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关于官职 总结(高三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中官职知识点一、官职简介在古代中国的文言文中,官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官职指的是各级官员的职位,官员根据职位的不同,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和权力。
官职的设立和管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的基础。
二、官职等级分类文言文中的官职按照等级可以分为九品官、三公九卿、地方官和职官等不同的类别。
九品官是按照官员的资历和能力来划分的,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又细分为上中下三品。
三公九卿是指三位最高的官员(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和九个最高的官员(太尉、司徒、司空、太傅、太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尚书令),他们都是皇帝的亲信和重要辅助者。
地方官是指各地的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职官是指一些特定的官职,例如:宰相、尚书等。
三、官职的晋升在文言文中,官员的晋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的。
一般来说,官员的晋升是通过考试和选拔来确定的。
官员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一定的成绩才能晋升。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通过的考生都有机会获得官职晋升的机会。
此外,官员的资历和工作表现也会影响其官职的晋升。
一个官员如果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皇帝的赏识,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官职。
四、官职的权力和责任官职不仅代表着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还代表着他们的权力和责任。
不同的官职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和权力,例如:宰相负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大政,尚书负责拟定和颁布法令,地方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等。
官员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百姓的福利。
五、官职的变迁官职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动态变化的,官职的设立和撤销都与时代和政治制度的变迁有关。
随着政治权力的变化,不同的官职也会出现新的设立或者被废除。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设立了宰相和尚书等官职,而在宋朝则废除了宰相这个官职。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演变。
综上所述,官职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了解官职的等级分类、晋升方式、权力责任和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关涉的古代官职基础知识0317 1355:高考文言文阅读目前以史传散文为主,在阅读中经常关涉到一些官职名称,由于中学生阅读水平、阅读能力的限制,很多官职名称并不熟悉,以至于造成误读,误解。
因此积累一些有关古代官职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准确把握文意。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文言文中官职名称小结1、表授予官职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
襄公三年》)拜:授予官职。
(如: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yuàn。
”)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
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中学语文学问考点整理:古代文学常识之古代官职在中学语文的学习中,古文翻译里的各种官职名称常常令人头疼,但只要我们驾驭了,便也不觉得难了。
下面是带来的中学语文学问考点整理:古代文学常识之古代官职,希望大家喜爱,一起来看看吧。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
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
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来宾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状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官职名有哪些高中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
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名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中常见40个官职名|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中常见40个官职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高考语文中书本上的知识很多都是需要大家去背诵和理解的,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古诗词,或者是现代文的学习,都是需要大家的理解循序渐进的了解与学习。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阅读中常见40个官职名》,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
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文化官职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
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
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
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
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
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
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自秦、汉以后,官制渐趋复杂,中央和地方官制不断变化和发展,兹分叙如下。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概况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九卿”一套比较严密的中央官僚机构,以协助皇帝处理国家的军政事务。
