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上根利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僧果增法号秀冈。
是闽中方氏子也。
髫年出家。
性有聪慧。
学不加思。
待众以恭。
事师有礼。
一日师见。
问曰。
前日你病。
大众说将死。
你意下如何。
答曰。
本来无生。
岂有死耶。
师曰。
既知无生。
从何处来。
(果增)扬声念佛。
师曰。
从何处而去。
(增)叉手当胸。
默然良久。
师曰。
其中事若何。
即答偈曰。
本来清净体如然。
随机应现善方圆。
回光返照超今古。
真妙融通离语言。
师曰。
如是如是。
宜自至淳。
遂嘱一偈。
当机直指示秀冈。
体露真常不覆藏。
吾今嘱汝宜珍重。
时至须当效祖传。
僧德圆法号明镜。
是福清县石氏子也。
预诚往参求乞真要。
师曰。
我佛大慈平等。
敷演三乘五教。
随机济度。
末后拈花示众。
教外别传。
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
付典摩诃迦叶。
递代相传。
至达磨大师而来东土。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汝自回光返照。
明自本心。
见自本性。
非色非空。
非中非外。
洞彻十方。
融通三际。
百千三昧恒沙妙用。
不离当处。
(德圆)有省。
即说偈。
本来清净不思议。
随方就圆在当机。
三昧现前通大道。
放光现瑞妙希奇。
师曰。
自当护持。
圆明种智。
付嘱一偈。
单传直指心印心。
真如无相现精明。
叮嘱东君宜保守。
时当悲运接后人。
僧果涧法号天洞。
是三山潘氏子也。
求师究竟真常之道。
师竖起一指示之曰。
会么。
(果涧)礼一拜。
师曰。
吾无法与人。
汝若并息诸缘。
莫着空见。
回光返照。
见自心性。
的要明白。
(果涧)忽然有省。
即说偈曰。
本来无碍。
清净常自在。
如如不动尊。
光眼现沙界。
师曰。
如然保守。
至淳真妙。
复嘱一偈。
默默全持正令亲。
一枝五叶付知音。
联芳绍至贤才处。
嘱汝时当耀祖庭。
僧德法法号月江。
是闽县陈氏之子。
求示法报化三身佛事。
师曰。
莫向外寻。
汝自具足觉性圆明。
妙用现前。
体用不偏。
花果同彰。
三观融通。
十方廓彻。
亘古亘今。
无欠无余。
(德洪)忽然有省。
即说偈曰。
本来湛寂体如如。
妙用纵横任卷舒。
觉性虚玄元无相。
权实双融应无穷。
师即印可。
善自扶持。
复嘱一偈。
一枝拈起现堂堂。
夙缘会遇付月江。
嘱汝贤才宜珍重。
时至绍隆报祖恩。
三根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释)三根,在佛教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三种。
二是指三无漏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众生善根的强弱有三种,即上根、中根、下根,又称利根、中根、钝根。
上根指根性优良,速发智解,堪忍难行,能忍妙果者;中根次于上根;下根为最劣者。
《法华经·药草喻品》:犹如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中,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有中根中茎中枝中叶,有大根大茎大枝大叶,其上中下,随树之大小而各有所受。
上根者(利根),根性伶俐,速发智解,堪忍耐难行,能证妙果;中根次之,下根(钝根)最劣。
《法华玄论·卷九》:‘能化之佛有三世益物,所化众生有于三根。
(中略)就三世分者,若过去久习无所得观,观强而烦恼弱者,于过去值释迦得了悟名为上根。
二者于过去习无所得观,观弱而烦恼小强,故值恶知识流浪五趣,乃至渐习善根,今日释迦出世从初出至闻说法华,皆得领悟,名为中根也。
若过去习善弱而烦恼强,亦流浪五趣,然后稍习善根感释迦出世,从初生乃至法华,历闻诸教不悟,至涅盘唱灭方得悟解,如此之人名为下根也。
’三无漏根系以意、乐、喜、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为体而立,以其有增上之力用,能产生无漏清净之圣法,故称为根。
1、未知当知根:又作未知欲知根。
属见道位,此位之人无始以来未曾闻四谛真理,欲知彼真如谛理,遂修习地前方便之解行,故称未知欲知根。
2、已知根:又作知根。
属修道位,即已知四谛真理,并已断除迷理之惑,但为断除迷事之惑,进而观四谛之理,清楚了知四谛之境,故称已知根。
