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6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1.1 为了识别出各部门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1.2 为了识别出供方/承包方在本公司进行活动或提供产品、服务时,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1.3 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确保其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并为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依据。
2、范围对公司产品生产和服务全过程活动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辨识及更新,环境因素识别及危险源辨识必须覆盖所有的活动、区域、人员和设施。
3 定义或术语3.1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它的一般表述形式:名词+动词,如污水排放、化学品泄漏、煤气爆炸等。
3.3重大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的因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给外界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变化。
它与环境因素为因果关系,环境因素为因,环境影响为果。
3.4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5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3.6 供方/承包方:提供产品、服务的组织或个人。
4 职责4.1 总经理负责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各部门辨识及评价结果的审批以及公司重要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最终确认。
4.2 人事财务部负责组织、策划全公司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工作,汇总、核实各部门辨识、评价结果,查看是否遗漏,并组织评价确定公司重要环境因素、重大的风险因素。
4.3 各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范围内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并将辨识与评价结果报人事财务部。
5 程序内容5.1 辨识和评价的范围、类别5.1.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a) 所有工序和岗位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b)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 (包括供方/承包方和参观访问者、实习人员) 的活动;c) 作业场所内的所有物料、装置和设施(本公司的以及由外部所提供的);d) 供方/承包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程序编制的依据★GB/T24001-1996 (4.3.1 环境因素)★GB/28001-2001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2.目的组织通过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危剑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确定出那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和有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物损或职业病发生的重大风险因素,并在运行中对其加以控制,避免、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对程序的理解和实施3.1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标准条文*条文理解本条款提出如下三方面的要求:1.识别环境因素:确定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中应包括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和不利于环境的行为。
2.评价环境因素:评价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并依此作为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
3.更新环境因素:为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应不断识别和更新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的识别1.环境因素的两种类型:★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组织自身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供方或承包方提供给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中可标识的环境因素。
2.识别的范围:全过程识别——即活动、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3.识别时应考虑的问题: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四个方面、六种情况★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四个方面:水、汽、声、渣★六种情况: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弃物的管理;对土地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如噪声、光污染等)4.识别的对象:★作为化工单位,我们在识别环境因素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噪声: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土方施工噪声等;②废水:包括生活用水、施工生产用水等;③废气:包括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④固体废弃物:包括废办公用品、废包装物、办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⑤能源浪费:包括生产生活用水、生产生活用电、办公用纸、木材消耗、生产用油等;⑥潜在泄漏:化学品泄漏、油品泄漏、一些气体的泄漏等;⑦潜在的火灾、爆炸。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前言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和《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GB/T15498-2003进行编制,全面识别公司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或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评价不可接受的或重大的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根据公司相关情况的变化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危害因素、环境因素,实现对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若本标准的内容与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或标准相抵触,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或标准执行。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本标准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ML223·20001.14-201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各层次、相关部门、基层单位)的职责,确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等过程控制的一般原则。
本程序适用于对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涉及的所有活动、所有设施、所有人员的危害因素、环境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更新与控制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 职责与权限3.1 安全监察处3.1.1 负责建立公司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清单。
3.1.2 负责根据公司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定期和及时评审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并及时更新。
3.1.3 负责各分公司、项目部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情况监督检查。
3.2 机关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本系统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培训、检查、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3.3 分公司3.3.1负责本单位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该程序旨在识别和评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然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降低潜在风险,确保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一、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1.初步辨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初步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潜在危险源及环境因素。
2.评估辨识:对初步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详细评估,并确定其对员工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
3.优先辨识:将评估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根据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优先处理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二、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评价1.风险评价:针对评估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包括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影响范围评估等。
2.风险管理措施评价:对已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评价,评估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三、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控制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根据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选择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控制。
