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oogle Earth的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6
12中国减灾·2020·12月上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甘肃省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一带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地震震级达里氏8.5级。
宏观震中位于海原县的干盐池附近。
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所罕见,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地震释放的能量之大,相当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11倍还多。
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多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故“海原地震”被称为“环球大震”。
破坏情况海原地震震中烈度达到十二度。
烈度十一、十二度地区,大致沿北西方向展布,呈西端狭窄向东逐渐变宽的条带状,从甘肃景泰县的三塘村经周家窑、荒凉滩、水泉、高湾子、干盐池、西安州、海原县城、李俊堡、固原县硝口一线,全长约240公里。
九度区范围呈西窄东宽的葫芦状,包括固原、静宁、隆德、会宁四县和靖远县、景泰县的部分地区。
九度以上的严重破坏区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八度以上的受灾区面积约为20余万平方公里。
秦岭以北及六盘山两侧广大地区内城镇、乡村房屋建筑破坏、倒塌,川流壅塞,交通断绝,田亩破坏,损失极为严重。
地震的中心地带(烈度十一、十二度区),是海原大地震断裂带穿过或靠近断裂带的地区,由于受发震断层控制,几乎遭到毁灭性的袭击,房屋建筑倒塌达到80%以上。
海原县城、西安州、干盐池(当时属靖远县管辖)等城镇“城垣尽圮,房屋倒塌殆尽”,震后变成了废墟。
海原地震断裂带横穿海原县全境,地震引起极其严重的滑坡和地面变形,在南华山、西华山以南黄土覆盖较厚的地方,例如关庄一带、李俊堡附近的蒿艾里等地发生大规模的滑坡,村庄和田地全部被摧毁、埋压,景象惨不忍睹。
在这次地震中,牲畜被压死、压伤的数量海原县干盐池盐湖 图片来源:海原县人民政府网站独家策划1312月上·2020·中国减灾震灾分析这次地震造成灾害特别严重,除了地震规模特别巨大的原因外,还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当地特殊的地质环境有直接关系。
作者: 方建春
作者机构: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宁夏固原756000
出版物刊名: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1-5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海原大地震 灾况 救助
摘要:1920年宁夏海原8.5级特大地震,震级之大,烈度之高,波及之广,历时之长,破坏之重,灾情之惨,世所罕见。
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干盐池附近,极震区东起宁夏固原,西至甘肃景泰,面积二万余平方公里,并形成220余公里的构造形变带。
大地震造成人口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巨大,经济遭受破坏等严重后果。
政府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救济措施,但无法开展大规模的震害救助工作,救助不及时,救济不力;民间组织在海原大地震救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尤以旅京甘肃震灾同乡会、甘肃震灾救济会、华洋义赈会表现最为突出;灾民自救主要是临时解决无食、无住的困难。
要提高灾害救助效率,必须建立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灾民三位一体的救助体系。
宁夏海原8.5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发育机理邓龙胜;范文【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3(028)003【摘要】海原地震是我国黄土地区影响深远的大震,其诱发的黄土滑坡不计其数.对海原地震中黄土滑坡密集发育的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开展调研工作,研究强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破坏类型,以及该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的成因机理.西-海-固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具有集中发育、扎堆群发的分布规律,且易发生在坡高较低、坡度较缓、山梁单薄、地貌破碎的斜坡地带,并具有方向性和运动液化的特点;考虑黄土特殊的结构特征及动力特性,黄土地震滑坡的破坏类型可分为振动软化——剪切破坏、振动液化——流动破坏、振动崩塌破坏及震后蠕变破坏四种;西吉县西南部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是因为该区处于海原地震地壳破裂带的几何投影中心,并受该区岩土分布特、地貌特征,以及所遭受地震波频谱特征控制.【总页数】8页(P30-37)【作者】邓龙胜;范文【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X43【相关文献】1.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统计与预测分析 [J], CHANG Chaoyu;YANG Shun;JIAO Congpai;PENG Da2.海原大地震诱发石碑塬黄土滑坡机制探讨 [J], 杨博;田文通;孙军杰;刘琨;徐舜华3.海原大地震诱发石碑塬黄土滑坡机制探讨 [J], 杨博;田文通;孙军杰;刘琨;徐舜华4.海原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研究现状及展望 [J], 杨顺5.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地震诱发型黄土滑坡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J], 尚慧;倪万魁;刘海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2012168.527窑。
