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部分讲义节选:非典危机带给我们的思考(企业版)
- 格式:ppt
- 大小:687.50 KB
- 文档页数:45
幸好,SARS有两面这两天来BBS看帖子,常常是越看越担心,为自己担心,为家人担心,为朋友担心,为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担心,为大街上不认识的人担心...现在大家已经把A面渲染的很生动了,不如再来看看它的B面:SARS提醒我们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它给了我们这样的基本健康的年轻人一个机会,一个以往不多的机会,把自己推到生命的边缘来考察自己的一切。
以往,我们总觉得“离去”距离自己很遥远,至少在七十岁以前的每一天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还有“那么长的一辈子”要走。
其实,佛经上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即使没有SARS,我们中又有谁可以保证自己一定会有明天?生活就像一个躲在角落里的怪兽,会突然扑出来告诉我们“你该下场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会发现我们许多的假设都是不成立的,我们为了一些琐碎的东西去伤害或者追逐,我们不停的推迟幸福为未来去积攒什么,我们把对别人的爱隐藏起来不去表达,因为“未来还有的是机会”,我们拒绝原谅同我们不一样的人和事,因为“这是个原则问题”,我们对自己的熟人是一种态度,对陌生人是另一种态度,因为“他同我有什么关系”......SARS告诫我们人的渺小,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号称能“征服自然”的人类却面对一个疾病束手无策,我们以往对环境和资源索取的太多,迟早会收到大自然出示的黄牌。
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同它讲和。
SARS教会我们感谢,感谢在危机中看到的友爱与平和,感谢我们已经拥有的,看看那些坚守岗位的医生和护士,看看那些不知是不想还是不能戴口罩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想想那些可能还不知情的每天忙到深夜才收工衣服上满是灰土住在大通铺上吃着最便宜饭菜却还要遭受某些“城里人”轻视的民工......我们真的应该去做点什么,去贡献一些什么。
SARS鼓励我们同情,我们体会到了恐惧和慌乱,在这短短的几周里。
可是,战争,地震,残杀......还有比SARS糟的多的情况,想象一下伊拉克的老百姓在这二十年里的遭遇,想想科索沃的种族战争,想象一下9.11时美国民众的心情,我们也许可以对苦难多一些同情心,少一些在别人出事时幸灾乐祸的情绪化的发泄。
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正在改变中国人的公共生活,改变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东西。
这场在胡锦涛、温家宝新政府领导下的抗击非典的全民战役,是伟大的,也是悲壮的。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新世纪开始后不久,我个人不期而然地遭遇了两场震撼全球的大危机,除了这场非典危机之外,另一场就是美国的“9-11”,那年我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访问,与美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那个艰难的时刻。
同样是国家性的危机,同样是突如其来、卒不及防,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危机中表现出的民族反应、社群观念和公民意识是很有一点不同的。
那些对比鲜明的场景以及背后所折射的人性,让我感叹万千: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国民性格中,究竟缺了一些什么呢?我们需要反思。
一,民族在这次非典危机中,中国的公众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
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只是近一个多世纪的事情,以前中国只有“国”和“天下”的观念,这个“国”指的是一家一姓的王朝,不是现代意义上有着确定主权、疆界以及特定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国家。
而“天下”按照儒家来看就是华夏文化传统,在传统士大夫看来,“天下”的观念高于“国”的观念,各方蛮夷只要接受华夏文化,都能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至于谁来统治,倒是一个其次的问题。
现代的民族国家认同在中国要到19世纪末才出现,民族国家意识这个东西平时看不到,一旦到了国家危机的时刻就会迸发出来。
法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是在保卫法兰西、高唱《马赛曲》中产生的;德国是在拿破仑大军压境的时刻,费希特发表慷慨激昂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激发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中国也是这样。
最早是在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刺激了梁启超等新派士大夫萌发现代的民族国家认同,1919年巴黎和会的失败,又激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意识扩展到整个知识精英,特别是青年学生。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民族国家意识直到1937年日本侵略以后才开始产生;鬼子来了!这使得一般老百姓感受到一己、一家和一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血肉相连,中国的现代民族认同到抗战以后才得以普世化,成为全民的意识形态。
徐滇庆谈“非典”“非典”犹如飞来横祸,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将中国经济搞得面目全非。
人们刚刚还在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而喝彩,转眼之间,媒体头条新闻都变成了“非典”疫情。
由于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9%,人们曾经估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以高达7.5%以上。
鉴于“非典”流行,2003年4月下旬,世界银行把中国经济增长率向下调了0.2个百分点。
还有一些外国研究机构的估计更为悲观。
究竟“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实际上,在没有确切得知“非典”变化趋势之前任何预测都是缺乏根据的。
对经济增长的估计取决于“非典”流行时间,而流行时间长短取决于政府对“非典”控制的力度。
如果能够在一个月内控制住“非典”,那么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可能只下降一点。
拖得越久,损害越大。
如果拖到6个月以上,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
“非典”对经济的冲击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冲击人员流动,其次,物资流动,最后,资金流动。
第一,“非典”流行必然影响人流。
由于“非典”的传染性特别强,再加上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来预防和治疗,人们对“非典”传染的恐惧必然影响到交通、旅游、餐饮、娱乐、服务业,破坏人员流动的正常秩序。
旅游、服务业离不开人员流动,人流越旺,生意越多。
交通中心和旅游胜地受到的影响最大。
香港受到的冲击比大陆更为严重,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旅游、服务业在香港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非典”流行,外地人视香港为危险疫区唯恐避之不及,本地人不敢外出,往日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几乎门可罗雀。
