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七分饱的科学养生法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七分饱的标准"七分饱"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可以适用于所有人。
它基本上是指在用餐时保持适度的饥饿感或者部分饱足状态,而非完全的饱足。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感知"七分饱"的状态:1. 听从身体的信号:在用餐时,留意身体的信号,当感到饥饿的程度减轻,但并不是完全饱足时,就可以逐渐停止进食。
2. 控制饭量:在用餐时,尽量控制饭量,避免过度进食。
可以通过减少饭菜的摄入量或者适当留一些余地来达到"七分饱"的状态。
3. 缓慢进食:慢慢地咀嚼食物,享受进食的过程,可以更容易感知饱足感,避免过度进食。
4. 等待片刻:在用餐后,等待片刻再决定是否继续进食。
这样可以给身体一些时间去传递饱足信号,帮助更好地感知"七分饱"的状态。
总的来说,"七分饱"的标准是在用餐时保持适度的饥饿感或者部分饱足状态,避免过度进食,让身体保持一种舒适的状态。
具体的标准会因个人的体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七分饱”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养生理论,它强调了饮食中的适度和节制。
在古代,饮食被视为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非常重视饮食的调节和控制。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过度饮食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七分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饮食准则,被认为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七分饱”也有其科学依据。
过度饱食会导致胃肠系统负担过重,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如胃胀、胃痛、胃食管反流等。
而适度的饥饿感可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健康。
此外,“七分饱”也被认为有助于控制体重。
在现代社会,肥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而适度的饥饿感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能量摄入,避免过度进食,有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
因此,“七分饱”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
肥胖者的健康饮食方法1、吃饭七分饱就好,切记贪心。
不管吃什么七分饱就好了,吃七分饱就要求吃的时候吃饭的速度不要过于快。
因为人吃饱了是需要大脑的神经系统来进行传达的,而如果你吃得过快,那么可能你已经吃饱了,而脑神经还没有发出已经吃饱了的指令,等其发出已经吃饱了的指令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已经多吃了多少了呢?所以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进食的速度。
2、饭前先喝点汤。
饭前先喝点汤食或者喝点水可垫垫肚子,可有效的减少主食的量。
当然了在喝汤之前最好先过滤掉汤中的那一层油,否则你喝了过多的油水还是照样胖。
3、控制副食。
很多女孩都有没事的时候吃点零食的习惯,认为说正点吃饭的时候少吃点就行了。
错误的认为瓜子,糖果,果汁等食物不顶饱因此热量就不会太多,多吃了也不用担心肥胖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小零食恰恰是很多女生肥胖的最大元凶之一呢?所以对于肥胖女孩们而言平时一定要减少零食的摄入量,如果你实在想吃零食的话,那么吃点水果,或者喝点茶就好了,不要在选择进食任何食物了,因为任何食物都是有热量的。
4、平时饮食尽量以青菜水果为宜。
要知道就算是瘦肉也含有脂肪的,因此建议平时饮食尽量以青菜水果为宜。
因为青菜水果是维生素,微量元素,食物纤维最多的食物之一,这些食物不仅能增加饱腹感,同时还具有降低血脂,维持身体正常代谢的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健康的烹调方法,比如说尽量少用高油爆炒,可以选择凉拌的烹调方式,这样可以减少油脂的摄入,尽量选择植物油而减少动物油的摄入等等。
5、找一个人一起就餐。
研究发现女性在就餐的时候身边如果有一个心仪的异性的话,就会不自觉的放慢就餐的速度,同时还能减少食物的摄入。
当然了这个人最好是那种平时本身就吃得相对比较少的人。
如果找一个平时就喜欢大口吃肉,饭量很大的人一起就餐的话,那么无遗是会让你吃得更多,更容易引起肥胖的问题。
6、拒绝夜宵。
很多女生特别是在熬夜之后都喜欢喝点甜汤或者吃包方便面,烧烤,牛奶,面包等食物当夜宵。
事实上临睡前几乎没有运动了,此时吃下去的食物最终只能变成肥肉了。
解锁健康饮食密码——常吃七分饱中国一直是一个饮食大国,有着丰富而深远的饮食文化。
早在《周礼》中,就为饮食制定了非常详尽而成系统的饮食制度,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它体现了人们对于饮食的重视,对于吃的讲究。
因此,中国历经数千年,饮食文化一直都是在不断的丰富,充实。
它与传统文化,哲学理念相互影响,且密不可分。
在中国的三大主流哲学文化派系——儒释道中,人们对于饮食之道的理解和研究也体现在了方方面面。
并且,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这种饮食文化也更多的加入了养生的理念。
