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式叶泵的新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4
叶片泵的结构设计及造型叶片泵在液压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运转平稳、噪声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结构复杂、吸油性能差、对油液污染比较敏感等缺点。
在此次课题设计过程中通过学习了解它的分类、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等,在对流量,压力等技术参数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运用UG软件完成了一种典型叶片泵的设计,包括实体造型、装配图、工程图。
第一章叶片泵概述1.1 叶片泵的分类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装置,它将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化为液体的压力能。
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划分如下:1.按工作原理可分为(1)叶片式泵、容积式泵、其它类泵。
其中叶片式泵有立式泵、高速泵等;容积式泵有往复泵,如活塞(柱塞)泵、隔膜泵等;回转泵如齿轮泵、螺杆泵等。
2.叶片泵按结构分为单作用泵和双作用泵。
单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变量泵使用,双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定量泵使用。
1.2叶片泵工作原理1.2.1双作用式叶片泵的原理当电机带动转子沿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叶片底部压力油的双重作用下向外伸出,其顶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
处于四段同心圆弧上的四个叶片分别与转子外表面、定子内表面及两个配流盘组成四个密封工作油腔。
这些油腔随着转子的转动,密封工作油腔产生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变化,可以通过配流盘的吸油窗口(与吸油口相连)或排油窗口(与排油口相连)将油液吸入或压出。
在转子每转过程中,每个工作油腔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为双作用式叶片泵,由于高低压腔相互对称,轴受力平衡,为卸荷式。
由于改善了机件的受力情况,所以双作用叶片泵可承受的工作压力比普通齿轮泵高,一般国产双作用叶片泵的公称压力为51063 pa 。
图1.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 定子;2—压油口;3—转子;4—叶片;5—吸油口1.2.2单作用叶片泵的原理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单作用叶片泵由转子1、定子2、叶片3和端盖等组成。
定子具有圆柱形内表面,定子和转子间有偏心距。
水泵叶轮切割分析水泵叶轮是水泵中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叶轮旋转将液体抽送出去。
因此,叶轮的切割分析对于水泵的性能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叶轮的切割形状对水泵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叶轮的切割形状通常可以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
封闭式叶轮的切割形状类似于一个圆盘,中间开有若干个叶片,这种形状适合于输送液体粘度较高、含有固体颗粒较多的情况。
而开放式叶轮的切割形状类似于一个圆环,只有外围开有叶片,这种形状适合于输送清水或者低粘度的液体。
叶轮的切割形状还会影响到水泵的静压和动压分布,进而影响到水泵的扬程和流量。
其次,叶轮的切割尺寸对水泵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叶轮的切割尺寸主要包括叶片的角度、叶片的长度、叶片的宽度等参数。