2003年4月底,在罗湖口岸过关的人流下降了65%,香港航空运输业的航线减少了40%,很多到美国的直线航班都取消了,进出香港的班机空位大半。
许多航空公司生意萧条,濒临破产。
人流下降严重打击了香港经济。
原来人们估计香港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就在几周前,有的投资银行把香港的经济增长率下调0.1个百分点,随着“非典”流行,这个估计值迅速下滑,从0.2、0.3到0.5,一个比一个低。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2003年9月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袭击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首当其冲,在经济发展、人际交往、社会公平、社会参与、政府政治、健康、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党中内、国务院果断决策,在一手抓抗击“非典”的同时,一手抓经济建设,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保持良好态势。
但非典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则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非典与经济目前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良好,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53亿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8.2% 。
上半年,经济增长不仅速度高,而且质量和效益比较好。
一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二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收。
三是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加。
但非典对经济滞后影响在下半年会进一步显现,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走低,主要表现在:1、对就业影响大于对GDP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今年城镇要新增1000万个劳动力,目前有600万下岗职工,800万登记失业人员,而今年计划新就业1000万人,其中净增就业岗位800万个,就业缺口达1400万个。
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达212万人,是高校扩招以来首次毕业的一年,比上年净增67万人。
截止6月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60%,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这次非典主要打击的是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度最高的服务类行业。
如餐饮就业人员有1700万,住宿业就业人员有1200万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为6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3000万人,还有零售业、娱乐业及其他服务业等,与工业相比,其在就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大于占GDP的比重。
非典期间,还有1000万农民工返乡,存在着大量人员失业或隐性失业现象。
2.对居民收入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就业减少直接导致居民收入的减少,特别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去年农民增收的四成来自进城务工收入,今年非典将直接减少农民打工收入约二三百亿元,农民减收已成定局。
企业危机管理培训教程之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2003年,非典席卷全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这场危机不仅对个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非典危机的实践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非典事件告诉我们,个人和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并早做准备。
在疫情爆发前,很多企业和个人并没有意识到病毒的严重性和传播速度。
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包括预测可能出现的危机、预警机制、应急预案等。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其次,非典事件也告诫我们,危机管理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考。
在非典期间,某些企业仅仅关注如何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而忽略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利益保障。
这样的缺失导致了企业经营的停滞和困难。
因此,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同时,企业应对危机进行全面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危机期间企业的公关能力和信任度变得更加重要。
在非典期间,一些企业因其良好的公关能力和高度信任度,成功地渡过了危机。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由于公关上的不当和信任度的下降,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因此,企业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公关能力和信任度,保持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建立健全的危机公关机制。
最后,非典事件提醒我们,在危机管理中,企业需要积极回应社会的关切和反馈。
在疫情期间,社会对企业的关注度和要求都会有所增加。
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的关切,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利益方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总之,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深思熟虑的。
通过总结这一事件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
危机管理是一项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企业应当认真对待,做好准备,并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危机管理培训教程之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非典是指2003年爆发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它给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一次危机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企业的许多弱点和不足,也深刻认识到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非典这次危机,探讨企业应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培训,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首先,企业应注重危机预防和风险管理的培训。
