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8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化学实验安全与防护1.1 实验安全- 实验室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 实验室事故的处理方法- 危险品的分类与标志1.2 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 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与校准- 气体的收集与检验-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2. 物质的量2.1 物质的量概念- 物质的量的定义- 摩尔的概念与符号-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2.2 物质的量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实例-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3.1 原子结构- 原子的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的大小与质量3.2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在元素性质预测中的应用4.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4.1 化学键-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与区别- 键长、键能与化学键的关系- 氢键的概念与应用4.2 分子结构- 分子形状与键角- 分子轨道理论- 范德华力与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5. 化学反应与能量5.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特点-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标志5.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焓变的定义与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与能量守恒定律6. 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卤代烃、醇、酚的结构与性质6.2 有机化学反应- 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的特点与区别- 有机合成方法与策略- 有机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方法7.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7.1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目的与要求的确定- 实验原理与步骤的设计- 实验试剂与仪器选择7.2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减小方法- 实验方案的改进与优化以上是对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及其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命名法则。
3.原子结构:原子的发现史、原子结构的组成要素、常见的粒子、电子排布规则。
4.科学计数法与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单位换算。
二、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反应的条件等。
2.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盐类反应、沉淀反应等。
3.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程式的配平。
三、气体与溶液1.气体物理性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玻意耳定律等。
2.气体化学性质:氧气的制法及性质、一氧化碳的特性等。
3.溶液的组成与溶解度: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度规律、溶解度计算等。
4.气体的溶解度:亨利定律、海水的成分等。
四、离子反应与电性质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区分。
2.电离与电离方程式: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等。
3.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的概念、酸碱中和反应的条件、酸碱滴定等。
4.盐与水的离散度:盐与水的离散度、溶液的离子反应等。
五、化学式与化学计算1.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常见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离子符号等。
2.化学计算:质量分数、摩尔质量、反应过程中质量关系计算等。
3.化学反应的计算:量比、量子关系计算、溶液配制等。
六、重要元素与化合物1.金属与合金:金属元素、金属的常见性质、金属合金等。
2.非金属元素与化合物:非金属元素特点、非金属的应用、非金属化合物等。
3.有机化合物:碳的特殊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等。
4.特种材料:聚合物、人工合成材料、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以上仅是化学必修一中的一部分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相辅相成,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元素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化学键结合。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 电子云由电子按能级排布,电子排布遵循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周期表位置变化呈现规律性。
4. 化学键-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电荷吸引力形成,共价键由电子对共享形成,金属键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海形成。
5.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 多种反应物合成一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 + B → AB。
2. 分解反应- 一种反应物分解成多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如:A+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AD + CB。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浓度计算- 溶液浓度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通过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体积计算。
3. 质量守恒- 化学反应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4. 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热效应。
四、溶液与酸碱1. 溶液的分类-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溶液分为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和固态溶液。
2. 酸碱理论- 酸碱指示剂、pH值、缓冲溶液等概念,以及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
化学高一知识点归纳必修一1.化学高一知识点归纳必修一篇一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即v 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2)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2.化学高一知识点归纳必修一篇二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化学高一知识点归纳必修一篇三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化学必修一知识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1)Na2CO3在BaCl2之后;(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及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物质。
2.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征。
3.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4.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解的基本物质。
5. 化合物的概念: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纯物质,是化学变化中可分解的基本物质。
6. 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解的基本物质。
二、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化符号,元素名称是对元素的正式命名。
2. 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3.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4. 元素的主要类别和性质: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三类,不同类别的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物质的量和摩尔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用摩尔(mol)表示。
2. 摩尔质量的概念:摩尔质量是一个物质中的摩尔数与质量的比值,单位为g/mol。
3. 摩尔质量的计算:摩尔质量等于该物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4. 摩尔与质量的转化:摩尔与质量之间可以通过摩尔质量进行转化。
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和元素的组成式。
2. 氧化数的概念:氧化数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电荷状态。
3.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关系。
