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面塑.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7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起源、发展以及各地的独特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起源和发展2. 我国各地面塑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 创作自己的面塑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难点:掌握面塑的制作技巧和创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物面塑作品。
2. 准备面粉、颜料、工具等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面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民间面塑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
3. 欣赏与分析:展示各地面塑的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和风格。
4. 制作技巧讲解:讲解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5. 创作与展示:让学生自由创作面塑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互相评价。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民间面塑的掌握程度以及创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面塑展览或邀请面塑艺术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民间面塑的了解。
2. 开展面塑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制作技巧。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和创作面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创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面塑作品,注重作品的创意、技巧和完成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民间面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收集学生和同行的反馈意见,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九、教学资源1. 收集和整理相关的面塑教材、图片、视频和实物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定义与特点2. 民间面塑的历史与发展3. 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4. 民间面塑的传承与保护5. 民间面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掌握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示范法:演示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民间面塑作品。
4.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民间面塑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民间面塑作品、制作工具、材料。
2. 课件:民间面塑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展示一些民间面塑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面塑的魅力。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民间面塑的历史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文化价值。
2. 讲解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为学生动手制作打下基础。
三、示范(5分钟)1. 演示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2. 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四、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民间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面塑作品。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民间面塑的文化价值。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民间面塑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
2. 完成一篇关于民间面塑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民间面塑的感想和认识。
第10课民间面塑(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教育学生尊重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2. 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 民间面塑的题材和寓意。
4. 民间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面塑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民间面塑作品图片、制作材料(面粉、颜料、工具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制作材料(面粉、颜料、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间面塑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间面塑的艺术魅力。
2. 讲解:介绍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制作方法和技巧、题材和寓意等。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要点。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民间面塑2. 内容: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制作方法和技巧、题材和寓意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创作一幅民间面塑作品。
2. 要求:作品题材不限,但要体现出民间面塑的特点和寓意。
八、课后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环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环节的设计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
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面塑制作的过程中。
《民间面塑》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上册、第十课《民间面塑》的授课内容,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我确立阶段目标,本课《民间面塑》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的内容是: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民间面塑造型生动质朴、夸张简练,色彩鲜艳的独特美感,体会作品蕴含的美好寓意,了解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体验夸张变形、装饰丰富的设计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热情,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根据“设计•应用”让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为了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以及不同地区面塑形象生动、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的造型风格。
掌握面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在设计制作中体现出具有民间气息的面塑。
2.能力目标:在欣赏感受、观察对比和动手操作中丰富学生对面塑的视觉、触觉体验。
在集体探究过程中,了解设计制作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创作。
3.情意目标:感受民间面塑的独特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和进行设计表现的兴趣。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和不同风格,运用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的面塑方法设计具有民间气息的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是:设计的动物形象具有民间气息。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空间意识,因此本课开始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九比较容易掌握和学习。
三、说“教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行美术教学,通过各种情景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多元评价和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创作与互动,体会大胆、想象和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民间面塑 | 人美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面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掌握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体验面塑的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教学内容面塑简介1. 面塑的定义:面塑是一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捏、塑、剪、刻等手法制作成各种造型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2. 面塑的历史:面塑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民间,面塑常用于祭祀、庆祝、装饰等活动。
3. 面塑的艺术特点:面塑作品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寓意吉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面塑制作技巧1. 准备材料:面粉、水、食用色素等。
2. 和面:将面粉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揉成面团。
3. 染色:根据需要,将面团染成不同颜色。
4. 捏塑:运用捏、塑、剪、刻等手法,将面团制作成各种造型。
面塑创作方法1. 主题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2. 设计草图:在纸上画出作品的草图,明确作品的布局和结构。
3. 制作过程:按照草图,运用面塑技巧,制作出作品。
4. 装饰完善:在作品完成后,进行适当的装饰,使其更加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面塑的制作技巧和创作方法。
3.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1. 面塑技巧的掌握。
2. 学生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力。
3.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面塑作品展示。
2. 学具:面粉、水、食用色素、刀具、纸张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民间面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面塑艺术的魅力。
民间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汉族民俗艺术之一,民间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
面塑在汉族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汉族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汉族民间艺术之林。
起源汉族民俗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功能春节汉族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
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
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
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选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
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
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将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认识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面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2. 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3. 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4. 面塑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5. 面塑艺术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2.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介绍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 示范法:展示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幻灯片、面塑材料和工具。
2. 学具:面塑材料和工具、画纸、彩笔。
教案范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认识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面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2. 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3. 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4. 面塑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5. 面塑艺术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介绍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 示范法:展示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