使得吃,成为人们保养身体,益寿延年的重要方式。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个对吃非常有研究的人。
说到这里,爱吃东坡肉的人可能有很多话说了。
先别急,这里说的讲究是指他的饮食观念。
苏东坡也是一个善于养生的人,在平生际遇跌宕,多羁旅多贬谪的情况下能够达到耳顺之年,可见他的养生理念是很先进的。
他融汇了儒家的“正心”及佛道的“养心”思想,在任性逍遥与节制欲望中找到平衡,因此既能得到生活饮食的意趣,又能践行他的养生之道。
苏轼主张节食,专门写了一篇《节饮食说》(《苏轼文集》),认为节食可以“宽胃以养气”,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谈到:“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节食来达到养生目的,也是非常推崇的。
人最难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
在佛家提出的“三毒”中,贪居于首位。
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
而口腹之欲,又是我们最常要面对的一种欲望,学会克制,了解到过犹不及的道理,能够很好的帮我们走出“三毒”的樊笼,达到身心的自由与通畅。
儒家的不时不食,佛教的过午不食,基督教的四旬期、伊斯兰教的斋月、还有一些善于养生的百岁老者遵循的吃饭只吃七分饱,这些都反映出节食、节制欲望以修养身心的理念。
常言道,“饭吃七分饱,话说三分足。
”后半句说的是处世哲学,前半句说的是养生哲学。
七分饱究竟是怎样的感觉呢?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还没有吃饱的感觉,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进食速度也明显变慢。
饮食养生的八大注意一、多吃粗粮,因为粗粮含有植物的完整信息,比如种子就包含有一年四季的五行属性,有益于人体阴阳五行平衡。
若只吃精面粉,则种皮所包含的五行属性即缺失。
另外,精制食品中要加入许多调味、调色、成形等添加剂,这些东西不属于食物本身所有,亦无益于人体健康。
粗茶淡饭,最助养生。
二、吃饭七八分饱最好,这样可以让胃脾充分发挥其受盛、运化之功,饮食水谷易于变成精微而濡养全身。
若过饮过食,则胃气需过度消耗,脾气需过度运化,久则脾胃皆损,气血生化反而不足。
我见不少小儿或肥胖,或过瘦,多是过度饮食,中焦脾胃受损,或阳虚而痰湿泛滥,或气弱而生化不足。
三、少吃或不吃寒凉食物,特别是冰湛淋、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半生不熟的肉类、凉水、寒性水果等。
人的生命活力是需要适宜的温度的,我们的正常体温即是人体阳气所化。
阳气源自食物,经过脾胃运化而生成。
若吃寒凉生冷,则人体要过度消耗宝贵的阳气,久之阳气渐弱,而健康渐损。
四、不吃野生动物。
数千年来我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一些动物的肉,如牛猪羊鸡鱼等,机体可以熟练地消化这些食物,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
若突然吃进从未见过的肉类,则机体会过度消耗阳气去运化这些食物,如此会伤损人体阳气。
况且这些肉类可能含有对健康不利的信息,能不吃最好。
五、不可滥吃保健品。
保健品多属药物,有其阴阳五行的偏性,若不能根据身体的需要服用,则可能导致阴阳不平衡,反而影响健康。
况且,保健品以市场赢利为目的,其价值与价格并不对等。
六、不可滥服各种补品。
中国人习惯于看望病人时送些补品,若不属虚损证而滥用补品,则会越补病越重。
七、远离转基因食品。
人类所吃的任何食物都必需是有生命活性的。
比如我们吃的五谷都是植物的种子,这些食物中都含有生育繁殖后代的能力,种在土里会长出新的生命来。
而转基因的种子虽然也得四季五行之气而生,其内却不含可以繁育后代的生命活性,是死的东西。
人类是不吃绝育的食物的。
八、饮食应时最助养生。
辰时气血流入胃经,此时吃温暖的早餐可以促进中焦气血的升发,有利于整天都有好的精神气力。
表明:白人跟黑人相比,白人钱多,物质生活好,但是白人高血压、冠心病、肿瘤明显比黑人少,寿命更长。
美国白领人地位高、收入也高,可是他们各种疾病远远低于蓝领人,寿命也长。
说明什么呢?因为白领人受到较好的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外商知识、自我保健意识高。
因此,现在我们得病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好,而是精神文明不足,一手硬一手软。
如果我们提高了卫生保健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同时更健康。
而不是病更多。
所以首先要跟大家讲清楚,病越来越多绝不是物质文明丰富了收入多了钱多了,是因为卫生保健知识没跟上。
现在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是什么病呢?心血管病是第一位。
去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是153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
因此钟道恒博士说过一句名言: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因此再三提出告诫: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
因为很多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可以避免死亡。
有个例子:有位同志,因为我们知道他有冠心病,一定要避免着急和突然用力。
有一回他去搬书,很重的书,其实一回搬二本三本书,一点事也没有,他一回搬一摞书,一使劲,当即心跳就停止了。
经过全力抢救,心脏跳动了,可脑子死亡了,变成了植物人。
一个人年医药费花了150万元,如果他要是受过健康教育,知道老年人不能憋气、突然用力,半书一回搬二、三本就行了,不去搬这摞书,就不会变成植物人了,就不会一个人花了150万元。