3、具知根:又作知已根、无知根。
乃具有洞知四谛理之无学位,以其已断诸烦恼,一切所作具办,故其九根称为具知根。
又此位已得尽智、无生智,唯无学果之人有此智。
第四章修善“狂者”是指狂慧之人。
所谓狂慧,多半是指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世智辩聪者。
这一类的人对于佛的经典非常喜欢,认为这是哲学,很有道理。
可是一提到戒律、孔老夫子的礼教,他就不愿接受(戒律比礼教还严格),以为这是不合时宜的生活教条,又何必学?学他的理论就好。
这种情形大有人在,总是自以为聪明。
他们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外国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何必要遵守?佛经的道理不错,我们可以学学、可以看看,戒律用不着!三代之礼与今不同,何况是外国的古礼;我们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时候的礼节呢?现代人见面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何必还要跪地顶礼呢?这即是“狂者”。
以为戒律是约束我们、拘束我们的,反而说那些持戒的人着相--《金刚经》里讲破相,要离相修行,何必执着戒律,死在戒相之下!有没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呢?真有!不是没有。
但是对于那些持戒的人,也未必完全都着相,里面还有极高明的人,他不着相,修一切善。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有许多是古佛再来的,绝大多数都是明心见性的人。
他为什么还要在戒相上斤斤计较呢?那是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
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着相修行对现前有好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纵然不能成佛作祖,绝不会堕三恶道;不受恶的果报,这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不可被那些狂慧之言所蒙蔽,认为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很有道理,就把戒律看轻了,这是错误的。
“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这是第二类人,这种人自己亏心事做多了,心里有鬼,他不敢提戒律,一提戒律,就觉得自己一身都是罪过。
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说,说了难为情,因此一谈到戒律,就说善恶果报之事渺茫,不足凭信。
这个论调与前面不太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不能够接受,不肯断恶修善。
这都是护短,自己有毛病、有短处,而不知悔改。
祖师给我们讲,除了这两种人—不是狂,就是愚,之外,有谁不信受呢?哪一个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呢?“人惟苦不知愧耻耳,知愧便不敢遂过,知耻便不敢因循。
有愧耻心,即为其人入道因缘。
”尤注在此说的“愧耻心”,就是佛法讲的“惭愧”。
辨修对治品第二课心得体会
开始学四念住了,最难忘的就是辨修对治品第二课心得体会。
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
修四念住的目的,是要悟入四圣谛,原来身受心法就包含着苦集灭道,本来觉得四圣谛是个很大的纲领,但用四念住去切入的话,似乎就很好理解了,粗重、爱因、我事、无迷,都是帮助从认识生死轮回到走向觉醒解脱。
禅宗有云,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无非中道,理论上确实哪个地方都可以作为突破口,但还是要看有没有上根利智,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想起王阳明的一个故事,曾经学朱熹的格物致知,还真的拿根竹子生生格了两个星期,差点没把自己格了,最后奄奄一息中赶紧放弃了,圣人尚且不容易,我们这些俗人就踏实点,找个容易的突破口。
