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埋儿奉母的故事及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08 KB
- 文档页数:1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历史是现实的纪录,莫说十几年前的现实都难以记清,就更遑论几千年前的现实。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一: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二: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三: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四: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代表之一,它源自《二十四孝图》和《二十四
孝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二十四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和追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伦理道德。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经典的二十四孝故事。
第一则是《孝感动天》,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有个叫吕留良的人,他的母亲患
病卧床,他每天都亲自给母亲抚摸按摩,不离开母亲一步。
有一天,吕留良的妻子生病了,他也是日夜不离,孝顺妻子。
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得母亲和妻子都得到了康复。
第二则是《慈母手中线》,讲述的是晋代时期,有个名叫张良的孝子,他的母
亲身体不好,他每天都在母亲的床前细心缝补衣裳。
有一次,张良的母亲生病了,他细心照料,不离不弃。
母亲病愈后,张良依然每天给母亲缝补衣裳,感动了众人。
第三则是《忠烈杨门女》,讲述的是明代时期,有个名叫杨贵妃的女子,她的
父亲是当地的官员,被叛军围困。
杨贵妃为了救父,不顾一切地冲出城去,结果被叛军杀害。
她的孝心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忠烈杨门女。
这些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中国古代孝道的典范,它们以孝道为主题,展现了
古人们对亲情、家庭、社会的理解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人文情怀。
这些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和教诲,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美德,让孝道之风在今天的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
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埋儿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
郭巨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去世后,他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奉养母亲。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的母亲常常挨饿。
郭巨深感愧疚,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儿子埋了,以减轻母亲的负担。
郭巨挖好坑准备埋葬儿子的时候,他发现坑里有一坛黄金。
原来这是上天对他的考验,看他是否真的愿意为了母亲而牺牲自己的儿子。
最后,郭巨和他的母亲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地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孝敬父母,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
此外,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和帮助过我们的人。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传颂和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1.百里负米一仲由(春秋)仲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家里贫困。
他就自己在田间挖野菜充饥,到百里之外的地方买米回家做给父母吃。
后来他当了大官,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他也常常惋惜。
2.鹿乳奉亲一郯子(春秋)郯子的父母得了眼疾,只有新鲜的鹿乳才能治病。
郯子为了治疗自己双目失明的父母,他跨越了千山万水,又披着鹿皮学习鹿的行为习惯,终于取到了鹿乳。
相传因为模仿的太像鹿,有一次还差点被猎人给射死了。
3.芦衣顺母一闵损(春秋)闵子甕弯的母亲是继母,继母经常虐待他。
有一年冬天,继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弟弟都用上好的棉花做衣服,给闵子甕用的却是芦花。
父亲让闵子骞赶马,闵子骞冻得浑身冷战。
父亲以为是他偷懒,就用鞭子抽他。
衣服被抽破了,飞出来的是芦花。
父亲才知道继母虐待儿子,就要赶继母出门。
闵子骞不让,说继母在的话,只有自己受冻挨饿,继母走了,那三个孩子都得受冻挨饿了。
4.亲尝汤药一汉文帝(西汉)汉文帝刘恒的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每晚都侍奉在母亲面前,每一碗汤药都要自己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5.拾葚异器一蔡顺(汉朝)那年正好是王莽之乱,家里没有米下锅,只能吃野果充饥。
蔡顺就把把捡来的桑葚分成了两筐,一筐是黑色的,熟透了的很甜,给自己母亲吃。
另外一筐是红色的,还很酸,就留给自己吃。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1.埋儿奉母—郭巨(晋朝)郭巨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吃饱,觉得是儿子侵占了母亲的口粮。
不惜埋了自己的儿子,为家里节省口粮,侍奉母亲。
2.尝粪忧心一庾黔娄(南齐)庾黔娄的父亲生病了,大夫来问诊后,告诉他:“你父亲的病很重,你如果想知道他还有没有得治,就尝尝他的粪便。
如果味道很苦的话,就还有得救。
”庾黔娄尝了一口,发现很甜,果然如大夫所说,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就死了。
3.怀橘遗亲一陆绩(三国)陆继小时候跟随父亲去做客,主人家待客的时候有橘子,陆继就在怀里藏了两个。
后来被主人家发现,主人家笑话他不懂礼仪,他才说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所以拿回家给母亲吃。
二十四孝·行佣供母原文: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乱,负母逃难。
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
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
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释文: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村《村志》记载:“大约在2000─1600年前,是江氏家族的始祖段。
东汉光武帝12年,江氏第71世出了一个江革。
