方式将聚合物和无机纳米颗粒混合在一起,然后经过加热或其他处理使它们相互结合成为复合材料。
化学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聚合物和无机纳米颗粒连接在一起,形成固体复合材料。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
首先,由于无机纳米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相容性良好,使得聚合物基体的强度和刚度得到显著提高。
其次,无机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能也使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如高导热性、高阻燃性、耐腐蚀性等。
此外,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较好的可加工性,可以通过注塑、挤出、压延等工艺加工成不同形状的制品。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电子领域,它可以作为高导热的封装材料,提高电子器件的散热性能;在汽车制造领域,它可以制备耐高温、耐腐蚀的复合材料,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等部件;在医药领域,它可以作为载药材料,提高药物的缓释性能;在建筑领域,它可以作为阻燃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耐火性能。
然而,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备过程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相容性控制是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性能。
其次,无机纳米颗粒的添加量和分散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也有着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控制。
此外,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总的来说,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其独特的性能使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相信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将会在未来发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PVDF基储能电介质的设计及性能调控相关进展
林之鸣;包志伟;李泽锟;王炳博;侯莹;李晓光
【期刊名称】《功能高分子学报》
【年(卷),期】2024(37)3
【摘要】聚合物基介电电容器因具有击穿场强高、介电损耗低、自愈性好以及良好的可加工性等优势,成为了电子电力系统中重要的储能元器件。
然而,聚合物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放电能量密度较低,极大地限制了聚合物基固态电容器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因此,提高聚合物相对介电常数,研发高放电能量密度和高储能效率的聚合物基电容器成为了迫切需求。
聚偏二氟乙烯(PVDF)以其良好的介电性能和较高的放电能量密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电介质的储能原理出发,综述了近年来PVDF 基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的设计及其性能调控的主要方案:(1)聚合物+无机高介电纳米填料;(2)聚合物+无机低介电纳米填料;(3)聚合物+金属纳米粒子。
本文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基电介质的储能性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页数】15页(P262-276)
【作者】林之鸣;包志伟;李泽锟;王炳博;侯莹;李晓光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17
【相关文献】
1.聚偏氟乙烯基电介质的储能性能
2.三明治结构PVDF电介质材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3.碳化硅与氮化硼协同增强PVDF电介质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4.PMMA基高储能电介质材料研究进展
5.基于多尺度结构与界面工程调控的高储能密度聚合物基电介质复合材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合物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及其应用聚合物材料在电子技术领域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电学性能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聚合物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方法、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聚合物材料的电学性能聚合物材料的电学性能是指它在电场作用下的响应能力,主要包括电导率、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热释电效应等。
电导率是聚合物材料传导电子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聚合物材料的电导率很低,但通过掺杂、复合等方式可以提高其电导率,使其成为电器材料的一种良好选择。
介电常数是聚合物材料对电场的响应能力,其值越大代表其对电场的响应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聚合物材料的介电常数大,介质相对稳定,抗电击穿性能强。
介质损耗是指在电场作用下,介质材料的能量耗散程度。
聚合物材料的介质损耗小,因此在高频电路、电磁辐射屏蔽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表现。
热释电效应是指在聚合物材料受到光、热、电等刺激后,可以释放出电荷。
这一特性使得聚合物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聚合物材料电学性能研究方法要研究聚合物材料的电学性能,需要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法来评估其性能。
在实验中,需要测量聚合物材料的电导率、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等参数,同时还需要探究其热释电效应等特性。
电导率的测量可以通过传统的四接法测量或者交流阻抗谱测量来实现。
介电常数的测量可以使用介电谱或者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来实现。
介质损耗的测量可以采用共振技术和非共振技术等方法。
热释电效应的研究则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如卢米谱仪、光电导测量系统、飞秒光谱仪等。
总体来说,聚合物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需要全面考虑其物理和化学特性,采用多种测量和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聚合物材料电学性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聚合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电学性能,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和力学市场。