3.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验证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4.定期复评:对已评估和控制过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定期复评,检查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修正和完善程序。
以上是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同时,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培训,提高其对潜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能力,共同建立和维护安全的工作环境。
危险源调查、辨识、评价控制程序1 目的辨识及评价项目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判定出重大危险源,从而进行有效控制。
2 范围适用于本项目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3 职责3.1 项目安全总监负责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工作。
3.3安质部负责负责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
4 工作程序4.1 危险源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应以项目所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的职业健康风险为依据,辩识与各项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业务活动内容包括:生产现场、工作场所、设备、人员(进入作业场所的所有人员,包括员工、临时工、合同方人员、访问者等)和工作流程,并收集有关信息。
组织内存在的危险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⑴组织的常规活动(正常活动),如正常生产活动、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活动等;⑵组织的非常规活动,包括异常活动(如停电、停机、设备维修、临时抢修活动等)和紧急情况下的活动(如发生火灾、坍塌等情况下的抢救活动);⑶所有进入工作场所、办公场所及与办公区域难以划分的生活区的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的活动等;⑷与产品实现过程相关的所有场所,包括生产现场作业场所、办公场所和相关的生活场所等(如宿舍、食堂、饮用水源等);⑸与生产实现有关的所有设施,包括所有场所内的相关设施,如建筑物、生产设备、物资等;⑹工作场所内由外界提供的设施,如组织所租赁的建筑物、设备等。
4.2 危险源辨识依据和途径⑴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⑵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⑶根据实际经验确定的与项目有关的危险源;⑷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⑸项目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⑹工作场所环境和辅助生产设施;⑺与员工和其它相关方协商和沟通的信息。
4.3 危险源辨识要求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情况:⑴三种时态:—过去(公司遗留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或过去曾发生的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现在(明细现有的、现存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将来(项目将来可能产生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⑵三种状态:—正常(例行的作业活动状态);—异常(计划中但非例行活动,如开车、停车、试验、停电、检修状态);—紧急(合理预见,但不能预见何时何地发生,如火灾、爆炸、洪水、地震、雷击等事故);⑶七种类型: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及其他危险危害。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对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步骤和流程。
通过该程序,企业可以识别出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下面将就该程序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系统地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械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信息:了解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作业程序等。
2. 观察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方式,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
3. 记录和整理: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危险源的种类、位置、可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优先级,确定优先采取控制措施的危险源。
风险评价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风险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可能的伤害程度、可能的发生频率、可能的影响范围等。
2. 进行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指标,对危险源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3. 优先级排序: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危险源需要优先考虑,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三、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计划。
控制策划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等。
例如,在需要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作业环境中,可以采取局部排风装置、防护屏障或穿戴防护设备等。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程序1 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对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中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为公司制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运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安装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活动。
3 职责3.1 项目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与更改,指导各部门、各场所识别、评价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组织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3.2 产品中心负责识别、评价项目实施、交付、过程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包括相关人员)在所有场所,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设施及从事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
3.3 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项目管理部的识别、评价工作。
4 工作程序项目管理部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紧急、异常三种状态。
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覆盖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的所有场所,所有设备、工具、设施、所有人员包括进入管辖范围内所有相关方人员,不得遗漏,做到充分性。
4.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组织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对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主要采取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往的工作经验打分等方法。
4.1.1 由项目管理部组织人员对公司各部门范围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由运营中心体系专员编制《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1.2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从以下方面考虑:a)法律、法规规定;b) 环境影响范围;c) 环境影响程度;d) 发生的频次;e) 资源影响;f) 对相关方影响程度等。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密级:□秘密□文件编号: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文件会签表说明:(1)本程序文件知识产权属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部所有,未经授权许可或批准,不得对项目部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提供;任何外部组织或个人擅自获取、使用、转让本程序文件的行为均属侵权。
(2)本程序文件执行解释权在安质部。
1 目的为了确保公司在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防腐保温工程、公路路桥、公用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得到及时识别、评价和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控制策划和更新管理。
3 术语3.1 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4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5 健康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的身体、精神、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状态的条件和因素。
3.6 危害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的要素,包括根源和状态。
3.7 危害因素辨识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8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3.9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10 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3.11 可容许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4 职责4.1 安质部、IPMT团队QSHE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4.1.1 负责提出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价知识培训需求并组织培训;4.1.2 负责汇总公司和IPMT团队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清单》、《危险源识别、评价清单》,并组织评价。