另外一位北京同志,在计划经济时代,11月1日买了许多白菜回家放在墙根,结果3日下了一场雪,他怕冻坏了,于是从三楼下来搬白菜。
白菜一颗好几斤,第一次搬了三颗,第二次又搬了三颗,第三次搬了七颗白菜,50斤重,可是呢,因为平常不干活,一下子上下三楼,累得又喘,越喘越厉害,咳嗽吐痰,他知道不行,上医院吧,一到我们安贞医院,一看不得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赶紧挽救,打上一针,这一针药0.1克15000元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七分饱?晚饭吃七分饱最好
导语:所谓七分饱,就是胃还没有觉得胀起来,但是食欲已经减弱了,只是还是忍不住地想再吃几口。
从健康的角度看,晚餐最好保持七分饱的感觉,如果还想减肥,吃到五分饱就可以了。
同样的一碗体积,热量却比白米粥的热量低。
喝下这样的粥很容易有饱腹感,但热量远没有大米饭那么高,这种偷梁换柱的办法如果能坚持,例如每天晚餐的主食换成杂粮粥而不是白米饭、白米粥,就可以帮你在不知不觉中减肥了。
什么是七分饱?晚饭吃七分饱最好
晚饭吃七分饱最好
一般来说,吃到有撑胀感的时候算成十分饱,正常的晚餐应该吃到七分饱。
所谓七分饱,就是胃还没有觉得胀起来,但是食欲已经减弱了,只是还是忍不住地想再吃几口。
从健康的角度看,晚餐最好保持七分饱的感觉,如果还想减肥,吃到五分饱就可以了,五分饱就是,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医生常说,吃七八分饱是有道理的
展开全文
人类有200多万年历史,在进行农耕劳作一起,大部分时间都是饥一顿饱一顿。
也就是说,挨饿是人类的常态。
所以,人类的身体是很适合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的。
而人类到达农耕社会以后,食物有了稳定的来源,基本上能够吃饱了。
这样的历史不过是千年,相比200万年,简直就是一瞬间。
千年的时间,人类很难进化出适应饱腹的肠胃功能。
所以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高脂肪、
高蛋白的食品大量摄入,糖尿病、胃癌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病症不断出现,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究其根本,病从口入。
人类和外界最大的物质交换就是食物,人类用一个消化水果、树叶的肠胃去消化大鱼大肉,而且数量超过身体的处理能力。
不生病才怪。
消化食物的过程,本身也在消耗肠胃。
肠胃的组织也是有使用次数限制的。
每天超负荷处理过量的食品。
其老化的速度也会加快。
他们过了使用次数,必然会罢工,给你添点儿麻烦。
所以,医生常说,吃七八分饱是有道理的。
三寒两倒七分饱,健健康康活到老!记住这套长寿顺口溜!不活一百也活九十多!本文专家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洪昭光,著名心血管专家沈雁英,北京朝阳医院教授蔡皓东,北京地坛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刘大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医师长寿难吗?做到了的人都说不难,还没做到的人都觉得很难!国内养生专家们总结了这一套非常实用的长寿养生顺口溜,就是要告诉你,长寿很简单,只要你把这套顺口溜记住、背会、做到了!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都吃够,水果牛奶带上路“一把豆”主要是指大豆食品。
大豆中,大豆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为40%左右,除此之外,还富含脂肪及其他多种营养成分,并且价格便宜。
“一个鸡蛋”,这是因为鸡蛋的营养价值高,如果能够每天坚持吃一个,便能获得7克优质蛋白。
“加点肉”,是为了补充更多的优质蛋白及鸡蛋所缺的其他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
三寒两倒七分饱,健健康康活到老“三寒”,指的是“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
“两倒”,指的是睡好子午觉;七分饱,就是吃饭要吃七分饱。
“两倒”的好处显而易见。
“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即晚上一定要在10时左右就准备睡觉,子时之前(11时之前)最好入睡,午觉则只需在午时(11时~13时)休息30分钟即可,以利于人体阴阳之气的正常交接。
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如果经常吃得过饱,加重脾胃负担,日久脾胃就容易受到损伤。
如果脾胃出问题了,其他脏腑就容易出问题,而且很难恢复。
所以建议吃饭时感觉还能再吃几口时,最好就离开餐桌。
人生百岁不容易,莫和自己过不去;只要避过气急累,不活一百也活九十多忙碌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重身体,最重要的就是记住千万别“气急累”。
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
一生气就着急,一着急就容易疲惫劳累,一累身体抵抗力就弱了,一弱就很容易爆发疾病,搞垮身体。
如今常常被“气、急、累”三字缠身的白领们,不妨多通过看书、听音乐等方式调理心情。
如何应对“气、急、累”,不妨仔细读读这句顺口溜:人生百岁不容易,莫和自己过不去,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健康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病了不过关;良言一句君需记:只要不被三字拖,不活一百也活九十多。
科学健康饮食的十大技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和养生保健。
