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细细玩昧的儿科原创著作——推荐新书《董氏儿科》
- 格式:pdf
- 大小:84.80 KB
- 文档页数:1
董氏儿科:妙手仁术传承七代作者:胡珊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21年第04期在宁波、上海,董氏儿科几乎家喻户晓。
不少老宁波随口就能说出一个董幼祺医生几剂汤药妙手回春的故事,又或是一段深夜在医院排队挂号的经历。
但董氏儿科的传奇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患者的口口相传。
作为宁波市唯一一项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海派中医儿科主要流派、宁波四大中医世家之一,董氏儿科以家学传承为基础,历经200多年、七代人的努力,在对古今诸家学派兼容并收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中医儿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为中医发展、患儿健康立下卓著功绩。
一门俊才蜚声杏林在全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董氏儿科起源于宁波原鄞县南乡董家跳。
据董氏家谱记载,董氏儿科可追溯至世祖董云岩。
董云岩出生于1798年,为人刚直。
他以耕读为生,同时也酿酒、看病,医术惠及乡邻。
后来,董云岩之子董丙辉精研医术,又得名医授予药方,善治儿科疾病,在当地及周边行医颇有声望。
董丙辉之子董水樵自幼便由父亲传授医术,后又拜在儿科名医石霖汝门下,尽得父辈和石氏心传。
但真正让董氏儿科享誉国内外的,是董水樵的儿子,即董氏儿科的第四代传人——董廷瑶。
董廷瑶一生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座右铭,号幼幼庐主。
他本在宁波行医,为躲避战乱到了上海,因医术精湛逐渐成为名震上海滩的中医学界泰斗。
当时在中医儿科界有“南董(上海董延瑶)北刘(北京刘弼臣)”之说。
1943年,董廷瑶之子董维和为了报效故里,从医学院毕业后毅然回甬,先后担任过海曙鼓楼联合诊所(现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所长、宁波市政协委员等,是浙江省名中医。
但因日夜操劳,董维和还没来得及向后人系统传授医术便因病离世。
为了不让宁波董氏儿科这朵中医奇葩就此凋零,1973年,宁波市卫生部门把19岁的董幼祺派遣到上海,让他跟随爷爷董廷瑶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儿科。
回宁波后,董幼祺对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一步步融会贯通,并根据医疗环境和疾病谱的变化不断创新,终成一代大家。
董廷瑶医生,上海的“小儿王”。
儿科疾病就喜欢用桂枝汤。
过去上海有个董廷瑶医生,可能大家应该会知道这个人,他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小儿王”。
他治疗儿科疾病就喜欢用桂枝汤。
四川过去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夫,江尔逊先生,也是一个用桂枝汤用得很出奇的大夫。
各位如果对桂枝汤应用感兴趣,课后可以查一查这两个大夫的资料。
我知道还有一个人对桂枝汤的研究很深,就是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富杭育,她把半辈子的时间都用到了桂枝汤的科学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
这里我还要跟大家谈谈用桂枝汤治疗呼吸系疾病的经验。
桂枝汤适应证的太阳中风,用西医的眼光看,主要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当然,桂枝汤的适应证并不仅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桂枝汤也可以治疗下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肺炎。
刘老有个经验方,后来被开发成了一个准字号中成药,桂龙咳喘丸。
刘老是我国第一批500名名老中医,我跟刘老做了几年徒弟,对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了解较多。
我在临床上对于虚弱体质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常用桂枝汤治疗。
现在儿科疾病多与肺胃相关,有两个极端,一个肺脾虚寒,一个肺胃实热。
如果是肺胃实热,那就不要用桂枝汤。
肺胃实热性质的疾病应该用苦寒清热、泻火解毒的方法治疗,比如甘露消毒丹就很好。
清代名医吴鞠通有一个方子非常好用,方子叫做“代赈普济散”,大家可以试试,做成煮散剂,一次取大约20g药散,煮服,非常好用。
建议做儿科的医生记住这个方子。
桂枝汤并不是适合治疗全部呼吸系疾病的方子;桂枝汤只适合治疗肺脾虚寒性质的呼吸系疾病。
我在门诊时,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注意观察患儿的脸色,有些孩子一脸寒气,反映脾肺有寒,多是由饮食生冷得来的。
胃肠实热也是由饮食而来,脾肺寒气也是由饮食而来,吃生冷的东西太多了,也可能与用了太多太久的凉药有关。
大家知道,现在的医生,治疗呼吸道疾病基本上都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或者用抗生素,抗生素多数也是寒凉的。
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周某,男,5岁。
咳嗽3日。
”这个孩子虽然这次的咳嗽只有3天,但是长期以来,他总是不断咳嗽。
推理论病的儿科专家董廷瑶王霞芳整理编者按董廷瑶,浙江省宁波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儿科临床七十载,学验俱丰。
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上海市名中医。
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两册。
前者曾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
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氏家学渊源,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强调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