在信息技术领域,聚合物材料被用于制造电子元器件、光电开关等;在激光波导器和光纤通信市场,聚合物可以承受高温,高速操作上也很好。
参考文献引用说明反映了对他人成果和著作权的尊重,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节省篇幅。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引用说明,欢迎阅读借鉴。
一、尽管直接引用在科技写作中比较少见,但是对于原始资料的改写却很常见。
如果使用了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就需要在正文里注明出处,并将其列在文章最后的文献列表里。
二、参考文献不仅是对他人贡献的一种承认,也可进一步引领读者获取其他感兴趣的文献中的信息。
另外,文献还给编辑提供了审稿人信息,并显示了作者对本专业领域的熟悉程度。
三、大多数作者会收集超出稿件所需要的文献。
从所有文献中立刻筛选出相关文献比较困难。
评述文章因包含大量信息,所以含有很多文献,而研究文章则不同,它应当只列出最相关的文献,并且为使读者容易阅读,应尽量将文献数量控制在合适的或期刊要求的规模。
四、引用文献要新。
引用文献是否新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文章的先进性。
因此,撰写科研文章应尽可能引用最新的文献。
当然,在本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旧文献也可适当引用,但绝对不宜过多。
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期利普赖斯指数(即期刊引用5年以内的参考文献数量占引用参考文献总数的百分比)在50%以上。
因此作者撰写文章时要尽可能多地引用5年以内的文献,且至少不低于50%;五、引用高质量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文章学术水平的高低,从总体上体现了该文章的科掌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这就要求作者平时注意阅读、积累权威医学期刊文献和权威专家的文献。
六、引用文献要全。
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全面,尽可能全面地引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引用参考文献时要兼顾中文文献与外文参考文献,并以外文参考文献为主。
然而,在引用大量外文文献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国内某些相关研究的重要文献。
尽管我国医学研究的总体水平较低,但仍有一些学者在国内乃至国际医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或重大贡献,这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往往被聘为相关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
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调控及其机制研究介电材料是指在电场中能够发生极化现象的材料。
介电性能调控是指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结构、化学组成或外界条件等手段,调整材料的介电性能。
研究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调控及其机制能够为开发高性能电子器件和能源相关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
1. 介电性能的调控方法1.1 材料物理结构调控物理结构对介电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晶体结构的对称性、缺陷和晶界等因素会影响材料的极化行为和介电常数。
例如,通过调控晶体结构对称性,可以实现铁电性和压电性的转变。
此外,材料的尺寸也会影响介电性能,纳米尺度下的材料表现出与宏观材料不同的介电特性,例如量子尺寸效应和界面极化效应。
因此,通过调控材料的物理结构,可以实现对介电性能的有效调控。
1.2 化学组成调控化学组成的改变也是调控介电性能的重要方法。
不同的元素和化学键对介电性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通过选择具有不同氧化态的金属离子替代铁电材料中的金属离子,可以调节材料的铁电相变温度和介电常数。
此外,添加有机或无机添加剂也可以改变材料的介电性能。
通过调控材料的化学组成,可以实现对介电性能的精确调控。
1.3 外界条件调控外界条件对介电性能的调控同样重要。
例如,改变温度可以影响材料的相变行为和介电常数。
此外,应力和压力也可以调控介电性能,例如通过机械压缩可以调整材料的铁电相变温度和压电常数。
外界电场的施加也是调控介电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施加外电场可以实现铁电材料的电场诱导相变和极化反转等现象。
因此,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可以实现对介电性能的调控。
2. 介电性能调控的机制2.1 电子极化机制电子极化是介电材料中最主要的极化机制之一。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场将使材料中的电子云发生形变,使材料中的电子极化。
电子极化机制主要通过改变电子云的形状和位置来实现材料的极化现象。
通过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能带特性,可以有效地调控材料的电子极化行为和介电常数。
2.2 离子极化机制离子极化是介电材料中另一种重要的极化机制。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及其性能研究碳纳米管(CNT)聚合物复合材料是一种由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新型材料。
在这种复合材料中,CNT作为导电填料,可通过其独特的电子输运机制提供高导电性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及其性能研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碳纳米管的电子输运机制。
碳纳米管是碳原子形成的管状结构,具有特殊的晶格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电子在碳纳米管中以“量子通道”的形式传输,即只有在特定的能级上电子才能通过。
这种量子限制使得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远远超过传统材料。
其次,我们将讨论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的相互作用。
碳纳米管的高表面积和独特的晶格结构使其能够与聚合物基体形成强力的相互作用。
这包括物理吸附、化学键和静电作用等。
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碳纳米管可以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三维导电网络。
在导电机理方面,碳纳米管通过两种方式提供导电性能。
首先,碳纳米管通过与聚合物基体形成的连续网状结构,在复合材料中形成一个导电通道。
这种导电通道可以提供高导电性能,使得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其次,碳纳米管还可以通过在体积分数很低的情况下形成的电子传输途径来提供导电性能。
这是由于碳纳米管的高导电性能和导电路径的短距离等特点,使得电子能够快速地从碳纳米管中传输,从而形成良好的导电性能。
在性能研究方面,研究人员着重于探索不同形态的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并对其导电性能进行评估。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的形态和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有重要影响。