许多人会选择有营养的食物和饮品进行摄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吃的一定是健康的。
科学健康饮食不只是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还需要注意食品的品质、食用方式和健康习惯。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科学健康饮食的十大技巧。
一、均衡搭配均衡饮食是科学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不同的食物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营养价值,可以帮助身体吸收更多的营养。
建议每餐都要搭配多种食别和食物,例如肉类搭配蔬菜、谷物搭配水果等,保证营养均衡摄入。
二、七分饱科学饮食不仅要选择好食物,还要注重饮食的量。
饮食的量可以通过七分饱的原则来控制,即在吃到七分饱的时候停止进食。
长期坚持七分饱的习惯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和保护肠胃健康。
三、多吃水果蔬菜蔬菜和水果是粗纤维素的重要来源,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保护身体健康。
建议每天食用五种颜色的蔬菜水果,每餐摄入量应占总饮食量的三分之一。
四、选用优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能够帮助身体构建细胞、调节酸碱平衡、加强免疫功能等。
建议选择瘦肉、鱼类、豆腐等优质蛋白质食物进行摄入,并在每餐中适当搭配。
五、互补营养不同的营养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关系,例如钙和维生素D,铁和维生素C 等。
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达到补充互补营养的效果。
建议在摄入含钙食物的同时,也要摄入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蛋黄、豆制品等。
六、粗细搭配科学饮食不仅要注意营养均衡,还要注意粗细搭配。
所谓粗细搭配,就是指在饮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建议每餐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为5:2:3。
七、粗粮优先粗粮是科学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建议在选择主食时,可以优先选择粗粮类主食,如全麦面包、糙米饭等。
八、控制油盐糖摄入量科学饮食不仅要注重食物的质量,也需要注意食物中的油盐糖摄入量。
七分饱,让你的健康多点空间中医儿科有句俗话说“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即是说小儿不可喂食过饱,不可穿着过暖。
面对如今物质水平飞速发展的现状,由于饮食不节制、膳食结构不合理等带来的肥胖让我们认识到其实“三分饥”不仅仅适用于小儿,注重饮食调摄,适当控制饮食摄入,坚持“七分饱”这一饮食节制的养生概念,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益处。
一、饮食调摄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部分,饮食节制在古代已经被广泛认识与推荐,“七分饱”是节制饮食的具体措施。
翻阅古医籍不难发现,我国古时医家认为饮食调摄是养生的重要部分。
饮食精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胃部消化,通过皮摄取精华,将水谷的精华分布于人体全身,进而产生为气血津液,滋养周身。
但是过度进食,也常常导致疾病,故很多古籍强调不可食过饱,将饮食节制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紧密联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黄帝内经》理论中,认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美其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即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的论述,指出饱食损伤肠胃筋脉,导致痔疮;《素问·痹论》也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应是中国最早关于饱食致病的言论[1]。
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即是说善于养生的人一天的禁忌在于傍晚饱食。
饱食过甚,脾胃功能损伤,腹中胀满,同时“胃不和则卧不安”,不足以养气以保养形体,那么积聚、壅滞等疾病就会发生了。
此外还有明朝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一篇中言:“饮不可过多,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清代《顾松园医镜》曰:“节饮节食为摄生第一要着”……诸多的古代医家告诫我们,饮食有度是重要的养生方式。
宋代陈文中在其所著《小儿病源方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七分饱”的概念,提出:“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此书虽为小儿专著,但是“七分饱”的养生理念逐渐泛化到成人,放眼整个中医学发展史都是有据可循的,是适度饮食的具体措施。
乐活I99|•《寻找美食家》蒋洪著七分饱七分只是一个相对的数,很难将胃容量精确地在大脑中反映出来,个人认为在饭点前略有饥饿感为上。
每个人对饥饿和饱胀的感觉以及反应程度和快慢不同。
