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生地厉乡与赖(濑)乡关系考
- 格式:pdf
- 大小:313.61 KB
- 文档页数:4
道家创始人老子到底是哪里的,河南安徽之争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陕甘豫皖多地都在争,但是目前给出资料较多也比较受支持的主要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和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
两地直线距离也就几十公里。
安徽省涡阳县:九龙井:《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老子出生时九龙吐水,形成九井,这九井遗址现在在涡阳。
圣母墓:涡阳县老子娘坟据当地传说是老子母亲的墓地。
尹喜墓:当地俗称尹子孤堆,尹喜是老子的弟子,传说尹喜为报答老子教诲之恩,嘱其后人将其遗骸移葬于尊师故里。
2009年9月7日央视的《走遍中国》播出电视专题片《从人到神说老子》关于这期专题片的预告内容是:“亳州市的涡阳县,在老子出生地的争论中,以其丰富的文物遗存、扎实的史料论证,获得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本片将追随地方学者寻找老子出生地证据的过程,还原一代圣哲老子的传奇人生。
”但同样是《走遍中国》,在2004年曾播出过一期《老子不老》的专题片,这期节目援引国内诸多专家一致的说法得出结论——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县。
目前涡阳县有涡阳老子文化广场、涡阳老子庙、东岳庙、天静宫、老君殿遗址等相关建筑与遗址。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鹿邑太清宫始建于东汉。
当时汉桓帝刘志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其诞生地建“老子庙”以进行祭祀。
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
唐玄宗李隆基两度拜谒“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
明道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北,据传说是老子传道之地。
老君台: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
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后历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后来的《汉书》《资治通鉴》以及现代的《辞海》,都注明了老子诞生地在鹿邑,唐宋几代都有帝王在鹿邑太清宫立有亲笔御书的巨碑。
2011年11月,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报中国文联审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备案,命名河南省鹿邑县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老子出生地:千年古镇在典籍《周礼》中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孔子问里,实际上就是询问老子的具体居处。
可见,老子当年的居处就在安溜镇上。
实际上,从涡河向东步行数日,即可到惠济河和涡河两大河流的交汇处,亦即安溜镇一带,其地古属焦国,即今天的亳州谯城区。
在古代,“溜”在水文上指汇合之水很快、很顺畅地流走,不会旋淤冲击而造成水患。
惠济河和涡河两大河流在安溜地区就是这种状况在这里再一次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老子出生地的问题,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道教始祖、李氏远祖;老子出生地现有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两地各寻其据,大力开发、兴建有加,宫观富丽堂皇,已二十余年争执不下,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老子出生地呢?众所周知,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春秋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现在的鹿邑,以现县城为苦县故城、以现县城城东12里太清宫景区为老子出生地,且该景区有唐玄宗《道德经注释碑》、宋真宗《先天太后赞碑》等多块皇封御赦的碑刻,加上鹿邑县政府不遗余力的宣传力度,令人无法、也不敢怀疑,包括道学专家中国国家社会科学院教授胡浮琛,都以为现鹿邑县城就是苦县故城、现鹿邑县城东12里太清宫景区真的就是老子出生地。
其实事实真相远非如此!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篇记载: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在进入古濄水的古谷水上游并且穿其城而过;老子出生地——厉(赖)乡曲仁里,在古谷水入古濄水河口东侧的濄水北岸。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篇中记载:古濄水从源头沿途先后所经过扶沟(今河南省扶沟县)、阳夏县城(今河南省太康县)、鸣鹿(今河南省鹿邑县辛集)、武平故城(今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武平城村)、广乡城(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古谷水入濄水的两河口、赖乡城、老子庙、老子母亲庙、九龙井(遗址在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村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三王营、谭沟区域内,老子庙、李母庙元·至正十五年被刘福通与亳州城建明王宫拆毁)、相县故城(遗址在今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孟长营村南)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城父县故城(今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下城父聚(今涡阳县城西)濄阳故城(今蒙城县城)龙亢县故城(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到今怀远县城进入淮河。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①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②姓李氏,③名耳,字桞,④周守藏室之史也。
⑤注①:正义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桞,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张君相云:“老子者是号,非名。
