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特点及我国应用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33
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防治技术摘要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农民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详细介绍了生物防治技术的概念、分类、作用机理以及应用实例,并对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农民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等问题。
因此,寻求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生物防治技术概述1.概念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以鸟治虫等。
2.分类(1)天敌生物防治:利用害虫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对害虫进行控制。
(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菌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植物源生物防治:利用植物提取物或植物源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4)信息素生物防治:利用昆虫信息素,如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对害虫进行诱杀或干扰。
三、生物防治技术作用机理1.天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天敌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害虫的天敌对害虫进行捕食或寄生,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捕食性天敌通过捕食害虫,直接减少害虫数量;寄生性天敌则通过寄生在害虫体内或体外,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2.微生物防治作用机理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菌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微生物菌剂中的活性成分,如苏云金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干扰害虫的生理代谢,导致害虫死亡。
此外,微生物菌剂中的拮抗菌可以通过竞争排斥、产生抗生素等机制,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3.植物源生物防治作用机理植物源生物防治利用植物提取物或植物源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一、引言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化学农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虫害,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运而生。
二、生物防治技术的概念和原理生物防治技术是指通过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敌控制:引入天敌、天然敌害和益生菌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虫种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蔓延。
2. 病原体控制:利用病原体对害虫和病菌进行防治,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病毒来控制害虫种群。
3. 植物抗性培育: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实现。
4. 诱导抗性:利用生物体的防御系统诱导植物产生抗性。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蛋白质来激活其抗病机制。
三、应用示例1. 生物天敌的应用生物天敌在病虫害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蚜虫为例,可以引入寄生蜂等天敌来控制蚜虫的繁殖。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种群,还能避免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 病原体的应用利用病原体来控制害虫种群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病毒感染害虫,使其死亡或减少繁殖。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有效降低害虫种群数量。
3. 植物抗性培育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传统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来培育出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
这些抗病虫害品种可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提高种植者的收益。
4. 诱导抗性的应用利用生物体的防御系统诱导植物产生抗性是一种新兴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喷施植物特定的蛋白质来激活植物的抗病机制。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植物的自身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和挑战生物防治技术相比传统的化学农药有以下优势:1. 环境友好: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残留问题。
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一文旨在全面剖析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当前状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将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明确其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当前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包括防治体系的建设、防治技术的应用、病虫害防治成效等方面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当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防治技术落后、防治资金短缺、防治力量分散等。
文章将展望未来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林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防治能力持续增强,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和生态健康。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法规体系,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同时,各级林业部门加强了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通过定期巡查、定点观测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有效避免了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
在防治手段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防治体系。
生物防治以其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化学防治剂和物理防治设备不断涌现,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
也应看到,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病虫害种类多、危害大,一些新发、突发、重大病虫害时有发生,对森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防治工作区域广、任务重,部分地区防治力量薄弱,难以满足防治需求。
三是防治经费不足,制约了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主要害虫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害虫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它们会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损失,影响农业的正常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害虫,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害虫防治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害虫防治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寄生虫、病原菌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抗药性,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无害。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天敌引进、寄生虫释放、病原菌防治等。
天敌引进是指将害虫的天敌或天敌种群引入到害虫密度较高的农田中,通过捕食、寄生等方式来控制害虫数量。