企业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制定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一、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识别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们需要找出可能对健康、安全或环境造成威胁的所有活动、产品、过程、设备或系统。
为了进行有效的识别,应考虑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
此外,还应考虑到正常操作、异常操作以及紧急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危险源。
二、环境因素评估在评估环境因素时,我们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影响环境的因素,包括排放的污染物、使用的能源、废弃物处理、土地使用和生态影响等。
评估应包括正常操作、异常操作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包括对已识别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其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或损坏程度,以及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评价。
四、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基于风险评价的结果,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应考虑成本效益,并确保能够在公司能力范围内实施。
在制定措施时,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措施:通过提高工艺、设备或操作规程的可靠性,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风险。
2.减缓措施:采取措施以减少人员接触时间、降低污染排放和优化工艺过程等。
3.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路线和紧急联络程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
五、实施与监控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并监控其有效性。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定期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了解并能够正确执行风险控制措施。
3.定期审查和更新风险控制措施,以适应新的或变化的情况。
4.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持续监控,以确保其有效性。
5.对高风险区域或过程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六、记录与报告记录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并定期向上级管理层报告。
这些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1.危险源识别的详细步骤和结果。
2.环境因素评估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隐患辨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潜在的危险,评估风险,并评估环境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影响。
以下是一般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危险源来开始的。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工作场所的各个区域,记录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2.审查文件:审查以前的事故记录、工作指导和任何其他相关文件,以寻找类似危险源。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它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危害:确定每个危险源与员工、访客或公众健康安全的潜在影响。
2.确定风险: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个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
3.风险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源。
第三步: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评估工作场所外部环境对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它包括以下步骤:1.外部考察:考察周围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了解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危害。
2.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以确定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潜在影响。
3.采取行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降低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总结: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是确保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重要程序。
它们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并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审查。
通过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以及评估环境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潜在危害,确保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安全。
延续之前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通过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危险源,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例如:1. 事故调查:分析以前发生的事故情况,了解其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1目的为了动态的识别公司在施工活动、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评价并及时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风险,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环境污染的预防。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术语和定义本程序采用GB/T19001-2000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0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和公司《管理手册》中有关术语和定义。
4职责4.1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重大环境因素清单》、《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4.2工程管理部负责编制并监督实施本程序,组织对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编制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4.3行政人事部负责公司机关办公区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4.4项目部负责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编制项目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清单,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4.5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业务范围内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5工作程序5.1环境因素识别范围5.1.1识别环境因素时,应从公司的办公、设计、采购、施工和竣工后服务等全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最大限度地排查出环境因素。
5.1.2识别项目施工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同一环境因素在不同施工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环境影响特征。
5.1.3应识别与公司活动或为公司提供产品、服务且产生环境影响的供方、相关方的环境因素,即可能施加影响(如对供应商、运输商、分包商)的方面和范围。
5.2环境因素识别的要求识别时,应考虑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八个方面:5.2.1三种状态:a)正常状态:指固定的、例行性且预期的作业与程序,如正常施工状态;b)异常状态:指非预期的,非例行性的作业与程序,如施工中的设备检修,工程停工状态;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紧急事件,如发生火灾事故、爆炸等意外状态。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1.目的对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确保重要因素能够得到控制。
规范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更新,对其实施动态管理、有效控制。
2.定义与范围定义: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的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岗位等。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价工作。
范围:用于公司各部门及所有生产活动、过程、服务和作业中的环境因素识别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更新和管理。
3.职责3.1安全环保部3.1.1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并鉴定重要环境因素;3.1.2负责督导、参与、跟踪各部门进行各岗位风险评估;3.1.3负责进行审核、登记、汇总,建立公司《OHS风险调查/评估表》,并发到部门;3.1.4负责组织制定危险源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和制定对危险源的防范措施及管理措施;3.1.5负责监督、检查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3.2各部门3.2.1负责组织本部门员工对所管区域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对各岗位风险进行评估;3.2.2负责组织本部门员工学习、宣贯各岗位的风险;3.2.3负责建立本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OHS风险调查/评估表》;3.2.4配合安全环保部制定对各风险的防范措施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工作程序4.1环境因素识别4.1.1识别因素的步骤4.1.1.1选择公司相关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4.1.1.2确定该过程伴随的因素及影响;4.1.1.3选择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问卷调查;2)面谈;3)核查表;4)直接观察和测量;5)记录评估。