据当时的调查及报道,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河流壅塞,1920100年过去了,以史为鉴,海原地震博物馆世纪劫难1920地震灾情1920年12月16日(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20时06分,海原县发生震级为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
极震区中心位于西安州——甘盐池一带,海原地震宏观震中位于西安州、大沟门至甘盐池之间的石卡关沟、哨马营一带,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
地震波及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1/4,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
次此大地震,伤亡惨重,损失空前,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
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景象十分凄惨。
人员伤亡当时北洋政府官方统计为234117人。
据1921年,《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谢家荣著)载,“地震伤亡最严重的是海原,其次为固原、靖远、隆德、会宁、静宁等县。
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加之疫病横行,死于冻馁与疾病者不在少数。
”1922年,《地学杂志》(第八、九期)资料公布地震死亡人数为281134万余人。
另据当时《中国民报》“各县报告表册”,大震死亡314842人。
1941年4月23日,《中国民报》海原县灾区调查表统计,全县压毙人数73027人。
2008年12月,经甘肃、宁夏和海原县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831~1969年)、《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宁夏地震目录》和《甘固原县公署头门,在地震中墙倒架正震后打谷场开裂,成为许多台阶固原县城南门城墙崩坏1920年大地震后的海原县城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石人底座被反时针扭转69个县,死亡总人数为27万余人。
灾民惨状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
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时逢冬季,天寒地冻,灾民又继续死于冻伤、饥饿、瘟疫之中。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震中区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研究
刘元生;吴子泉;陈惠云;姜早峰
【期刊名称】《华北地震科学》
【年(卷),期】2005(023)003
【摘要】通过海原8.5级地震震中区环行电测深研究,发现在断层破碎带有明显的电阻率各向异性,垂直断层走向呈现明显的高电性,断层走向呈现明显的低电性.根据电性差异讨论了断层地表的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环形电测深工作,对研究地面附近地层物性变化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刘元生;吴子泉;陈惠云;姜早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9.3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甘肃地震灾害及赈灾研究——以1920年海原大地震为例 [J], 尚季芳;张丽坤
2.1920年海原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 [J], 卢育霞;魏来;刘琨;李桐林;郑海忠;王常亚;杨博
3.1920年海原地震100年国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J], 季婉婧;苏小芸;郭安宁
4.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破裂带调查与研究新进展 [J], 环文林;葛民;吴宣;李金臣
5.1920年海原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 [J], 卢育霞;魏来;刘琨;李桐林;郑海忠;王常亚;杨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害特征与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 2020年第6期王兰民,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的常务理事,国际岩土地震工程及其问题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边坡稳定性技术委员会委员,亚洲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等多个刊物编委,曾任甘肃省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 项,发表论文 200 多篇,主编出版《黄土动力学》等3 部专著。