据史书介绍: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人,字次翁。
以事母至孝,乡里称为”江巨孝“ .明帝时,举孝廉为郎,辅楚国太仆,不久即自劾去。
章帝初,复举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京师贵戚重其行,甚礼遇之,革皆辞谢不受。
”“江革所生三子同朝为官,以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地位赢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而江革以前的70代则称作为江氏远祖。
自江革以后,族中迁居各地的人渐多,形成了同祖多宗派格局,每派自成一支,其起始人即成为江氏各支宗的近祖。
”“江氏远祖,大约公元前2600-2000年。
世系不详。
江氏始祖始于江氏第71世江革。
江革,齐国临淄人,一生事母至孝,人称”江巨孝“。
东汉时。
曾举孝廉为郎,补楚国太仆,继升五官中郎将,谏议大夫。
所生三子皆同朝为官。
因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的地位,赢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
自江革以后,族中形成同宗多宗派格局,每派自成一支,因各种原因迁居各地,其起始人即成为江氏各支宗的近祖。
”。
埋儿奉母读后感《埋儿奉母》是一部以孝道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埋儿对母亲的孝心和奉养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让人深受感动和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埋儿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对母亲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关怀。
在他的内心深处,母亲永远是他最亲近和最重要的人。
他不仅在物质上奉养母亲,还在精神上给予母亲最大的关爱。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让人深受感动。
这种孝顺和奉养的精神,对我们现代人同样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孝道的传统价值逐渐被淡忘。
许多人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孝顺和奉养。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心的冷漠。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埋儿奉母》中汲取孝道的精神,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培养孝顺的情感和行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奉养,更是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
通过读《埋儿奉母》,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孝道的重要性,培养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同时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传递和弘扬孝道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多关心父母,多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生活压力,多陪伴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孝心和关怀。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孝道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孝道的深刻内涵,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敬和奉养父母的良好风气。
总之,《埋儿奉母》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通过讲述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心和奉养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从中汲取孝道的精神,培养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同时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传递和弘扬孝道的精神。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父母,传承孝道的美德,让孝道之风在我们的社会中永远绽放。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二十四孝子之埋儿奉母埋儿奉母讲的是什么故事?鲁迅先生这一生骂过无数人,这些人有官僚,有学者,也有当世名人,无一不被他骂得狗血淋头。
他敢骂这些当代人,也敢骂古人,骂那些道貌岸然的可怕孝子们。
他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二十四孝》,重点批判了二十四孝子中的郭巨。
众人不解,一个被古人推崇千年的模范孝子为何也受到鲁迅的批判?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真不是鲁迅先生没事找事,而是这孝子郭巨的孝行实在是太恐怖了。
郭巨是汉朝人,他家里很穷,上有高龄老母,下有三岁幼子,还有一个老实妻子,日子过得实在揭不开锅了。
郭巨的老母亲经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省下来给孙子吃,久而久之身体越来越衰弱,最后还一病不起。
郭巨见母亲病重,就对妻子说:“咱家太穷了,我们的儿子还去吃母亲的食物,这样下去母亲迟早会死的!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却只有这一个,不如我们把儿子埋了,多留点食物给母亲吧!”郭巨的妻子不敢违抗,便哭哭啼啼的和郭巨一起挖坑,打算活埋了他的三岁儿子。
等挖到三尺深的时候,郭巨挖到一罐黄金,罐子上还写着一句话“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个故事里面,孝子郭巨最终没有埋掉儿子,而是得到一罐黄金,但他的孝行却传开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是,几百年后还真就有这么一位“埋儿奉母”的孝子,他就没郭巨这么幸运了!这个人和郭巨一样都是郭姓,全名叫做郭世道,生活在公元400年左右,为南朝刘宋时人。
这个人厉害了,他奉养的不是亲母是继母,少年时期他的父亲便过世了,之后他便出去打工养家糊口。
等他长大了,郭世道就娶了一个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
可是生下儿子不久他就被生活重担给压得喘不过气了,他和妻子商量说,他挣的钱养活母亲都不够,现在还加上一个孩子,就更不够了。
最后夫妻俩决定把孩子埋了,之所以说他们没郭巨幸运,那是因为他没挖到黄金,而是真的把儿子给埋了!郭世道泯灭人性的行为竟然受到当时百姓的推崇,他们不认为郭世道没人性,反而尊其为仁厚道德的典范,皇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免去了郭世道的税收,朝廷还有人推荐郭世道做官!总之,郭世道没有受到惩罚,史书也说他的后代全都是孝义之人。
为母埋儿读后感《为母埋儿》是一个深深打动人心的故事,它源自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
故事讲述了汉代一个叫郭巨的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供养母亲,决定埋掉自己的孩子,以减轻负担。