4.1.1.4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与企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的可能产生影响的活动或过程;2)出现的紧急事件和灾难事件;3)过去体系审核的不符合项(如果有);4)相关方的观点;5)竞争利益的机会。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是指一套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程序。
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并预防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的步骤和内容。
步骤一:辨识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在这一步骤中,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收集信息:收集各种与工作环境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流程、设备和工具、物质和化学品、工作场所布局等。
2.观察工作场所:对工作场所进行观察,了解员工的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和操作流程。
同时,还要观察是否存在可能造成危险的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
3.分析工作任务: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这可以通过分析任务的特性、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来完成。
步骤二: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在这一步骤中,要对辨识出来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评估风险: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识别可能造成的伤害和病害、估计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评估其对员工的影响程度。
2.评估影响:评估辨识出的环境因素对员工的影响程度,包括对健康、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3.分级评估:根据风险和影响的程度,将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分级评估,以确定哪些是高风险、高影响的因素。
步骤三:制定控制措施在这一步骤中,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员工的风险和影响。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场所的设计或设备的配置,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产生或释放。
2.行政控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程序,限制或规范员工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暴露。
3.个体防护措施:对于无法通过工程和行政控制消除或减少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要选用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和措施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或者伤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界定的过程。
风险评价则是在危险源辨识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在确定了风险后,为了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结合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收集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以及使用的设备相关的数据,包括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材料等。
2.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各类危险源。
3. 程序评估:评估每个危险源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确定其风险等级。
4. 制定措施: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降低风险等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 风险识别: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识别出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
2. 评估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3. 风险排序: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
4. 评估控制措施:评估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其是否能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 排除危险源:尽可能地消除危险源,例如更换设备、改变工艺流程等。
2. 采用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的设计,减少人员与危险源直接接触,例如安装警示标识、安全护栏等。
3. 引入行政控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增加员工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遵守。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是一项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其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的可能影响的过程。
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则是基于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防控措施,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得到及时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程序。
本文将从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目标是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环境的各类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的可能影响。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环境数据,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环境评估报告、环境法律法规等,进行整理和归档,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1.2 环境影响评估在收集和整理环境数据的基础上,对各类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其中,需要重点关注可能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造成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变化等。
1.3 影响评估结果的汇报和沟通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后,需要将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汇报,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讨论。
通过汇报和沟通,可以全面了解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是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础上,细化和规范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过程。
该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危险源辨识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调研和分析,辨识出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人为因素等多种类型。
2.2 风险评价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评估其对员工安全、环境保护和企业生产运营的潜在风险程度。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哪些危险源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更新是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如何获得环境绩效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就是靠建立目标指标、采取控制措施、管理方案或其他措施来消除或减少组织内存在的环境因素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危险源对职工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危害,因此正确进行EH辨识对于开展EHS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正确描述。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中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
环境因素的描述一般采用“名词加动词”,如污水泄露、粉尘排放、电脑辐射、空调氟利昂泄露等。
危险源:新版中的定义是可能造成人员受伤或疾病等伤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他们的组合。
危险源的描述没有统一的格式,可以“名词加动词”,可以“名词加形容词”,有时候要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以液化气使用为例,主要危害影响可能有火灾、爆炸、中毒等,危险源的描述可能是“液化气罐阀门损坏造成泄露”、“工作人员用完液化气后忘记关闭阀门造成泄露”、“液化气罐充装时超过压力”等。
2 .识别具体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应具体,需要考虑整个体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个方面”、“六种类型”等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识别的具体程度很难把握,究竟细分到什么程度的确让人很烦恼。