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中,丞相主管全国行政;太尉负责总揽全国军政;御史大夫则负责皇帝与群臣的沟通并监督群臣。
九卿分别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郎中令(领导宫廷侍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事务)、宗正(分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赋税徭役)、少府(负责宫廷财政)。
三公九卿的基本构架被汉代沿用,只是具体名称有所变化。
丞相被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九卿中的奉常变成了“太常”,廷尉变为“大理”,典客成了“大鸿胪”,治栗内史变为“大司农”等,不过其基本职责都变化不大。
高考语文:官职变动文化常识汇总,收藏!表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3、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4、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6、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7、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8、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9、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10、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11、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12、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13、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表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2、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3、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4、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表提升官职1、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2、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中高考文言文常识之官职文言文在记叙人物生平事迹时常涉及到官职的变动。
掌握了这些常识,对于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生平、语境和文段翻译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全官职变动词语一、表示任职的:⑴任:担当,担任。
例如: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史记·蒙恬传》)⑵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⑶授:给予官职。
例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⑷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⑸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告子下》)⑹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例如:①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战国策》)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⑺简:任命,选拔。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⑻进:出来做官。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⑼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例如: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⑽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例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晋书·谢安传》)⑾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例如: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汉书?苏武传》)⑿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例如: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②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但如果是“左除”,则又表示“降级被贬”,例如:帝怒,乃罢贄宰相,左除滂等官。
(《新唐书·裴延龄传》)⒀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例如: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史记·李将军列传》)⒁复:恢复原职务。
跽:跪直身子,准备站起。
箕踞:两膝微曲,形似簸箕,表示傲视对方,轻视对方。
(3)尊卑与方位:①平时生活:以右为尊。
如:无出其右;闾左,豪右;左迁,旁门左道等。
②宴席:以东为尊,东向为尊位,其次为南向、北向、西向。
(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故称江东。
)(见《鸿门宴》)③朝堂:以南为尊,南向为尊位,故南面代指称帝,北面代指称臣或投降.④车中:以左为尊,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右为陪坐,叫骖乘。
如:虚左以待⑤战车:主帅居中,御者居左,右为保护主帅者,叫车右或骖乘.(4)祭祀礼节:①社稷、宗庙:代指国家。
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②牺牲:祭祀用的供品。
古制天子祭祀皆太牢(猪、牛、羊各一),诸侯祭祀皆少牢(猪、羊各一)。
③九宾:九种不同的傧相,为最隆重的礼节。
(5)兄弟排行: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
古代也用此表示月份.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
如仲秋,即秋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八月.五、度量衡:(1)长度: 忽、微;毫、厘;咫、尺;仞、寻(2)重量:斗、斛;钟;锱、铢;钧六、表示时间的副词:(1)表示时间长:长、久;每、常、辄(经常);素(一直)(2)表示时间短暂:①立、即:立即,立刻②遽、亟:急忙,赶快③俄、俄而、俄顷、少顷、少焉、少时、少间、须臾、斯须:一会儿④食顷:一顿饭工夫⑤暂:暂时⑥趣:通“促",立刻,赶紧⑦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不久(3)特殊时间词语:①更、鼓、漏:每更(鼓、漏)相当于两小时②经年:一年;期年(月):满一年(月)③明日:第二天;明年:第二年④旬:十天;旬日:十天左右;兼旬:二十天⑤旦日、翌日:第二天。