叶片的角度决定了叶轮与进口流体的角度,直接影响到叶轮的进口流道形状和出口流体的动能转换效率。
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决定了叶轮的流道面积,影响到叶轮的流量和扬程。
叶轮的切割尺寸一般需要经过流体动力学分析和叶轮磨损预测等步骤得到最优解。
最后,叶轮的材质选择和切割工艺也需要进行分析。
叶轮通常采用金属材质,如铸铁、不锈钢等。
材质的选择需要考虑叶轮的强度、耐蚀性、耐磨性等因素。
叶轮的切割工艺一般采用数控切割或者电火花切割等工艺,以保证切割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综上所述,水泵叶轮的切割分析对于水泵的性能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切割形状、尺寸、材料和工艺等因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流体动力学分析和叶轮磨损预测等手段得到最优化的切割方案,以提高水泵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立式全调节水力机组叶片调节机构改造技术探讨戚庆军尚金桂(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安徽和县238251)摘要关键词本文探讨了大型水泵全调节变角机构的改造过程,以及机械调节机可靠、经济、适用等性能。
全调节叶片角度推力轴承该机构装于电动机顶部,由摆线针轮减速器、传动螺纹付、轴承箱等组成,轴承箱内装有推力调心滚子轴承等(如图)。
在不停机调节叶片角度时,通过调节机构摆线针轮减速器使螺纹付的调节螺母带动轴承箱作轴向运行,使与之连接的装于电机和水泵空心轴内的调节轴作同轴向运动,并带动泵叶片调节杆产生轴向运动,推动叶片转动机构,从而达到调节叶片角度的目的。
当调节机构的调节杆往上提时,泵的叶片向正角度方向调节;当调节杆往下移动时,泵的叶片向负角度方向移动;泵正常运转时,调节机构的调节轴与泵轴同步旋转,螺纹付具有自锁性能,保证叶片固定在某一角度不变。
1 概述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乌江泵站,地处苏皖交界的乌江镇。
原装有6 台2.8CJ- 70 型立式全调节轴流泵,装有一套液压式叶片角度调节机构,泵配套TDL3250/360- 40 型1600kW 立式同步电机,单机流量为21.5m3/s,其作用为抽长江水补入滁河,以满足上游灌区12 万hm2农田的灌溉需要。
该站自1973 年投入运行以来,在历年的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机构改造缘由2.8CJ- 70 型立式全调节轴流泵机组原有一套液压式叶片角度调节机构,虽有调节力大、运行平稳等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机构需要一套油压装置系统,且成本费用高;机构结构复杂,安装检修标准要求较高,实际安装时往往达不到要求;运行中经常需检修,长期运行后,密封部件磨损,存在“跑、冒、滴、漏”现象,污染被抽送介质;自动化程度低,操作维护复杂。
为更好的满足生产需要,节能降耗、不断改进技术、保护环境,2004 年乌江泵站结合技术改造对原液压式叶片角度调节机构进行了改造探索,将其改为QZT70 型上置电动机械叶片角度全调节机构。
动画演示11种泵的工作原理,很直观易懂!更多好内容:化工707网下载此文档:化工707论坛在化工生产中,泵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设备,了解泵的工作原理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流体泄漏事故、冒顶事故、错流或错配事故。
还能够在泵运行故障中快速诊断。
因此了解泵的工作原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今天小七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各种泵的工作原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液压泵工作原理液压泵是靠密封容腔容积的变化来工作的。
上图是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图。