2.1 在环境因素识别中,以办公室为例,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有:1)电脑的使用——电脑电磁辐射、废弃电脑零部件的丢弃、废弃电脑的丢弃、电的消耗、潜在的爆炸等;2)打印机的使用——打印机电磁辐射、打印机废气排放、打印机噪音排放、废墨盒丢弃、电的消耗等(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同理);3)空调的使用——氟利昂的泄露、电的消耗;4)办公室招待——水的消耗、废水(招待用茶、刷杯子、洗烟灰缸、洗水果等)排放、固体废弃物(烟灰、纸杯、餐巾纸、水果、矿泉水瓶、塑料袋等)丢弃;5)纸张的使用——纸张的消耗、废纸丢弃、废纸箱丢弃;6)工作人员用铅笔/钢笔/圆珠笔/中性笔写字——墨水、笔芯等的消耗、固体废弃物(废笔芯、废墨水瓶、废铅笔把、废修正液瓶等)丢弃;7)喝水用的杯子打碎——废弃玻璃(或瓷片)的丢弃;8)电线绝缘老化——潜在的火灾;9)手机使用——电磁辐射、废电池丢弃、电的消耗;10)灯管使用——废弃灯管的丢弃、电的消耗;环境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办公用品如胶水、档案柜、档案盒、桌子、椅子等等的使用过程,工作人员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等都涉及到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编制:审核:批准:编号: EHS- 01xxxxx有限公司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编号:EHS-01版本:B/1编制日期:2013-1-22生效日期:2013-1-301.目的为了识别、评价公司能够控制以及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害,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并对其进行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和管理。
3.职责安全部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因素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组织各部门所有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工作。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总经理负责审批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4.工作程序4.1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因素评价及控制过程环境因素、危险辨识、风险评估控制图如下:评价重要因素列入重要清单并确定风险等级EHS 方针的策划设定目标、指标为本程序的要求风险评价的基本过程如下图风险评价和确定过程本程序的条款对照确定危害及其影响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识别评价适用的法律法规、其他要求、评价准则等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确认风险等级并予以记录在公司各层次上建立目标和表现准则制定有效的程序、作业文件和应急预案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的识别 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a) 各部门工作区域中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等,参见表 1。
b) 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与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可控制和可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c)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以下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的辨识范围:各部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可能的职业病、健康因素、危险源、存在的风险因素等,参见表1。
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的辨识过程应包括1) 活动、产品或服务全过程;2) 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3) 事件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来自:a 材料的缺陷;b 结构失效;c 气候、地理及其它外部自然灾害;d 违反法规、安全规程及健康卫生要求;4) 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5)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受控号: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BSD/QEO-B-12
(版本:A/O)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2年7月1日发布 2012年7月1日实施
***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集团公司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行并持续改进,对所有活动、产品及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与评价,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集团集团公司范围内与职业健康安全、环境有关的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及更新与管理活动。
3.职责
3.1 企业管理中心负责组织集团集团公司整体范围内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工作。
3.2 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工作。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集团公司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害因素的确定与批准。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应考虑:
4.1.1 环境因素、危险源辩识应包括:
a)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
b)工作场所的设施;
c)常规和非常规活动,考虑以下三种状态和时态:
三种状态
正常:指正常的施工、活动使用的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异常:指非正常但可预见的施工、活动使用的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紧急:指施工、活动使用的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紧急状态下发生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三种时态
过去:过去发生其伤害和环境影响遗留至今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其伤害和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将来:将来可能发生的其伤害和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4.1.2 环境因素、危险源辩识考虑的七个方面: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弃物管理、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原材料与资源的消耗、当地其它环境问题及社区问题。
4.2 环境因素、危险源的风险评价
企业管理中心依据《环境因素辨识评价表》和《危险源辨识评价表》,组织各部门进行评价,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评价可采用定性、定量及专家评价法。
4.2.1 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依据
a)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直接判断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
b)具有重大隐患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判断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
4.2.2 运行控制
对所有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制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按程序进行管理。
4.2.3 应急控制
对于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等),应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按程序进行管理。
4.2.4 评估专家的资格要求
a)管理者代表;
b)任中层以上职务;
c)在公司工作1年以上。
4.3 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工作流程
4.3.2企业管理中心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依据评价准则,对各部门上报的《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进行汇总评价,评价结果记录在《环境因素辨识评价表》和《危险源辨识评价表》。
并整理评价结果,最终形成集团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动态控制。
4.4 环境因素、危险源更新
集团公司正常情况下每年3月份对集团公司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一次评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
在遇到下述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组织的活动发生变化。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a)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提出要求。
b)出现事故、事件、不符合。
c)施工工艺发生变化。
d)集团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较大变化(如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等)。
e)相关方抱怨或提出要求。
f)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5. 相关文件
5.1 《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5.2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6. 相关记录
6.1《环境因素清单》BSD/D-(B-12)-001
6.2《危险源清单》BSD/D-(B-12)-002
6.3《危险源辨识评价表》BSD/D-(B-12)-003
6.4《环境因素辨识评价表》BSD/D-(B-12)-004
6.5《重要环境因素清单》BSD/D-(B-12)-005
6.6《重大危险源清单》BSD/D-(B-12)-006
附件一:
环境因素清单
编号:BSD/D-(B-12)-001部门:
附件二:
危险源清单
编号:BSD/D-(B-12)-002部门:
附件三
危险源辨识评价表
编号:BSD/D-(B-12)-003部门:
附件四:
环境因素辨识评价表
编号:BSD/D-(B-12)-004
附件五: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编号:BSD/D-(B-12)-005部门:
附件六:
重大危险源清单
编号:BSD/D-(B-12)-006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