第23 届“黄文熙讲座”主讲人,2007 年和2017 年分别被表彰为全国地震科技先进个人、全国地震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 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王兰民郭安宁王平马星宇引言根据《中国近代地震目录》,1920 年12 月16 日20:05′53″在宁夏海原发生8.5 级地震,震中烈度XII 度,震中位置:N36.7°,E104.9°(仪器震中),宏观震中:N36.5°,E105.7°,位于海原县干盐池一带,宏观震源深度17km,发震断裂带长度237km,极震区面积达20000km2,造成23.4 万人遇难。
2010 年,中国近现代重大地震考证研究宁夏项目组《关于1920 年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的调研报告》复核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7 万多人。
对于此次大震震害的调查,早期具有代表性调查成果的主要有3 批次,第一批次是国际饥饿救助组织委派的Upton Close 等人,在1921 年2—4 月之间对震区的灾情调查,他们主要现场调查了极震区现场海原、固原、会宁、静宁等地的震害和人员伤亡情况,特别对地震引发的大规模黄土滑坡进行了考察和描述,绘制了灾情分布图。
从档案史料还原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经过作者:柏琳来源:《兰台世界》2018年第09期摘要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地震之一。
地震发生前的一系列异常前兆,未引起震中区群众重视。
地震发生时,20余万人遇难,大范围的房屋倒塌,数十个城镇的毁灭,巨大的滑坡灾难,给动荡年代贫穷的甘肃雪上加霜。
北洋政府无暇救灾,由中外人士组成的民间团体和新闻媒体成为救灾和督促政府的主要力量,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领导者和救灾的模范团体、个人。
灾民主动组织起来,自救互救,取得明显效果。
中外学者的现场考察,为今天的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档案史料。
关键词档案史料 1920年海原地震经过1920年12月16日(阴历十一月初七)晚8时05分53秒,在甘肃海原、固原、西吉(今均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广大区域内,发生了一次8.5级特大地震。
强大的地震波围绕地球转了2圈,当时世界上的96个地震台全都记录到这次地震。
东六盘山地区村镇埋没,地面或成高陵,或陷深谷;山崩地裂,黑水横流;地表形成长237千米的破裂带;海原、固原等四城全毁。
有感范围包括大半个中国。
据北洋政府《国务院公函第二千零三十八号》档案,“迳启者据辛酉被灾各省救济联合会呈称:直、鲁、豫、皖、苏、浙、湘、鄂、川、黔、陕、甘(作者注:时宁夏、青海无省建,归甘肃省辖,下同)等十二省灾情惨重”。
北京、天津电灯摆动,时钟停摆,壁画震落;上海震感强烈,物品震动,甚至扰乱了最高法院的审判会进行;在广州,倒塌的泥块甚至打伤了几个人;香港的很多人感到地震,震感甚至超过了上海;蒙古国房屋摇动,地面出现了裂缝;越南河内普赖天文台天文钟停摆,并伴随一系列轻微晃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天文台地震仪指针震断,大名、板夏(译名)吊灯摆动,人们像坐在船上摇晃,感觉恶心欲呕,……兰州北塔山《补修北塔山三星殿文昌宫魁星阁疏》称“全球地震,堪称奇灾”。
地震学家盖尔基说:“几个世纪以来,没有过这样大的地震。
海原8.5级大震区地壳结构探测研究
李松林;张先康;张成科;任青芳;石金虎;赵金仁;方盛明;刘宝峰;潘素珍;张建狮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2001(17)1
【摘要】对西吉-中卫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得到了海原8.5级大震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结果表明,震区南北两侧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结构差异,南侧呈高、低速相间的结构特征,北侧为正的速度梯度层;在震区的下方存在着M面断裂或构造异常带.
【总页数】8页(P16-23)
【作者】李松林;张先康;张成科;任青芳;石金虎;赵金仁;方盛明;刘宝峰;潘素珍;张建狮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J], 詹艳;赵国泽;王继军;汤吉;陈小斌;邓前辉;宣飞;赵俊猛
2.伽师-阿图什震区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的探测与研究 [J], 赵金仁;张先康;张成科;任青芳;成双喜;张建狮;聂文英;潘素珍
3.宁夏海原大震区西安州-韦州剖面大地电磁探测与研究 [J], 詹艳;赵国泽;陈小斌;汤吉;王继军;邓前辉
4.玛纳斯地震区地壳浅部构造特征探测研究 [J], 赵成斌;孙振国;顾梦林;杨晓平
5.地震转换波法探测海城震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J], 赵国敏;刘志荣;李爱民;杨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地震的伤亡人口再评估刘百篪;张俊玲;吴建华;郭华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本文重新整理了1920年海原8.5级地震的历史资料,归纳出关于该地震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有关的6种重要基础资料,并对它们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作了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为了做进一步的相互补充和印证,对该次大地震重新进行了灾害评估.认为该次大地震共死亡273465±9700人,较为可靠;压死牲畜1104068±76000头,可供参考;只有41个县提供了倒塌房屋的可靠数字,总计为590635间.因此,倒塌房屋的实际数可能远大于此数.