当凸轮1由原动机带动旋转时,柱塞2便在凸轮1和弹簧4的作用下在缸体3内往复运动。
缸体内孔与柱塞外圆之间有良好的配合精度,使柱塞在缸体孔内作往复运动时基本没有油液泄漏,即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柱塞右移时,缸体中密封工作腔a的容积变大,产生真空,油箱中的油液便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通过吸油单向阀5吸入缸体内,实现吸油;柱塞左移时,缸体中密封工作腔a的容积变小,油液受挤压,便通过压油单向阀6输送到系统中去,实现压油。
如果偏心轮不断地旋转,液压泵就会不断地完成吸油和压油动作,因此就会连续不断地向液压系统供油。
从上述液压泵的工作过程可以看出,其基本工作条件是:1.具有密封的工作容腔;2. 密封工作容腔的容积大小是交替变化的,变大、变小时分别对应吸油、压油过程;3. 吸、压油过程对应的区域不能连通。
基于上述工作原理的液压泵叫做容积式液压泵,液压传动中用到的都是容积式液压泵。
齿轮泵的工作原理上图是外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图。
由图可见,这种泵的壳体内装有一对外啮合齿轮。
由于齿轮端面与壳体端盖之间的缝隙很小,齿轮齿顶与壳体内表面的间隙也很小,因此可以看成将齿轮泵壳体内分隔成左、右两个密封容腔。
当齿轮按图示方向旋转时,右侧的齿轮逐渐脱离啮合,露出齿间。
因此这一侧的密封容腔的体积逐渐增大,形成局部真空,油箱中的油液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经泵的吸油口进入这个腔体,因此这个容腔称为吸油腔。
随着齿轮的转动,每个齿间中的油液从右侧被带到了左侧。
叶⽚泵的结构设计及造型叶⽚泵毕业设计叶⽚泵的结构设计及造型叶⽚泵在液压系统中应⽤⾮常⼴泛,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运转平稳、噪声⼩、使⽤寿命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结构复杂、吸油性能差、对油液污染⽐较敏感等缺点。
在此次课题设计过程中通过学习了解它的分类、结构特点、⼯作原理、应⽤场合等,在对流量,压⼒等技术参数进⾏计算的基础上,运⽤UG软件完成了⼀种典型叶⽚泵的设计,包括实体造型、装配图、⼯程图。
第⼀章叶⽚泵概述1.1 叶⽚泵的分类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装置,它将原动机输⼊的机械能转化为液体的压⼒能。
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划分如下:1.按⼯作原理可分为(1)叶⽚式泵、容积式泵、其它类泵。
其中叶⽚式泵有⽴式泵、⾼速泵等;容积式泵有往复泵,如活塞(柱塞)泵、隔膜泵等;回转泵如齿轮泵、螺杆泵等。
2.叶⽚泵按结构分为单作⽤泵和双作⽤泵。
单作⽤式叶⽚泵主要做变量泵使⽤,双作⽤式叶⽚泵主要做定量泵使⽤。
1.2叶⽚泵⼯作原理1.2.1双作⽤式叶⽚泵的原理当电机带动转⼦沿转动时,叶⽚在离⼼⼒和叶⽚底部压⼒油的双重作⽤下向外伸出,其顶部紧贴在定⼦内表⾯上。
处于四段同⼼圆弧上的四个叶⽚分别与转⼦外表⾯、定⼦内表⾯及两个配流盘组成四个密封⼯作油腔。
这些油腔随着转⼦的转动,密封⼯作油腔产⽣由⼩到⼤或由⼤到⼩的变化,可以通过配流盘的吸油窗⼝(与吸油⼝相连)或排油窗⼝(与排油⼝相连)将油液吸⼊或压出。
在转⼦每转过程中,每个⼯作油腔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为双作⽤式叶⽚泵,由于⾼低压腔相互对称,轴受⼒平衡,为卸荷式。
由于改善了机件的受⼒情况,所以双作⽤叶⽚泵可承受的⼯作压⼒⽐普通齿轮泵⾼,⼀般国产双作⽤叶⽚泵的公称压⼒为51063 pa 。
图1.1 双作⽤叶⽚泵⼯作原理1— 定⼦;2—压油⼝;3—转⼦;4—叶⽚;5—吸油⼝1.2.2单作⽤叶⽚泵的原理单作⽤叶⽚泵的⼯作原理如图所⽰,单作⽤叶⽚泵由转⼦1、定⼦2、叶⽚3和端盖等组成。
定⼦具有圆柱形内表⾯,定⼦和转⼦间有偏⼼距。