然而,在他挖掘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罐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孝道的重视,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思想的碰撞。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家庭、孝道与人性的冲突。
郭巨的困境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一个孝子在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时,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
人们常常需要在孝道与生存之间做出抉择,这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看法和理解上,我认为这个故事有几个优点。
首先,它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母埋儿》通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传达了孝道的重要性,让人深刻理解到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
故事中黄金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奇迹,也是对郭巨孝道的奖励。
这让我们认识到,孝道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感动天地,得到上天的眷顾。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观。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适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孝道依然是人们心中的重要价值观。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孝顺父母都是一种基本的人伦道德。
同时,孝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能不需要像郭巨那样为了孝道而埋掉自己的孩子。
但我们应该明白,孝道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照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关爱。
我们应该尊重和关心年老的父母,同时也要教育和引导下一代传承孝道的精神。
《为母埋儿》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和家庭。
家庭的幸福和和谐是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最容易忽视但实际上最宝贵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忽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国考面试热点:埋儿奉母你怎么看?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吕道志热点概述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便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特别是“郭巨埋儿”的故事引发了不小争议。
六安市市民慕女士上下班经常路过解放路,最近,她发现解放中路的路边安装了不少公益广告的广告牌。
牌子上讲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并且都配有插图,包含“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大家熟悉的典故。
但是其中有这么一个广告牌,让穆女士在内的不少市民看着不舒服。
用公益广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心,是一个好的创意,而慕女士所提到的,不合时宜的,是二十四孝中讲的“埋儿奉母”的故事。
埋儿奉母,讲的是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当年分家产的时候,他把家产都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守护着母亲,并且对母亲非常孝顺。
后来因为家境贫困,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如果他们把钱来供养自己的孩子,就会影响奉养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和妻子商议:不如亲手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些粮食奉养母亲。
夫妻双方在挖坑时,在坑下挖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双方得到黄金,回家既孝敬了母亲,同时也养活了孩子。
但是慕女士认为,埋儿奉母的故事,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制作公益广告牌的单位负责人解释说,选用“二十四孝”是上级领导下的决定。
前日晚间记者采访到了解放中路上的一家比萨店的老板,她说,路边的公益广告牌已经撤走。
模拟试题最近,安徽六安街头“埋儿奉母”公益广告,广告讲的是汉代郭巨对母亲非常孝顺。
后来因为家境贫困,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如果他们把钱来供养自己的孩子,就会影响奉养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和妻子商议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些粮食奉养母亲。
这个广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后来当地把该广告撤掉。
你怎么看待现代社会对于孝道的宣传?参考解析“百善孝为先”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训,近日在安徽六安市街头,二十四孝被做成街边护栏上的公益广告,将二十四孝之一“埋儿奉母”图文并茂地展示却引发争议。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二十四孝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以二十四个孝行故事为题材,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孝道的伟大精神。
这些故事中,有的讲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有的则描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二十四个感人至深的孝行故事吧。
1. 孝感动天,讲述了汉代时期的孝顺少年郭巨,他为了孝敬父母,不惜用自己的血来医治父亲,最终感动了上天,使得父亲病愈。
2. 母慈子孝,讲述了宋代时期的范仲淹,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尽孝心,亲自挖开坟墓,将母亲的遗体亲自安葬。
3. 母教子孝,讲述了唐代时期的李白,他在母亲生病期间,不离不弃,不辞辛劳地照料母亲,最终得到了母亲的康复。
4. 孝善着鬼神,讲述了南宋时期的包拯,他在遇到困难时,不忘对母亲的孝顺,最终得到了鬼神的庇佑,化解了危机。
5. 孝友传家,讲述了明代时期的文天祥,他为了孝敬父母,不顾一切地保护家族的传承,最终将孝道传承下去。