例如,采用短碳纳米管可以增加导电性能,因为短碳纳米管可以更好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并形成更多的导电通道。
此外,通过控制碳纳米管的含量,可以调控导电性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总之,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其导电机理与碳纳米管的特殊结构和与聚合物基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对碳纳米管的形态和含量进行调控,可以进一步优化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能与研究在现代材料科学领域,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性能而备受关注。
其中,电绝缘性能是其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特性之一。
电绝缘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以及能源存储与转换系统的效率。
因此,深入研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通常由聚合物基体和增强填料组成。
常见的聚合物基体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而增强填料则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纳米粒子等。
这些材料的组合使得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电绝缘性能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聚合物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电绝缘性能,这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的化学键性质所决定的。
聚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使得电子难以在分子间自由移动,从而形成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然而,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其电绝缘性能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分子结构规整、结晶度高的聚合物具有更好的电绝缘性能。
增强填料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改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能。
以玻璃纤维为例,其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良好的机械强度。
当玻璃纤维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时,能够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有效阻止电流的传导。
同时,玻璃纤维的存在还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耐湿性,从而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电绝缘性能。
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增强填料,在提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电绝缘性能方面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粒子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能够与聚合物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
例如,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可以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纳米级的阻隔层,阻碍电子的迁移,从而显著提高电绝缘性能。
此外,通过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可以进一步增强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和界面结合力,进一步优化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能。
除了材料组成,制备工艺也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如混合、成型和固化等环节,工艺参数的控制至关重要。
电气论文参考文献电气论文参考文献电气论文参考文献一:[1] 陈广辉,王安妮,何东欣,杨凯,陈胜科,王伟,孙辉. 交联聚乙烯绝缘空间电荷研究进展[J]. 绝缘材料. 2012(04)[2] 吴月. MgO/聚烯烃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3] 仇斌,何军,屠德民. 直流交联聚乙烯绝缘中空间电荷的形成机理[J]. 绝缘材料. 2010(06)[4] 冯军强,徐曼,郑晓泉,曹晓珑. Ag/PVA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性能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06)[5] 容敏智,章明秋,潘顺龙,Friedrich K 表面接枝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填充聚丙烯的结晶行为[J]. 高分子学报. 2004(02)[6] 张平,尹久仁.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跨层次本构理论模型[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04)[7] 张金柱,汪信,陆路德,徐迎宾. 纳米无机粒子对塑料增强增韧的“裂缝与银纹相互转化”机理[J]. 工程塑料应用. 2003(01)[8] 袁鹏亮,殷景华,李国华,贾利芳. 不同组分对PI/Al2O3复合薄膜的击穿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J]. 绝缘材料. 2008(04)[9] 胡巧青,范晓东,朱光明,颜红侠. 复合聚全氟乙丙烯材料的介电及高频击穿性能研究[J]. 中国塑料. 2008(02)[10] 成霞,陈少卿,王霞,屠德民. 纳米ZnO对聚乙烯电老化过程中空间电荷及击穿特性的`影响[J]. 绝缘材料. 2008(01)[11] 李儒剑,刘跃军. 无机粒子填充改性聚乙烯研究进展[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7(06)[12] 任显诚,白兰英,王贵恒. 纳米CaCO3增强增韧聚丙烯的研究[J]. 化学世界. 2000(02)[13] 许前丰. 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纳米MgO颗粒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14] 刘江昊. SHS/QP法制备MgO纳米晶陶瓷及烧结致密化机理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5] 任显诚,白兰英,王贵恒,张伯兰. 纳米级CaCO3粒子增韧增强聚丙烯的研究[J]. 中国塑料. 2000(01)[16] 殷锦捷,屈晓莉,王之涛,徐翠丽. 聚丙烯改性的研究进展[J]. 上海塑料. 2006(04)[17] 田付强,杨春,何丽娟,韩柏,王毅,雷清泉.