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确定长度单位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一统一长度单位一课时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材第2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
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二自主探究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生1: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2: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生3: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4)步测教室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师: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备课人夏立芳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
认识线段;确定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掌握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4、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2、初步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单元总课时:5课时
纸条长()厘米。
纸条长()厘米。
纸条长()厘米。
剪刀长()厘米。
)
)灯管长
)
5 )大树高
)教室长10厘米。
.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一、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一、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长度单位一、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涉及长度单位的学习,包括对物体长度的测量、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掌握常见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概念1.长度:物体或线段的两端之间距离的长度。
2.长度单位:用来测量长度的标准单位,常见的长度单位包括毫米、厘米、米、千米等。
3.换算关系: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4.实际应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物品长度等。
三、知识点梳理1.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长度单位的换算: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的换算、毫米与厘米的换算等。
3.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测量课本的长度、自己身高等。
4.估测: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估算能力。
四、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如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身高等。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际操作与应用拓展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自己身高等。
2.拓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了解更多高级的长度单位,如千米、光年等。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评价与反馈1.评价目标: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程度,评估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练习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3.反馈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
七、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1.注重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例八《确定长度单位》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与解读:“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是我们教学的一原则。
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图示应用题出现问题不是很多,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的比较好,例8选择了学校校园内都有的旗杆,提出了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然后设计了三个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题,尝试分析并解答。
问题(1):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在学生尺上找出13厘米的长度,从而确定旗杆要比13厘米长很多。
问题(2):以孩子自己的身高(1米多)去比一比,让学生观察感知并估一估:旗杆大概有几个学生的身高那么高。
问题(3):铅笔都不止13厘米那么长,让学生制定旗杆肯定不是13厘米高。
以上这三个问题都是采用学生已学的、熟悉的知识和事物来帮助学生确定旗杆的高度。
学情分析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
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确定物体长度的有效方法。
3.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建立1米与1厘米实际长度的概念,运用知识进行估测。
估测方法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操作、合作探究五、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向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和米)(1)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你还能表示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长度吗?同学们,我们每周一都参加了升旗仪式,大家都看到了学校升旗台上的旗杆了吗?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揭示课题,板题示标——确定长度单位。
(3)建立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本节课学习什么有关的知识?学生提出目标:(1)高度是什么意思?(2)怎样正确的确定物体的长度?设计意图:1、通过复习1厘米和1米的等等的实际长度,是学生在脑子里进一步建立它们的实际长度印象。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课题:认识米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课题:认识线段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课题:确定长度单位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课后反思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重新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使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阔大约就是1厘米,再使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使每个学生都确切1厘米到底存有多长,创建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具体内容量的方法:必须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必须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重新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介绍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晓得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使学生量一量自己的体重、黑板、教室门等创建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就是几何初步科学知识中比较抽象化的概念,教学时应特别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无法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
使学生体会至:线段笔直的。
用尺子画取值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必须特别注意画法的指导:特别注意从尺的“0”刻度已经开始图画起至,就是几厘米短的线段就图画至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第一单元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设计意图】:创设“你问我答”的游戏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共情”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兴趣,感受使用长度单位的意义。
进一步为后面研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作铺垫。
1.温故知新: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2.你问我答:老师随意说出一个长度,你需要用手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划出这个长度,同学之间也可以合作。
(1)比划1厘米、一拃长、1米(2)你的身高约()厘米,也就是()米()厘米。
3.引入课题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学习任务一:找标准,比较、推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感知、对比、推测等数学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标准”,选择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利用推算法、类比法和排除法进行判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课件出示:一、明确问题1.猜测:你估计一下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吗?2.思考:(1)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假设旗杆高是13厘米,怎么验证这句话对错?3.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二、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1.找厘米作单位的物体为标准(1)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2)小结:判断是否用厘米作单位,我们可以选择身边熟悉的比较短的物体,如比划1厘米、1拃长等作为“标准”,再与之进行对比、判断。
2.找米作单位的物体为标准(1)思考:假设旗杆高是13米,我们可以找哪些参照物作为标准呢?(2)方法: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材。
2.教具:尺子、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差异。
2.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讲解:通过示范示例,解释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4.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转换的掌握情况。
2.讲解:介绍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3.操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强化他们的计算能力。
4.综合练习:设计几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相信大家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以及设计的作业题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掌握,如有疑问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2、和 = 加数 + 加数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加上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2、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推想、比拟,学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稳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育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索,比拟。
教学预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一)说一说前几节课我们熟悉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二)比一比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提醒课题大家都熟悉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想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索,小组争论2.全班沟通,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比照,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拟,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方,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当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板书)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索多比拟。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看、分析、沟通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进展合情推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