6. 孝义感天,讲述了清代时期的郑成功,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不顾一切地投入抗敌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7. 孝心感动,讲述了元代时期的郭守敬,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纪念母亲,发明了浑天仪,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孝心。
8. 孝行感动天,讲述了唐代时期的李渊,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孝心,创作了《长恨歌》,感动了天地万物。
9. 孝道感人,讲述了宋代时期的文天祥,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孝心,写下了《过零丁洋》,感动了世人。
10. 孝子报国,讲述了明代时期的戚继光,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报答父亲对国家的忠诚,不惜牺牲自己,最终取得了抗倭的胜利。
11. 孝心感动神,讲述了清代时期的康熙皇帝,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纪念母亲,修建了颐和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孝心。
12. 孝道感人心,讲述了唐代时期的孟浩然,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孝心,写下了《登鹳雀楼》,感动了世人。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奉母”,这真的是孝嘛?本文导读: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
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晋书》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东晋学者干宝《搜神记》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
兄弟三人,早丧父。
礼毕,二弟求分。
以钱二千万。
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
居有顷,妻产男。
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
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
’于是名振天下。
”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由于入选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不为过。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
郭巨埋儿《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
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
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
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晋书》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东晋学者干宝《搜神记》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
郭巨埋儿奉母的道德评价说起“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很多人一听,心里都会有点五味杂陈的感觉。
要不说这故事是一道道德的难题,听了让人又心疼又纠结。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郭巨是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非常老了,生活也比较困难。
为了替母亲治病,郭巨决定“把儿子埋了”。
这“埋儿”的行为听起来,哎呀,真是让人心头一紧,谁能忍心呢?可是啊,郭巨做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家听着就会发现,这个决定其实是为了他母亲的生命而做出的选择,情感上我们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从孝道的角度来看,郭巨的行为确实不简单,甚至说有点矛盾和复杂。
咱们先不急着对郭巨下结论。
看看他当时的情况吧,郭巨的母亲年纪大了,身体虚弱,而且在古代社会,那会儿医疗条件差,生死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都会面临生老病死的问题。
郭巨看着自己母亲日渐衰弱,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能不焦急吗?说白了,郭巨为了救母亲,真的是下了血本了。
这不,情况有些紧急了,郭巨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自己的儿子牺牲。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真的是痛下决心了。
你想啊,作为父亲,郭巨要埋掉自己心肝宝贝的儿子,这得有多痛苦、多煎熬?恐怕他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泪流满面。
但不管怎样,他都决定了。
这也显示出他为母亲付出的决心和牺牲。
我们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孩子的冷血,但细想想,郭巨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完全是在为母亲去做一件令人痛苦的选择。
嗯,确实,这种道德抉择太难了,谁都不能轻易下结论。
有人说“杀鸡取卵”,有的人会说郭巨太过极端,过于理性,失去了父亲应有的温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故事也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虽然郭巨的选择让人心碎,但从孝道的角度来看,倒也能理解他的心情。
孝顺母亲,是咱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看重的美德之一。
郭巨选择牺牲自己的儿子,换来母亲的一线生机,背后隐藏着深沉的爱与责任,光是这种情感就足够让人感动了。
试想一下,假如郭巨做出不同的选择,任由母亲日渐衰弱,肯定会被人说成“不孝顺”。
但他却选择了“道德的自我牺牲”,这样的决心和选择,着实让人佩服。
埋儿奉母的故事及启示
从前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体弱,不能自理。
他深爱
着母亲,认为照顾她是他的职责,因此,他每天都忙着照顾母亲,培
育小菜园和收拾家务。
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工作,也没有时间与朋友玩
乐和享受生活。
一天,他的朋友找到他,告诉他,“你的母亲快去世了,你已经
照顾她很久了,现在你应该把她放在家里,去追求你的梦想和生活。
”
但这个孝子却坚定地回答说,“我的母亲在我心中是最重要的人,我必须照顾她,无论我需要做什么。
”
很快,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非常伤心,但是他也深知,他在照顾
母亲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他成为了一个更加体贴和慷慨的人。
他的母亲的教诲和关爱让他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美德,对家人的关爱和照顾是我们
生命中最重要和最值得追求的事情。
即使这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不仅为自己创造出了幸福的家庭,也为社会和世界贡献了良好
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十四孝故事:埋儿奉母的故事及评价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故事郭巨,家贫。