【总页数】14页(P386-399)
【作者】刘百篪;张俊玲;吴建华;郭华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灾况及救助——纪念海原大地震90周年 [J], 方建春
2.历史大地震断层滑动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同震数值计算的影响——以1920年宁夏
海原Ms8.5大地震为例 [J], 邓园浩;程惠红;张贝;张怀;石耀霖
3.跨越世纪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 [J], 尹光辉
4.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破裂带调查与研究新进展 [J], 环文林;葛民;吴宣;李金臣
5.1920年海原大地震调查回顾 [J], 刘百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环文林,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地震活动性、构造及地震动力学研究。
曾主持1920年8.5级海原大地震地震断层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研究、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等科研项目;参与中国第二、三、四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主持完成攀钢地震小区划、山东海阳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东海春晓油田等多项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主要著者之一发表《核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中的地震构造研究 》专著两部。
个人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省部级科学枝术进步奖二奖4项。
前言本文作者正在编写《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地震断层破裂带调查与研究》一书,原意是想在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之际出版,但由于作者已年逾八十,加之工作量巨大,遗憾未能如期。
故撰此文,摘书中部分研究进展和收获,并对全书编写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作为对海原大地震的百年纪念。
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是我国大陆板块内部近代所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隆起的东北缘,由于其所处的构造部位的特殊性,历来为国内外地学工作者所关注。
海原地震断层规模巨大,在地面留下了长达200km以上的永久地震形变带。
这条破裂带,是一个庞大的天然实验窒,是自然界给我们留下的地震地质宝库。
地震破裂带的详细研究,对探讨大地震的破裂机制和板块内部大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动力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考虑到目前有些地区地震断层形变带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该书的编写可能也起到抢救地震文物的作用。
然而动手前一直踌躇担心,怕身体心力难以完成这一艰巨的工程,幸而写作的初心得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关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本人也确实觉得有责任和义务让这些资料拂去岁月的尘埃,显现应有的价值,遂勉力开始了数年的整理与编写工作。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高烈度区滑坡编录与分布规律许冲;黄学强;田颖颖;马思远;徐锡伟;周本刚;吴熙彦;庄建琦;高玉欣;吴玮莹【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8(26)5【摘要】发生在黄土高原的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MS8.5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这些滑坡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专题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局部震区或者个别单体滑坡进行,极少有关于该地震触发滑坡详细全面的成果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深入理解海原地震触发滑坡的规模与程度、发育规律等的障碍.本研究拟基于谷歌地球平台,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以海原地震高烈度区(Ⅸ~Ⅺ)为研究区,开展地震滑坡解译工作,并分析这些滑坡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在Ⅸ~Ⅺ度区内触发了至少5384处滑坡,滑坡总面积为218.78 km2.滑坡密度最高的区域为Ⅸ烈度圈的北西部分.