老,考也。
子,孳也。
考教觽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理,善化济物无遗也。
”注②: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
索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
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
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
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
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苦音怙。
正义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
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
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
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
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厉音赖。
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注③: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注④:索隐按:许慎云“桞,耳曼也”。
故名耳,字桞。
有本字伯阳,非正也。
然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
正义桞,耳漫无轮也。
神仙传云:“外字曰桞。
”按:字,号也。
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桞。
注⑤: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正义藏,在浪反。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①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神神秘秘千古智者道教始祖老子老子,即老聃,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中国本土化宗教—道教思想的始祖和灵魂人物,是道教的创始人。
根据太史公所记,老子是楚国苦县人氏,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已无处可以考。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
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传说,一天清晨,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漂下一个黄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李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出人意料地是,从此理氏便怀上了身孕。
81年后初春的一天,天空电闪雷鸣,阴云密布,就在这一刻,理氏终于结束怀胎81年的痛苦,在一棵李子树下生下了一个男孩。
随着一道闪电划过,天上九条青龙化作倾盆大雨,为新生婴儿沐浴净身。
更为神奇的是,这男儿是从母左腋出,一生下就白眉白发,上唇还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一副小老头的模样,因此,李氏给他取名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的时候就会说话,而且两只耳朵大得出奇,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因此,老子,又称李耳,子聃。
聃,即耳长而大,古代把这种长相看作长寿之征。
小时候的老子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情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乡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个人能说会道,大声吆喝“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园香”,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人,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
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虽然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确实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
正是由于他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关于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老子故里太官老子祠天静宫流星感孕作者:传辉,1965年生,中国社会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老子诞生地具体置之历史考定关于子的出生地的记载,最早见《庄子·天运》:“孑L子行年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老聃。
”《庄子·寓言》也说:“子居南之沛。
老聃西游于,邀于郊,至梁而遇老聃。
”阳居即杨朱,孔、杨两人都是要到沛去见老子,其当在老子罢官之后。
《庄子天道》中,就记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日:‘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居,夫子欲藏书,则往因焉。
”’这里所说的老子“免归居”,就是被免去官职,返原籍老家。
此是指王子朝之乱,王室典籍被王子朝一携带到楚国,老子因失职之罢官返乡。
春秋时候的沛地在里?《左传·昭公十年》谓:“齐侯田于沛”杜预注:“沛,泽名。
”春秋战时,沛不是县置,沛泽附近的方统称沛地,其范围较大,相当于汉沛郡所辖的地域,辖相县、萧县等三多个县,远远超过今天人所争议的河南鹿邑、徽毫州市的涡阳县和谯城区了。
司马迁在《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将老子诞地缩小到乡和里的较小范围内:“老子者,楚苦县厉乡仁里人也,姓李氏,耳,字摧,守藏室之史也。
”但对天人们来说,这种以行政区划为单的定位法因其在历史上变不定,而成为争论老子诞生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考述◎今涡水犹存,而谷水之不再。
要定位汉时老子祠和县遗址,关键之点就是要弄清一条河是郦氏所称的谷水。
氏紧接上文,宕开一笔,写涡河的流谷水河道的走向:谷水首受涣水襄邑县东,东承匡城东。