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和胃肠道存在同一种叫“脑肠肽”的物质,脑肠肽不仅在外周广泛地调节着胃肠道的各种功能,而且在中枢也参与对胃肠道生理活动的调节。
动物试验显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下丘脑腹内侧核存在饱中枢,饱中枢可以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是剌激这两个中枢的物质。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时,机体动员脂肪分解来供应能量,这样血中的游离脂肪酸增多,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
进食开始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当达到一定量时,饱中枢因受到刺激而兴奋,产生了饱腹感,就不想再吃了。
民间有食谚“好食勸拨饱人吃”为证。
当人的大脑过分集中于某件事或人的情绪波动异常时,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会紊乱,如同样受刺激,有人“气饱了”吃不下饭,有人则大量进食“疗伤”。
科学家的结论是“孤独会让饥饿感更强烈”并建议多参加社会活动,这让宅家叫外卖的人情何以堪?便秘先要考虑膳食纤维是否摄入充足,可以多吃一些青菜,还没有吃辅食的宝宝可以考虑乳果糖等膳食纤维药物。
缺乏母乳中富含的低聚糖(可溶性膳食纤维),是喂配方奶的宝宝更容易便秘的缘故。
个人反对任何人群吃中药“润肠”。
总而言之,建议怕“上火”的你:①多吃色彩丰富的蔬菜水果。
②少吃甜食,将加工食品改为粗粮全谷物。
③少吃肥肉,拒绝油炸食品。
④保证休息和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⑤饭后漱口,每天刷牙、用牙线。
建议已经“上火”的你:千万别硬扛着,快去找医生诊断清楚吧!■I蒯到舷该念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7月版责任编辑:史媛定价:58.00元I100|乐活七分饱是一个养生概念。
正常情况下,适当的食物摄入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营养,人的生命主要通过食物延续,而食物是人体的燃料。
孙文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人间之疾病,多半从饮食不节而来。
晚饭不吃,饿治百病近日,中国首席健康专家,74岁的万承奎教授做客央视《人物周刊》,向全国电视观众讲述了他的健康、长寿、幸福"秘方"。
1.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万承奎教授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决定于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60%决定于自己。
在这个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你知道吗?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
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
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几样东西:主食、豆浆、麦片加上苹果,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
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营养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里面,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
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
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
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
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
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营养过剩一样中毒营养过剩了一样中毒。
你记住,一天吃东西有规定的:一、二、三、四、五、六。
每天一盘蔬菜,必须要八两到一斤;每天两个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25克;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加上充足的植物蛋白质。
现在讲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
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
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
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
八杯茶行吗?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
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
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八分饱人不老作者:朱闻慧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3年第02期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也是养生的基本要诀。
