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面塑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30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定义与特点2. 民间面塑的历史与发展3. 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4. 民间面塑的传承与保护5. 民间面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掌握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示范法:演示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民间面塑作品。
4.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民间面塑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民间面塑作品、制作工具、材料。
2. 课件:民间面塑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展示一些民间面塑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面塑的魅力。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民间面塑的历史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文化价值。
2. 讲解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为学生动手制作打下基础。
三、示范(5分钟)1. 演示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2. 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四、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民间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面塑作品。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民间面塑的文化价值。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民间面塑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
2. 完成一篇关于民间面塑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民间面塑的感想和认识。
第10课民间面塑(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教育学生尊重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2. 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 民间面塑的题材和寓意。
4. 民间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面塑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民间面塑作品图片、制作材料(面粉、颜料、工具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制作材料(面粉、颜料、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间面塑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间面塑的艺术魅力。
2. 讲解:介绍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制作方法和技巧、题材和寓意等。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要点。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民间面塑2. 内容: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制作方法和技巧、题材和寓意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创作一幅民间面塑作品。
2. 要求:作品题材不限,但要体现出民间面塑的特点和寓意。
八、课后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环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环节的设计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
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面塑制作的过程中。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定义、历史与发展。
2. 民间面塑的制作材料、工具及基本技巧。
3. 各地民间面塑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4. 面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5. 创作实践:制作属于自己的面塑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基本制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面塑作品。
2. 教学难点:面塑制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技巧等理论知识。
2. 示范法:展示面塑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评价作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民间面塑相关书籍、图片等。
2. 材料:面粉、颜料、模具、剪刀、针线等。
3. 工具:讲桌、投影仪、音响等。
4. 辅助工具:幻灯片、视频资料等。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面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知识:讲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技巧等理论知识。
3. 示范操作:展示面塑制作过程,讲解制作要领。
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动手制作面塑,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间面塑的价值和意义。
七、课堂练习:1. 观察教材中的面塑作品,了解其特点和制作技巧。
2. 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面塑作品,如动物、人物等。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八、课后作业:1. 收集更多关于民间面塑的资料,了解其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家庭作业: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面塑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第十课《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及现状2.掌握主要面塑手法,包括揉面、切面、捏面等3.学会运用面塑技法制作民间面塑形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及范例展示认识面塑的基本知识与技法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点2.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揉面、切面、捏面等3.运用面塑技法塑造简单的面塑形象2.教学难点1.学生对面塑的情感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2.面塑的具体操作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教学过程1.引入1.1 观察与思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民间面塑作品,带领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作品的形状、颜色、元素等特点,激发学生对民间面塑的兴趣和好奇。
1.2 导入话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自由发言谈谈对民间面塑的认识和想法。
2.讲解及示范2.1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民间面塑的历史和地域背景,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2.2面塑的基本技法逐一介绍面塑的基本技法,包括揉面、切面、捏面等,向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技法。
3.实践操作3.1学生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运用面塑技法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面塑技法的理解。
3.2教师辅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辅助和指导,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及时给予纠正和帮助。
4.作品展示4.1作品评析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及评析。
在评价和交流中,让学生相互欣赏和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4.2作品鉴赏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民间面塑作品,并向学生予以解析和鉴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面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5.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掌握了面塑的基本技法和操作方法,实践制作了属于自己的面塑作品,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民间面塑》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上册、第十课《民间面塑》的授课内容,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我确立阶段目标,本课《民间面塑》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的内容是: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民间面塑造型生动质朴、夸张简练,色彩鲜艳的独特美感,体会作品蕴含的美好寓意,了解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体验夸张变形、装饰丰富的设计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热情,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根据“设计•应用”让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为了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以及不同地区面塑形象生动、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的造型风格。
掌握面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在设计制作中体现出具有民间气息的面塑。
2.能力目标:在欣赏感受、观察对比和动手操作中丰富学生对面塑的视觉、触觉体验。
在集体探究过程中,了解设计制作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创作。
3.情意目标:感受民间面塑的独特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和进行设计表现的兴趣。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和不同风格,运用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的面塑方法设计具有民间气息的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是:设计的动物形象具有民间气息。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空间意识,因此本课开始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九比较容易掌握和学习。
三、说“教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行美术教学,通过各种情景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多元评价和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创作与互动,体会大胆、想象和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面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艺术。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面塑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民间面塑的历史和发展:面塑的起源、演变和地域特点。