而身、受、心、法就是最容易让我们产生烦恼的对象首先说身。
辨修对治品第二课对我受益匪浅。
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是理所当然的产生身见和我执,,身以有粗重诸行为相故,生老病死,迁流变化,这是任何人都会遭遇知正念,首先要有正知,在正知的前提下正念,让心念安住在观察对象上,理论是如此,但实操起来就觉得挺模糊的,所谓止观,止吸的当下,了知呼吸的本性空寂,在这过程中,只感受到呼吸的存在,不再感受到身体的存在,这个感觉上如果不观个一年半载,好像压根门边都摸不到。
[转载]密参禅师对“虚云、真空、来果”修法的⽐较上原⽂地址:密参禅师对“虚云、真空、来果”修法的⽐较上作者:了⽣死密参禅师对近代禅宗三⼤师“虚云、真空、来果”三位善知识不同⽅法的修学体会密参云:参禅这个法门,历代祖师说得很多,这件事是⼈⼈本具,个个不⽆,⼜称为是本份事,宗门下称为⽣死门头,专办了⽣脱死的⼤事。
这件⼤事在古⼈份上,是很容易的,不是求他⼈,⽽是求⾃⼰,只要回光返照,如同本得。
但是我们今⼈跟古⼈不同,因为习⽓深厚,⽤功者多,受⽤者少啊。
为什么呢?都是没有找到直接下⼿处;都是⼀天到晚在妄想⾥头打滚,所以⽤功不得⼒,⽤不上功。
原因在哪⾥呢?初发⼼⽤功⼈⽆⾮是这⼆件事。
古⼈说过:参禅不怕妄想多,只看妄想起于何,⽣来死去真是它,看来原是没⼆个。
所以只是这⼀个妄想翻来覆去,所以⽤不上功。
那么我们就借着妄想⽤功,单看这个妄想从哪⾥来的,所以参禅⼜叫思维修。
就是单看当下这⼀念,起从何处起?灭向何处灭?不要单在这个妄想上起分别,否则等于⽔⾥按葫芦,按下去它⼜起来了,那么⽤功怎么会得好处呢?所以说⽤功没有⼀点巧妙,特别是参禅,这叫作本份事,只要⽣死⼼切,反问⾃⼰:我要了⽣死吗?要了⽣死,就要发明这个“打妄想的⼈是谁”,还不是与“念佛是谁”⼀样吗?究竟这个妄想从何处来呢?要全靠⼀个恳切⼼,不要单对除妄想,好象我⼀⽤功,就怕妄想,你这怕妄想的念头就是妄想。
妄想来了,我只要知道它是妄想,识得不为冤。
不管它妄想怎么样,单看我的话头还在不在,那就要直接抓我们的“念佛是谁”。
你要说看“妄想是谁”还要转个弯,你就抓你的“念佛是谁”就是,不管什么境界什么念头来,我就抓我的“念佛是谁”,只要有“念佛是谁”就⾏,其它的妄想也好,境界也好,不要去管它,等于⼀个⼈⾛路⼀样,不管在哪⾥,离家虽远直奔到家就⾏了,你在路上东看看,西看看,那你何时能到家呢?⽤功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话头就是我们的路,我们只要有话头在,就在路上⾛,那么境界等于路两边的商店,种种鲜艳的东西不必去理它,我只顾往家⾛啊,你要管两边的事情那还有完吗?那就不能⾛了,就是这个道理。
问:上等根器的人读经的精和神;中等根器的人读经的骨和髓;下等根器的人读经的皮和肉。
老子也有:“上士、中士、下士”之.说。
现实中也确有智力上、中、下的人,尽管和您与老子说的上中下不是一回事。
我的问题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和上士、中士、下士是怎么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怎么造就与克服?当你安静,你是一个没有纠结的人。
没有纠结的人,显得比较智慧和喜乐。
通常我们大部分人显得不够智慧和喜乐,是因为我们常常在内在里纠结。
纠结耗费了我们大部分能量,并牵扯了心太多的注意力,因此我们没有足够的能量用来“发光”——应对现实和散发喜乐。
假如你不常常卡在自己的纠结或故事中,人人都会显得智慧具足且天天喜乐安详。
实际上,并不是你的智慧减少了,而是你的智慧转化成烦恼了。
为什么无烦恼的人通常看起来比较有智慧?因为他们安静。
安静让他们不得不一直待在清醒中。
清醒的心智有足够的能量、觉察、开放度和柔软度,去应对生活发生的各种情况,且那是最直接、最有效、耗能最小的方式。
因为心智不暗耗在纠结里,且总能与现实有着最亲密和谐的互动,所以那些安静的人常常显得智慧具足。
安静是智慧的最重因缘之一,智慧的人通常都很安静。
因此,如果你欲想获取智慧,训练自己安静下来或具备安宁的品质非常重要。
定能够生慧,慧是定的增上缘,它们相互补益。
定就好比一棵树往下扎根,慧就好比一棵树的枝叶花朵向外伸展。
一棵树的根只有向下扎得更深更稳,它的枝叶花朵才能向外展得更阔更大。
若是树的枝叶花朵向外展得更阔更大,其得到阳光及光合作用的能力和机会就更大,如此一来,就更有利于它的根往深扎。
一棵树根愈深,枝叶愈繁茂;枝叶愈繁茂,根愈深。
这是一个好的良性循环。