四诊首重望诊,尤其对察面色观舌苔,积验甚多。
治疗小儿热病急症,主张为病邪找出路,给病人存津液;调理儿科杂病,崇尚扶土健脾,法当轻清;对新生儿吐乳症,创用按压舌根“火丁”法,取得95%的有效率,并荣获科技成果奖。
其总结的轻、巧、简、活、廉、效的儿科用药六字诀,是董氏几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
本文介绍的惊痫、喉梗、喘憋、腹痛、热病、肾积石等6个案例,对我们了解董氏的学术经验颇有启迪。
医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
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职责。
———董廷瑶《幼科撷要》董廷瑶,男,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医世家,其先君水樵公于天命之年方获独子,钟爱倍至,然督教严厉。
幼年时即聘请饱学老秀才,教读经、史、子、集,唐、宋范文,自此晨昏勤读背诵,进而能文作赋,为学习中医打下扎实的古汉语基础。
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伤寒论》等经典,继而各家学论,尤以宋明以来的《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专著,均一一教研,并在临证时悉心传授,指点迷津,使其尽得家传。
三年后,慈父不幸弃养,不得不在弱冠之年独立应诊。
儿科奠基人,“小二王”,都是因为临床效果牛!刘弼臣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是国家教委确定的全国九位中医终身教授之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顾问,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全国中医儿科科研成果评审会主任。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鉴真医院名誉院长,山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
全国首届继承工作的500位名老中医之一。
曾任中华中医儿科学会名誉会长,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北京市人大代表。
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小儿王”。
刘弼臣教授是中医儿科“臣字门派”的传人。
中医理论造诣颇深,是我国现代中医儿科事业奠基人之一。
他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倡导“少阳学说”。
以“少阳学说”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在临证之时强调“从肺论治”,从而创立了近代中医儿科四大门派之的“调肺学派”。
“臣字门派”简介“臣字门派”由清代太平天国时期名震长江南北的中医儿科江苏名医——朱冠臣所开创。
“臣字门派”推崇钱乙,以《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的学术思想为“核心思想”,临床疗效卓著。
深受长江南北两岸人民群众的欢迎,朱冠臣先生也被冠以“小儿神医”之称。
而后有姜树臣、姜继臣、孙瑾臣继承其衣钵,他们均成为当地之中医儿科名医,使中医儿科“臣字门派”扎根于扬州,繁盛于苏北。
刘弼臣教授聪慧过人,学习成绩优秀,曾2次跳级升学。
但是,好景不长。
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民贫国弱,为强虏所欺。
在他中学毕业之际,由于日寇入侵,学校迁移,家境贫寒而辍学。
目睹日寇侵华和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及疫病流行的悲惨景象而忧心忡忡。
品学兼优的童年刘弼臣在国难当头之际,受范仲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言的感召,从古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之训,立志学习中医,济世活人,以增强民族素质。
遂于14岁中学辍学后而拜其姑父孙谨臣先生为师,师取医名“弼臣”,成为“臣字门”的第五代传人。
“董氏儿科”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验案四则
董继业;郑含笑;董幼祺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4(049)004
【摘要】“董氏儿科”历史渊远,至今二百多年,历经七代,门生遍及全国(以宁波、上海两地为主),医术名蜚海内外。
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深得同仁尊重和百姓欢迎,特别是第四代传人董廷瑶先生,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原上海中医文献馆馆长,被誉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
【总页数】2页(P296-297)
【作者】董继业;郑含笑;董幼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值得细细玩味的儿科原创著作——推荐新书《董氏儿科》
2.董廷瑶教授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案四则
3.沙参麦冬汤儿科验案四则
4.余惠平应用肉桂治疗儿科疾病验案四则
5.应用柴胡剂治疗儿科情志病验案四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之学术成就及学术意义宋代中医儿科专著是中国中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其学术成就和学术意义在中医学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宋代,中医儿科专著的创作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方法也非常灵活。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方法。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对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做出了很多探讨,比如《小儿药证直诀》中对小儿惊风的病因分析,对小儿腹泻的病机阐述等等。