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电介质介电性能及其机理最新研究进展[J]. 电工技术学报. 2011(03)[18] 曹晓珑,徐曼,刘春涛. 纳米添加剂对聚合物击穿性能的影响[J]. 电工技术学报. 2006(02)[19] 李鸿岩,郭磊,刘斌,陈维,陈寿田. 聚酰亚胺/纳米氧化钛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研究[J]. 绝缘材料. 2005(06)[20] 薛定宇,陈阳泉着.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电气论文参考文献二:[1] 陈肯. DDRII SDRAM控制器设计实现[D]. 浙江大学 2007[2] 杨清德,康娅,胡萍,主编.图解电工技能[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 孙余凯等,编着.电气电路快速识图技巧[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4] 涂晓曼. 无轴传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 2015[5] 张道. 基于USB的LED灯光造型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D]. 江南大学2008[6] 任会峰.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D]. 中南大学2007[7] 米峰江. 多台排污泵的工况管理及变频控制[D]. 西安石油大学 2014[8] 何志朋. 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PMSM伺服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东北大学 2012[9] 梁宇臻. 淀粉糖生产中变频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0] 张超. 低压配电电能质量综合控制方法及系统研究[D]. 东北大学2012[11] 杨书仙.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交流伺服系统低速性能的研究[D]. 东北大学 2011[12] 梁婕. 工控机串并通信协议控制器的设计[D]. 西北工业大学 2005[13] 刘纯洁. 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在恒运D电厂的应用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4] 林晓毅. 阀门控制器中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探讨如何提高LDPE的交流击穿场强1.引言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电介质是无机填料以纳米尺度均匀分散于聚合物中而形成的复合体系,又称纳米电介质。
在聚合物中加入无机纳米颗粒可能会引起其电、热、机械等性能的大幅度提高。
因而,自从1994年T.J. Lewis提出纳米电介质的概念并作为电介质未来的研究方向之后,聚合物基无机纳米复合电介质开始受到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电介质领域研究的热点,并被公认为是下一代绝缘电介质[1]。
目前研究多以单种纳米颗粒掺杂为主,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纳米颗粒混合掺杂研究较少。
由于ZnO纳米颗粒掺杂除产生巨大的界面效应外,其本身的非线性电阻效应和半导电特性,可能对聚合物的电性能有重要影响;而Al2O3纳米颗粒粒径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存在不饱和的残键及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绝缘性能好[2]。
因此本文采用ZnO和Al2O3两种纳米颗粒和聚乙烯混合掺杂,通过对击穿场强实验,希望能为研究和分析纳米掺杂对聚合物影响机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2.实验材料与方法2.1 LDPE/(ZnO+Al2O3)纳米复合物制备实验材料:大庆石化产LDPE,型号为18D;自制ZnO纳米颗粒,粒径为50nm左右,经KH550表面处理;北京纳辰提供的Al2O3纳米颗粒,粒径为13nm,经KH550表面处理。
取一定量的ZnO和Al2O3纳米颗粒,按一定的比例将其和LDPE均匀混合,加入到转矩流变仪中,在150℃下混炼30分钟将纳米复合物混合均匀。
最后在120℃的平板硫化机上,压力为10MPa下热压成厚度为0.1~0.2mm、直径为10cm的LDPE和不同掺杂含量的LDPE/(ZnO+Al2O3)纳米复合物的圆形薄片,压制时间为15min。
将压制的薄片在70℃下热处理12h,以消除试样压制过程中压力和冷却速度不同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2.2 实验装置和方法2.2.1电击穿场强测试交流击穿场强测试采用CS2674C型耐压测试仪及标准电极系统。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是一种由聚合物基体与纳米颗粒复合的电
介质材料。
该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低电阻、低介电损耗和优异的机
械性能等特点,适用于高频电子元件、超高密度存储器等微电子学领域。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的制备过程可以通过溶液混合、溶胶
凝胶、原位聚合等方法进行。
其中,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
介电常数和电介质强度,同时也可以调控介质的导电性和耐热性能。
此外,通过合理的表面修饰和掺杂改性等方法,还可以提高材料的介
电疏水性、耐热性和耐腐蚀性。
目前,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学领域,尤其是高频电源和射频通讯系统中的超级电容器、功率电容器、铝电
解电容器等电容器产品。
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聚合
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将会在微电子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纳米ZnO与SiO2改性环氧树脂的绝缘特性及导热性能杨国清.,卜梦晨.,,张埼炜3,王德意.王闯.刘菁.(1.西安市智慧能源重r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西安710048;2.陕西省电力设计院,西安770058;3.国网长丰县供电公司,合肥232001)[摘要]本文通过将不同填充量的纳米ZnO、SO?填充环氧树脂制备成复合材料,研究纳米无机粒子填充对复合材料绝缘特性的影响。
首先利用扫描电镜检测了纳米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状况,测试了纳米ZnO、SOO不同添加量与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关系及对复合材料局部放电起始电压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复合材料电老化过程中电树枝引发率的变化规律和纳米颗粒填充量对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ZnO填充量的增加会引起环氧树脂相对介电常数的增大,而纳米SOO填充环氧树脂后,复合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先降低然后缓慢增加。
纳米ZnO与SOO均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局放起始电压、降低复合材料的电树枝引发率及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