在非典爆发前,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传染病这一种类的危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因此,在危机管理培训中,企业应加强对各种可能的危机类型的预警和风险评估。
只有通过预防和控制危机的发生,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风险。
其次,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危机应对能力培训。
面对突发的传染病危机,企业往往需要迅速行动并采取措施来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因此,企业需要培养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对传染病的基本认识和预防知识、紧急处理方法等。
通过这些培训,企业可以提高员工对危机的敏感度和应变能力,有效应对突发状况。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危机管理团队的培训。
危机管理团队是企业在危机发生时进行决策和应对的核心力量。
他们需要具备应对危机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判断形势、制定预案、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等。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危机管理团队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危机沟通技巧、危机决策与应对策略等方面。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高危机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危机管理培训还应注重与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
非典危机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是企业成功渡过难关的关键。
因此,在培训中,企业应强调与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在危机中的应对提供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最后,危机管理培训还应注重对企业灵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危机是不可预测的,每一次危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因此,企业需要培养灵活适应能力,即在不同的危机情况下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变革。
企业危机管理培训教程之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2003年,非典(全球公认疾病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爆发,给全球各国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这一次突发危机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思考。
本文将重点探讨非典疫情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启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非典给我们提醒了企业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和突发性。
疫情的爆发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无法预料和控制的风险,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制定应急预案。
在非典爆发前,许多企业可能从未面临过如此严峻的危机,他们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能力,往往会陷入无助和被动的境地。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起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团队,及时掌握最新的事件信息,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决策,并能够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危机事件。
其次,非典疫情暴露出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
在疫情爆发初期,很多企业的反应较为被动,没有及时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和威胁。
有些企业甚至忽略了危机的传播性和影响范围,以致于采取不当的措施或者错过了合适的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危机管理的能力建设,包括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加强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提高危机分析和决策能力等。
此外,非典疫情也暴露出企业在应对危机时缺乏沟通和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许多企业在疫情爆发初期选择隐瞒或不完全披露真实情况,给员工和社会公众造成了误导和恐慌。
这种缺乏透明度和诚信的行为不仅对企业形象和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更影响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因此,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应当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披露真实情况,与员工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最后,非典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也引发了对供应链管理的关注。
疫情的爆发导致了工厂停产、交通中断等,给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许多企业在疫情爆发初期并没有意识到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性,也没有完备的计划和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因此,企业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应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和规划,建立起灵活、稳定和可供应的供应链网络,并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共享危机风险和资源。
非典不可怕可怕在人心当前疫病劫起,非典恶名遍布中华大地,多有众生为其所恼,恐惧紧张如同黑云笼罩着大家的身心。
人们都知道无力之人最苦,而恐惧就是一种极端无力的感觉。
人心若处极端无力时,即是失控之状态,极易被不良外力所侵、所扰、所染。
面对人心处此极险之境,面对党中央对人民的真切关怀,动用了一切职能部门的力量,组织了广大医务人员奋战在第一线,为患者施医送药,无论是有钱的病人,还是贫穷的患者,一律平等救治。
这平等二字的真谛乃是共产党的生命,由此显现了真理二字巨大的凝聚力,验证了佛在《四十二章经》[“视平等,如一真地”]的教导。
从而迅速提升了广大医务人员“医德”的新境界,调发出了他们心中本有的光明、善良、智慧的力量。
面对此情此景,有关部门更应为广大人民宣说微妙真理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无上觉悟)。
因为这是灭度人心之中一切挂碍,以达“预防”二字真谛的唯一选择;这是实现长治久安唯一的光明正道、唯一的智举。
所以千万别忽视了这个“心”字蕴藏的真义。