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
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郭巨靠给人打长工为生,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为了赡养老母,他说服了妻子,决定将不懂事的幼儿埋掉。
当他们抱着幼儿在荒郊野外掘地时,却意外地挖出一个罐子,里面全是黄金,罐内还有帛纸一张,上面写着“这罐黄金是上天赐给郭巨的,官府不得夺走,别人不得拿取。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成为后世所列“二十四孝”之一。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评价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
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
鲁迅先生在读了《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之后,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悟(优秀21篇)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
而其中记得最深刻的便是有关“郭巨埋儿”的一段。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
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
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
这是何等的悲哀!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
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随着自己愈长大,看着父母亲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丝变白发,动作从迅捷变缓慢,多心疼!父母亲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留给我们,像蜡烛不停的燃烧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没有腾出一个空间给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当我需要停泊岸时,才会想起他们..自从读完《二十四孝图》后,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古代孝敬长辈的人留传千古,而今不孝敬父母的人,处处可见!“孝”的观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
我们应该向这本书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学习,尤其要向丁巧菊大义劝父、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学生求学救母、北国好男儿割肝救父……等当代人物好好学习,有句话说得好,“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
我们都应该清醒了,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
“一母八儿都养大,八儿一母没人养”的情况谁之过?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今天好吗?”随意买的宵夜,煮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餐,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让他们高兴温馨很久。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它以二十四个孝行故事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
在阅读完《二十四孝图》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孝道的伟大和深刻,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
《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感人,每个孝子孝女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形象和性格。
他们或是忍辱负重,或是舍己为人,或是宁死不屈,无不展现出了孝道的伟大和崇高。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郭巨埋儿》和《董永扶母》。
郭巨在农田里被雷劈,他的母亲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死去,便埋了儿子。
董永则是在母亲去世后,一直扶着母亲的灵柩不放,直到他的母亲复活。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孝道的伟大和深刻。
通过阅读《二十四孝图》,我深刻地理解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道被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懂得孝顺国家,才能懂得尊重他人。
因此,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当下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孝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孝道似乎有些被忽视。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孝道的传承和弘扬。
因为孝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
在当下社会,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孝道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孝道的重要性,让孝道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通过阅读《二十四孝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孝道的伟大和深刻,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
在当下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孝道的传承和弘扬,让孝道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和弘扬孝道,让孝道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德。
《⼆⼗四孝故事》评析(⼀)(1)《⼆⼗四孝故事》简介原⽂地址:15《⼆⼗四孝故事》评析(⼀)(1)《⼆⼗四孝故事》简介作者:⽼教书匠萧成志15 《⼆⼗四孝故事》评析(⼀)(1)《⼆⼗四故事》简介萧成志《⼆⼗四孝》的全名为《全相⼆⼗四孝诗选》,⼀般⼈认为是元代郭居敬编写的。
谁是编者,历来就有不同说法,有⼈认为是郭居敬的弟弟郭守敬编写的,还有⼈认为是郭居业撰写。
后来的印本⼀般配有图画,所以⼜叫《⼆⼗四孝图》。
其实,《全相⼆⼗四孝诗选》也不是故事最早的源头,此前还有西汉经学家刘向编的《孝⼦传》,后来的⼀些故事选⾃《艺⽂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以故事和⼉童诗歌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是适合⼉童特点的,今天仍然有这种形式。
