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艺术家的超越体验
- 格式:ppt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25
体验与超越:对艺术创造中情感活动的思考
王宇
【期刊名称】《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苏珊·朗格在《艺术形式》中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初看这句话,仿佛朗格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古往今来,艺术表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恰恰含混两个概念: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和艺术情感.而朗格的深刻恰在这里,她所谓艺术家“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指艺术家的自我情感,艺术家“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则指艺术家在其作
【总页数】5页(P54-57,74)
【作者】王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相关文献】
1.注重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发展——我对阅读教学中情感活动的再思考 [J], 汪秀丽
2.书写、聆听与超越——论朱熹“祝告先圣”行为中的意识体验及其意义 [J], 张清江
3.在真实中成长在净化中超越——把握生活和阅读契机在活动和体验中促进写作[J], 冒谨红
4.高教论摘——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占有与体验——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J], 李小平;
5.周密笔记中的生命体验及其审美超越 [J], 刘师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为一:超越身体,超越景观作者:白家峰吴雪莲来源:《艺术当代》2019年第04期现实与真实的触碰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在年轻艺术家中,你素以高产闻名,尤其还是在装置与新媒体的领域。
在长长的清单里,有时把重要作品展现给观众看,是一个让大家快速了解你的方式,我们在看你作品时,觉得其中是有一些明确的线索能够去清晰地梳理的。
胡为一(以下简称“胡”):创作的时候,我个人不会特别想强调“线索”这个概念,我一直相信很多线索都是人为的,就像我们看历史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事件的发展历程,这些都掺杂了后人的阐述和看法。
而实际上,人作为个体在历史中是很盲目的,在历史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不知道接下来的方向。
我的创作是没有明确线索的,或者说我会将它弱化。
有些绘画艺术家可能会依赖线索,作品形式的变化不会像我做新媒体这么多,他们可能会强调线索。
但做新媒体的我会刻意弱化它,弱化了之后才能更接近于真实。
艺:可否理解为在创作上你更多地强调要去面对具体的问题?胡:对,所有东西都得具体了之后你才能做,与线索的关系在最后还是要回归制作,制作过程就是很残酷的淘汰的过程,一些贴近线索的东西,在具体的作品上可能是不适合的。
创作就是不停地做选择。
在过程中你若没有办法站在线索那边,你就只能怎么好怎么做。
只有作品成立之后,或者它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再被他人用作线索的讨论,但这是后话了。
艺:如果不去谈这种所谓的阶段或者历史性的线索,你在某个具体时间段的创作中会不会迷恋某一类事物?或者对某种思路产生路径依赖?胡:肯定会有,但这是阶段性的,我认为艺术家实际上会在某一阶段对具体的事物感兴趣。
比如这次北京的个展“窗外无窗”,是我上阶段做的跟城市有关的作品,这与我个人经历:有关。
由于工作室被搬迁,我在城市中一直开车寻房,包括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非常具体的事情混在一起时,会让我对大环境的变迁产生一种苍茫感,对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这和我之前在尤伦斯做的“两点之间,没有直线”项目还不一样,当时是以比较荷尔蒙的方式出发,我们要去旅行,要去离家出走,要去新的地方。
浅谈艺术的超越性胡惜文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摘要:超越是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它与辩证法意义上的扬弃是同义的。
艺术的超越性,既可指随着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它不断地对已有的艺术进行发展创新,也可指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注重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由单纯强调艺术对现实的认识转向艺术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
关键词:艺术继承与发展超越现实超越自我1、超越性表现在对前代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1从古代艺术到中世纪艺术艺术到模仿自然是人类早期的审美心理,史前早期作品的特点是追求模仿和表现对象的局部特征,为了强化这些特征的“真实感”,甚至极度夸张变形。
古代希腊艺术的哲学基础就是“模仿论”。
对于古希腊艺术家而言,客观的自然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表现的对象。
欧洲中世纪的艺术有与古希腊、古罗马追求再现对象的联系,但是更加追求抽象精神层面的表现。
从《面包和鱼的奇迹》可看出艺术家已经能够运用短缩法和重叠产生景深效果,处理肌肤的色调变化和衣褶关系。
“他标出了地面上的阴影,而且轻而易举地运用了短缩法”。
1.2从文艺复兴到17、18世纪艺术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出现了人类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复兴了古希腊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
为了达到真实反映现实的目的,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该时期艺术的两大支柱。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完善了真实的概念,发展了再现这种真实的艺术手法。
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美术史相继出现了巴洛克、罗可可风格。
巴洛克仍然承续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再现性传统,但更追求情感的宣泄和动态的传达。
而罗可可却以追求为贵族提供感官和精神的享受为能事。
荷兰的伦勃朗的作品以其丰富的题材,深厚的人道精神,对心灵世界的深入探求,与精湛的技艺融为一体,构成了伦勃朗永恒的魅力。