佛弟子们通常被告知,想要生活快乐、具足智慧,必须定慧等持、二俱双修,道理就在这里。
智慧不足的人通常我执比较重,我执重说明他沉入得幻象深。
没有智慧,一个人就会有很重的我执。
当我执的力量超过他已有的定力,苦恼和不善的业果就会产生,如此他将进入恶性循环。
禅门锻炼说一卷。
明·晦山戒显著。
又称《禅林锻炼说》。
收在《万续藏》第一一二册、《禅宗全书》第三十四册。
本书系仿《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体裁所撰的禅众训练书。
作者自序云(万续112·985上)“锻禅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确矣。
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
”由此可知本书内容,是兵法在禅门中之运用。
书中之十三篇之篇目为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奇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
◎附一:林元白《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禅门锻炼说》(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5})晦山的著作,有《禅门锻炼说》、《现果随录》、《佛法本草》、《鹫峰集》(见《灵隐寺志》)及《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晦山订阅、济岳笺)等。
《佛法本草》和《鹫峰集》已不传。
《现果随录》四卷,是他晚年回忆平生所见所闻的因果报应随笔。
《禅门锻炼说》仿《孙子兵法》体裁分十三篇,是他阐述锻炼禅众方法的精心著作。
署名“江西南康云居山真如禅寺晦山戒显著”,前有序,后有跋。
自序作于辛丑孟春(清·顺治十八年,1661)上元日,时住云居,而跋写于黄梅四祖方丈,未记年月。
考晦山自云居移笠黄梅,即于是年。
这部《禅门锻炼说》是他在云居山写成并自序,到了黄梅破头山加跋付梓的。
其自序云“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
拈花一着,兵法之祖。
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虽显理智,暗合孙吴。
(中略)嗣后黄檗(江西高安黄檗山希运)、临济(河北正定临济寺义玄)、睦州(浙江建德开元寺陈尊宿道明)、云门(广东乳源云门寺文偃)、汾阳(山西汾阳太平寺善昭)、慈明(湖南石霜山楚圆)诸老,虚实杀活,纯用兵机。
迨乎妙喜(大慧宗杲),专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
五家建法,各立纲宗,韬略精严,坚不可破,而兵法全矣。
自元及明中叶,锻炼法废,寒灰枯木,坑陷杀人。
关于禅宗的起源,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那就是“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娑婆世界主大梵王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供佛,佛陀“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
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
在这段充满诗意的记载中,标明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化风格,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式。
这是在经教之外开辟的一条修学捷径,不同于教下“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常规次第。
在禅宗教育中,著名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看似匪夷所思,背后却大有深意。
其目的,就是帮助学人直接体认觉性,体认心的本来面目。
前面说过,禅宗修行是立足于真心,但我们现有的生命则处于迷惑系统。
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能有所。