谷又东南,迳已吾县故西。
谷水又东经柘城县故城东。
谷又东迳苦县故城中从地图上析,流经上述地段的水道,有今天称为惠济河的一条。
《大清一统志》一百四九有“古谷水”条目,部引用了《水经注》的有文字,虽然并没有白指出古谷水就是惠济河,在引用《太平寰宇记》有关文字中有意将“濑水”改为“谷水”该志引《寰宇记》云“谷水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
老子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名人,但因历史久远,关于他的出生地,目前存有两种不同说法,即老子诞生于河南省鹿邑县之说和安徽省涡阳县之说。
这是因为在历史典籍中,关于老子诞生地苦县的归属说法历来存在分歧。
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河南省鹿邑县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的所在地,而《后汉书》中则记载:“陈国苦县,春秋时曰相,有赖乡”。
安徽省涡阳县在春秋时期属于陈国的所在地。
河南省鹿邑县与安徽省涡阳县之间相距不到百公里。
河南鹿邑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位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地带,位于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
这里是老子的诞生地,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
该县保留了很多与老子有关的历史文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太清宫。
太清宫建于东汉汉恒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最初名老子庙,后来改称老子祠。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将老子定为始祖,将老子庙设为太庙,并修建了庙宇和大殿。
在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改庙名为太清宫,该段时期,亦是太清宫最繁盛的时期。
太清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前宫是太清宫,祭祀老子的场所;后宫是洞霄宫,祭祀老子母亲的场所。
太清宫主体建筑物是太极殿,殿中供奉着老子像,并有一根高约1.5米,直径大约25厘米的铁柱子,人称为“赶山鞭”,寓意老子曾经担任过“柱下史”这个职务。
太清宫内还有三株唐柏以及十几通历朝历代的石碑。
太清宫东面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面有隐阳山遗址,还有九步井遗址等。
此外,还有老君台遗址,据传老子年轻时曾在此讲解道经,根据传说这里也是老子升天之地,因此也被称为“升仙台”。
安徽涡阳老子诞生地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地处淮北平原腹地,境内涡河自西向东流过,因此得名涡阳。
县内的天静宫遗址是为人所熟知的老子庙,遗址所在地在古时隶属于豫州,豫州在春秋时期称为“相”,位于宋国和陈国两个国家的交界地带,随后均被楚国歼灭。
在西汉时,属于沛县。
隋朝和唐朝开始,属于亳州的管辖范围。
老子个人生平简历老子是到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么你又了解老子的生平都经历了哪些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老子个人生平简历”,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老子个人生平简历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
“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聪颖少年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
历出地理第十九辑古厉国历史地理考异徐少华古文献中有两个厉(赖)国,一在江汉之地随枣走廊,一在淮河上游以北地区,两个厉国于春秋时期先后为楚所灭•地入楚境,人为楚民,成为楚国疆土和文化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的简略和歧异,学术界(文下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南有重山,山下有一(村)[穴丄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
①言在当时的随县“北界S对此,《水经注》作了更具体的介绍,其卷三二《滲水》云:对两个厉国的认识一直未能统一,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和岀土资料,首先对江汉之厉国的历史地理和族属来源进行分析和清理,同时对淮北之厉国的地望与迁徙加以辨析,以期弄清两厉国的源流和变化,促进这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9故《礼》谓之烈山氏,....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赐水西南流,入于滲专••即厉水也,滲水又南径随县,注安、江汉古厉国的地望陆也。
这段记载表明,在随县以北,有厉乡、厉水、厉《左传》桓公十三年(前699年)载楚屈瑕伐罗,“楚子使赖人追之”句下,杜预注:赖国在义阳随县。
赖人,仕于楚者。
说明赖在春秋早期已是随枣走廊内附属于楚山,厉山隔厉水(赐水)与厉乡南北相望,而位于厉水以北的厉乡即古厉(赖)国之所在。
以今较详实的地图对照,《水经注》之渗水应为今随州东部的漂水,古厉水当指今殷店以上的一个小国。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 条班固原注:“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J结合以上两条记载来看,赖、厉古音相同,《左传》昭公四年载楚率诸侯之师“灭赖J而《公羊》、《穀梁》二传并作“灭厉”即为明证,故赖国即春秋之厉国。
汉晋时期随县境内之厉乡,即古厉(赖)国之所在。
关于厉乡的位置,盛弘之《荆州记》说:随(那)[县]北界有(庙)[厉]£村的漂水正源,古厉乡当在今殷店以东、漂水及♦其支流交汇的三角地带,烈山(今按:古烈、厉一音之传,《国语・鲁语》之“烈山”,《礼记・祭法》作“厉山”)当即殷店东边、漂水南岸白勺①见《太平御览》卷一八九《居处部一七》弓I《荆州记九今按:据《续汉书•郡国志四》刘昭补注和《艺文类聚》所引《荆州记》•此段引文右些谋差.今略作补正。
老子籍贯和归宿地考展开全文一、关于老子的籍贯最早明确指出老子为楚人的学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其后记载老子出生地的学者更多,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在其所著《老子原始》中说:“太史公以后,记老子生地者,不止一家。
谓其生于曲涡间者,后汉王阜也。
谓为楚相县人者,后汉边韶也。
谓为陈国相人者,晋司马彪也。
其言虽不同,其地皆同。
唯《庄子·寓言篇》与《列子·黄帝篇》载杨朱至沛而见老子,《庄子·天运篇》也载孔子之沛而见老聃。