1.319~20世纪的艺术随后的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家以发展文艺复兴意大利绘画确立的原则和此后法国美术院等机构倡导的精神为理想,力图摆脱占典规范的束缚,使自已尽情抒发自身的感情和体验。
感受当代艺术作品的心得与感悟当代艺术作品带给我无尽的想象和感悟。
它们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对艺术的定义和边界产生了新的思考。
首先,当代艺术作品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
在画廊和艺术展览中,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有绘画、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等。
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形式,艺术家们以更加自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一幅画作可能是用油漆、泥土、碎片和其他材料拼贴而成,甚至可以在画布上添加立体的部分。
这种多样性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当代艺术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在过去,艺术作品通常要追求真实、美丽和完美。
然而,当代艺术作品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它们可能是非常抽象的,让观众去思考并赋予其意义。
这些作品可能会引起争议,观众们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
这种打破传统审美的特点,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地接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思维方式。
我还发现,当代艺术作品常常与当代社会和时事相关。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
他们对社会问题、政治事件、环境变化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让当代艺术作品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影响力。
它们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和欣赏,更是为了促使人们思考和行动。
在接触当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艺术不再是某种特定形式的表达,而是一种自由和个人化的情感、思想和想象力的体现。
艺术让我能够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
它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
当代艺术作品也启发了我自己的创造力。
艺术家们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挑战传统的观念和触及心灵的深处。
他们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冒险和突破,这给我带来了鼓舞和勇气去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当我观赏作品时,我不仅被它们所呈现的美丽和独特所吸引,更是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思考和灵感的源泉。
综上所述,当代艺术作品给了我很多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专栏Arts circle在广西的油画界,黄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实际上,在广西当代油画史的审视中,我们也需要穿越他才会走过。
在学院的艺术沃土里,他摸爬滚打了几十年。
从一个作品等身灵思飞扬的学生后生到学生多于作品的学者教授,他的画作早已沉积起一种矿藏般厚实的学科专业风格。
看得出,他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画风的影响并在这条风格道路上一以贯之。
复杂的现实感受和题材到了他这里似乎显得都比较简单。
寥寥几笔,大块面的板块,单纯的色彩组合中没有太多过渡。
在西方油画视觉革命的浪潮中,黄菁是至少走过一遍的。
所以,他的油画作品,融入了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绘画艺术的多种观念、技法和固执。
黄菁的风景画总蕴含着强烈的艺术概念。
尽管,在他遭遇现实生活题材时,他在主题意蕴的把捉上有时不免会显得有些浮泛,但他总是能把现实不断地约分,最后抽丝剥茧地简化为抽象的色彩板块,才重新组合在他主观视觉的世界里,并让这种主观意识,贯穿在他所有描绘的陈述中。
乡村,山河,绿树,人,现实的意志还在,但似有似无的是现实的情景。
黄菁过滤掉的是生活的真实形态部分,唯留生活的本质和接近生活本质的部分。
我思故我在,我画故我在,客观真实的世界中人通过我的感觉才存在。
在一连串的叠加中,作品中的现实被放大了——这也许才是黄菁的本意和回应。
在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作为一个画家,最需要的是将其化为自我的意志和艺术风格,而不是简单的转注和假借。
时代给画家力量,画家同时就得给时代艺术的力量。
深受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影响的我国油画,比之以国画为主的其他画种,似乎更敏感于社会变革、变迁、变化带来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熔铸在作品技法的运用中,使其艺术实验成为创作的一种常态。
这也是油画作品非主题性概念性特别强的原因之一。
浮在表面的题材和主题有时甚至成为一种非概念因素,而潜藏着的真正的动力是画面视觉和色彩。
主题的社会概念需从构图方式和色彩中拐一个弯才能呈现出来。
题材和主题常常是不等值的,技法能量与主题能量也是不等值的。
《艺术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文字实录吕书记刚才介绍我的时候,其实我一直没有机会跟吕书记说“谢谢”这两个字。
当年吕书记在人事处做领导的时候,我的所有来来去去,所有的职称副教授和教授的破格的时候都是当时吕处长一手操办的,所以我现在还是深怀感恩。
所以在一个月以前吕书记跟我说咱们这个《艺术论坛》想让我来跟大家聊一聊,我也未经思考欣然答应。
因为对我有恩之人我是不能拒绝的,这是一个主观态度。
那么对于这个话题我能够谈多深,思维有多远,这是我的学养问题。
因此从价值立场到学养之间不矛盾。
那今天下午我就斗胆把我的思考给在座的各位才俊,未来的或是正在成长的艺术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我起了个题目,叫“艺术的现实性和超越性”。
我们知道艺术的这个概念是很大的,要抓住艺术的两个特质。
一个是它的现实性,一个是它的未来性,并且把艺术的现实性和艺术的未来性这两个特质共同放到艺术的历史、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发展之中,这个构架是非常之大的。
那么今天下午我不准备对某一个具体的艺术形式做具体追踪,我准备从一般性、从哲学高度对艺术的二维特性,在剖析的同时我们看一看何为艺术的现实性?何为艺术的超越性?把这两个尺度放到人类文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看艺术在今天应该承担着、承载着什么样的公认价值以及艺术在后宗教时代,在现代社会它有哪些尴尬,同时我们还要审视一下艺术不是凌空的,它是由一个艺术家作为直接的载体传承着、构建着、或推动着人类审美演变的。