4. 平衡反应式的概念:平衡反应式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摩尔比保持不变的关系。
5.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和摩尔守恒的要求才能平衡。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元素及其周期表(1)元素的定义和特征(2)元素的分类及化学符号(3)元素周期表2.物质的分类及性质(1)纯物质和混合物(2)物质的性质判断方法3.化学计量学(1)化学分析方法(2)摩尔概念及其应用(3)化学计量法4.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化学反应的类型(3)化学方程式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1.原子结构(1)电子配置(2)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3)原子化合价和化合价电子2.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2)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规律(3)元素离子的大小和化合价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1.化学键(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2.分子结构与分子形状(1)分子的性质(2)分子结构(3)分子形状3.化合物及其命名(1)分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3)命名规则第四章气体1.气体的状态方程与气态运动学(1)气体状态方程(2)理想气体的物理状态(3)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2.气体的实际行为(1)气体的压力和压强(2)气体的温度和热力学定律(3)气体的密度和比容3.气体的制备与性质(1)氢气和氧气的制备和性质(2)氮气和氮化氢的制备和性质(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第五章溶液1.溶液的基本概念(1)溶液的分类(2)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3)溶液中物质的浓度2.溶液中的化学反应(1)离子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2)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3)酸碱滴定和指示剂3.常见溶液的应用(1)化学反应中的溶液(2)常见化学工业用的溶液(3)常见化妆品和食品中的溶液第六章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1.热化学(1)热力学基本定律(2)物质的热力学性质(3)热化学计算2.化学动力学(1)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速率(2)碰撞理论和反应速率规律(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2)化学平衡条件(3)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影响第七章酸碱与盐1.酸、碱、中性物质(1)酸、碱、中性物质的概念及性质(2)pH值和pOH值的概念及计算(3)氢离子浓度和酸度常数的概念2.酸碱滴定分析(1)酸碱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常用酸碱指示剂(3)酸碱滴定分析应用3.盐、酸盐、碱盐(1)盐、酸盐、碱盐的概念及性质(2)酸性和碱性盐的鉴别(3)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八章金属元素与化合物1.金属元素(1)金属物理和化学性质(2)金属元素的改性物质(3)金属元素的合金2.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氢氧化物(1)金属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金属氢氧化物概念及其应用(3)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工业上的应用3.金属盐及其应用(1)金属离子和金属盐溶液的性质(2)金属盐溶液的真正离子浓度(3)金属盐在工业上的应用第九章有机化学1.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2)碳原子的拓扑结构和杂化(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烃(1)烷、烯、炔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立体化学(3)烃的反应性3.含氧化合物(1)醇、醛、酮、羧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含氧官能团的“决定”位置(3)含氧化合物的反应性4.含氮化合物(1)氨和它的同系物(2)取代基和取代物的性质及其命名(3)含氮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化学性质5.生物大分子(1)脂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2)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概念及在生物体内的功能(3)常见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大全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大全一、化学计量基础知识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量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目,约为6.02×1023个。
3、摩尔质量:1mol某种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摩尔(g/mol)。
4、气体摩尔体积: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5、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的浓度,单位为摩尔/升(mol/L)。
二、无机化合物1、氢气:最轻的气体,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2、氧气: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3、氮气: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4、氯气:黄绿色,有毒,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5、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6、二氧化碳: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7、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于水放热。
8、硫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水大,不易挥发。
9、盐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水小,易挥发。
三、有机化合物1、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2、乙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3、乙炔:无色、无味,易溶于水。
4、苯:无色、有芳香气味,不易溶于水。
5、乙醇:无色、有醇香味,易溶于水。
6、乙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7、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易溶于水。
8、油脂:是人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难溶于水。
9、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可溶于水。
四、化学反应与能量1、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在一起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3、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4、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5、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高一年级必修一知识点1.化学高一年级必修一知识点篇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2.化学高一年级必修一知识点篇二物质的分类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
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3.化学高一年级必修一知识点篇三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区别: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粒子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粒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经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纯物质。
2.原子结构-电子: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存在于原子的能级上。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
-质子:带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
-中子: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决定了原子的质量。
3.阳离子与阴离子-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由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由原子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
4.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产生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
-平衡状态: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达到一定数值时,称为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横行称为周期,竖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周期表按着元素的原子数递增排列,相邻元素的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
6.化学键-金属键:金属元素间的化学键,形成电子云。