“翌”也作“翼”⑥望:十五;朔:初一;晦:月末;既望:十六(都指农历或阴历)⑦质明、平明:天刚亮;日中、亭午:中午;日暮、薄暮:傍晚;夜分、夜半:半夜⑧今:现在;向、向时:先前(或刚才);曩:从前;尝:曾经;初、甫:刚,才⑨旦、夙:早晨;暮、夕:傍晚;旦暮:时间很短;晓、曙:天亮⑩会、适:正赶上;方:正;暴:突然。
文言文中官职的词语有很多,例如:
1. 丞、史、令、长、丞簿、主薄等:主要都是辅佐主要官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职位通常不高。
2. 参军、典军、都督、监军、统军等:多为武官担任,负责出征防戍等事。
3. 校尉:是汉代军事机构的名称,其职位不高,通常由低级军官担任。
4. 侍郎、中郎、郎中等:多为皇帝的侍从官员,通常负责宫殿的守卫或传达命令等事务。
5. 宰相:负责主持国家大政。
6. 太守:汉代时,中央对郡县行政长官的称呼。
7. 尚书:汉代开始设置的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此外,还有刺史、司马、司隶校尉、御史大夫等官职。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官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异,同一官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官职人物常用词语总结在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官职人物常用的词语可以总结如下:1. 君臣关系:君王、主公、臣子、群臣、宰相、大臣、皇帝、君主、朝廷、内阁、官员、群臣、文武百官、驾临、召见、问政、朝贺、进谏、旨意、受命、奏章、谒见、奉旨、孝思、王者之道、天下至公、尊崇2. 官位职务:皇帝、太子、亲王、王爷、天子、君主、宰相、太监、三公、尚书、大学士、丞相、内阁、首辅、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御史大夫、经筵侍读学士、学士、郎中、博士、县令、知府、知州、知县、千户、百户、都督、将军、统军、总兵、都督、节度使、行军总管、巡抚、兵马大元帅、军机大臣、文武二班、四方文武大臣、大将军3. 政治词汇:人臣、国家、国家大事、爱民、治国、施政、典章、法度、政策、政务、政绩、民生、富国强兵、法治、德行、政令、尊卑、君道、王道、王法、朝纲、方略、权谋、军威、国策、宪法、文治、武功、攘外必先安内、恢复中原、国势、社稷、唐宋兴亡、春秋战国、兴衰继绝太平盛世、忠臣义士、庙堂、朝堂、王室、宗庙、世袭、官僚、府衙、衙门、诰敇、册封、册立、爵位、锦衣卫、宗室、士族、文士、贤臣、忠臣、明君、笔端、朝会、礼乐、人文主义、士人、读书人、文雅、大雅之堂、成文之法、儒门弟子、学问家、士风、君子、士庶、君国、子民、田亩、户口、赋税、科举、茶禅一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 文化教育:文人墨客、文学、诗词、典籍、经典、研读、修炼、文化、文明、文雅、书法、画画、音乐、舞蹈、礼仪、学问广博、业余读书会、古道热肠、忠肝义胆、义薄云天、见义勇为、才高八斗、智力超群、魅力非凡、英勇无畏、万古流芳、不朽之作6. 建筑词汇:宫殿、宫庭、殿堂、宫阙、宫室、楼台、阁楼、府邸、宅第、阔宅、庭院、殿堂、神庙、墓地、城墙、城池、门楼、凌霄阁、城主、城主府、皇宫、御殿、后苑、肃宁殿、成均馆、翰林院、太学、图书馆、雁翅楼、黄花观、簪缨世家7. 家族关系: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兄弟、姐妹、伯父、叔父、堂兄弟、表兄弟、嫡系、庶系、嫡长子、继子、继承人、嗣子、亲族、后嗣、香火、童男、巾帼英雄、家徒壁立、有女如此、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国欢腾、国泰民安、庆典、国庆、节日、婚嫁、赴约、问候、宴请、游宴、商贸、舞会、盛宴、酒宴、赏花、观光、旅行、交流、赛事、社交、宾客、礼仪、顶礼膜拜、千人万户、欢庆、喜宴、寿宴、雅乐、繁华、烟花、灯笼、红白喜事、礼尚往来、年华逝去、招待、礼佛、拜神、祈福、行善积德、行大礼、重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丰年祭祀、牲礼、尊崇先祖9. 人物品质:忠诚、仁德、勇猛、智慧、谦逊、品行端正、高尚、忠厚、公义、忠良、忠贞、忠勇、孝顺、节俭、谦虚、坚韧、正直、义方、义士、守信、儿女情长、义感、礼义廉耻、德行天下10. 功能词语:为政、战乱、攻城、国运、防御、平乱、开疆拓土、备马、帅旗、击败、督战、训练、征兵、颁布、治理、出使、筹备、竞技、辩论、治病、冶铁、耕田、修堤筑路、造福、发展、保护、教育、鼓励、规定、营造、整顿、惩罚、宣传、交涉、宴请、观礼、祭祀、庆典、证明、教化、辅佐、讲学、警察、司法、商业、农业、工艺、战略、霸业、德教、旌表功勋以上是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官职人物常用词语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常见的官职1.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m)。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为临菑市掾。
( 2001 年高考)(1)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 太尉:军事首脑。
(8)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 太史:记史,管文收。
(14)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19)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 主簿:秘书。
(一)授予官职类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韩信为治粟都尉,亦亡去,萧何追还之,因荐于汉王。
《汉书•高帝纪上》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文选•陈情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前后九辟公府。
《后汉书•钟皓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岁余,征拜侍御史。
《后汉书•王涣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4、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考语⽂⽂⾔⽂常考的官职名 ⽂⾔⽂是⾼考语⽂的必考内,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考的官职名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考语⽂⽂⾔⽂常考的官职名,⼀起来看看吧。
⾼考语⽂⽂⾔⽂常考的官职名(⼀)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郡的⾏政最⾼长官。
秦分三⼗六郡,⽐县⼤。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三州,刺史掌管⼀州军政⼤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 秦⾄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
相当于最⾼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事部长。
8、光禄⼤夫 皇帝⾝边顾问之⾂。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政院长。