转向系统设计与开发动力转向油泵设计指导AUTOTECHTALK动力转向油泵设计 (II)1.1 概述 ........................................................................................................... I I1.2 结构及工作原理........................................................................................ I I1.2.1 结构 ..................................................................................................... I I1.2.2 工作原理 (IV)1.3 设计准则 (VII)1.3.1排量的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 (VII)1.3.2最大工作压力的设计计算 (VIII)1.3.3工作流量的设计计算 (IX)1.3.4 转向油泵带传动比的设计计算 (XI)1.3.5 压力开关参数设定 (XVI)1.3.6 功率的定义 (XVII)1.4 技术标准 (XVIII)1.5 试验标准及设备 (XXVII)1.5.1 试验标准 (XXVII)1.5.2 试验设备 (XXVIII)1.5.3 供应商资源 (XXVIII)动力转向油泵设计1.1 概述转向油泵是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动力源,其性能好差直接影响汽车转向系统的运行,并直接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转向油泵由汽车发动机带动其传动轴旋转,油泵输出压力油供给汽车转向系统,使汽车在转向时产生油压助力作用,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
当汽车发动机转速提高到一定值时,泵内流量阀开启;在正常工作转速范围内,泵输出流量保持恒定,使驾驶员有良好的路感;在高速状况下,泵输出流量随转速调整匹配,呈现下降现象,以确保高速时路感,增加高速行驶的安全性。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叶片泵是一种不用叶轮的液体泵,它被安装在竖直或水平水轴上,使用一组非垂直摆动的斜置叶片,把液体由泵腔的输入端抽入,然后把液体输送到泵腔的输出端。
该叶片泵主要由泵壳、机座、动力传动机构、叶轮和轴封等部件组成,具有自吸能力、自动控制能力、安全可靠、启动动力小等优点,由轴承室和叶片室构成的泵壳,上下安装了有效密封装置,同时安装在机座上的动力传动机构能把传动轴上的动力传递到叶片上,这就是叶片泵的主要工作原理。
叶片主要有四种结构:1、梯形叶片,梯形叶片的离心泵包括泵壳和叶轮,叶轮靠轴上的轴承在泵壳中旋转安装,叶轮上的叶片是梯形结构。
2、凸轮叶片,凸轮叶片的离心泵有效利用凸轮工作原理,使得液体从入口经过叶片的侧面时,经过凸轮的效力,使液体快速排入出口。
3、梯形凹轮叶片,叶片以梯形结构凹轮叶片,使液体从凹口经过叶片的侧面时,经过凹轮的效力,使液体快速排入出口,从而实现了密封效果。
4、梯形混合式叶片,梯形混合式叶片是将梯形叶片和凹轮叶片结合成一体,使液体同时从入口和凹口经过叶片的侧面时,经过混合式叶片的效力,使液体快速排入出口,从而实现了密封效果。
可变排量叶片泵及其压力控制黄春生【摘要】阐述了可变排量叶片泵的节能原理,明确了影响机油压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可变排量叶片泵的结构和控制方式对机油压力的影响,总结了可变排量叶片泵的压力控制方法和策略【期刊名称】《柴油机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叶片泵;变排量;压力控制【作者】黄春生【作者单位】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1201【正文语种】中文可变排量叶片泵及其压力控制黄春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1201)摘要阐述了可变排量叶片泵的节能原理,明确了影响机油压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可变排量叶片泵的结构和控制方式对机油压力的影响,总结了可变排量叶片泵的压力控制方法和策略关键词:叶片泵变排量压力控制doi: 10.3969/j.issn.1671-0614.2015.03.007来稿日期:2015-05-15作者简介:黄春生(197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车用发动机的冷却、润滑和通风系统。