此虽是寓言而不足信,而仅生于沛一点,当是事实。
清儒姚鼐以《庄子》记事尤古,必得其真,似属可从。
果然,则老子非楚苦县人,而当为宋人”。
武内义雄先生此说颇有道理,但是他缺乏更深的考察,仅仅是取他人观点来作结论,难以服人。
所以我们现今根据先秦材料来探明之。
(一)据道家文献记载可知老子为宋人司马迁以后论述老子生地者,辞多而乖违,皆不足以为据。
察先秦文献,无云老子为楚人之说。
实际上,老子为宋人而非楚人,《庄子》可为这一问题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
先秦典籍中《庄子》一书叙说老子之事甚多,但过去有不少学者认为《庄子》一书多寓言,所记老子之事不可信。
这都是持老子其人其书晚出说的论调。
其实《庄子》一书关于老子、孔子之事的记载绝大多数是真实的。
《庄子·寓言》载:“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
”郭像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夫巵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
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
”而《天下》在评说庄子学说时明确指出:“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成玄英《疏》:“巵言,不定也;曼衍,无心也;重,尊老也;寓,寄也……耆艾之谈,体多真实;寄之他人,其理甚广,则鸿蒙、云将、海若之徒是也。
赖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赖姓出自姜姓。
赖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98位,约占全国总人口0.18%,约250万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赖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赖姓姓氏源流赖(Lài 赖)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
史称赖氏正宗。
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
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
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
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
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
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① 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 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叔颖。
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
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
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赖姓迁徙分布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
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
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
”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
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
老子,究竟何许人也?究竟是宋国、陈国人,还是楚国人?为弄清老子出生地问题,当代学者专家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典籍、方志,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少确凿可信的资料,从《左传》、《史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籍考定,老子是宋国相县人,即今安徽涡阳县人,出生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
1991年以来,先后在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工作。
司马迁《史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姓李,又为何称老子呢?据郑玄《礼·曾子问注》曰:老子,寿考者之称。
然而古往今来,寿星很多,为什么独李耳称老子?于是,葛玄(葛洪从祖,治神仙术,见《抱朴子》)则解释说:老子生而皓首,故曰老子。
至于老子姓李氏,列仙传(马叙伦案《神仙传》)曰: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而唐初《艺文类聚》(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于天,然生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神仙传》又说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上述诸说,乃附会之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关于老子乡里,史记曰“楚苦县”。
列仙传云陈人,还有的说是宋人。
1924年7月7日马叙伦先生在《老子校诂·老子姓氏名字乡里仕官生卒考》中说:“苦于春秋之际,尚不属楚,将以陈亡于楚惠王,当获麟后之三年。
世传老子老寿,与孔子同时,未必即死于春秋时,则陈之相已入于楚之苦,故从而楚之耶。
然则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者,盖本之河上注矣。
且边韶曰:相县荒虚,今属苦,故城犹存。
又《水经注》二三曰:谷水又东迳赖乡故城南。
谷水自此东入涡水。
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
老子生于曲涡间。
”老子生于何地?近代专家作了许多艰苦细致的考证工作,其中马叙伦先生《老子校诂》引用的资料较为丰富。
道教人物—老子李聃(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初至5世纪初期),姬姓李氏名尻,字勃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华夏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