但合理膳食是一门大学问,涉及质、量、次、色、香、味等诸多方面,单就“量”而言,也大有讲究。
美国做过一个动物试验,200只猴子,其中100只敞开吃饭,爱吃多少吃多少,另100只吃七八分饱。
10年下来,敞开吃饭这组猴子,胖猴多,肚子大的多,脂肪肝、高血脂、冠心病多,10年当中100只猴子病死了50只,死亡率50%。
七八分饱这组猴子,有苗条猴、健康猴、精力充沛猴,10年当中病死了12只,88只都活着,最后观察了5年,敞开吃的都死了,所有长寿猴、高寿猴、健康猴都在七八分饱这组猴里。
最后作出一个结论:什么人健康呢?就是吃七八分饱的人。
我国宋代诗人陆游说,“多寿只缘餐饭少”,这是他长寿的经验之谈。
陆游出身于仕宦家庭,一生不愁衣食,然而他在饮食上,从来注意不过饱,少吃盐,以素食为主,多吃些野菜,常喝粥和羹(菜汤)。
他在《居室记》中说:“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
休息取调节气血,不必成寐。
读书取畅适性灵,不必终卷。
”主张少食餐饭,反对暴饮暴食。
在他的诗篇中,多次提到“起居饮食每自省”、“庐室但取蔽风雨,衣食过足岂所钦”。
由于他一生“少饱则止”,因此得以高寿,“岂料今八十,白间犹黑丝”,活了85岁,直至临终前,仍然笔耕不止。
其实,“多寿只缘餐饭少”,主张节制饮食,历来是我国养生界的共识。
《黄帝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孔子曰:“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取养之道贵在有度。
”管子说得明白:“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
”苏东坡在《养生颂》也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许多寿星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印证这一养生之道。
如寿至83岁的清代“文豪寿星”袁枚在自己的书房高挂的楹联是“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七分饱是一种智慧,是指在饮食中保持适度的饱腹感,不过量进食或过度饥饿的一种健康饮食习惯。
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提倡,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控制体重。
1. 七分饱的含义七分饱源自中国古代养生理念,意味着在进食时保持饥饿感的七分饱腹感。
这种饮食习惯认为,过度饥饿或过度饱腹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可以帮助身体正常消化食物,提高代谢率,预防肥胖和消化系统疾病。
2. 七分饱的好处七分饱的饮食习惯有以下好处:- 控制体重: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可以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进食,有助于控制体重并预防肥胖。
- 促进消化:适度的饱腹感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减少胃肠道负担,预防消化不良和胃病。
- 维持能量平衡:七分饱可以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能量,维持日常活动所需,同时避免能量过剩或不足的问题。
- 增加食物品味:适度的饱腹感可以增加对食物的品味和享受,避免因过度进食而导致的食物味觉疲劳。
3. 如何实践七分饱实践七分饱需要一些技巧和自我控制能力,以下是一些实践七分饱的建议:- 缓慢进食:慢慢咀嚼食物,细细品味,给身体充足的时间感受饱腹感。
- 注意饥饿信号:学会听取身体的饥饿和饱腹信号,不要过度饥饿或过度进食。
- 控制食量:合理控制每餐的食物量,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
- 多样化饮食:摄入多种食物,保证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避免单一食物造成的偏食问题。
- 注意餐具选择:使用较小的餐具,可以让食物看起来更多,满足心理上的饱腹感。
4. 七分饱的科学依据七分饱的理念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
研究发现,过度饥饿或过度进食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度饥饿会导致血糖下降,影响大脑和身体的正常功能;过度进食则会导致能量过剩,增加肥胖和慢性疾病的风险。
适度的饱腹感可以维持能量平衡,预防肥胖和相关疾病。
5. 七分饱的实际应用七分饱的理念在饮食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可以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对于需要增加体重的人群,可以适当增加食物摄入量,但仍要保持适度的饱腹感。
七分饱是什么程度如何把握7成饱7分饱的秘籍。
一、七分饱是什么程度十成饱,就是一口都吃不进去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
九成饱,就是还能勉强吃进去几口,但是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
八成饱,就是胃里面感觉到满了,但是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七成饱,就是胃里面还没有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主动进食速度也明显变慢。
习惯性地还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的事情。