那么这个问题跟在座的诸位有关,你们配不配作为一个现代艺术的执行者、演绎者和未来艺术家的角色。
那么这个讲座充满着思辩、充满着反思,同时也充满着批判。
因此有些话不是针对你但是跟你有关。
下面就是我的讲座,我的讲座准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要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讨论它到底有多么深的深度;第二个问题我准备讨论一下关于艺术的这个问题我是怎么看的;第三个问题,(如果你要讲我就不讲,我的脾气比较大的,如果你讲得比我好可以到上面直接与我对话是可以的。
艺术超越:人的审美活感性生成王岳川文艺本体与人类本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或者,艺术与人生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么?还是先看看希腊古老神话是怎样说的:米达斯王在树林中抓住了酒神仆人西勒诺斯,逼他说出对人最好的是什么。
西勒诺斯嘲笑说:可怜的浮生啊,对你最好的东西是你永远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出生。
不过还有其次好的,就是立刻死掉;然而,希腊人通过艺术的拯救,感到在艺术神灵的明丽阳光下,人顿然觉得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从而得出了相反的人生评价:最坏是立刻就死,其次坏是早晚要死。
艺术,只有艺术,才使人生值得一过。
艺术与人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致有不少人认为文艺本体与人的本体同体,艺术就是人的生存世界。
总之,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艺术是由人创造出来,并为了人而存在。
艺术的中心是人的生命形式,艺术是人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获得无限性的中介。
在为寻求普遍分裂而达到同一的文艺本体反思之中,艺术审美的使命变得严峻起来。
于是,艺术本体论不再把艺术放在毫无生气的象牙塔似的真空地带,不再把艺术存在的必要性与超越性看作自明的,而是将其置入广阔深透的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境遇中,放到存在状态和生成之路中来,以揭示文艺本体与人类本体具体的联系和丰富的内涵。
整个20世纪的艺术和美学空前惨烈地体味着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存在与思维、现象与本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的普遍分裂。
这种生活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尖锐对立,使哲人们为寻找一条中介桥梁以达到同一而殚思竭虑。
康德曾设想在理性与道德之间,以审美为中介将其沟通;费希特则从无限来设定有限,从绝对出发来设定个别;狄尔泰将审美与道德和哲学并置;席勒和尼采以审美取代宗教,认为由必然达到自由只能走审美之路;柏格森把本体看成时间性的存在,而人在艺术中直觉到自己最内在的自我就是生命本身。
但是,尽管如此,哲人们还是在人这一感性的有限个体如何能够进入绝对无限的纯粹自我上遇到重重困难,而其中最难解决的是时间问题。
18课课后答案解析与探究请思考:如何看待现代派美术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有些人看不懂毕加索的作品,即否定它们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你认为对艺术品的评价是否存在永恒不变的单一标准?提示:①历史背景: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金融危机等种种尖锐的社会问题,使不少艺术家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幻灭感;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主要特征: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②评价艺术作品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单一标准。
艺术创作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毕加索的作品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变迁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哲学思考带来的影响。
毕加索是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善于吸收各类绘画的不同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见新古典派、超现实派和表现派等各派艺术风格的痕迹。
他粗矿、刚强的个性和时代因素彼此结合并始终展现于画作之中,从而使其作品在缤纷错乱中又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自我测评1.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音乐大师贝多芬?提示:①主要特征:重视规范化,要求风雅、高尚、审慎与节制,侧重于形式与技巧的表现,将感情的表达作为一股潜流,在完美均衡的形式内,强调着形式的严谨。
②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
出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才能的完美结合,他使音乐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矿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动机型的主题运动和动为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离调变音体系,成为贝多芬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及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艺术家的五重境界读后感艺术家的五重境界是一本给创作者、艺术家、设计师等有创造力工作的人的一本心灵鸡汤,它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一个人在创作道路上的成长和进步。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所传递的积极的思维模式和鼓励创作者去追求更高境界的价值观。
书中提到的五个境界,即承诺境界、责任境界、了解境界、追求境界以及超越境界,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时刻坚守和追求的。
书中第一个境界,承诺境界,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有坚定的目标和决心,不轻易放弃。