Variable Displacement Vane Pump and its Pressure ControlHuang Chunsheng(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Shanghai 201201)Abstract: The basic mechanism of power saving of variable displacement vane pump is describ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oil pressure are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oil pressure and pump structure are analyzed, and pressure contro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Key words: vane pump, variable displacement, pressure control1 前言日益严苛的燃油耗和排放法规推动传统内燃机越来越智能化,可变技术被大量应用,如可变气门正时、可变气门升程、可变涡轮、可变水泵等。
2024年立式轴流泵的结构及安装方法立式轴流泵属于叶片式泵,这种泵具有大流量、低扬程、高比转数、高效率、占地面积小,性能参数可变性,以及适合低水位条件等特点。
因此,常成为农业排灌、城市给排水、火电厂输送循环水等工程优先选用的泵型。
一、基本结构和作用由吸入水池流过来的水,通过吸入喇叭管,由于叶轮室内叶轮的叶片强迫水旋转,使水进入导叶体,进行能量转换产生扬程,流经泵筒体从排水弯管排出。
泵通过联轴器(刚性的)与中间轴联结。
电机支座下面的轴承承受转子的全部向下的轴向力。
中间轴与电机轴用弹性联轴器联结。
轴流泵的叶轮(轮毂体)上带有叶片,根据叶片是否可调泵的性能参数改变,轴流泵分以下三种:固定式轴流泵叶轮(轮毂体)和叶片为整体结构,叶片不可调;半调节叶片轴流泵叶轮(轮毂体)和叶片为组合结构只能在停机时,拆下叶片调节叶片的安放角(如0、2、4、6、8),其角度的调节是梯级的;全调节叶片轴流泵通过一套调节机构(机械的或液压的),泵可在运行中用手动、电动、电脑控制等方式,进行叶片安放角的无级调节。
二、进水流道和湿坑、干坑安装轴流泵(特别是大型泵)对进水流道的型式和尺寸要求非常严格,它直接影响泵的性能(如泵效率、汽蚀性能等)、因此必需通过正规的设计(设计院设计)。
湿坑安装,系指泵的全部或部分地浸没在抽送的液体中,泵部分地浸没在吸入水池中;干坑安装,系指泵全部为空气所包围,采用肘形吸入流道引水入泵。
三、泵安装基础和排出弯管排出口位置双层基础安装:泵安装在下基础,电机安装在电机基础(上基础)。
泵轴向力由电机支座的轴承承受,泵运行时基础受载荷情况下基础受力=泵壳体重+泵壳中水重-泵轴向水推力电机基础受力=电机重+泵转子重+泵轴向水推力单层基础安装:泵和电机构成一个整体直联式结构,安装在电机基础上,泵轴与电机轴采用刚性联轴器联结,泵运行时基础受载荷情况:电机基础(单层基础)受力=泵壳体重+泵转子重+电机重+泵壳中水重双层基础排出弯管在两基础之间,单层基础根据需要可设置在基础上方。
离心泵技术要求一、泵介绍:⑴、泵:输送液体的机械。
⑵、泵按其工作原理分:动力式泵(叶轮式)、容积式泵(正位移式)、其他类型泵。
1、动力式泵(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通过叶片对液体作功来输送液体的泵,如离心泵、旋涡泵、混流泵和轴流泵等。
2、容积式泵(正位移式):利用工作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来增加液体的能量,如往复泵(活塞泵、柱塞泵)、转子泵等。
3、其他类型泵:指不属于上述两类的其他型式,如射流泵、水锤泵、电磁泵、水轮泵等。
二、离心泵:⑴、离心泵类型:1、按叶轮吸入方式分:单吸泵和多吸泵。
2、按叶轮数目分:单级泵和多级泵。
3、按泵轴的位置分:卧式泵和立式泵。
4、按轴承支承的位置分:悬臂泵和两端支承泵。
5、按工作压力分:低压泵、中压泵和高压泵。
①、低压泵:压力小于100米水柱或扬程≤20m。
②、中压泵:压力在100~650米水柱之间或扬程≥20-100m。
③、高压泵:压力大于650米水柱或扬程≥100m。
6、按泵壳结合缝形式分:水平中开式泵和垂直结合面泵。
①、水平中开式泵:通过轴心线的水平面开有结合缝。
②、垂直结合面泵:结合面与轴心线垂直。