寄生虫释放是将寄生虫幼虫释放到害虫种群中,寄生虫在寄主体内发育,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病原菌防治是利用病原菌感染害虫,使其死亡或减少繁殖能力。
这些生物防治技术在害虫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的一种方法。
化学农药具有药效强、防治速度快等优点,能够迅速控制害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技术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农药、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剂量的控制等。
选择合适的农药是指根据害虫种类、发生程度和农田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农药进行防治。
合理使用农药是指在使用农药时遵守使用规范,按照防治程序和方法进行喷洒,避免过量使用或错误使用农药。
防治剂量的控制是指在使用农药时,根据害虫种类和发生程度合理确定农药的投药量,避免药剂残留和环境污染。
三、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的一种方法。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包括高温熏蒸、低温冷冻、光线诱杀等。
高温熏蒸是指利用高温对农作物和土壤进行熏蒸,以杀死害虫及其卵、幼虫等。
低温冷冻是利用低温对农作物和储粮等进行冷冻处理,以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光线诱杀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对害虫进行诱杀,使其死亡。
物理防治技术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但其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治方法。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摘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作物化学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杀虫剂使用历史的不断延长,用药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高效选择性杀虫剂的出现,害虫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在实施害虫治理活动中,必须将抗药性的治理纳入其中,通过应用非化学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有效地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治理农民在打药时常对这样的问题疑惑不解:原来效果很好的杀虫剂即使浓度提高了几倍仍无济于事,其实抗药性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随着杀虫剂使用的迅速增加,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趋势显著加剧。
尽管杀虫剂的药效愈来愈高,但抗性产生的速度也愈来愈快,已导致了像棉铃虫害特大发生这样惨痛的事例。
害虫抗性成为全球性的植保大课题,引起了植保学界的高度重视 [1]。
1.害虫抗药性的现状自1908年美国发现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不到10种,而到90年代末已猛增到520种,产生抗性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在60年代前,一个农药品种使用10来年,害虫才产生抗药性,70年代缩短到6至7年,80年代4至5年,而90年代缩短到只要2至3年了。
据报道,山东蚜虫对乐果的抗药性已增加了1600倍,即乐果制剂在不稀释的情况下,对蚜虫已失去防效。
浙江省慈溪市植保植检站对巷南等13个点二化螟种群抗药性测定结果: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倍数为22—257倍,属高抗或极高抗,与田间防治效果下降一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保苗效果为50—70%,杀虫效果为50%,局部地区仅20%,造成防效低抗性高的根本原因乃为大剂量、长期、单一采用杀虫双治螟所致。
同时在南方种植柑橘的地方,农民使用牵牛星(20%哒螨灵)防治柑桔红蜘蛛,起初用3000倍喷雾防治效果十分理想,由于连年且一年多次使用该药,很快就产生抗药性,1996年需用1500倍液才有效果,近年农民将浓度提高到1000倍仍收不到满意的防效。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生物体或其产物,针对特定的害虫、病害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式,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在农业、林业、园艺、城市绿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和生物调控剂等生物制品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制品进行防治的农药。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毒性低、安全环保、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在苹果、稻田、葡萄等农作物的防治中,生物农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菌核杆菌为例,它是一种能够控制玉米螟等害虫的种属,目前已经成为玉米田除虫的主要手段。
微生物肥料是指利用微生物制品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
微生物肥料具有活性高、质量好、培育土壤菌群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
以新型生物复合肥料为例,在水稻、棉花、甜菜等作物生长中的应用表明,它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生物调控剂是指利用一个或多个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来调节害虫、植物病害和杂草的种群密度和分布的剂类。
利用生物调控剂可以控制害虫和病毒的危害,并增加植物免疫力,提高作物抗逆性和品质。
以蛋白酶为例,它能够控制害虫种群的生长和繁殖,可以有效地控制绿叶蝉、棉铃虫等害虫。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林业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保持森林的生态平衡是林业的首要任务。
生物防治技术在林业防治害虫、病害方面有着独特的应用前景。
在林木病害防治方面,微生物防治剂和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对白粉虱、炭疽病、腐霉病等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微生物防治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少,具有治效显著、安全可靠、对森林生态环境无害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森林防治方面。
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害虫的侵袭给农业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害虫农业防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然而,害虫的危害仍然存在,新兴的害虫威胁着我国的农业,因此,害虫农业防治研究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下是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一、现状1.研究水平提高: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害虫农业防治研究逐渐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研究手段、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也不断出现,解决了一系列抗药性、药害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防治技术不断升级:随着对害虫生物学、生态学以及防治技术的深入认识,各项防治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升级。
害虫防治手段也逐步地从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植物防治等多方面发展。
3.信息平台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进行害虫农业防控,我国害虫信息平台得到了相应的建设和完善。
相较于传统的害虫信息收集方式,网络害虫信息平台更便捷、快速且集信息、技术、咨询为一体,更加方便农民了解害虫的种类和防治方式。
二、发展1.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应用: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需要不断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如基于定位信息服务自动驾驶施药、虫媒一体化防治等新技术,能够提高防治效果、环保可持续发展。
2.害虫防治研究应跨学科:害虫农业防治研究应实现跨学科研究,强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化学、物理、气象等诸多学科的融合,力求形成覆盖全领域、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为解决害虫问题提供更为全面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3.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害虫农业防治方面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有助于更快速、高效地解决害虫问题。