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启发,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下去并承诺自己不放弃,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责任境界则提醒了我在创作中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要把每一个作品当成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
这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和品质,以确保每一次创作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了解境界告诉我作为一个艺术家,不仅要对自己的领域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对其他领域有所涉猎,开阔自己的眼界。
通过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我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作品。
追求境界则让我认识到对于创作者来说,追求的过程同样重要于结果。
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水平。
最后一个境界,超越境界,则是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谦逊并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无论我们获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停止研究和成长,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创作领域中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阅读《艺术家的五重境界》,我收获颇丰。
这本书不仅仅给了我关于创作和艺术的启示,更给了我对于人生和成长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创作道路上坚守这五个境界,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我们一定能成为更优秀的艺术家和更成功的创作者。
总的来说,《艺术家的五重境界》是一本中肯又鼓舞人心的读物,值得每一个有创造力工作的人认真品味和借鉴。
第一节超越想象1创意不仅仅是一种表面形式的变化演绎,而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对于观念的思考。
2超越想象这一课题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个是发现,一个是联想。
3“发现”强调的是在不带有任何先入之见的前提下,审视日常生活环境中经常被忽视和被遗忘的东西。
4敏感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最基本素质。
5“联想”的训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首先是主题的选择,所确定的主题应该能够适合自由的发挥。
(2)其次是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尽力避免在面对同一主题时创意“撞车”的现象。
(3)再次是想象的开放性,我们提倡每一个创意都能够回到原点,重新设定一个角度开始设计,而不是在某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内进行微调。
(4)最后就是表现手段,要根据所传达道德概念选择准确的语言形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绘画或者图形。
6“联想”这个课题所解决的不仅是一个“想”的问题,还要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得出新的视觉经验。
第二节直觉1“直觉”是为了使学生在进入我们的基础训练系统之前,寻找一个与入学之前所接受的应试性教育不同的、全新的形式。
2比一般人直觉和感受更多、更丰富的东西,是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创作出的出发点。
3好的艺术作品不在于画面的漂亮、美观,而在于崇高和真实。
因此“美”在某种意义上有“虚伪”的含义。
与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对于“真”的追求远远超过对于“美”的表现。
反对传统美学理念不仅是一种时代特征,同时也是艺术家再次认识自我、融合真善美于一起的良知。
第三节体验1“体验”与“直觉”是相互联系的。
它是一种要求我们进入角色、进行素描练习的方法。
2荷兰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以及1980年代所流行的一些新表现主义画家等,都特别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状态3世界各国现代设计教学实践证明“通感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独特的设计思维训练方式。
我们把通感训练这个课题分为“读”和“听”两个部分.。
在“读”这一部分中的训练课题是文字转化练习,要求学生分别用具象和抽象两种手法来表现自己对于“兴奋”、“生气”、“压抑”、“力量”等文字的感受。
2021自考《文艺心理学》考点第二章名词解释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一、名词解释:
1、艺术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
2、体验生成——指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
它多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艺术家在特按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验以及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
3、童年经验——指“童年体验”。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罗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罗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童志等。
4、缺失性体验——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体验。
5、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6、超越体验——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
7、孤独体验——指艺术家在世态创造过程中所感到的孤独绝望的体验心理。
8、神秘体验——神秘体验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假定并相信一种超越性的终极现实的存在;二是这种终极现实是超日常经验、感官经验与逻辑理性的,它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契合、顿悟、启示等才能把握;三是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会产生一种迷狂式的同一性体验。
9、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