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有主观和客观。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能所对立的状态?就是因为对能所的执著和认定。
我们执著这个能为我,执著这个所为法。
在能上生起我执,在所上生起法执。
我们会有很多念头,生起一个念头,就是能。
而每个念头都伴随着相关影像,就是所。
比如贪著,贪的本身是能,贪的不同对象为所,如事业、地位、感情等。
再如我慢,我慢本身是能,而你的能力、身份是让你生起我慢的所。
我们整个的世界,都被这些念头和影像所主宰。
想想看,在我们心头徘徊不去的,哪一样不是念头,不是影像呢?为什么这些念头和影像会对我们产生作用?会左右我们?虽然和念头本身有关,但关键在于,我们把这些念头当做是“我”。
这个设定就像陷阱,让心落入其中,不能自拔。
一旦撤除这些设定,念头就只是念头,影像也只是影像。
禅修培养的观照力,就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念头和影像,进而获得不被念头和影像左右的能力。
在此之前,凡夫始终执著于念头,执著于与之相关的影像。
念佛人的善根信解与信愿随笔念佛人的善根信解与信愿随笔净土念佛,得生与否,决定于信愿之有无。
信愿具足与否,决定于善根信解之有无,念佛人善根信解与信愿之缘,略可分四:一、上智者解悟。
二、下愚者善厚。
三、守愚者著事。
四、小慧者执理。
上智解悟而信愿下愚不悟而善厚善厚事念而信愿守愚者愚而甘愚小慧者慧而不慧信解善厚而信愿信愿圆具而真切真信切愿而导行信愿行三而圆备成就净心而登科“上智解悟而信愿”,宿具念佛深厚之善根福德因缘,并具般若灵根,此等上根利智之人,能圆解悟明净土念佛甚深之妙理。
即是了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以是圆具信愿也。
此之念佛,以无方所,无形相,不可凑泊,无容拟义,单刀直入,鲜能悟入者。
此则理一心,属理念也。
上智乃克承当,钝根未能领荷。
“下愚不悟而善厚善厚事念而信愿”,下愚钝根之人,虽不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理虽无闻解,但以宿今善厚,多念佛之善根福德因缘故。
虽以妄念念佛,但能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
愿离此生彼,是则生佛宛然,净秽历然,以我之生,求彼之佛,厌此五浊,欣彼乐邦,如是而具足信愿也。
此与彼理性,全无交涉,此则事一心,属事念也。
弥陀疏钞云:“以事一心,人皆可行,所谓夫妇之愚不肖,而与知与能者也。
如天普盖,似地普盖,大造之中,无弃物故。
”又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
”演义解:相继者,谓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
不入虚品者,谓但能念念接续,无有间断,则己能伏妄,得少分净,可成末品。
又或此人夙有灵根,即然此时顿明谛理,随其浅深,或中或上俱不可知,故曰不虚也。
“守愚者愚而甘愚”,守愚之辈,愚亦不能障道,故云人一能之己百之等。
而过在守,乃高推圣境,画地自限也。
此辈之流,著事而理无闻,理不明也。
弥陀疏钞云:“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
”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
如今世人,口念弥陀,心驰五欲,空谈净土,系念娑婆。
守愚者,以著事而信心不切故,不具得生之信愿也。
“小慧者慧而不慧”,小慧之流,此小慧之慧,系狂慧,偏慧,世智辩聪,虽有智慧,非真慧也。
证道歌注竺原禅师注证道歌序神光见达磨。
三拜起立付以衣法。
真觉参曹溪。
绕床振锡而定宗旨。
盍心法之精微非言所及。
后来诸祖行棒行喝。
辊毬作舞。
打鼓振铎。
以大机大用发扬为己为人之妙。
而所谓东土有大乘根器传佛心宗者。
正谓是也。
惟大乘菩萨能为己为人。
独觉.声闻则不能之。
是知吾宗授受岂细事哉。
近时丛林不古。
或少有见解而无真履实践。
失其体也。
或有静工而不能提唱纲要以利生接物。
失其用也。
若体用兼资行解俱备。
江淮之间惟竺源禅师而已。
师蚤遍参名宿。
佛祖教典无不探赜。
而卓然以己躬大事为任。
末见无能教公。
机语契合遂嗣其法。
两住鄱之妙果寺。
倦于涉世。
谢归南巢。
海内学者大至。
室无所容。
有以真觉证道歌请注。