此外,宋代中医儿科专著还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诊断方法,比如《小儿药证直诀》中对于小儿病情的望闻问切方法等。
2. 研究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对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做出了很多探讨,比如《千金要方》中对小儿惊风的治疗方法,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等等。
此外,宋代中医儿科专著还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治疗方法,比如《小儿药证直诀》中对小儿病情的药物治疗方法等。
3. 研究儿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方法。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对儿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方法做出了很多探讨,比如《千金要方》中对小儿麻疹的预防和保健方法,对小儿体质的调理等等。
此外,宋代中医儿科专著还提出了很多独特的预防和保健方法,比如《小儿药证直诀》中对小儿保健方法等。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的学术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医儿科学得以独立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2. 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多贡献,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内容,拓展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3. 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现代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理论支持。
总之,宋代中医儿科专著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意义非常重要,对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中医儿科学二、填空题1.儿科教育始于时期,最早具有学制5年的儿科教育的朝代是。
2.隋唐时代,在内,由医学博士教授医学,其中设科,学制为 ________年。
3.中国第一个儿科医生是,儿科之圣是指。
4.首创“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5.我国应用法预防天花,开创了世界自动免疫学的先河。
6.钱乙是代人,其代表著作是。
7.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辨证纲领的儿科专著是。
8.对小儿体质特点提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学说的著作是,其作者是。
三、选择题(一)A1型选择题1.相传第一部儿科著作是()A.《小儿药证真诀》 B.《颅囟经》 C.《幼幼新书》 D.《活幼心法》E.《活幼心书》2.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A.《颅囟经》 B.《小儿药证直诀》 C.《诸并不是源候论》D.《温病条辨·解儿难》 E.《景岳全书》3.首创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的医家是( )A.钱乙 B.董汲 C.陈文中 D.刘锡 E.曾世荣4.汇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成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是()A.《全幼心鉴》 B.《幼科要略》 C.《幼科指南》 D.《幼幼新书》E.《幼幼集成》5.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的医家是()A.万全 B.陈飞霞 C.王肯堂 D.钱乙 E.夏禹铸6.明确指出引起新生儿脐风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的著作是()A.《幼幼新书》 B.《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活幼心书》 D.《小儿病源方论》E.《幼科指南》7.薛铠、薛已父子所著儿科专书是()A.《保婴撮要》 B.《婴童百问》 C.《育婴家秘》 D.《证治准绳·幼科》E.《幼科要略》8.下列除哪部书以外都是明代的著作()A.《婴童百问》 B.《育婴家秘》 C.《幼科发挥》 D.《证治准绳·幼科》E.《幼科铁镜》9.我国的“人痘接种法”起于()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10.《麻科活人全书》的作者是()A.鲁伯嗣 B.殷仲春 C.夏禹铸 D.谢玉琼 E.陈飞霞11.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A.1973年 B.1980年 C.1983年 D.1985年 E.1990年(二)B1型选择题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代 E.元代1.我国古代最早设有小儿医的时代是()2.我国儿科医案记载较早见于()A.钱乙 B.淳于意 C.扁鹊 D.董汲 E.陈文中3.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儿科医生是()4.后世尊称我国儿科之圣()A.麻疹 B.天花 C.水痘 D.惊风 E.疳证5.其中不属于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的是()6.其中我国目前已经消灭的是()四、判断题1.古代儿科四大证是麻疹、水痘、惊风、疳证。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