“心”的作用是至高至上的,因为佛说:[“第六意识心王为上。
”]也就是说心叫你打人,你才打人;心叫你助人为乐,你才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切唯心故。
对于相伴人生的烦恼、痛苦、诸病,也皆由人心所导、人心所造、人心所生。
这句话可能使人不相信,也可能使人半信半疑,但是用一些人世间的实际例子,就不由得人们不相信了。
比如有人一夜就愁白了头髮;有人瞬间就变得苍老了很多,这都是人心之中产生了极大的挂碍所至。
在人心没有防备的状态时,突然出现的恐怖相,会导致人心失控,人心动乱,促使全身随之动乱,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相由心生”]。
根据人心有无防备的程度,根据恐怖相的狰狞程度,可以使人全身起鸡皮疙瘩、毛骨悚然、头发根竖起、大小便失禁,甚至有的人被吓出病来,极度恐惧可以吓死人。
俗话说:吓破了苦胆。
举个例子:上小学时(五十年代初),有个同班好友,他生的虎头虎脑,小名又叫小虎,惹人喜欢。
有一次他爸爸说:星期天半夜就起床。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非典’对中国经济影响”研究小组《研究简报》第十二期2003年5月7日“非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经济的发展,这种影响是短期阵痛的,对GDP的打击也是明显的,不久的将来就会呈现出来,而且间接影响的程度不但较为剧烈,而且还会有长期的滞延性。
然而,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方面,带给我们的不利的一面的同时,也有机遇的一面……非典型肺炎爆发至今,从新闻媒体的有限信息披露,到每日一次公开“非典”病例数量,新闻媒体的有限开放有利于改进政府为政作风,这一开放模式加大了政府和民众的信息互动,特别是政府对爆发性事件的处理,已经朝透明化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对关键信息的处理,多会采纳有限透明的策略,这是对民众负责任的态度和表现,拉近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这种趋势是持久的、前进的、不可逆转的,很有利于我们推进体制改革进程。
就“非典”的影响而言,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反应尤为明显,不管是短期,还是远期,人们对“非典”都存在一种“非典”恐惧症,也可以说成是SARS综合症,这种恐惧主要来源“非典”的强烈传染性和身边发生事实死亡病例,这种恐惧使得个体生活自然避开人群,自然的隔离将会成为个体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法,生理上出现的任何相关的反应,都会使个体越来越依赖医疗卫生保健,这对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确实是一大进步,然而,如何降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价格?将成为今后长期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这“两种因素”(这里指“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下,医疗卫生保健产业将得到最大的改善,经济的新增长点不久就会出现,政府财政支出的20亿元预防“非典”基金只不过发挥了一个杠杆的作用,更大的个体消费支出将会在远期得到印证,这有可能成为弥补和扩大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突破口。
“两种因素”会导致大市场经济向小市场经济的转变吗?会从自然的密集型的集中市场向粗放型的个体经济转型吗?我们认为,这种倾向是存在的,但短期内这种经济结构不可能大规模出现,如果不能在短期根治“非典”,并使之不向农村扩散,就不能排除经济结构的变迁,起码国际间和国内区域间的隔离,已经产生了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割裂、国内区域经济的割裂、城乡经济的割裂,这种割裂对我们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未来,我们不应轻易的一言以蔽之,说是消极的,很可能就此有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潜在地发挥作用,也可能是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改观和重塑,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了微调,也增加了国民对未来灾难的抗风险意识,这是一场深刻的国民教育和发展反思运动,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很有助于中国重振历史的雄风和辉煌。
“非典”危机呼唤行政体制改革阅读次数:2875罗冰眉摘要非典的突然袭击和迅速流行,使我们面临和历经了一场意外的考验。
面对危机,中国政府表现出富于大局的形式把握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但也暴露出政府发布疫情信息一度不够及时、缺乏透明度,整体协调能力和应对重大危急的反应机制以及官员的考核和责问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
为此,作者认为应加快推进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回应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体制上增强政府对非典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健全政府官员的考核和问责制度,强化对权利的制约和责任的追究;在充分履行政府职责的同时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本文在论述危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政府危机管理的一系列建议,从而促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完善公共管理体制,提升公共管理能力,体现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非典社会危机危机管理政府职责Abstract: SARS's surprise attack and swift rage afforded us an unexpected trial. Facing to such crisis, Chinese government could grasp the situation and deal with it firmly. However, for this time it revealed many issues as well, like that government couldn't announce the epidemic situation in time and transparently; that it's imperfect for integrative coordinating ability and response system of handling significant affairs; that it's defective for officer checking institution; etc. Consequently, in this article it's deemed that we must accelerate to protect public knowing right, establish crisis administrative system, perfect government officer's checking institution, and take advantag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Several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 governmental crisis administration are also given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crisis principle to urge our management to fulfi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more vigorously in order to be a serving and obligating government.Key word: SARS, social crisis, crisis administration, governmental obligation自去年11月以来,中华大地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职业培训讲师、管理顾问:徐剑主讲: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邮箱:docentxu@2003年.五一.于北京(企业版)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直面生活,关爱人生,决战非典当今世界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