通过分析这些滑坡与地形、地震、地质等因子的关系发现,高程1700~2000 m为滑坡的高发与高易发区间;大多数滑坡集中发育在坡度15°~25°范围内,滑坡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坡位越低,也就是距离河流越近,滑坡密度越大;新生代地层、尤其是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区是海原地震滑坡发生的主要区域,也是高易发区域.本文为探索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发育规律、减轻黄土地震滑坡灾害等提供了科学参考.【总页数】8页(P1188-1195)【作者】许冲;黄学强;田颖颖;马思远;徐锡伟;周本刚;吴熙彦;庄建琦;高玉欣;吴玮莹【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 710054;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程技术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相关文献】1.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灾况及救助——纪念海原大地震90周年 [J], 方建春2.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 6.6级地震滑坡编录与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J], 许冲;徐锡伟;郑文俊3.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统计与预测分析 [J], CHANG Chaoyu;YANG Shun;JIAO Congpai;PENG Da4.1920年海原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 [J], 卢育霞;魏来;刘琨;李桐林;郑海忠;王常亚;杨博5.1920年海原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 [J], 卢育霞;魏来;刘琨;李桐林;郑海忠;王常亚;杨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历史】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籍籍无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偏远小县海原,在94年前发生大地震,震级里氏8.5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仅凭这两个数字,海原大地震就该被永远铭记。
<寰球大震多地可感>1920年12月16日20时许,成都、上海等多地观测到地理异常现象,时居北京的鲁迅在日记中记下“夜地震约一分时止”的字样,海原地震发生了。
震后,世界上96个地震台记录到地震的发生,甚至连美国的地震仪上也清晰刻画出异常的地震波。
作为当时最灵敏的设备,位于东京的地震仪居然检测到地震表面波绕着地球转了一圈,数小时后又转回来,并形成2次记录,由此可见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之大。
日本东京地震台和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对震中作出一致推测:甘肃东部。
<山走湖移威力惊人>海原大地震主要是不同板块位移、错位导致的。
巨大能量瞬间被释放,黄土高原出现一条长达237公里、横跨甘宁两省多县的断裂带。
震后,不少幸存者发现,巨大的山体滑坡吞噬了村庄,将平原与谷地覆盖;土地淤塞河道,山谷变成湖泊;许多大山一夜间被移到远方。
海原大地震引发大量“山走湖移”现象。
如甘肃唐家坡东侧,干盐池盐湖南缘的断层骤然升高2米以上,更是引起湖水北移1公里之多。
据悉,地震推动当地地貌改变的力量,相当于1200枚广岛原子弹。
<震情惨烈伤亡骇人>海原大地震虽然发生在地广人稀的西北,但死亡人数却达27万人,超过唐山大地震。
《中国民报》1921年的地震灾情调查表显示,作为镇中的海原县,死亡人数约7.3万,占总人口59%,被压毙的牲畜有7万余头,8/10的房屋倒塌。
甘宁人民习惯居住窑洞是伤亡巨大的一个因素。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一遇震动,黄土如巨浪崩泻,淹没整个村庄,依山凿掘的窑洞顿时成为墓穴。
如今,海原县城以东还有一处埋葬地震遇难者的“万人坟”。
地震发生时间农历11月初七已被当做“纪难日”。
(凤凰网历史)。
从灾害链角度讨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郭增建; 郭安宁【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9(041)006【总页数】3页(P1394-1395,1481)【关键词】海原大震; 旱震链; 寒震链【作者】郭增建; 郭安宁【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0 引言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震,造成27万人死亡[1]。
寻找这个大震的预报指标,对今后预测该类特大地震是很重要的。
本文拟从灾害链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1 旱震链耿庆国早在1972年即研究由干旱预报大震的问题,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这里我们拟用副高边缘引张环理论讨论1920年冀、鲁、豫、晋、陕五省大旱(以下简称北五省大旱)对12月16日海原8.5级大震的中短期促发作用。