师随问析之。
学者笔录成帙。
姑熟陈善会愿刻诸梓以惠来学。
而征序于予。
予谓理之悟则一。
事之修则无穷。
故华严四法界终之以事事无碍者。
谓其不舍一法而无一物不得其当也。
真觉始由教观修行。
如人之治田园居室既富。
且有特契倦未之明允。
及见六祖。
犹持券入官一印印定。
永保家业。
与马祖.百丈.黄檗.临济.南阳.大珠如契经说法。
莫不由斯。
而雏道人乌足语此哉。
吾又闻无能公益通经教儒老百家。
而师则辩博过之。
故其发挥真觉之蕴特应酬余事耳。
若夫室中征诘机迅雷电。
揭示衲僧向上巴鼻。
当逢作者别为拈出。
至元六年庚辰岁秋八月龙翔比丘(大欣)拜书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南巢竺源兰若法慧宏德禅师注颂参学门人德弘编君不见(最初一着觌面相呈。
又云甚处去也)。
绝学无为闲道人(元来只在者里)。
不除妄想不求真(且信一半)。
无明实性即佛性(依稀越国)。
幻化空身即法身(仿佛扬州)。
法身觉了无一物(唤作一物即不中)。
本源自性天真佛(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五蕴浮云空去来(平地起土堆)。
三毒水泡虚出没(虚空里揣骨)。
绝学者学无所学也。
学无所学。
学之绝矣。
无为者为无所为也。
为无所为。
为之无矣。
非世之绝学无为。
乃世出世间之绝学无为也。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三身圆显十号俱彰者。
诸佛之绝学无为也。
十圣三贤六度万行。
第四章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云谷禅师教导了凡先生要改过自新,这就是所说的义理之身。
今天我们接著看:【夫血肉之身。
尚然有数。
义理之身。
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
这个身体因为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因此都落在数里头,所以用术数能够推断你的一生吉凶祸福。
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数,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能够改正过来,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在佛法里面讲愿力。
血肉之身是业力,业力变现的。
如果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乘愿再来。
这里面我们必须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没有离开自私自利,义理之身是大公无私,不再为自己的利益著想。
生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一个工具,跟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这个身就称为乘愿再来。
众生有福,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就会常住,众生没有福报,这个身自然就舍离;换句话说,佛家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他引古书作证:【太甲曰。
天作孽。
犹可违。
】这是假设的。
这是天然的灾害,『犹可违』是可以避免。
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这个道理很深。
【自作孽。
不可活。
】那是无可挽回,无可避免。
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自然灾害为什么说可以避免?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了。
圣人告诉我们,佛菩萨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随著人心来转。
如果这个社会人心善良、淳朴,我们居住的环境它就转好,所谓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不仅仅是人为的灾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灾害也人造的。