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人物,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相传为森之妖精的后代,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出生身份之争历史上对老子的身份确认并不详细,《史记》一书的《老子韩非列传》认为老子疑似有三个可能,分别是:李耳、老莱子及太史儋。
•一是老聃,担任东周的守藏史藏书室官员,在洛阳管理周室的藏书及档案。
史记中有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属河南省鹿邑县。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老子,老姓李氏,名耳,字聃。
另外在《史记正义》中记载,“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名耳,字伯阳。
一名重耳,外字聃。
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日月角悬,鼻有双柱。
周时人,李母怀胎八十一年而生。
”。
老姓出于老童,颛顼之后也。
而李氏出于皋陶,“理”、“李”古通,该族以官为氏。
理官即今之司法官也,掌审判。
后人或称其姓李,或谓老为生而白首,或愈说愈玄,实为姓氏不分,而大作文章所致。
一说先秦典籍中没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转出亦有可能。
“耳”与“聃”字义相应。
“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如荀卿转为孙卿。
老子出生地在今安徽涡阳的十大证据据《史记》记载老子出生地在楚国苦县。
大量历史典籍和文物资料证明:老子时代的楚国苦县就是今安徽涡阳。
历史上武平、鹿邑与苦县、谷阳、真源始终并存,并同属一个地区。
武平就是今鹿邑,苦县、真源就是今涡阳。
今本《水经注》把苦县错置于谯城西部,是造成老子故里争论的根本原因。
陈桥驿教授和王振川先生考证古谷水就是涡河支流武家河,纠正了《水经注》的错简。
还原老子故里楚国苦县于谯左,就解决了老子出生地的纷争和困惑。
一代圣哲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自古至今一直深受世人尊崇。
司马迁《史记》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
可是,老子时代的楚国苦县,在现在的哪一个地区,考证和理解出现了分歧。
安徽涡阳,还有河南鹿邑都说自己是老子故里,目前在学术界两说并存。
老子出生地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必须通过严密考证,得出一个准确而明晰的结论。
本文列举十大证据,解开历史谜团,证明老子出生地就是今安徽涡阳。
(一)楚国作证苦县在楚国。
考证老子故里,首先要考证楚国。
历史资料记载:在老子时代,今涡阳属于楚国,而鹿邑属于陈国。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楚国和陈国西北地区边界是城父。
《春秋左传》有如下记载:1)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秋,楚人伐陈。
” “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
遂取焦、夷,城顿而还。
”焦、夷二地本属陈。
焦即今亳州谯城,夷即今亳州城父。
因陈与宋国暗中来往,公元前637年,老子出生之前66年,楚国讨伐陈国,夺取了陈国的焦、夷二地,在顿建城。
今鹿邑那时称作鹿鸣,鹿鸣在焦以西一百多里,属于陈。
2)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及陈。
”“秋,楚子辛救郑。
”公元前572年,就是老子出生的前一年,晋国军队进攻楚国焦、夷二地,但未得逞。
焦、夷也仍是楚国属地。
3)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楚“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
三月,太子建奔宋。
赖国的具体位置究竟是哪里?在现在的什么地方本文导读:说法一赖国在湖北随州。
主张这一说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晋人杜预。
他在《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注中说:”赖国在义阳随县。
“这里所说的义阳即义阳郡,当时郡治今湖北桑阳东南。
随县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旧称殷家店)一带。
由于赖、厉通假,这里的赖国也称厉国,赖国灭亡后的地方也称厉乡或古厉乡。
如《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注曰:”厉乡,故厉国也。
“颜师古注:”厉,读曰赖。
“又在《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中,收录有一首中鲫铭文,其中有”王锡中马自隘侯四騄“等字,有人认为其中的”隘“即厉字,说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随州一带就有一个厉国。
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一厉国也仅是厉国,与赖国无关,杜预所说的在随州的赖国实际是厉国之误。
说法二赖国在河南鹿邑。
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为代表。
他在《春秋裨疏》一书中,不赞成杜预对《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一句对厉国地望的注释,认为厉国不可能像杜预所说的那样是”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而应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县厉乡。
《史记·老子列传》也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注:”正义曰:厉,音赖。
“《普太康地记》:”苦县东有赖乡村,老子所生地。
“《魏书·地形志》:”武平有赖乡城。
“上述所指都是一处。
此外,近人杨伯骏也在《春秋左传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说法,认为”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裨疏》之说较合“。
事实上,当时齐、曹两国的军队讨伐厉国,是因为楚国军队入侵徐国,伐厉的原因是为了救徐。
从方位上看,假设杜预所说的厉国在湖北随州符合事实,但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与厉国相去甚远,中间又有其它国家相阻隔,齐、曹显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
况且从齐曹两国的力量看,在齐国最为强盛的齐桓公时期,曾联合宋、陈、卫、郑、许、曹六国军队与楚国作战,但也仅得以进军到远离楚国腹地的楚国边境陉(今河南方城一带)。
老子简介: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
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
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