比如人们一夜醒来,听到的是美国世贸大厦轰然倒塌,数千生灵遭受灭顶之灾;伊拉克硝烟未散,人们的视线还未从中东收回,“非典”突然便成街头巷尾人人谈论的热点,满大街流动着的白色口罩罩住了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面孔……面对“非典”,企业该有哪些思索?非典正在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但非典既可防又可治,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认真正确对待,不至于到恐慌的地步。
“非典”不应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
我们每个人应对“非典”,除了用科学的方法正确预防和治疗外,那就是沉着应对,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
不要让比“非典”更具传染性的谣言和恐惧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
作为企业,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体,从“非典”中应该有哪些思考呢?对于“非典”,我们要正确对待,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
只要我们尽快消除疫情,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局面很快就会改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传统,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依然很强劲!中国经济遭遇“非典”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9.9%的高位增长让世界为之击掌,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却将中国人从收获的幸福中拉了出来。
不仅如此,至今仍在蔓延的SARS病毒正在无情地吞噬着中国经济的健康肌体,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也因此在春天遭遇到了些许寒流。
面对“非典”,中国经济依然会有奇迹!现在看来,面对肆行的非典疫情,认为非典感染不了中国经济的观点低估了疫情的杀伤力。
我国今年首季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9%,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3个百分点,但非典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从三月中下旬起已逐渐显现,而且在防治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之前可能还会对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已经给我国旅游、贸易、对外交往和社会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2003年,一场“非典”突然袭来,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
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欣慰和自豪。
同时,“非典”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去反省和总结,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而2003年的非典危机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这次“非典”疫情的扩大,除了受卫生技术条件的制约外,在初发时对“非典”的传染性和可控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及普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信息公开力度不大。
在我国政府刚涉及非典危机时,信息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反应能力较为迟钝。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是难以明确的,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4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足,无法满足危机管理的法律化及制度化要求。
二.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途径(一)增强政府危机风险意识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的观念。
非典”的影响及对策思考非典”的影响及对策思考“非典”降低了人们对于“面对面”服务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旅游业、旅馆业、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旅客运输业)、零售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等行业的收入及其增加值增长,对制造业似乎没有直接影响。
这些行业经济活动的变动,又通过部门间的关联联系,间接影响其他部门的增长。
零售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例如,北京、广东、山西、内蒙、河北等)受到的影响较大,而旅游业、旅馆业、旅客运输业、会展业等受到的冲击是全国性的。
为了分析“非典”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设计了经济增长和相关行业增加值的基准情景(根据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以及多个研究机构的分析预测,设定2003年GDP增长率为8.5%左右),并根据现有的调查和统计资料,设计了“非典”影响的三种情景:第一种情景是“非典”疫情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第二种情景是“非典”疫情在6个月内得到控制,第三种情景是“非典”疫情在9个月内得到控制;同时估计了每种情景相关行业收入的损失比例(见附表)。
然后,我们在假定相关行业增加值增长的损失与其收入增长的损失相同的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估计了每种情景下GDP增长的损失:如果“非典”疫情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GDP增长则比基准情景低0.81个百分点;如果“非典”疫情在6个月内得到控制,GDP增长则比基准情景低1.42个百分点;如果“非典”疫情在9个月内得到控制,GDP增长则比基准情景低1.87个百分点。
附表:受非典影响行业部门的损失估计表附图附图另外,我们还利用宏观经济分析预测模型估算了“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第一种情景下,GDP增长降低0.73个百分点;在第二种情景下,GDP增长降低1.12个百分点;在第三种情景下,GDP增长降低1.53个百分点。
(二)就业和居民收入“非典”使旅游、餐饮、建筑等行业的一些企业处于歇业或半歇业状态,增大了这些行业职工失业的压力,从而有可能扩大全社会失业的整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