11、车骑⼤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考语⽂⽂⾔⽂常考的官职名(⼆) 16、知县 地⽅⾏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级机构负责⼈。
23、⾏⼈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作⼈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部。
文言文知识中常用的古代官职名文官政务1.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2.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5.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6.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7.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8.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9.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0.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11.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12.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13.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14.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15.主薄。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主薄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16.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17.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18.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
19.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20.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高考语文文言文官职人物常用词语总结《高考语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官职人物常用词语总结如下:一、君王与官职(以春秋战国为主)君王:天子、帝、王、君、主、圣人、圣、贵官职:相、卿、大夫、士、臣、吏、令、史、仆、宰、尉、仓、仲、御、长、司、尚、叔、禄、公、卫、冢、少、中、佐、给、仆、尹、丞、史、句、童、官、品、司徒、司马、司空、王父、宦者、营、宰、尉、给、宪二、官职人物1. 君主及亲属:天子、皇帝、诸侯、王、公、侯、卿、伯、子、令、大人、主、大夫、士、君、人、庶人、庸、儋、白广、共首、嗣骞、豆生、轩辕2. 官府及官员:朝廷、官府、卿、大夫、士、公、吏、长、尚、给事中、丞、仆、尉、史、令史、署郎、属郎、差官、守、尉、仓鼠、令尹、御史、尹、曹、赋长、宰、主、尚书、博士、先生、教授、谏官、荐举者、公子、大司马、雍州、戎、丞相、相、郡守、都督、都尉、御史大夫、司徒、司马、司空、卫尉、中郎、中丞、中尉、、尚书令3. 郡县官员:郡、州、县、国、尉、宰、令、长、仆、史、句、长史、执。
司、卫、丞、尉、尹、寺、守、主、呼尸、大都督、刺史、随郡、治中、从事、员、属、尚书郎、主簿、丞相诸曹主簿、中堂吏、都官属、从事中郎、太仆、御史、玉堂、太守4. 军事人员:元帅、大将、将军、都尉、卫尉、太尉、军吏、军士、令、戎、冠、武5. 乡绅士族:绅士、庄吏、庄史、邑吏、邑史、邑令、问刻者、庐陵大守、李卓君、贤人、鲁缪、宿令、李司空、文之按、让院吏、勋、曹隐君、物、家臣、百姓、客人、邦民、市人、祀者、朝人、兵、亡命、罪人、死囚、贱民、乞丐6. 教育人员:先生、教授、生徒、童、学生、小学、中学、私塾、国子监、学宫、师、儒生7. 宫廷后宫:嫔、妃、贵妃、皇后、后妃、王妃、上宫、内官、宫女、乳母、嬷嬷、宫娥、侧妃、小妾、宠妃、宫人、媪、宫中、宫妇、婕妤、庙女、舞妓、歌女、歌姬、慈仁、织女、妻妾、翁、内外妇8. 贵族子弟:公子、王子、侯子、士子以上只是《高考语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官职人物常用词语总结的一部分,如果需要更多词语,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和阅读相关文言文著作。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
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
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
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
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
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
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
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
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削去,罢免。
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
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兼任,同时监管。
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
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暂时代理官职。
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
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6.摄:暂代官职。
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暂任、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8.守: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职。
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主持。
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
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
如《书·尧典》:命汝典乐。
《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
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
《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
《陈书·袁枢传》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