-阴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间的化学键,非金属元素得到电子形成负离子。
-共价键: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键,共享电子形成分子。
-离子键: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键,通过阴离子针对阳离子的相互吸引形成。
7.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指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会从氧化剂转移给还原剂。
8.酸碱理论-酸: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
-碱: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
-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酸碱反应也被称为中和反应。
9.盐和离子溶液-盐: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离子溶液:溶解了离子的溶液,通常具有导电性。
10.反应类型-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反应物结合形成一个产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量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mol)。
2.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所含有的粒子数,约为6.022 x 10^23。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每升(mol/L)。
4. 溶液的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 = -log[H+]。
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化学反应,其中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
二、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2. 周期表的分区:分为s区、p区、d区、ds区和f区。
3.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s区和p区的元素。
4.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d区的元素。
5. 稀有气体:周期表中最后一组元素,化学性质稳定。
三、化学键1.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2.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4. 氢键:分子间的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
四、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质的消耗速度或生成物质的生成速度。
2.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3. 莱-夏特列原理:当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受到外部条件改变时,系统会自发地调整,使得这种改变被抵消。
4. 酸碱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供体,碱是质子的受体。
五、溶液与电解质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2.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3.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4.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物质。
六、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酸碱盐的性质: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盐能与酸或碱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3.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的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基本概念与性质
- 原子、分子和离子
- 元素和化合物
-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
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 水和溶液的性质
- 酸、碱和盐的性质与区别
- 气体的性质和分类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 原子的核式和电子结构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周期规律
化学反应
-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解读
-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反应热-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
离子反应和溶液
- 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 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
-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金属与非金属
- 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 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 金属和非金属的离子化合物
化学能与化学电
- 化学能的转化和计算
- 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 电化学反应的规律和应用
环境化学
- 大气污染与防治
- 水体污染与防治
-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以上为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基本概念与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离子
反应和溶液、金属与非金属、化学能与化学电以及环境化学等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指组成物质世界的一切可以被人们感知的事物。
2.元素: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不能分解为其他物质的物质。
3.化合物:由两种以上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5.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最小粒子。
6.原子: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具有元素特性。
二、化学反应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法。
2.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化学反应的物质叫做反应物,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3.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周期表1.周期表的构成: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元素,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和元素周期律有关。
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由周期和族组成。
3.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周期表上横行叫做周期,周期性质有规律地重复;周期表上竖列叫做族,具有相似性质。
四、化学键1.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的形成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或共用形成的。
2.离子键:离子键是指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的键。
3.共价键:共价键是指由非金属元素直接共享电子形成的键。
五、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1.物质的量:用摩尔(mol)表示的物质的量。
2.摩尔质量:一个物质的质量与它的摩尔数之间的比值。
3.摩尔体积: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与其摩尔数之间的比值。
六、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化学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2.还原:化学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3.氧化剂与还原剂:接受电子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七、酸碱中和反应1.酸: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
2.碱: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3.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所产生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水和盐。
八、气体状态及气体的性质1.气体的特性:气体具有可压缩性、扩散性和容易受温度和压力变化的特点。
2.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为压力,V为体积,n为物质的量,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
-蒸发: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蒸馏: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萃取和分液: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单位为摩尔(mol)。
-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单位为克/摩尔(g/mol)。
-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Vm = 22.4L/mol。
-物质的量浓度(c):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单位为摩尔/升(mol/L)。