在佛法里面讲,一个是共业,一个是别业。
共业是大家共同来造作的,这就变成自然灾害。
个人所造作的,那就变成个人的吉凶祸福。
所以个人自己造孽,这是无法避免的。
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我有办法挽回。
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的真相。
又引《诗经》两句话说:【诗云。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禅门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自序锻禅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柱下之言确矣。
佛法中据位者。
治丛林如治国。
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
奇正相因。
不易之道也。
拈华一着。
兵法之祖。
西天四七。
东土二三。
虽显理致。
暗合孙吴。
至马驹蹴踏。
如光弼军。
壁垒一变。
嗣后黄檗临济睦州云门汾阳慈明东山圆悟诸老。
虚实杀活。
纯用兵机。
逮乎妙喜。
专握竹篦。
大肆奇兵。
得人最盛。
五家建法。
各立纲宗。
韬略精严。
坚不可破。
而兵法全矣。
自元及明中叶。
锻炼法废。
寒灰枯木。
坑陷杀人。
幸天童悟老人。
提三尺法剑。
开宗门疆土。
三峰藏老人继之。
恢复纲宗。
重拈竹篦。
而锻炼复行。
陷阵冲锋。
出众龙象。
灵隐本师。
复加通变。
啐啄多方。
五花八门。
奇计错出。
兵书益大备矣。
余昔居板首。
颇悟其法。
卜静匡山。
逼住欧阜。
空拳赤手。
卒伍全无。
乃不辞杜撰。
创为随众经行敲击移换擒啄斩劈之法。
一时大验。
虽当场苦战。
而奏凯多俘。
用兵离奇毒辣盖至极矣。
因思人根无论利钝。
苟得锻法。
皆可省悟。
以人多执死法。
不垂手险崖。
虽有人材。
多悲钝置。
遂不敢秘。
着为锻禅之说。
流布宗门。
老师宿衲。
虽得此说。
未必能行矣。
岂惟不行。
或反嗤议。
初踞曲盝者。
其身英强。
其气猛利。
依此兵符。
勤加操练。
必然省悟多人。
出大法将。
所愿三玄戈甲。
永见雄强。
五位旌旗。
不致偃息。
知我罪我。
所弗惜焉。
则虽谓之禅门孙武子可也。
岁次辛丑孟春上元日住云居晦山僧东吴愿云戒显自识禅门锻炼说目次坚誓忍苦第一辨器授话第二入室搜刮第三落堂开导第四垂手锻炼第五机权䇿发第六寄巧回换第七斩关开眼第八研究纲宗第九精严操履第十磨治学业第十一简练才能第十二谨严付授第十三No. 1259禅门锻炼说江西南康云居山真如禅寺晦山戒显著坚誓忍苦第一夫为长老者。
据佛祖之正位。
则应绍佛祖之家业。
作人天之师范。
则应开人天之眼目。
人天眼目者何。
佛性是已。
佛祖家业者何。
得人是已。
为长老而不能使众生开悟佛性。
是谓盗名。
据正位而不能为佛祖恢廓人材。
是为窃位。
然欲使众生开悟佛性。
关于破无明,并不是难于登天。
我们苟能猛然省悟,一切境相皆如空花水月,不可求、不可得,一放一切放,只一觉即可破除!我们的佛性时时都在放光,我们不要辜负了它,不要当面错过而不识呵!只要我们一切放下,只一觉即可开悟见性。
因为无明并不是确有一个事物,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难以破除。
无明只不过是一个妄执、妄见,只是一时昏昧黑暗,所以一觉即能破。
犹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
要切实精进修行,对境不生爱憎取舍之心,知道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的显现,能透过现象而见其本质,这就是见性!我们做功夫,必须要有自知之明。
我们要时时不断地反省:自己是否真识得一切事物都是性空缘起,都是自性的显现,见物就是见性,而不随物动摇。
果真能这样,且理事无碍,就是真正见性了。
倘若理上已了悟明白,并自肯承当,这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灵知,即自己的本命元辰。
但在对境的时候,却不免有所动摇,在事上还做不到。
那也不要害怕,不要疑惑自己所悟的真理有误。
须知,这是过去的习气深重,一下子力量还不够,一时未能扫尽余习而不无波动。