7、按叶轮出来的水引向压出室分:蜗壳泵和导叶泵。
①、蜗壳泵:液体从叶轮出来后,直接进入具有螺旋线形状的泵壳。
②、导叶泵:液体从叶轮出来后,进入它外面设置的导叶轮,之后进入下一级或流入出口管。
8、按离心泵安装高度及工作方式分:自灌式离心泵和吸入式离心泵。
①、自灌式离心泵:泵轴低于吸水池池面,启动时不需灌泵。
②、吸入式离心泵:泵轴高于吸水池池面,启动时需要灌泵。
9、按泵输送的液体的性质分:水泵、耐腐蚀泵、油泵和杂质泵。
①、水泵(B型、D型、SH型):凡是输送清水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清洁液体。
a、B型水泵:是单级单吸悬臂式离心泵代号,应用最为广泛,这种泵的泵体和泵盖都是铸铁制成的,全系列扬程范围为8~98米,流量范围为4.5~360m3/h。
b、D型水泵:如所要求的扬程较高而流量并不大时,可采用多级泵,叶轮级数一般为2~9级,最多为12级,全系列扬程范围为14~351米,流量范围为10.8~850m3/h。
动力式叶泵的新技术
本技术是通过改进泵叶片的形状增强叶片的吸收流体和输出流体的能力,在泵叶片的流体输出端加入增压翅片和在泵壳内侧加入翅片形成流道,增加泵输出流体的压力或流量。
一.在右图中,离心泵叶片13、9接受动力旋转给流体以离心力和旋转力,叶片13旋转使流体流向增压器11,增压器11在径向位于泵叶片13和9的中间,其以较近相切的角度剪切叶片13输出的流体,流体受增压器翅片的弧形弯曲向近相切或近径向的方向流动,叶片
9在转动中吸收其输出的流体再次
施加动力流向外面的增压器翅片
12,在图中翅片12作为最外级的增
压器翅片剪切流体使流体受增压器
翅片的弧形弯曲向近相切流向蜗壳
或泵壳内侧加有翅片的流道向外面
输出。
泵叶片9、13相同固定在一
个端盘8上同步转动,在图中9对
应的是2,13对应的是5,在泵叶
片转动时,9在大半径上的转动速
度比叶片13转速快,要注意泵叶片
的如其倾斜度设计不能使流体在其
中一级叶片上被动地流动,(动力式
泵叶片倾斜度近相切时对流体以增
加力为主,倾斜度近径向线时对流
体以增离心流速为主),使每一级叶
片都能合理地施加力给流体,各级叶片都要承担施加给流体的流动力。
增压器翅片11比12的半径小,可使处于大半径的增压器翅片在圆周加长、数量增多、径向缩小或轴向长度减短等的方法,最好使在大半径的增压器翅片间的流体可流动截面积≤在小半径的增压器翅片间的流体可流动截面积,以使流体在大半径的增压器翅片间的流体速度≥在小半径的增压器翅片间的流体速度。
增压器10对应的是右图的3,12对应的是1,是固定不动地定位在泵体6上,可以直接成型在端盖上也可以是以端环4与增压器翅片结合不动地装配泵体内。
16、18是轴流泵中可旋转的叶片,14、15是18、16流体轴向输出端固定不动的增压器翅片,15以相对18与15配合面较小的角度剪切叶片18流出的流体,流体受增压器翅片的弧形弯曲向近相切或近轴向的方向流动,再由叶片16动力吸收流体施加动力流向增压器翅片14,14作为最后级的增压器翅片,以相对16与14配合面较小的角度剪切叶片16流出的流体,流体受增压器翅片的弧形弯曲向近轴向的方向流动,流体从14轴向流出时,流体的旋转滚流力受14的弯曲基本转变为轴向力(如果14输出端连接的是蜗壳直接输出,14的翅片的弯曲则是逐渐与14的输出端截面夹角角度减少)。
需要多级时再增加中间级的泵叶片9、16和增压器翅片15或11,实现多级分别增压而增加流体总的输出压力。
二.在泵叶片中,7是叶片的流体流出端的反向弯曲,一般的泵叶片在流体流动的中后段是线性的或增加向叶片转动方向后弯曲,而7段是在流体流出末端增加向转动方向前弯曲,在离心泵中可以使近末端弯曲7段的17段可以弯曲得
更近于旋转圆相切以增加对流体的向外径向的推动力;在轴流泵中可以使近末端弯曲7段的17段可以弯曲得与旋转圆(即端面)夹角角度更小以增加对流体的向轴向的推动力。
同时,弯曲7段可以增加流体的旋转力,使流体从叶片输出后,能更好地被增压器翅片剪切,以及可以增加流体在没有增压器翅片的离心泵蜗壳流道中的旋转力,即是流体从叶片输出后可以得到更好的流体推动力和旋转力的兼顾,是因为7段有改变流体方向的作用和增加拔动力的作用,调节特定的泵叶片对流体的推动力(如离心泵的向外径向力或轴流泵的轴向力)相对于流体旋转力之间有合适的关系,提高动力与流体流动力的转换效率。
在此图中,21是泵叶片,其径向长短不一,由长至中心的叶片轴向吸收流体,使流体流向离心方向,其他中短长度的叶片在较大的半径给流体施加动力,短叶片可以向流体施加动力又不占用内半径的体积,增加内半径流体的可流动面积。