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
-氧化物、酸、碱、盐。
2. 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1.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与水的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
2.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氧化物:如氧化钠、氧化铝等。
-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铝等。
-盐:如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亚铁、硫酸铁等。
3.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四、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硅的存在和性质。
-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
-硅酸盐的性质和用途。
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氯气的性质。
-氯离子的检验。
3. 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性质。
-三氧化硫的性质。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4. 氨硝酸硫酸-氨的性质和用途。
-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硫酸的性质和用途。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的定义和分类: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以及变化的科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2.物质的性质:物质有质量、占有空间和有可观察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3.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离子和分子组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改变。
4.原子与分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5.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元素;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物质。
6.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表示元素的简写,如H表示氢;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固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固体的性质: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其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密集排列。
2.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具有有序的、重复的排列结构,具有清晰的晶体面和晶体角;非晶体无规则的排列结构,没有清晰的晶体面和晶体角。
3.晶体的分类: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共价晶体由共价键连接的原子组成;离子晶体由正、负离子组成;金属晶体由金属原子组成。
第三章:液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液体的性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占有一定的体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液体的分类:溶液、悬浊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在溶剂中均匀溶解而成;悬浊液是在溶液中存在大颗粒悬浮物;胶体是由色散相和连续相组成的混合物。
3.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溶剂在特定温度下溶解最大质量溶质。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强和溶剂性质。
第四章:气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1.气体的性质:气体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扩散性和可容易燃性。
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运动自由。
2.气体压强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压强由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力引起。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为压强,V为体积,n为物质的物质量,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根据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
常见的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整齐地排列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3. 化学键与化合价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或晶体。
化学键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形成的,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和自由电子的吸引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化合价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时所具有的指定价态。
4. 反应方程式与化学计量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转化关系的简洁表达形式,用化学式表示。
反应方程式可以通过化学计量方法来确定,化学计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各种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化学计量可以确定反应物的量与产物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5. 气体的性质与气体定律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无固定体积的物质,气体的性质包括压强、温度、体积和摩尔数等。
根据气体的性质可以得出一些气体定律,如玻意耳定律(等压定律)、查理定律(等温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组成气体和体积的关系)等。
6. 化学反应及其类型化学反应是指原子、离子和分子之间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根据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置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中的某些成分互相交换位置形成新物质,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公式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公式总结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则:得失电子守恒。
3、常见氧化剂:强氧化剂(如O2、Cl2、KMnO4等)、弱氧化剂(如H2O2、Fe3+等)。
4、常见还原剂:活泼金属单质(如Na、Mg、Al等)、非金属单质(如C、H2等)、低价态离子(如Fe2+、S2-等)。
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离子反应的条件: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电解质,且能电离出离子。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电荷和原子个数,删除不参与反应的离子。
4、离子共存:不产生沉淀、气体或水等物质,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配合反应。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3、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4、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着需要的方向移动。
四、物质结构1、原子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放射性元素周期表。
2、分子结构: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3、配合物:中心离子与配位体形成的复杂化合物。
4、晶体结构:晶体的点阵结构及其性质。
五、酸碱盐1、酸的性质及分类:根据H原子在酸中的可电离程度进行分类。
2、碱的性质及分类:根据OH原子在碱中的可电离程度进行分类。
3、盐的性质及分类:根据盐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4、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来酸碱对溶液pH影响的溶液。
六、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具有特定的碳氢键和官能团。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烃、烃的衍生物、糖类、脂质、氨基酸等。
3、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取代、加成、消除、聚合等反应。