在文献[2]中指出,副高引张环既可以引起地下放气(与气象灾害有关),而且还可触发快孕育成熟的地震。
1920年北五省大旱时一来副高压正处于五省地域,二来冷空气和暖湿空气也肯定来的很少。
在夏季和初秋此副高边缘引张环可到达宁夏地域,给这里施加几个月的引张力,对快成熟的震源有促发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北五省大旱后海原发生大震形成旱震链的原因(或是原因之一)。
据文献记载,1920年北五省大旱死亡50万人,再加上海原大震死亡27万人,共死亡77万人。
这是多么可怕的巨灾链。
2 寒震链1989年在文献[3]中指出:“在大气过程剧变时,会引起地下脉动,这种脉动在地下传播,当震源地方很不稳定时脉动可能影响地震的发生”。
1991年在文献[4]中又进一步指出:“在大的寒流和海洋上巨大风暴产生时,我国大陆上会观测到脉动。
这种脉动主要是瑞利波,有时还有勒夫波。
巨大风暴所产生显著脉动的极限距离为2 000~3 000 km。
由于脉动的波长接近地壳厚度的量级,所以可能有共振发生。
按照现代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在相态突变点上系统对外因影响有放大作用,即所谓岔点外敏。
地质灾害与预测结课论文1920年海原大地震[摘要] 1920年海原地震是我国近代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1921年北京政府派出调查组赴灾区实地考察。
此次地震的救灾工作未能完全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因而造成重大损失。
在灾难面前,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以及广大民众表现不一。
海原大地震及赈灾救灾的过程,有很多经验、教训、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1920年(民国9年)12月16日20时,中国宁夏海原县(北纬36.5度,东经105.7度)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史称海原大地震,由于当时发生地震地区海原、固原等地属甘肃省,故此次地震又称甘肃大地震,是中国近代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同时,此次地震又是我国用现代科学技术观测到的第一次大地震。
以往国内学者的研究论文大多从地震学、地质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这次大震的电阻率、地震成因、地震数据以及地震预报与后效等等[1]。
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以大量史料为依据,研究本次地震发生的情况以及震后政府的对策,以供今人借鉴。
[关键词] 海原地震; 政府; 非政府组织; 媒体; 对策一地震具体情况及其造成的破坏1921年4月,为研究海原大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北京政府内务部、教育部、农商部派遣翁文灏、谢家荣、王烈等6人组成调查组赴灾区调查。
他们分成三队奔赴灾区实地勘察,并复制调查表邮寄给各县的知事,要求他们填写呈报,共收回34份。
根据各县的报告、委员的观察及美国派出的甘肃地震调查组的报告,我们可以掌握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
1.地震前后的气象情况海原地震发生的1920年,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等省都发生大旱,这是大气环流和构造挤压综合造成的结果,其中构造挤压可能对地震起到了触发的作用[2]。
震前,固原县山区居民有时夜半看见山中闪光,并听见沟内有空响声, 平原地带居民则发现井水水位忽然上涨,这些都是地震的先兆[3]。
据定西、会宁、镇原、正宁、华平、静县等县报告,大震发生时多有大风尘雾。
1920年宁夏海原世界上最大地震:8.5级,超11个唐山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
它不但在中国史上罕见,也是世界最大地震之一。
当时,世界上的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海原大地震也由此被称为“寰球大震”。
海原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27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宁夏地震
海原县西安乡一位幸存者董善征说,“万家水的那山合了,两个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没有了。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长郭增建说,地震在当地形成200多公里的断裂带,有一个湖泊甚至因地面倾斜而迁移了几公里。
世界上记录到大地震为9.5级。
海原地震被确定为8.5级,其释放的能量需要刘家峡水电站工作将近10年。
从古至今,我国共有3次地震被认为达到8.5级,除海原地震外,还有1688年山东郯城地震和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但海原地震是我国唯一震中烈度定为12度的地震!
(海原电报局三名工作人员在简易工棚发出灾情第一份电报)
在海原发生的这次“环球大震”决非偶然,这是由其处于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决定的。
从地质构造看,海原地处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接部位,其主要构造是乌鞘岭—六盘山弧形构造带。
科学家给这个断裂带起名为“海原活动断裂带”。