27、28是增压器翅片内径作用流体端和调节流体方向端,28是一个以尽量小角度剪切流体的尖角,其翅片大半径的外径向面近28处是等于或接近于该点的相切方向(最大角度要小于30度),使翅片以较小能量损失剪切流体和受剪切后的流体易于流动,然后翅片逐步向近转动圆相切的方向弯曲(轴流泵中是向轴向弯曲),其弯曲半径如是从大半径到小半径的逐步增加弯曲更好,目的是使流体从增压器翅片流出后,流动方向如26更接近于流出处的相切方向,也就是蜗壳流道25的流动方
向,减少流体过度向
离心方向冲击的能量
损失,将此能量转变
为向流出方向的冲击
力。
29是离心泵作用
流体尖角28至中心
的连线及延长线或轴
流泵的过尖角28与
轴心线平行的线,如
翅片22的尖角28与
相仿翅片23的大半
径尖角27在29的连
线上,假如翅片23
的大半径尖角27在
流体流出方向上再移
动如灰色叶片,超过
29连线形成两翅片
的过度相交,会增加流体在增压器翅片间的流动功耗(流体为气体比液体影响大),所以作为泵以流体的输出以压力为主时应最大至如22、23两叶片的27、28尖角在29的连线上,相邻翅片的圆周距离如23与24之间相对于29连线在圆周上有一定距离比较好,如泵的流体输出以流量为主时还可适当加大距离。
翅片22的大半径尖角27与剪切流体尖角28在径向上距离较小,翅片23的大半径尖角27与剪切流体尖角28在径向上距离较大,即增压器翅片23在整体上占有的径向厚度距离比22大,一般是泵的流体输出以压力为主时,取径向距离小些、翅片数量少些、圆周长度大些,如以输出流量为主则是相反。
三.在此图中,07是固定或成型在泵壳09内侧的翅片,其内半径侧与增压器翅片04或离心叶片06配合,如图中上侧,泵叶片06接受动力旋转施加离心和旋转动力给流体,流体流到泵壳内侧翅片07间的如螺丝状的螺旋流道,旋绕着从两端轴向
地向中间流动,
流到蜗壳流道
08输出,这里
08两端的翅片
07和叶片06是
反向的。
如果没
有08的流道,
流体从一端流
向另一端,则翅
片07和叶片06
是只有一个旋
绕方向,流体为
轴向输出时,在
输出端07末端
逐步向轴向弯
曲,使前、中段
旋转流动的流
体逐步变为输出端正轴向输出的流体方向;流体输出以压力为主时,在输出端可以封住叶片的轴向端使流体只从泵壳内侧翅片07输出;流体输出以压力为流量时,流体从泵壳内侧翅片07和叶片端同时输出。
在泵壳内侧翅片07与叶片中间加有不起增压器04的基本配合原理也和上述一样。
泵壳内侧翅片07也可以是配合在轴流泵叶片的流体轴向输
出端,但其翅片的旋绕是从内径逐步增加半径向外径的螺旋形状
如右图,流体受轴流泵叶片的作用轴向流动到端部的翅片07,流
体在07间的流道受叶片的旋转力和轴向力共同作用,从内半径
旋绕着流向外半径输出。
加有泵壳内侧翅片07时,在离心泵的外径是可以使离心旋转流动的流体旋绕着轴向流动,在轴流泵中是可以使轴向流动的流体旋绕着向离心的方向流动,流体在翅片07间的流道旋绕流动过程中同时多处得到叶片施加给动力,可以增加流体的输出压力或流量。
四.01和05是泵叶片06在吸收流体端的叶片边缘的波齿,03是波齿状叶片的放大图,也就是波齿从叶片侧面看是顺着叶片的线性弯曲或增加向叶片的转动方向前弯曲,其可以增加叶片吸收流体的能力,一般较为洁净的流体设计成较尖的形状01,01较为尖长吸收流体的能力也更强,其也容易增加向转动方向前弯曲,可以兼顾增加吸收流体力和较好地防止液体流体的汽蚀对叶片的伤害;05是波形状,如流体含有一定长度韧带物时,防止这些波齿勾住韧带物,又能增加吸收流体的能力。
五.在右下图中,31是离心式的泵叶片,在叶片接受动力旋转时,流体38从端部吸收然后形成离心旋转力在带有泵壳内侧翅片(如35)间的流道流动,旋转流向流体改向器(32、34),32封住叶片31的轴向输出端部,34封住后一
级泵的泵壳内侧翅片35,使流体从第一级泵的泵壳内
侧翅片间的流道改向流到较内半径的第二级36中泵叶
片的轴向吸收端,再次施加力给流体离心流动,流到
所在的第二级泵壳内侧翅片35间的流道旋转逐步向轴
向流动输出,如再增加泵级数时,再在36的输出端部
加入改向器32、34和泵;如果36级泵是最后输出级,
则以37封住该级泵叶片的轴向端,使流体从泵壳内侧
翅片间流道输出。
当流体输出压力增大时,流体在每
一级泵的流速都减慢,使每一级的泵都能分开给流体
施加动力,从而得到流体输出总的压力增加。
多级泵中,流体可以从泵叶片31直接作用输出到泵壳内侧翅片35间的流道,也可以在泵叶片31与泵壳内侧翅片35之间加有增压器翅片39。
泵壳内侧翅片也可以配合在叶片31的端部,如
本文是从专利文件(申请号为201510499732.4) 中摘取的,只作为一个新的技术供大家参考和再延伸探索,以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