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85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约有2.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等方面的权威建议。
二、预防2.1 疫苗接种2.1.1 乙型肝炎疫苗概述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乙型肝炎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包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1.2 疫苗接种对象我国推荐对以下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新生儿- 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 乙肝病毒暴露者(如家庭内接触者、性伴侣等)2.1.3 疫苗接种程序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3剂次,分别为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应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检测。
2.2 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2.2.1 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立即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以提供即刻的保护作用。
2.2.2 主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序,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未达到免疫保护水平(HBsAb<10mIU/ml),应加强免疫一剂乙型肝炎疫苗。
三、诊断3.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指标等。
3.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肝脏活检证实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证据- 持续或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四、治疗4.1 治疗原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及抗纤维化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陈满红【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的临床价值,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另选取同期接受身体检查的健康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的检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中型组和轻型组患者间检测值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者,可以将其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此外上述两项检测指标会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而改变,可以将其作为病情分级和临床疗效的判定指标.【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3(013)009【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转铁蛋白;铜蓝蛋白;临床价值【作者】陈满红【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肝炎属于临床常见肝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由于该病的前期诊断与分级存在一定难度,致使不少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逐步发展为重型乙型肝炎,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2]。
对此,如何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随着临床检验水平的不断发展,有关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检测血清转铁蛋白(TRF)和铜蓝蛋白(CP)的水平对该病进行诊断与分级[3]。
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者各130例,通过检测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48例,年龄31~77岁,平均(48.5±11.6)岁。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指南,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症状。
慢性肝炎的临床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
这些症状并非特异,但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通常异常,ALT和AST水平升高,胆红素水平也可能增高。
2.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等。
阳性的HBsAg和HBeAg 检测结果提示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3. 乙肝病毒DNA检测,通过核酸检测可以确定病毒载量,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三、影像学检查。
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了解肝脏病变的情况,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综合上述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可以对慢性肝炎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不仅包括病毒学指标,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需要指出的是,慢性肝炎的诊断并非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反复检查和观察。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信息,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便尽早发现慢性肝炎的病情变化。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1.1 两对半检查目前,乙型肝炎标志物包括了很多项指标,各项指标的意义又错综复杂,难以搞清;这些指标组合成许多的阳性模式,常使病人感到困惑。
这里介绍一种简便方法,将化验单对照一下下面的简表,就能知道化验单的临床意义:(1) HBsAg+ 慢性表面抗原携带;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潜伏期后期(2) HBsAg+HBeAg+ 急性乙肝早期,传染性强(3) HBsAg+HBeAg+HBcAb+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强(4) HBsAg+HBcAb+急慢性乙肝,具传染性(5) HBsAg+HBeAb+HBcAb+ 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6) HBcAb+ 乙肝核心抗体隐性携带,有乙肝既往感染史(7) HBeAb+HBcAb+ 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有感染史(8) HBsAb+HBeAb+HBcAb+ 乙肝恢复期,具备免疫力(9) HBsAb+ 接种疫苗,乙肝恢复,具备免疫力(10) HBsAg+HBeAb+ 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11) HBsAg+HBeAg+HBeAb+HBcAb+ 急性乙肝趋于恢复;慢性表面抗原携带(12) HBsAg+HBeAb+ 乙肝感染后已恢复1.2 转氨酶检查血清转氨酶检查是肝炎病人非常敏感的指标。
通常检查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俗称谷丙转氨酶,简称ALT,以前称GPT)与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俗称谷草转氨酶,简称AST,以前称GOT)。
转氨酶越高一般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越严重,并从某种程度上提示病情的轻重和愈后。
一般来说,在肝炎的潜伏期末,酶活力就已开始升高,往往是最早出现异常的肝功能指标。
在病程发展到严重时,酶活力也达到高峰,且ALT值、AST值常常明显升高。
尤其是急性黄疸型肝炎时,ALT升高更为明显。
有人比较了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内36种酶,认为ALT最为灵敏,最有诊断价值。
当病情好转时,血清转氨酶活力也随之下降。
乙型肝炎病人血清转氨酶活力下降相对较缓慢。
因此,转氨酶的升高一般可反映肝细胞受损害的程度。
一、乙肝五项检查单项阳性的意义:
1 乙肝表面抗原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的依据。
阳性即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
2 乙肝表面抗体是判断机体有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依据。
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
单项阳性一般出现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或感染乙肝病毒痊愈后。
3 乙肝e抗原可作为乙肝病毒传染性强弱的初步判断依据。
阳性说明传染性强。
4 乙肝e抗体可作为乙肝病毒传染性强弱的初步判断依据。
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不能断定为没有传染性。
5 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也可出现在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隐性感染者身上。
二、常见的几种乙肝五项组合的临床意义:
1、乙肝五项检查全部阴性——表示没有感染乙肝,但体内也没有抗体。
2、乙肝五项检查第一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传染性弱。
①说明是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早期或潜伏期;②乙肝病毒携带者。
3、乙肝五项检查第五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乙肝病毒的隐性携带者或处于感染的窗口期,也说明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4、第一、三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②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强,与大三阳意义基本相同。
5、乙肝五项检查第一、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传染性弱。
①急、慢性乙肝;②;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6、乙肝五项检查第一、三、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即俗称的“大三阳”,传染性强。
①这种情况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②乙肝病毒携带者。
7、乙肝五项检查第一、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小三。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 B V c c c D N A 检测的临床意义作者:编辑时间:2013-01-29 10:42 点击:57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 B V c c c D N A 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现有血清学指标(AST、ALT、TBIL、HBeAg、HBV DNA)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309医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58例,采用Roche C6000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日立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I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HBV cccDNA载量。
结果血清HBV cccDNA与HBV DNA有很好的相关性(r=0.880,P=0.000)。
HBeAg阳性组HBV cccDNA阳性的比例为67.6%,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37.5%(χ2=5.170,P=0.023)。
血清HBV cccDNA与肝组织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χ2=4.819,P=0.028)。
结论血清HBV cccDNA定量检测是评价HBV复制情况和肝细胞损伤程度的较为可靠的指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DNA;乙肝e抗原;谷丙转氨酶目前慢性乙肝的实验室检查常采用免疫学指标HBeAg、HBV DNA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其特异性好但灵敏度相对较低;采用生化指标ALT、AST、TBIL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其灵敏度好但特异性相对较差。
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基因组复制中间体mRNA和前基因组RNA的模板,可长期存在于细胞核中,是HBV持续染的关键,也是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1-2]。
当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细胞核内的cccDNA可释放入血。
有研究表明血清cccDNA与肝内cccDNA有非常好的相关性[3],且血清cccDNA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本文通过对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现有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在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和肝细胞损伤评价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