最要紧的是,第二餐之前不会提前饿。
六成饱,就是撤走食物后,胃里虽然不觉得饿,但会觉得不满足。
到第二餐之前,觉得饿得比较明显。
五成饱,就是已经不觉得饿,胃里感觉比较平和了,但是对食物还有较高热情。
如果这时候撤走食物,有没吃饱的感觉。
没有到第二餐的时间,就已经饿了,很难撑到下一餐。
再低程度的食量,就不能叫做“饱”了,因为饥饿感还没有消除。
二、如何把握7成饱七成饱,大部分人找不到这个点,经常把胃里感觉满的八成饱当成最低标准,甚至到了多吃一口就觉得胀的九成饱。
因为大多数人都边吃边说笑,边吃边谈生意,边吃边上网看电视,分散注意力后,就很难感受到饱感的变化,不知不觉地饮食过量。
还有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规定食量,必须吃完才能下饭桌,从来不曾按自己的饱感决定食量。
这样,他们渐渐丧失了感受饥饱的能力,不饿也必须吃,饱了也必须吃完。
怎么能感觉这么细致的差异呢?专心致志细嚼慢咽,放慢速度是关键。
从第一口开始,感受自己对食物的急迫感,每吃一口后感受饥饿感的逐渐消退,胃里面逐渐的充实,体会这些不同饱感程度的区别。
然后,找到七成饱的点,把它作为自己的日常食量,就能预防饮食过量。
很多民间养生理念都涉及节制饮食、适可而止的‘七成饱’现象,但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如何用科学研究来解释成了一个难点。
高脂膳食引起的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会加快衰老,减少寿命。
而适度节食可以缓解这些病症,延长寿命。
三、为何七分饱有益健康长寿因为适当减少食物摄入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入血,进而改善代谢指标。
名医坐堂5三寒两倒七分饱健康就记这句话■指导医师:安徽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 朱庆军 林 敬 整理寒露过后,秋寒渐浓,此时养生,记住中医推崇的一句顺口溜“三寒两倒七分饱”。
所谓“三寒”,指的就是包括“秋寒”在内的“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三寒”季节里要注意增减衣裳;“两倒”指的是睡好子午觉;七分饱就是吃饭要吃七分饱。
安徽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朱庆军表示,三寒时节由于气候反常,人们很容易因为没来得及察觉而受寒。
秋寒是从夏季转到秋季的时候,人的各种能力都处于亢奋状态,阳气十足,毛孔也是张开的。
天气突然剧变,人们会因为没有及时增添衣物受风寒的侵袭。
“就好比在平路上走着,突然出现一个小坑,因为没有心理准备很容易掉下去一样,”朱庆军副主任医师表示,所以在养生之道中历来强调三寒的调养,要随时关注气温变化增加衣服。
当然,秋寒时节,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也有助于增强正气,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两倒”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明代医书《景岳全书》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意思是说如果想保护你的阳气,就要在阴气转化过程中从阴中求阳,反之亦然。
午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之后开始向阴转化,而子时阴盛到极点后就要由阴向阳转化了。
古人睡子午觉,就是为了保护人体的阴阳顺利交接。
“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地中海沿岸的人因有午睡的习惯所以心脏病的发病率要比没有午觉习惯地区(如北欧、南欧等)的人低。
因为中午属于心经,午睡能使心脏得到很好的保养在中医上也是讲得通的”。
朱庆军副主任医师说,养生大家南怀瑾因事务繁忙几十年如一这些长期累积在我们的肌肤上,甚至渗透入体内各脏器的物质,将会使我们失去健康。
这完全是在危言耸听。
只要是国家正规生产的产品,Paraben 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连食用都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更何况是外用在皮肤上。
实际上,无论是沐浴用品、护肤品,还是外用药膏,经皮肤吸收的量都是微乎其微的,根本谈不上渗透进体内对脏器造成损伤。
健康养生比例三分坐车七分步行三分荤七分素三分粗粮七分细饥与饱、荤与素、寒与暖、动与静……类似的对立概念常常成为老人生活中的困扰。
如何做到最好的平衡?下面一些原则也许能帮到你。
饥与饱:3:7几乎所有专家都建议,饭要吃到七八分饱。
老人代谢能力下降,热量消耗减少,更要适当少吃。
对广西巴马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研究发现,长寿老人平均每天的热量摄入维持在1400~1900卡路里,远低于成人2400卡路里的平均水平。
通常认为,老人的早饭和午饭应该吃到大约八分饱;晚饭略少些,七分饱即可。
要做到科学饮食,还需要对一天早、中、晚饭的数量进行合理分配。
一般建议年轻人三顿饭的分配比例为4:4:2,强调晚饭少吃;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与年轻人不同,他们晚上睡得较早,晚饭时间通常在六七点钟,这就使前一天晚饭到第二天早饭之间的时间间隔加长,为防止老人晚上饿,可将三餐分配调整为3:4:3。
吃饭时尽量减慢速度,细嚼慢咽,饭前先喝碗汤,或在饭前吃点苹果、橙子等,都能帮助控制饭量。
老人还应注意吃不够的问题,如果总是没有胃口,应咨询医生找到原因。
荤与素:1:5“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二两肉”,这是民谚中经常会提到的饮食原则。
其中,一把蔬菜多指1斤,肉类大约2两,因此,蔬菜与肉的摄入比例大约为5:1。