”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
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
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
《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
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
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
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
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
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
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
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
古代圣贤的故事-老子老子是春秋著名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叫老聃,号为老子。
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周文王时为西伯,做过守藏室史,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学问很大,周武王时,迁为柱下史,昭王时,辞官归隐,驾青牛西游出涵谷关。
道教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太上道祖、或称老君爷、无极老祖、三清道祖、无极至尊、无极圣祖或称李老君等。
李氏,原为理姓,因世代掌管司法的「大理官」,因官得姓,至商纣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与子理利贞逃难,食木子〔树子〕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为李。
李利贞娶了陈国契和氏女,家于苦县。
因之鹿邑成了中国头号大姓—李姓发源地。
据《元和姓纂》称:李利贞十一世孙是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道书上说他在遥远的不可想像的年代里,经过八十一万岁,托胎于玄妙玉女体内,母亲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怀孕八十一年之久,于公元前六零四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 降生于楚苦县历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 )流星园中,依在李树下,剖开左腋生下了他,生下来已是白髮苍苍的老童子,故名老子。
諡曰聃。
据志载,西元前571年,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
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馀言。
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
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老子不仅学问渊博,见识更是博古知今,通礼乐、明道德。
孔子还曾经专诚拜访他,向他请教有关为人处世与做学问的道理。
孔子听后,非常称讚他。
老子看到当时世局纷乱,地运西走,就辞去官职,往西方去隐居。
在中国陕西终南山北麓,有处著名的楼观台,据传这里是太上老君老子说经处。
楼观台依山带水,风景秀丽,素有“洞天福地”之称,为道教圣地。
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周朝涵谷关的“门官儿”尹喜在此结草为楼,用来观测天体,叫做“草楼观”。
有一天尹喜看见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要从这里经过。
赖氏发源地息县苞信镇,赖罗傅同宗考据赖姓发源地河南息县包信镇—中华【赖】姓发源地一、众多史料记载赖姓起源于包信镇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
在卷十《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王问诸椒举。
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
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
’王从之,迁赖于鄢。
”《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国》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
”宋代罗泌著《路史》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
”元代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
清代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
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
” 清初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载:“昭四年……(楚)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
《后汉志》褒信有赖亭,故赖国。
”《文献通考》云:“赖国在褒信县。
汉褒信县刘宋改苞信,元改为包信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
”清代学者张澍编《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
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
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
《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
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
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
《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载:“汝南褒信侯国有赖亭。
”清顺治年间《息县志》载:“赖子末详始封姓氏,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已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
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