现在传阅的《⼆⼗四孝故事》,⼀般都是后⼈配了图的⽩话本,故事是⽤当代⽩话语⾔表达的。
与原⽂对照,不仅有顺序上的不同,也有内容上的出⼊。
这本书的⽬的不是考证历史的真实性,⽽是为了宣传孝顺的观念和道德。
这本书是经过多次修订过的,在内容上是容许有出⼊的。
为了某些说明的需要,我所叙述的⼆⼗四孝故事,根据历史事实,在少数地⽅也有某些补充,主要在孝⼦的⽣平和孝敬⽗母的事迹上。
纵观⼆⼗四孝故事,涵盖了古代孝道的⽅⽅⾯⾯。
我们作些介绍,就能⽐较全⾯地了解古代“孝”的内涵了。
《⼆⼗四孝故事》在封建社会是影响⾯最⼤的启蒙教材。
这部启蒙教材影响的对象是不分男⼥⽼少,也不分穷富贵贱,有些穷⼈可能没有读过这本书,但都听过这⽅⾯的故事。
如我们⽼家农村死了⼈,晚上要唱夜歌⼦,其中就有⼈要唱⼀个多⼩时的《⼆⼗四孝故事》,就是现在农村唱夜歌⼦的⼈,还在唱着呢。
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时代,在各个阶层的家庭教育中,只有“孝”取得了基本的共识,成为了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最近⼀百年以来,对《⼆⼗四孝故事》的批判也是最厉害的。
只是在最近⼏年中,也有⼈感到整个社会尊⽼爱幼的⼯作做得⽐较差,尤其是⽼⼈难以得到应有的赡养和尊重,也有⼈提出要让青少年重读这部书。
埋儿奉母读后感《埋儿奉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它讲述了郭巨如何在贫困中尽孝道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家庭的行为。
郭巨在贫困中仍然坚持尽孝道,他的行为体现了孝道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往往忽视了孝道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忙于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忽略了关爱父母和长辈。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重新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忙碌的生活中,时刻铭记孝道,尽可能地关爱父母和长辈。
其次,这个故事还让我们看到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郭巨的家庭原本比较富裕,但由于家庭成员的离世和疾病的侵袭,家境逐渐贫困。
面对贫困和生活的压力,郭巨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行动来尽孝道。
他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郭巨的家庭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他仍然坚持尽孝道,他的行为让人们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依靠,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重新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忙碌的生活中,时刻关注家庭,尽可能地关爱家人。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感恩之心的重要性。
郭巨在挖坑埋儿子的时候,意外地挖到了一罐黄金。
他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仍然不忘尽孝道。
他的行为体现了感恩之心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感恩之心。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重新认识到感恩之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感恩之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我认为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信息是:尽孝道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感恩之心的体现。
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这真的是孝吗?本文导读:《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
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
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有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
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晋书》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东晋学者干宝《搜神记》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
兄弟三人,早丧父。
礼毕,二弟求分。
以钱二千万。
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
居有顷,妻产男。
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
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
’于是名振天下。
”两相比较,干宝至少告诉读者:郭巨是个假“贫困户”!郭巨为什么日子不好过呢?因为分家的时候,钱归了另外两个弟弟。
故事中不难看出,郭巨所在的大家庭,家风实在很恶劣:三分之二是坏人,三分之一很窝囊,兄弟三人没有一个人说,家里的钱要留一部分给母亲养老,害得最后要灭掉孙子,给老人省下口粮!家风恶劣的家庭,居然出了感天动地的孝子,至少有点不“科学”。
有没有科学、靠谱的解释呢?郭巨是晋代隆虑即今河南林县人,《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安阳故事卷》中,载有出自林县横水的故事:《郭巨真孝母假埋子的传说》,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郭巨兄弟三个,从小没了爹,日子穷得叮当响。
郭巨上山砍柴,上集卖柴,认识了一些响马,跟着他们打家劫舍。
二十四孝故事:埋儿奉母的故事及评价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故事
郭巨,家贫。
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
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郭巨靠给人打长工为生,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为了赡养老母,他说服了妻子,决定将不懂事的幼儿埋掉。
当他们抱着幼儿在荒郊野外掘地时,却意外地挖出一个罐子,里面全是黄金,罐内还有帛纸一张,上面写着“这罐黄金是上天赐给郭巨的,官府不得夺走,别人不得拿取。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成为后世所列“二十四孝”之一。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评价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
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
鲁迅先生在读了《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之后,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