3. 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工具与材料、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4. 民间面塑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审美特点和社会影响。
5. 民间面塑的传承与创新:传统题材与现代题材、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掌握制作工艺和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对面塑艺术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引导学生对面塑艺术有全面的认识。
2. 演示法:现场演示面塑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技巧。
3. 实践法: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面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面塑材料和工具、作品展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面塑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面塑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对民间面塑有初步了解。
3. 讲解历史与发展:讲解面塑的起源、演变和地域特点,加深学生对民间面塑的认识。
4. 演示制作工艺:现场演示面塑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技巧。
5. 实践环节: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面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面塑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讨论和协作能力。
民间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汉族民俗艺术之一,民间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
面塑在汉族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汉族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汉族民间艺术之林。
起源汉族民俗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功能春节汉族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
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
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
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选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
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
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将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民间面塑1.民间面塑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对面塑艺术的初步了解,了解其变化多样的特点。
应会:尝试运用粘、贴、揉、捏、剪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脸谱或者人物全身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面塑文化。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学习用技法创造自己的作品。
难点:各种方法的搭配灵活使用。
三、教具、学具橡皮泥、面塑配备工具、牙签、剪刀、小块卡纸、面塑的图片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工具携带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面塑的玩具,请学生欣赏面塑作品。
2、提出问题: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3、出示课题(三)讲授新课1、让学生看书,请他们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地方是你需要学习的?2、针对学生问题共同分析。
3、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演示一些学生不懂的制作方法。
5、做到一定时间停下来开始请学生提出问题:关于面塑你还打算知道什么信息?6、示大师的作品,请同学分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自己的作品的。
(四)评价关于作品造型设计方面,色彩搭配方面。
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方面。
拿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请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艺术,写一份观察短文。
2.民间面塑篇2一、设计思考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面塑实际上是馍,它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各种人物、动物等造型。
其制作材料简便易得,制作灵活方便,色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配,在生活中应用得很广。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寿辰生日以及其他喜庆时日,都少不了面塑的点缀和烘托。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面塑的历史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内容:1. 面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面塑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 面塑的基本技巧和造型方法。
4. 创作自己的面塑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面塑的制作技巧和造型方法。
2. 教学难点:创新设计和精细制作。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面塑材料(面粉、水、颜料等)。
2. 准备面塑工具(刀具、刷子等)。
3. 准备面塑样品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面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面塑的制作材料、工具和基本技巧。
3. 示范:演示面塑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作自己的面塑作品。
6. 展示: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民间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动手实践等。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面塑作品,包括创意、技巧和完成度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面塑课程的喜好和收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面塑展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邀请面塑艺术家:邀请专业的面塑艺术家进行讲座和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面塑艺术。
3. 开展面塑比赛:鼓励学生参加面塑比赛,提高他们的制作技巧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方面。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自己的面塑作品,并进行展示。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面塑制作的心得体会,包括在制作过程中的困难、收获和创新点等。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认识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面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2. 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3. 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4. 面塑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5. 面塑艺术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2.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介绍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 示范法:展示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幻灯片、面塑材料和工具。
2. 学具:面塑材料和工具、画纸、彩笔。
教案范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认识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面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2. 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3. 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4. 面塑创作的灵感和创意来源5. 面塑艺术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流派,介绍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 示范法:展示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三上《第10课民间面塑》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民间面塑》是高中美术课程中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本课将通过常锐伦的人美版美术教材,深入探讨面塑的历史、流派、特点和创作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将对面塑艺术有更全面的认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和艺术鉴赏能力,但对民间面塑的了解可能有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只知道面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但对其历史、流派和创作方法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面塑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面塑的历史、流派和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2.学习面塑的创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面塑的历史、流派和特点。
2.面塑创作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面塑的历史、流派、特点和创作方法。
2.示范法:展示面塑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的面塑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面塑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面塑作品图片或视频。
2.准备面塑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面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这道民间艺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面的了解有多少?”让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讲解面塑的历史、流派、特点和创作方法。
重点介绍面塑的发展历程,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以及面塑的制作技巧。
3.操练(10分钟)演示面塑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面塑的形状、颜色和纹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面塑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如何将面塑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