4、有机合成:通过有机化学反应将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合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与分子- 元素与化合物-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质与混合物-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3.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合成、分解、置换、复分解)- 氧化还原反应4. 化学计量- 摩尔概念-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二、元素与化合物1. 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主族与副族元素- 过渡元素与内过渡元素2.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与卤素-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碳族元素3. 酸碱与盐- 酸碱的定义与性质- pH值与溶液的酸碱性 - 常见酸与碱- 盐的水解与中和反应三、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组成与性质- 溶质与溶剂- 溶液的浓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 化学平衡- 动态平衡- 勒夏特列原理-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3. 沉淀与溶解- 溶解度与溶度积-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四、能量与热化学1. 能量的形式- 化学能与热能- 键能与分子间力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 能量守恒定律3. 热化学方程式- 焓变与熵变- 吉布斯自由能五、电化学1. 电化学基础- 电荷与电流- 电解质溶液2. 电池与电化学细胞- 伏打电堆- 标准电极电势3. 电化学腐蚀- 金属腐蚀的类型- 腐蚀的防护六、实验技能与安全1.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 酸碱滴定- 气体的收集与检验2. 实验室安全- 个人防护- 化学品的储存与处理- 紧急情况的处理以上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科的基础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来组织和复习课程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摩尔和化学计量。
4. 基本的量和质关系: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1. 原子的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2. 原子结构模型:Rutherford核模型和玻尔轨道模型。
3. 原子核的特性:相对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4.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主族和副族、周期趋势和同位素。
三、化学键的形成与分解1. 价电子和离子键:价电子的数量和价层的填充规律。
2. 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概念、价电子对和多重共价键。
3. 金属键和离子键的特性:金属的性质和离子键的离子晶体结构。
4. 化学键的强度和化学键的能力。
四、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结构:物质的颗粒和物质的间隙。
2. 固体的结构:晶体和非晶质。
晶体的分类和晶体结构。
3. 液体的结构:液体的流动性、表面张力和粘性。
4. 气体的结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的压力。
五、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速率表达式。
2. 化学平衡:平衡状态、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 平衡的移动:Le Chatelier原理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4. 平衡的应用:平衡的工业应用和平衡的环境应用。
六、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1. 电解质溶液:电离和电离度。
强酸和强碱。
2. 电导性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电导率和离子移动性。
3. 电化学和电解池:电化学反应和电解池的结构。
4. 金属的电化学性质:金属腐蚀和电化学法保护金属。
七、酸碱性与盐类1. 酸碱的概念:Arrhenius理论和Brønsted-Lowry理论。
2. 酸碱中的氢离子:pH值、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滴定。
3. 盐类的形成:酸中和反应和酸酸中和反应。
4. 盐类的性质:盐的离子性、水合物和盐的溶解性。
八、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化学史:(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5)国博览会金奖);(6)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7)Cl2的发现者——舍(8)勒(瑞典);(9)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10)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1)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12)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13)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14)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15)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6)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2、俗名3无机部分: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2有机部分: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4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酒精、乙醇:C2H5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醋酸:CH3COOH 甘油、三醇:C3H8O3 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CH2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CH2O2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能使蓝墨水褪色,呈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4、颜色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 —绿色Cu (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FeS——黑色固体BaSO4 、BaCO3 、Ag2CO3 、CaCO3 、AgCl 、Mg (OH)2 、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Al(OH)3 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SO3—无色固体(沸点44.8度)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5、现象: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6、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1 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2 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PH的变色范围甲基橙<3.1红色 3.1——4.4橙色>4.4黄色酚酞<8.0无色8.0——10.0浅红色>10.0红色石蕊<5.1红色 5.1——8.0紫色>8.0蓝色3 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 +>Hg2+ >Cu2+ >Pb2+ >Fa2+ >Zn2+ >H+ >Al 3+>Mg2+ >Na+ >Ca2+ >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 >Cl- >OH- >含氧酸根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4 电荷平衡: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应相等。
例:C mol / L的NaHCO3溶液中:C(Na+) +C(H+) = C(HCO3-) +2C(CO32-) + C(OH-)5 物料平衡:某组分的原始浓度C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
例:C mol / L NaHCO3溶液中: C = C(Na+) = C(HCO3-) + C(CO32-) +C(H2CO3)C mol / L Na2S溶液中:C(Na+) = 2C = 2[ C(S2-) + C(HS-) + C(H2S)注意:此二平衡经常相互代换,衍变出不同的变式。
6 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7、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例:电解KCl溶液:KCl + H2O → H2 + Cl2 + KOH 配平:2KCl + 2H2O = H2 ↑+ Cl2 ↑+2 KOH8、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Pb –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负极:Pb + SO42- -2e- = PbSO4正极: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为:阴极:PbSO4 +2e- =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 -2e- = PbO2 + 4H+ + SO42- 9、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10、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11、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 、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12、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3、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4、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例:I2 +SO2 + H2O = H2SO4 + 2HI15、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6、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7、含有10个电子的物质:CH4 NH3 NH4+ H2O O2- H3O+ OH- HF F- Ne Na+ Mg2+ Al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