[关键词]环氧树脂;纳米ZnO与SO?;介电特性;电树枝;导热系数[中图分类号]TM21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983(2021)02-0038-06Insulating Properties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Resin Modified by Nano-ZnO/SiO?YANG Guoqing1,BU Mengchen02,ZHANG Qioei3,WANG Deyi1,WANG Chuang1,LIU Jing1(1.XO nn Key Lanoratory of Intellinent Ennery(Xi'n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O nn710048,Chinn;2.SSanxt Electee Powna Drign Institute,XO nn710058,Chinn;3.Stain GaO ChangFeny Coonty Electee Powna Supply Company,HefeO232201,Chinn) Abstroct:Nano-3nO nd S1O2fillen epoxy resin witU diOereni fillinn amooni wera papdad into composite materiait,ann U ic effect of nano-inoryanic particin fillmn on U ic insulatioo papertins of compositnt wnt stuUien.Firstiy,tUn distrinutioq of nanoqarticlpt in tUn compositnu wnt detecten by sconninn eictan micascopy.Seconniy,thc aldtionship between thc diOereni dndition amoqniu of nano-3nO ani S1O2ani thc dOactac00X81301:of thc compositrs wns examiner,ani thc initiai loaninn voltayc of W p composites was Oso detecten.The influenco of W p electrio tree branching rate during W p electwcol aying procesc of compositei was analyzeC.Finally,the influenco of the nanonarticle filling amonnt on the theaiO conanctivity of the compositec was analyzeC.The asuUs show that the incrensc of the loaOing of nano-3nO Inns to the incrensc of the relative dielectrio constant of epoxy asin.After the nano-3iO2is filled with epoxy resin,the relative dielectWc constant of the composite decadses first ang then i ncrenses slowly.Both nano-0nO ang S1O2con incrensc the partial dischoae starting voltage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e,anneo the electrichl branching initiation rate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t ang increase the theay conanctivity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t.Key words::poxy asin;nano-0nO^SiO2;dielectWc paperty;electWcht tree;coefficient ot thmO conguctivity0刖O绝缘作为保障水轮发电机等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7158);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2016ZZKT-12)行的重要因素,一直是研究的重点[73]0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是一种具有良好绝缘特性的常见有机聚合物,因而被广泛用于各大电气设备的绝缘保护⑷。
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电介质性能研究介电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介电材料和纳米颗粒组成的复合材料。
它具有优良的电介质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储能装置和传感器等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电介质性能研究进展。
首先,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电介质性能可以通过其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来评估。
介电常数是材料对电场的响应能力,在电子器件中起到储能和传输信号的作用。
纳米颗粒的加入增加了材料的界面面积和界面极化效应,使得介电常数增加。
而损耗因子是材料对电磁波能量的吸收和散射能力,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减小材料的损耗因子,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其次,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电介质性能与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分布有关。
研究发现,纳米颗粒尺寸越小,其界面相对面积和相互作用强度越大,可以有效增加材料的介电常数。
此外,纳米颗粒的分布情况也会对电介质性能产生影响。
均匀分散的纳米颗粒可以减少材料中的界面缺陷和电子迁移,提高材料的电介质性能。
另外,介电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
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小,其晶粒和晶界迁移能力强,可以阻止材料的化学反应和相变。
因此,在高温环境下,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电介质性能不易受到损害,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提高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电介质性能。
一方面,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剂,可以调控材料的表面能量和界面相互作用力。
这种改变可以提高材料的界面极化效应,从而增加其介电常数。
另一方面,通过导入二维材料如石墨烯和硼氮化硼等,可以增加材料的导电性,并提高储能装置的性能。
总之,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电介质性能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材料的介电常数、损耗因子、纳米颗粒尺寸和分布等因素的研究,可以优化材料的电介质性能,提高电子器件和储能装置的性能。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纳米材料的应用,开展更多的交叉研究,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