只要在事上多锻炼,时时凛觉,不断与习气斗争,日积月累,功夫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即能把习气渐渐消光,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最后必然证得菩提胜果。
假如见不透、信不真,还有疑惑,对于真性理体还识不透,肯定不下来,对事物还恋着不忘,那就不能颟顸笼统地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而莽莽荡荡地遭祸殃。
那就要加紧打坐用功,或者念佛、或者参禅、或者修密,把妄心打死,才有入手处。
这一定要弄清楚,含糊不得!倘若对境心有粘着,更或念念不舍,那就不能自诩见性。
不管是念佛、参禅、或者修密,均须妄念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连虚空粉碎也不可得,连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证悟!证悟后对境才有力量,不致为五花八门的物境所动摇。
否则,说食不饱,遇境即失,不得真实受用。
所以,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对境是否心还粘着?是否真的识得本来?假如对境为妄想所左右,产生爱憎取舍之心,那就生死不了,就须深自惭愧内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男人这处高耸财运官运都亨通
导语:两眼中间的部位称为山根,因系鼻子的起点,以鼻喻山,鼻之根,所以名为山根,为面相十二宫之疾厄宫,或称健康宫,山根能够表现一个人事业的
两眼中间的部位称为山根,因系鼻子的起点,以鼻喻山,鼻之根,所以名为山根,为面相十二宫之疾厄宫,或称健康宫,山根能够表现一个人事业的基础、祖业的继承和健康的好坏,山根高耸的人也比较容易财运亨通。
山根的高度
高耸的山根往往说明个人的婚姻状况非常好,特别是男性所具有的山根饱满高耸的话,说明其人所具有的婚姻生活能够稳定,而且个人事业有成,家庭生活幸福。
一般来说,山根高的女人和男人大多代表有事业心。
如果是伏犀贯顶型的高,不单是有事业心,且易完成自己的事业而获得成功。
山根高的人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容易受贵人提拔,一生近贵。
所以各方面起跑线就已经开始获得更高的分数。
是故山根高的人可谓是非常吉利的。
而相比之下,山根断裂或者塌陷的就不行,与山根高的情况下基本恰恰相反。
山根高的人只要够直而不弯曲,且还容易代表有自信心,不服输的精神和干劲,此类人也大多精力旺盛。
所以人生自然也会成就更大。
山根代表一个人先天的遗传根基及意志力。
山根丰满隆起,光滑无纹的人,具有极强的抗病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也较强。
山根低陷且有断纹的人,缺乏自信,做事也容易有无力感,注定一生多波折。
山根只是骨耸而没有肉有包裹的人,虽然意志力坚强,但缺乏伦。
作者: 济群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9-19页
主题词: 粪扫衣;上根利智;僧伽;仪轨;四分律行事钞;生活规范;十住毗婆沙论;十诵律;末法;下坐
摘要: 在授比正戒的仪轨中,继说四堕法之后,便是授四依法。
四依就是:依粪扫衣、依乞食、依树下坐、依腐烂药。
四依是佛陀成道后,最初为弟子们制定的生活规范,在律中称为本制;又由于佛陀成道初期的弟子们,多为上根利智,所以,通常又说为对上根利智人制的。
汉地由于国情与印度不同,又值末法之秋,上根利智者少,自古能躬行四依法者寥寥无几,现在更难以见到了,以至许多人对四依法的含义都很生疏,本文只想提出四枚之一——依粪扫衣,作一介绍。
何为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有两种说法,都与过去生活中的业有关系:第一种,过去生生世世修善、积功累德之人,他今生一接触佛法,就能够相信、理解、奉行,这是上上根器的人,人数不多;第二种,也算上根利智的人,他能够仰慕、尊重圣贤,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圣贤的义理,但是信心坚定,在长时间的修学过程中,他很认真努力,缘具足的话时间可以缩短;如果懈怠懒散,证悟的时间就会延长。
时间的长短在于精进,不能精进时间就长,能精进时间就短,能够依教奉行,有信有解,这是上根人。
上根人决定会依教奉行,也唯有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