在肉类选择上,应尽量避免过多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能保护心脏,比较适合老人。
吃肉时,最好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等觉得有些腻了可能就过量了。
年纪越大,消耗越少,但老人仍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
豆类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老人饮食中不可或缺,建议此类食物以豆腐为主。
粗与细:1:3粗粮、细粮各有好处,前者含有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热量较低;后者中的膳食纤维是可溶的,热量较高,但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也相对高些。
之所以现在提倡多吃粗粮,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细粮摄入过多,并因此导致了便秘、肥胖、三高等问题。
老人由于消化吸收能力减弱,细粮的摄入比重应比年轻人有所增加,建议将粗细粮比例调整为1:2或1:3。
健康小常识: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七分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提醒人们吃饭不能过量。
”想要吃到七分饱,只要有饱的感觉,就别吃了,但也不能饿着。
七分饱的饭量,需要一个不断感受和调整的过程。
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
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其实,有了七分饱的意识,就是好的开始。
专家提醒,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
专心吃饭
对饱的感受,是人的本能,天生具备。
不过,对不同级别饱的感受,一定要在专心致志进食的情况下才能感觉到。
如果边吃边聊,或边吃边看电视,就很难感受到饱感的变化,从而不知不觉地饮食过量。
细嚼慢咽
只有细嚼慢咽,才会感受到自己对食物热情的变化,饥饿感的消退,吃饭速度的减慢,胃里逐渐充实的感觉……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不同饱感程度的区别。
然后,找到七分饱的点,把它作为日常食量。
少精多粗
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让胃提前感受到饱,有利于控制食量,比如喝八宝粥,吃汤面,都容易让七分饱的感觉提前到来。
另外,吃需要多嚼几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粮,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有利于感受饱感,从而帮助人们控制食量。
相反,精白细软、油多纤维少的食物会让进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觉中吃下很多。
吃饭七分饱的科学养生法
中国传统养生方式中提倡吃饭只吃“七分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曰:“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
”《养生避忌》一书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这些论述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定量的重要养生意义。
因为人体通过饮食的摄取,从环境中获得维持机体运转的各类物质。
合理的饮食量和饮食结构,能很好地维持机体的运转,而当饮食量和结构不合理时,人体有机体的运转就发生了失常。
然而,现在人们在对待饮食的量上,“吃要吃饱”仍是相当多的人的饮食要求,一日三餐都狂吃海饮者大有人在,毫无节制的饮食使人的胃、肠等消化系统时时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各内脏器官也被超负荷的利用而无法保养。
吃得过饱会对人体造成三种危害:
一、吃得过饱会造成营养过剩,从而加重体内各脏器的负担并使其畸形发展,从而使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富贵病”的患病几率大大增加。
二、长期饱食会使人体甲状旁腺激素分泌明显增加,容易使骨骼过分脱钙,到老年就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三、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满了胃部,那么消化系统就得不到应有的休养,胃粘膜也不能及时修复。
胃中食物过多,还会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坏胃黏膜,容易产生胃糜烂、胃溃疡,从而诱发胃癌。
因此,吃饭要遵照吃七分饱的标准。
胃向大脑传达饱涨信息需要大约20-30分钟时间,吃得慢些意味着大脑意识到吃饱时,你所摄入的食物将比平时少。
如果每一餐都吃到有了饱的感觉才放下筷子,其实已经超标了。
那么七分饱的标准是怎样的呢?要从自身感觉来衡量七分饱,则以每顿饭后精力充沛,到下一餐前有一点饥饿感为标准。
此外,吃饭七分饱还有助于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些减肥者发现,当他们只吃适量食物后,思维变得活跃了,创造力更丰富了。
这是因为一顿饱餐后,胃肠道负担加重,餐后一定时间内血液都集中在肠胃中帮助消化代谢,大脑供氧供血不足,人就处于昏昏欲睡的迷糊状态。
如果老是吃得很撑,大脑总处在缺血缺氧状态,感觉自然就是变“笨”了!减少食量,这种状态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