结论:害虫农业防治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如今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研究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需要不断推进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及时掌握新的害虫及预防措施。
生物防治的内容及特点
1、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其他有益生物的利用,拮抗作用,交叉保护和信息化学物质的利用。
2、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或极少污染,有时对某些害虫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天敌资源丰富,使用成本较低,便于利用。
但缺点是杀虫作用缓慢,不如化学杀虫剂速效;多数天敌对害虫的寄生或捕食有选择性,范围较窄;天敌对多种害虫同时并发难以奏效;天敌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难度较大,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昆虫的种类不多,防治效果常受气候的影响。
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作物的获得量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化学农药的不良影响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新的技术途径,以更加环保的方式保护农作物。
在此之中,生物防治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利用合适的生物来控制其他有害生物的数量,在农业上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
通过对害虫发生的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寻找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对抗作用的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等,在保护农作物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极强的生态环保性。
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方式,生物防治技术不会对土壤、地下水等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不影响人体健康。
更为重要的是,生物防治技术在排除害虫的同时,对其他有益生物并不具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其次,生物防治技术不会对农作物本身产生不良影响,可以有效地保持农作物的自然品质,提高其商业价值。
最后,生物防治技术可以进行定向治疗,其对不同种类的害虫也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成本。
目前,生物防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推广。
以美国为例,其在农业投资中,已有大量资金投入于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生技产业在我国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投入到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来。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投入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尤以果蔬、花卉、茶叶等行业为主,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据资料显示,经过研究,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对柑橘果蝇的防治方法,仅需要花费传统农药方法的50%左右,而且更加环保、经济,而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的势头也很明显。
不过,同时也要指出的是,生物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生物防治技术难以完全替代化学农药。
对于一些外部因素干扰比较强的环境,化学农药仍然是更加理想的选择。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前景在当今社会,传统的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物防治技术应运而生。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制剂或者活体生物来对抗害虫、病媒和杂草的方法。
它具有环保、可持续发展,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特点,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园艺和林业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未来几年,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下:1. 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防治技术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使用天敌昆虫、寄生性真菌和细菌等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和病媒。
这一趋势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加强。
2. 提高生物制剂的研发和生产:为了更好地应对农作物害虫和病害,科研机构和生物制剂生产企业将加大对生物制剂的研发投入。
通过提高生物制剂的效果和稳定性,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更广泛地发挥作用。
3.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与遗传改良的结合:生物防治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农作物的防御能力。
通过引入抗虫、抗病基因,农作物对害虫和病害的抵抗力将大大增强。
4. 创新应用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在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潜力。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测农田中的害虫和病害情况,准确判断出现问题的地点和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物防治措施。
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领域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园艺和林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1. 农作物保护:生物防治技术可以用来控制各种农作物上的害虫和病害,例如使用昆虫天敌来控制棉铃虫和蚜虫等害虫,使用真菌和细菌制剂来控制作物病害。
2. 果树园保护:生物防治技术对果树园中的害虫和病害也起到了积极的控制作用。
例如利用寄生性蜂类控制果实蛀虫,使用真菌制剂来预防和治疗果树的真菌病害。
3. 蔬菜和草坪保护:在蔬菜种植和草坪管理中,生物防治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生物防治以其无毒、无害、无污染、不易产生抗药性和高效等优点,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物防治方法在园林植物中的应用,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化学药物对环境的污染,使园林真正成为人们自然的好途径。
关键字:生物防治园林植物应用展望一生物防治的的概念生物防治,简单说,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
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如:①利用天敌防治。
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
设在马尼拉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研究了使用农药对菲律宾水稻和水稻种植者的影响。
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农药弊大于利,处理农药引起的保健问题的费用总是超过农药为作物带来的好处。
这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正在试验如何减少使用农药,它们估计全世界生产的农药一年耗资至少200亿美元。
他们提倡利用益虫吃害虫的以虫治虫和用其它天然方法消除害虫。
例如,国际研究人员有对付小菜蛾的强大武器——比它还小的峰。
小菜蛾在日本是对农作物破坏性最大的害虫。
它的幼虫吞食茎椰菜、结球甘蓝、花椰菜、小萝卜、和抱子甘蓝。
小菜峨已适应化学杀虫剂。
小菜娥的天敌蜂很小很小,不用放大镜是难以看见它的。
它在产卵时,会把卵下在小菜蛾的幼虫体内。
当蜂卵孵化成幼蜂时,幼蜂便会吃掉小菜蛾的幼虫,如果把一种常用的不污染环境的天然杀虫剂与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②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
即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等。
此外,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等也获得了成功。
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防治本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名词,它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来防治作物病虫害,而不是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